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节 高铁
PS.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年少轻狂,茅以升此时真切的体会到了这个成语,因为他突然轻狂不起来了,感觉到深深的压力。 海底隧道,说来简单,要实现哪有那么容易。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计划,已经在整个世界都传开了,国外技术界大肆嘲笑中国人不自量力,这就是茅以升的压力来源,如果光是他自己,失败了就失败了,丢人而已,可现在就不止是丢他自己的人,而是丢国家的人,丢民族的人了,这个人他茅以升丢不起。 杨子实验室要什么给什么,钱、物资、设备一切都不缺,甚至租了一艘潜水艇来帮忙勘察海底地形,所以茅以升也不是什么工作都没有做出来,起码了解到了很多海底的水文地形情况,整理出了厚厚的数据。 可越是这样,他的压力就越大,在海底修建隧道,这可不是在陆地上,首要解决的就是海底的巨大水压问题,尽管渤海海峡水深算是浅的了,但最深处也有70米以上,这个水深不是人可以长时间下潜作业的,这个时代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施工,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世界上主流的水下隧道建筑方法主要有掘进方式和沉管方式,英国人在泰晤士河上修建了水下隧道,采用的是掘进法,并为修建这条隧道发明了盾构法;美国人青睐沉管法,三十年前在底特律河底就修建了铁路隧道,德国人今年也刚刚在柏林修建了水底行人隧道,用的也是沉管法。 应该说沉管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预制出钢制或者钢混结构的结构,然后慢慢放进水底预先挖好的漕座上,接着用抽水机抽干水就成功了。比过去的挖掘法大大减少了水下作业的工作量,因此效率大大提高。 可是目前的沉管法只在河流上应用。最长的也不超过一公里,而渤海的海底隧道,却超过100公里,就算能在海底挖出漕座,就算能够完成安装,可是以目前的技术要抽干隧道中的海水都很困难,即便抽干了水。一条100多公里长的隧道,能不能抗住水压。另外长达上百公里的密封隧道,通风问题就是一个技术难题,拿破仑时期有工程师构想的英法隧道,要在上面安装巨大的垂直伸出水面的巨大烟筒。 一个个技术难题压在茅以升心头,让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掌握的只是太贫乏了,而他还是一个工程学博士。 但茅以升并不服气,既然英国人1825年的时候就能在泰晤士河上挖掘隧道,中国人没道理在100年后还修建不了海底隧道,既然英国工程师能发明出盾构法。他茅以升也必须设计出新的施工方法。 茅以升先是自己阅读大量其他工程技术、机械技术,后来开始寻求其他科学家的帮助,他邀请一些技术专家加入自己的团队,用杨子实验室提供的资金不断的做实验,不断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 无意中,茅以升组建了庞大的团队,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压力之下,他竟然探索出了一条项目工程模式,而这个模式在研发中的第一次应用,本来应该是美国人研制原子弹的时候。 27年一整年茅以升都在忙着进行试验,西门子也试验成功了杨潮需要的技术。 没有太多新技术,全都是西门子在电气铁路上的成熟技术积累。但是将其中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了一次集成。 大马力的电力机车不是问题,西门子拥有这样的技术,津浦路上已经成功运营,并且通过上千公里的津浦路不断的改进,载重电力机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既然能搭载重物,没道理搭载不了人。只不过需要跑快一点而已。 要跑得快,西门子20多年前的电力机车就跑过200公里的时速,所以速度也不是问题,问题是稳定性,如果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不脱轨,不翻车,这是一个难题。 稳定技术不是西门子研制出来的,而是他的合作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研发出来的,车在路上跑的稳,最重要的不是车,而是路,这是一个常识。 铁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团队给出的答案是,用最高的标准修建铁路,铁路轨道水平度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同时采用无缝钢轨技术,无缝钢轨并不是绝对的无缝,而是大大减少了轨道之间的缝隙,一般情况下普通铁路40米左右就拥有一个接缝,这大大影响了铁路的稳定性,所以普通列车行驶起来总是哐当哐当的响。而无缝钢轨技术,则大大加长了单个钢轨长度,大大较少了缝隙,目前技术能达到120米一个接缝。 最平铁轨,最少的接缝,稳定性自然大大提高,经过西门子专门建设的2公里实现线路半年的试验,目前运行平稳,但是并没有在更长的线路上试验过。 杨潮答应西门子,在利津县和东营之间接近40公里的距离上,改造旧线路进行试验。 东营是武定府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比府城要繁华的多的多,甚至靠近东营的利津现在发展的都比武定府城繁华的多了,战后大繁荣开始三年后,东营等大城市终于达到极限了,地价、人力大幅度提高,距离东营最近的城市利津,就成了转移东营产业的不二选择。 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津县出现了大量纺织业,郊区已经形成了工业区,同时利津和东营之间的道路建设的非常好,货运基本上都走公路,运价十分低廉,这不到40公里的短途运输上,灵活的汽车运输,拥有绝对的优势,铁路根本就无法竞争。 公路的发展让过去的电气化铁路破败了,年久失修,仅靠客运维系,不但无法自负盈亏,甚至俩正常运营都做不到,所以去年武定府决定放弃这个地方,要不是杨潮接手,这里的路基都要扒掉,然后卖给一些工业企业建厂。 杨潮让西门子改造这条断线铁路,第一是作为实验,第二也不影响两地运输,第三也不用重新征地,这几年这里的地价已经涨到了天价,虽然还没有美国的泡沫大,但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价格。
当然除了不用拆迁外,改造这条铁路比新建都要困难,旧铁路的路基甚至都要扒掉,重新按照最新的技术建设,老式铁路的路基无法保证新式铁路的稳定。 好在距离短,西门子认为一年时间就能完成,然后进入试验阶段,如果试验没有问题,最晚后年就可以推广开来。 杨潮很重视的视察了这条铁路的施工,发现利津县确实比以前繁荣了太多,他站在城外已经看不到城墙了,城墙倒是没有拆,中国许多法律学习美国,而美国又继承自英国,英美体系,甚至整个西方文明,对历史文物都十分重视,不重视也不可能拥有那么多古代遗迹,所以没人敢拆城墙,只是周围的高楼大厦太高,也太多了,遮住了城墙而已。 对利津县的发展,杨潮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并不是利津县的官员有多么高明,纯粹是一个市场选择,他们只是做好了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繁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 利津甚至不是发展的最好的,这几年发展最好的城市是胶州,青岛已经容纳不下过于庞大的工业企业了,所以自然而然要向外发展,许多老企业虽然还没有迁出去,但是新建的工厂第一选择已经不是青岛,而是就近的胶州了。 比如扬子汽车第二期工厂就选择了放在胶州,杨子汽车在胶州设厂,可以很方便的利用青岛的金属加工业,从青岛很方便的采购来零件进行组装,然后在将成品通过青岛出海,因为这个地利,过去被青岛黑洞效应吸的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胶州终于得利了,这几年间已经成了一个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了。 靠着青岛发展的不仅有胶州,即墨也分了一杯羹,只是即墨人对青岛的工业不太欢迎,一开始青岛的德国人来即墨买地,即墨县附近的地主们高傲表示,一分地都不会给德国人,因为修建胶济铁路的时候,德国兵可是在即墨杀过人的,而当时阻挡德国人修铁路的,正是这些大地主。 因此最初几家新建工厂落户了胶州,而工业这种东西,是有聚集效应的,比如某条街最初出现了几家电子商店,最后很可能发展成电子一条街,最早的几家工厂落户胶州,结果吸引了后来的相关工厂,胶州自然就滚雪球一般的状态起来,有工业就有钱,胶州自己修建了通向青岛的大道,这样就抵消了胶济铁路先经过即墨后经过胶州的距离劣势。 当然即墨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毕竟青岛的德国工业现在已经不足一半,民族资本才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很多看似大量德国人工作的工厂,背后的主人都是中国人,很可能是很少来工厂的上海银行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