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殷闻礼心中虽然有许多疑惑,但殷清风不是他的血脉子孙,有些话是问不出口的。

    他赞许了几句茶叶后,问道:“老夫听闻中山王在清风那里求学,不知清风现在治哪本书经?”

    殷清风回道:“侄孙勉强熟读、、和,其他经书尚未开始研习。”

    殷闻礼暗自点头。殷清风能在这岁数已经熟读这四部典籍,治学的功底也算不错了,教导中山王启蒙足够了。

    “那,可容老夫考校一番?”

    自从穿越后,殷清风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相当好,可以达到传说中的过目不忘的境界了。但要他和别人一问一答的回答书本里的内容,他觉得有点傻。

    “侄孙以为,一个人最怕是读死书和死读书。

    读死书可以解释为:读书时不知道变通,认为书上怎么说就是什么。毕竟,有些书只是撰写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太过认真的;而死读书则是只知道读书,别的什么也不会。

    学习和传授最好的结果,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内容。因为,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已经融入到身心当中了。所以,如果叔祖若问起、等,侄孙恐怕难以一一作答。”

    殷闻礼暗中发愣。殷清风这个说法虽不算闻所未闻,可这个道理不应该是他这个岁数能领悟的啊。他背后有名师?没听说长安周围有什么在野的名士啊。

    “难道...这就是“上智不教而成”?”

    他真的很想知道殷清风是怎么形成这个想法的,但因为顾虑什么,他换了一个话题问道:“清风能有这番见识也算不出。既然你这么说了,可否告诉老夫,通过研习清风得到了圣人的哪些教诲?”

    殷清风回道:“侄孙以为,主要讲述六个内容。

    一曰教学,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曰德,如‘克己复礼为仁’三曰修身养性,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四曰礼乐,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五曰治国,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六曰品性,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如果再要细分,则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殷闻礼越听心里越发痒,他很想问问殷清风对于每句话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在唐之前有三个版本,包括、和。现在通行的是由和整理形成的版本,而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有二十篇、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相同,但是多出和两篇。

    二十一篇,也没有和两篇,但是把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篇次也和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的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而后十篇中的、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

    中的“子”,是指老师的意思。像颜回,他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所以不能称为“颜子”。

    在读到时,看到“子曰”的字样时,千万别以为这个“子”是特指孔子,像有若、曾参、冉求、闵损亦称有子,曾子,冉子和闵子。

    所以,后人怀疑前十篇是有子和曾子等门人所记孔子的言行,而后十篇则是后人所续记。

    正是这个原因,殷清风刚才说“主要讲述六个内容”,而不是“孔子讲述了六个内容。”

    因为各家藏书不同,像这样的儒家典籍,也不是每家都一样。但殷闻礼更多的是关注殷清风对掌握的程度。

    现在殷清风给了他一个非常满意的答案。

    “你再讲述一下读之所得。”

    是战国中期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编著的。

    说孟子受业于孔丘之孙子思的门人。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所以,‘五德始终说’之先河始于思孟学派开。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丘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世人说朱程理学害人,同时把责任推到孔丘的身上。如果他们的说法成立的话,源头也在子思的身上而不在其祖父孔丘身上。

    在先秦典籍中,明确把思、孟作为学派看待的应该是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他在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由他而演化出来的儒学思想被认定为八儒学派之首。墨家思想直接传承于其派别的主张。

    子思之儒重五行思想。司马迁在中明确指出:“子思作。”

    颜氏之儒:这一学派未有典籍传世,主要被其后人掌握。所以,颜氏之儒只有名而无实际影响。或许,正是他的学术思想只被他的后人掌握,家族传承才未断绝。

    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后人认为,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是漆雕开。其学派主张是: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而是有善有恶。

    人们对仲良究竟是谁一直没有结论,但仲良氏之儒从人和人性的角度解释礼、认为礼的背后站立的一定是人性的精神,这个主张却是被传承了下来。

    孙氏之儒既荀子之儒。

    荀子继承孔子治学传统,提出了孟子的性善、首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性恶论和“明于天下之分”的朴素唯物论,倡言礼法兼治、王霸并用,义利兼顾之说。

    这同思孟学派迥然异趣,和被奉为儒家正宗的孔孟之道亦格格不入;但荀子其人其学及其学生李斯、韩非均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乐正氏有可能是与孟子同时的乐正克,也可能是指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

    乐正氏之儒的思想以孝为主,并且把孝道落实到日常中的一言一行,把孝具体化以后能通时常的行为相结合,使从学者有所信仰,从而达到行为和精神上双重的良善。

    细读这些学派的思想主张,要是单纯的去说儒学害人,只能说这个人的想法太浅薄了。

    殷清风“来”唐之前,没有家学渊源,也对这些典籍不感兴趣,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误解了儒学。

    如果非要说儒学有错,也是儒学的继承人犯了错。他们不应该只把儒学当做唯一,也没有意识到理论只是理论,在真正的治理国家时还要与时代相结合起来。

    中国古代文化总源头,也是儒学的根源---易经里提到“损卦有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皆行;益卦有云: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