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都梁兰在线阅读 - 第三章 香飘千年

第三章 香飘千年

    那么,回到本书最初描述的情形,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楚顷襄王为什么要一路东躲西藏地将秦军引到都梁这个穷乡僻壤来呢?其实,他是来这里寻找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的。

    这个楚顷襄王在他执政早期,将国政全部委托给了佞臣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自己专事享乐侈靡。

    “襄王有意,神女无心”讲的就是这位仁兄的事情。对于神女,我们普通芸芸众生都认为她高高在上,一般都对她只有无限尊敬和顶礼膜拜之意,绝不敢有半点亵渎的心思。这位楚顷襄王竟然对神女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想而知,他不是什么好鸟,平时的所作所为也必定是不堪入目。

    这位楚顷襄王因为听信了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谗言,疏远了非常爱国、很有治国才能并且有强烈的报国意愿的三闾大夫屈原,将他“迁之”,谪贬流放到了湖南。屈原后半生的颠沛流离、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生活窘况均拜这位仁兄所赐。

    但是话得分两头说,这位楚顷襄王在作为楚国象征的楚国国都——郢都沦陷以后,精神上确实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看到平时夸夸其谈的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之流在面对秦国军队长驱直入的侵略时懦弱无能、惊慌失措的表现,他的榆木脑袋终于也闪了一点点灵光,开始开窍了,认认真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开始着手亡羊补牢(对,你看得没错,“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这个成语就是讲楚顷襄王这个时候的事情)了。

    他觉得自己也应该亲贤臣而远小人,血的教训使得他觉得屈原提倡的“美政”,主张的“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的变法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他也听到了楚国人民在争相传诵的那首屈原以凄惋哀伤的情调为郢都写下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挽歌——《哀郢》。

    “郢都的路途是那么样的遥远啊,长江和夏水都有船却难以航行。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总是令人难以相信啊,我不能回到郢都至今已有九年多的时间。我悲痛忧伤,抑郁至极的心情一直不能够得到舒展啊,这种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状态啊,使我心中充满了优伤。

    小人刻意奉承着楚王的喜好表面上看上去似乎非常的美好啊,实际上他们这些人内心虚弱而且没有坚定的情cao。有人忠心耿耿地愿意报效祖国啊,却遭到众多妒贤嫉能的小人们卑鄙无耻的诬陷。唐尧、虞舜他们具有高尚纯洁的品德啊,高远无比甚至可以到达九天之上的云霄,而那些小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然要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诬陷的名声。楚王讨厌那些不善言辞,不能投其所好的忠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慷慨激昂,夸夸其谈。小人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而日益得到重用啊,贤臣良将却越来越被疏远。

    放眼楚国,我四下这么一张望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再回到国都郢都一趟。飞鸟也思念老窝啊,狐狸死了也要面朝故土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啊,我却遭到楚王的放逐,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她啊,我梦里的故乡!”

    从这首如诉似泣、伤心欲绝的诗歌中所有的楚国人包括楚顷襄王都看出了屈原对故国永恒的忠诚和衷心的怀念。

    所以楚顷襄王就一路带着残兵败将兴冲冲地来到都梁这个地方来寻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来了,希望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他能够出来安邦柱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帮助他光复楚国早已破碎的山河。从他已得知的情报来看屈原现在就在都梁县这个地方,所以他求贤似渴,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地跑来了。

    楚顷襄王的情报没有错,只是有一些过时了。屈原以前确确实实在这里,但是当楚顷襄王满怀希望地来找他的时候,他已经忧心国事,心急如焚地走了。

    屈原在楚顷襄王来找他之前确实是在都梁这个地方,那么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呢?是因为他在这里发现并迷上了这里生长的一种非常特别的香草,我们前面介绍没底江里也生长有的,一种名叫都梁兰的兰草。

    这种兰草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也有记载:“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从《水经注》的这段记载中,我们也了解了武冈山为什么以前叫做都梁山,武冈县为什么以前叫做都梁县。它都是因为这里生长有这种绿叶紫茎的名叫都梁兰的兰草,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香草。

    那么,屈原他为什么要喜欢这种“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屈原:《九歌》)的兰草呢?是因为这种高雅骨瘦,傲气十足,芳香四溢的兰草恰好符合了诗人洁身自好,品质高贵,作风低调的人格神韵。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诗人认为他自己就是一株生长在当时楚国众多臭草和凡草之中的小小的都梁兰,虽寂寞在荒野,却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诗人在他所有的诗歌中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兰草流连忘返的热爱。

    屈原在《涉江》中说道:“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楚辞.九章.涉江》)其中的“露申”,据学者们考证,就是这种绿叶紫茎的都梁兰。屈原这句话的原本意思是说像都梁兰这样香气四溢的兰草却只能老死在都梁这里的荒郊野岭里,让人觉得十分的惋惜。屈原把它用在这里,是用它来比喻像自己这样有才能的人却被放逐在山野,以致最后只能穷困潦倒、报国无门而死。他在这里是通过都梁兰来表达自己那种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如在《离sao》中,屈原有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描写了诗人把江离芷草置放在肩上,采摘了都梁兰这种兰草佩挂在胸前。作者在这一部分通过讲佩戴江离芷草和都梁兰表述了诗人的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报国心志以及和都梁兰一样高洁无瑕的政治品质,以及自己宏伟远大的报国理想。

    如屈原在《离sao》中又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一句诗的字面意思是,我已经栽种了很多都梁兰,还培育了许多别的香草秋蕙。这一段实际上以都梁兰作为代表来向上位者,具体来讲就是楚顷襄王,描述诗人自己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看法和要求。觉得上位者选择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应该看人才有没有像都梁兰一样有高尚的情cao,而不是选择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肆意讨好上司的小人。诗人在这里通过都梁兰描述了自己主张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