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节 洲际协定
争论的问题是,中国必须放弃在南洋设立军事基地的任何可能,公开宣布永远不谋求在南洋地区的军事介入,除非获得英国的同意。而中国政府坚决不同意这一点,认为南洋关乎中国的利益,如果有必要中国设立军事基地那是中国的自由。 中国政府急于介入南洋的心,英国人早就感受到了。中国不可能放弃这个权力,而且还要求英国立刻交还香港主权。 讨论很激烈,一个小问题往往就能讨论一天,因为双方都知道,他们的任何让步,背后都关乎千千万万人的生计,他们一个背后是世界霸主国,一个是人口最多的新兴大国,都是庞大的体量,就更要谨小慎微。 小心的试探,步步为营,进一步退半步,如此反复的磋商,确认了双方的底线。 英国人最终同意放弃香港,但是做出这种让步,不取得重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首先都无法对国内民众交代。 “英国人提出了一个要求。中国不得谋求在希腊之外的任何欧洲港口。不得在南洋设立军事基地。中国在欧洲的任何活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到大英帝国利益的,都必须提前取得英国的谅解。” 英国对中国的扩张反应很谨慎,当然不止是针对中国的,俄国在中国的扩张,那时候他们也在管不是。 “对这个要求,我国政府的态度是,拒绝!这影响到了我国的外交自主,意味着我们在欧洲的外交将不得不得到英国的准许,这是对我国外交权力的破坏。” 刘玉麟不是对英国人说的,而是向杨潮转达他和中国外交部门的态度。 杨潮笑道:“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商品社会,一切都是能谈的,关键在价码。” 显然中国新培养起来的外交官们还比较原教旨,对一些东西太过刻板,对一些东西太过敏感,比如权力。 “为什么不可以呢?英国要求我们在欧洲行动得跟他们打招呼。那么我们也要求他们在亚洲活动必须跟我们打招呼好了,合情合理!而且不止如此,我们跟英国有广泛的利益,完全可以将合作扩大到全世界。比如说美洲。美洲可不是美国人的美洲,我想这一点英国人很认同,起码美洲的石油不能都是美国人的。” 刘玉麟立刻改变了外交态度,原则上同意中国在欧洲的行动,会通报给英国。但是要求英国在亚洲的行动也必须通报中国,还建议将双方在国际间的行动都进行互相谅解,防止类似的冲突在此发生。 对中国人态度的转变,英国人很谨慎,高层紧急探讨了中国的建议,光是他们自己就争吵了三天,然后他们提出达成一项国际协定,但是他们认为亚洲太大了,认为以南洋为界,南洋往东的亚洲地区他们会向中国通报。但是南洋以西地区,他们认为是属于他们的利益范围,中国应该向他们通报。 显然英国人是不可能放弃印度的利益的。 至于其他地区的利益,比如美洲地区的,英国很乐意跟中国在那个地区合作,对双方的经济、外交甚至可能爆发的军事行动进行协调,双方在美洲进行的重大行动,都得向对方通告,取得对方的谅解,以防止侵害到彼此的利益。 共识就此达成。接着谈判细节问题,最终中国答应了英国的利益攸关区为整个欧洲,印度、澳大利亚地区,整个非洲;而中国的利益攸关区只包括中南半岛、东亚大陆和日本。朝鲜地区,南洋为双方利益交汇去,双方必须保证不得改变南洋的现状,除非取得另一方的许可。 很快双方低调的签署协议,协议名称为,之所以低调。从这个协定内容暴露出来之后各国的反应就知道了。 法国、意大利等有野心的国家裂开对这个协定提出了不满,要求中英对此进行解释。 苏俄立刻各种讽刺,什么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阴谋了,什么帝国主义的分赃合同了。 比苏俄还不满的是美国,他们强烈抗议任何强国介入美洲事务,认为这是对美洲的野蛮侵犯,他们不但不承认这份协定,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强烈声明,任何国家,不是向其他国家,而最应该向美洲国家说明他们对美洲的态度,他们表示,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在进行美洲事务的时候,都必须经过美国的谅解,否则美国有权力使用任何手段,阻止任何国家和势力侵犯美国权利的行为。
美国人的这份宣言被称作,被认为是门罗总统之后,美国人试图左右美洲的另一个政治象征。 而中国和英国对外界的解释是,这份协定只是为了协调中英之间的关系,并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势力,既不是国际公约,也不是军事同盟,认为其他国家的反应都太过激了。 但是中英双方却清楚,这是双方之间一次对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国巩固了在亚洲的霸权,英国则保持了在印度、澳大利亚和其他殖民地的霸权,同时也将中国阻挡在了欧洲之外。 至于美国,这已经是中英双方都开始认定的竞争者了,双方在美洲行动的条款,说白了就是针对美国的。 至于法国,他们发现他们在中国和英国的博弈中,也没有损失什么,中国人向外宣布他们不谋求在马达加斯加修建军事设施,永远不谋求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这似乎能打消中国对哪里的野心,对法国也是有好处的,更放心跟中国合作在哪里修建港口了,只是看起来好像法兰西共和国要英国保护一样,让法国人面子上十分不好过。 苏俄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只能在国内表达,他们没有国际话语权。 所以其他国家也只能吵吵而已,连法国人也只是不痛快,没有任何实际表示,有能力做出动作的,也就是美国了,而他们也真的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