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中秋
自六月那场车祸之后,马致才痛定思痛,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火车的改进上。 从雕刻地球仪,到制作出大明第一台车床,再到研究水车传动的连接部分,马致才已经是大明如今最顶尖的机械专家。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许多发明创造其实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就是一个思路问题。 但是马致才不同,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朱瞻基的“引导”,让他个人能达到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发明家。 殿下说火车的车轮需要加大,那就加大。 殿下说火车的车轮需要联动,那就研究联动装置。 他如今虽然挂名工部员外郎,但是实际上,他是下马桥机械研究院的负责人,跟朱瞻基的私人专家一样。 他现在对员外郎的身份并不重视,不要说一个员外郎了,就是做到工部尚书,又能怎么样呢? 等殿下登基,他可就是皇上面前的机械专家,这个身份,远比其他身份更让人羡慕。 两个月来,他积极与各个工坊的工匠们进行探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哥哥问题。 从冶炼工坊的纯钢水融化,到泥模,蜡模,钢模的试验。 光是钢水中的气泡问题,就困扰了马致才和那些技师半个月的时间。 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提出了透气设计,在磨具上多设计了两个透气孔,让钢水在进入模具的时候,能够充分地透气,这样才解决了车轮铸造中的气泡。 原本只是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车轮,这样的铸件并不需要太精密的模具,就能得到强度足够的车轮铸件。 但是当车轮的直径扩大了一倍半,重量增加了六七倍,这么大的精钢铸件,远比铜铸件需要解决的细节问题更多。 终于能够铸造出强度合格的车轮,加工的车床除了动力部分,车床,磨床的尺寸,夹具的尺寸,都要根据车轮的大小进行改进。 除了这些,还有火车的车轮连动部分,也需要好好地研究一番。 最开始的火车车厢车轮,因为不需要动力传输,所以就是一排轮子装在车厢底部,架在铁轨上。 这些车轮就跟后世矿车下面的小车轮一样,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只能根据铁轨变向。 但是现在小车轮改成了大车轮,朱瞻基又要求两排同位置的车轮转向的时候统一转向,这样可以增加车厢的稳定性。 这个技术因为不需要主动控制,只是一种被动的调整,所以只需要在车轮轴上给车轮加一个衔接部分,让两边的车轮连接起来就好了。 这个技术不难,比车轮的制造要简单的多了,也比车轮更早就设计好。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问题排除和解决,第二次试车被放在了八月十四,这也是为了迎接第二天的中秋节特意为之。 而朱瞻基这一日因为要接待从南洋苏禄国过来的三王,从渤泥国来的黄元丽,黄元孙姐弟俩,并没有能够到下马桥农庄亲眼目睹火车的运行。 苏禄国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已经过世,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是在到大明朝觐,返回苏禄国的时候,死在了德州。 然后,他就被葬在德州,并且留下了后人守墓,融入了中华。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棣要去西洋,他们并没有来大明朝觐,而朱棣前往西洋的途中,经过苏禄的时候,东王就已经死了。 朱棣直接册封了东王王子督马含为新的东王,并且接纳了苏禄国的投诚。 这种接纳,并不是单纯的册封了,而是接纳苏禄国成为大明的疆域,并且会向苏禄国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他们之所以愿意投诚,主要就是想和平下来,受到大明的保护,然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大明接纳他们以后,不仅要委派官员,而且要向他们输出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 吕宋的改变他们都看在眼里,原本吕宋一年之中半年有大风,相比位于赤道旁边宁静的苏禄国,是远远不如的。 可是如今的吕宋在许柴佬的带领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已经把苏禄国远远抛在身后,所以他们现在有些急了。 在安排好国内的事务之后,三王连同他们的家人,乘坐內监的香料船,一起来到应天府请求支援。 而渤泥国又不同,他们在永乐七年就已经请求内附大明,当时的朱棣也同意了。 不过当时的老国王黄森屏死在了应天府,后面两王相争,打了几年,后来才由心向大明的黄元孙,沙里夫阿里掌权。 黄元孙是一心想要归附大明的,但是他的姐夫,也就是沙里夫阿里心有顾虑,拖到了现在。 朱棣经过渤泥国的时候,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逗留,这让沙里夫阿里和黄元孙都有些恐慌。 他们随后跟着舰队一起到了星城请罪,但是朱棣的眼里并没有他们,把他们推回给了朱瞻基。 渤泥国朱瞻基是一定要拿下的,光是为了那里的优质石油,朱瞻基也不会放过这个地方。 在整个东方,能够出产优质轻质油的地方,并且易于开采和运输,就只有渤泥国了。 在苏门答腊岛,有亚洲最大的油田之一,在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油田。但是不要说那些地方,即便是大庆,那里的石油抽出来了,能如何运输? 只有渤泥国的石油质量最好,又是在海边,不管是生产还是运输都是最便利的。 对这两个国家想要归附大明,朱瞻基却有些顾虑,主要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们已经绿化。 阿拉伯人在八世纪发展起来以后,就开始绿化,特别是他们的国家被突厥人占领以后,随着他们逃向东南亚,开始给东南亚染绿。 特别是最近一百年来,因为蒙元势力的萎缩,他们的发展非常迅猛,朱瞻基三年前到东南亚,就已经发觉了这个严重的情况。 所以对待他们,绝对不能像对吕宋和星城一样,直接给予优待,而是要有条件的帮助。 八月十四,朱瞻基在谨身殿内与他们磋商了一整天,表面上对他们很和气,但是背后却让内阁制定严厉的宗教信仰政策,以此来应对他们的归附。 你想要变成大明人,可以,但是必须要遵循我大明的习俗,那些绿教的条条框框全部都给我抛弃了。 否则的话,我大明即使要拉拢你,也只会有限的帮助。 不管是铁器,造船,贸易,都要大打折扣。 在这个政策没有制定出来之前,朱瞻基要晾一下他们。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觉朱瞻基亲热背后的冷漠,因为他们已经被应天府的繁荣迷花了眼睛。 应天府这些年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对外窗口,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让每一个初次抵达的人都惊叹不已。 就连那些其他地方的商人,士子来了应天府,都会迷失在这个花花世界,更别说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夷人了。 街市上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不知道用途的新奇玩意,还有那犹如奇迹一样的工业区,无一不让这些人仿佛来到了外星球,见识到大明的繁荣。 “眼下马上就要过中秋,然后又是秋闱,诸位爱卿暂且在鸿胪寺的客舍里多住几日,待到月末,孤在抽出时间来接见诸位。马爱卿,你们鸿胪寺要款待好几位国主,不可怠慢。” “遵旨……” 几位国主也都知道,朱瞻基想要拿出一套针对他们的政策,需要一段时间,半个月的时间能拿出来,已经是快的了。 他们纷纷喜气洋洋地告辞,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街市上大买特买了。 待他们被送出谨身殿,朱瞻基才回头跟解缙和蹇义说道:“南洋的问题在于宗教问题,我大明虽然不禁宗教,却不能让任何宗教有过大的影响力。所以,在这方面,必须要有严苛的制度。 当然,除了严苛的制度还不够,更应该建立一套吸引民众脱离宗教的机制。比如说,信仰绿教的百姓,就不能获得大明的援助,在南洋开设的工坊,也不能招收信仰绿教的百姓。 针对这些国主,凡是信仰绿教,援助减半,并且严禁礼拜。” 蹇义没有去过南洋,不了解那边的情况,对朱瞻基的决定非常赞同。但是解缙很清楚南洋地区的百姓,几乎大部分都信仰了绿教。 朱瞻基这样的决定,肯定会遭受他们的抵制。 苏禄国的三王之中,势力最大的东王督马含可以说是朱瞻基的人,另外两王也翻不出水花。 可是渤泥国的苏丹,也就是黄元丽的丈夫沙里夫阿里,他可是阿拉伯人,更早就是作为传教士来的南洋。 他本来就因为信仰原因,一直对大明心有顾虑,这样的政策,显然是他不能接受的。 朱瞻基笑道:“无妨,把孤的意思透露给黄元孙,要是对方执迷不悟,孤不介意给黄元丽换个女婿,或者干脆让黄元孙当唯一的国主。” 渤泥国不过是一个蕞尔小国,不要说西征大军了,只是把驻扎在星城的那一支海军舰队派过去,就能直接平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