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节
己不比别人差,争着回答问题,可是往往回答错,错了也不肯认错,别人还不敢再回答了。【】孔子说过他几次,可是成效不大。所以孔子决定给他来点狠的。 这一天,又是上课提问。 “同学们,上堂课我给大家讲了学习的方法,上半句是学而不思,则罔,下半句是什么”孔子提问。 “我知道。”子路抢着回答,他要回答,别人就不回答了,一来不敢跟他抢,二来,要看他出糗。“下半句是:吃而不拉,则滞。” 哄堂大笑。 “错了,应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学习而不思考,就学不到知识;只思考不学习,就不会有长进。”孔子板着脸说,忍住了笑。 “老师,我也没错啊。只吃饭不拉屎,肚子就会涨啊。”子路受不了大家的嘲笑,强词夺理起来。 “子路,告诉你学习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态度才能学到知识。”孔子看上去有些生气,严肃地说。 按论语。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低下了头,喃喃地说:“老师,我知道了。” 大家依然在笑,有人重复着子路刚才的那句话,让子路非常难堪。 看着子路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孔子知道,这时候必须要给他个台阶。 “你们都不要笑话子路了,我告诉你们,你们没有人能比子路更自信的。”孔子大声说。大家收了声,子路则抬起头来看着孔子。 孔子知道,子路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所以总要在大家面前表现出极度自尊。所以,他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 “穿着破袍,跟你们这些穿着好衣服的人在一起,却能够不感到羞愧的,也就是子路一个人了。不嫉妒,不贪得,还有谁比他快乐吗”孔子说着,扫视大家。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子路的身上,他的破衣服已经破得可以了。 子路回扫了大家一眼,很自信的样子,挤出一丝微笑,算是配合老师所说的快乐。 可是,子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笑容还没有收回去,就遭到了老师的一盆冷水。 “子路,你也不要得意。如果你一辈子就安于这样,你就不过是个造粪机。”孔子提高了声音,呵斥子路。 子路愣住了,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孔子到底是表扬子路,还是批评子路。 “不嫉妒不贪得是你的美德,但是,你要去争取,要去奋斗,要告诉自己今后比他们都要穿得好。怎样才能做到呢好好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子路,我对你有信心。说,你自己有没有信心”孔子盯着子路的眼睛说。 “我有信心。”子路脱口而出。 “有什么信心” “比他们都穿得好。” “好。”孔子大声叫好。 同学们愣了一阵,也都跟着叫好起来。 打击与激励相结合的教育,被称为冰火两重天教育方法。孔子用在子路身上,大获成功。 按论语。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从那之后,子路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更加努力,而且人变得谦恭起来,不再不懂装懂。子路的进步很快,这一点让大家都很佩服他。 很快,子路开始学习周礼了。 周礼的学习让子路感到痛苦,书、数的学习虽然也不容易,但是那些知识与子路本身的习惯并不冲突,而周礼的内容与子路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一个野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周礼的含义和用途的。 孔子发觉了这个问题,不过他假装什么也不知道,依然向子路灌输周礼的知识。因为他知道,子路自己会提出来的。 果然,子路实在忍不住了。 “老师,我能不能只学周礼,但是按照我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人啊”子路终于还是向孔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不行。”孔子说得不容辩驳。“当年一个东夷女子仰慕周朝的文化,老公死了之后,决定终身不再嫁。可是,她找了个性伴侣。不嫁虽然不嫁了,可是却违背了中原文化守贞节的原意。苍梧有个人,也是仰慕中原文化,他娶了个老婆很漂亮,于是就跟哥哥交换了老婆。虽然这样体现了兄弟之情,可是这违背了人的伦理啊。你说你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人,怎么知道是不是做对了呢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你必须强迫自己按照周礼来为人处世。” “老师,我明白了。”子路明白了学习周礼的重要性了,对周礼热爱起来。 按说苑。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离婚 按照约定,子路的学费由做家务来抵。子路很自觉地遵守了这一条,每天下课之后的第一件事,以及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都是做家务,孔子家里的重体力活都由子路包办了。 在孔子看来,子路这人除了鲁莽一些、愚钝一些,其余的都是优点,诚实、直爽、勤奋、好学、忠诚等等,让孔子对他非常放心。 可以说,子路来了之后,孔子感觉轻松了很多。 于是,孔子决定给子路做套衣服,作为对他的奖励。 “老婆,明天去买点布料回来,给子路做件袍子。”孔子叮嘱丌官氏。 “什么”出乎孔子的意料,丌官氏的反应出奇的激烈。“给他做衣服他白吃白喝白上学,还给他做衣服你脑子进水了你怎么不说给我买点布料做件衣服呢” 孔子愣住了,半天没说话。 孔子和丌官氏的关系一直不算太好,等到孔子开始办学校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就更加糟糕。丌官氏一直抱怨孔子不会挣钱,不能给她体面的生活。那时候,孔子已经不太愿意理睬丌官氏。 开办学校之后,由于招生情况不理想,孔子的心情也很不好,丌官氏唠唠叨叨,夫妻两个吵过几架,冷战过几次。 等到孔子从伟大首都回来,一门心思忙于招生教学,完全没有时间去管丌官氏,丌官氏认为自己受到冷落,整天阴沉着脸,对谁都没有好话,有时还让孔子在学生面前没有面子。为此,孔子非常生气,索性与丌官氏分居。 “我再问你一次,去不去买”半天没说话,孔子尽量压住气,问道。 “不去。”丌官氏也不害怕。 “去不去” “不去。” “那好,你回宋国吧,咱们离婚。” “什么” “离婚。” “你这个没良心的男人,千刀杀的男人,呜呜呜呜” 丌官氏哭了,她没有想到孔子竟然要休了她。 孔子冷冷地看着,什么也没有说。 孔子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但是他是一个一旦决定了,就决不改变的人。他忍的时间太长了,他认为自己无法再忍受下去。他认为,如果让丌官氏再待下去,自己的事业将会毁在她的手里。 丌官氏还是被送回了宋国的娘家,送他回去的就是子路。孔子让子路带了许多腊rou和布料,即便是休了老婆,孔子也想做得仁至义尽一些。 关于孔子休妻,在大戴礼记中有记载。 至于孔子为什么休妻,答案在论语中。 按论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孔子说,唯有女人和小人难养,亲近他们就放肆,疏远他们就怨恨。 作为一个学问家,孔子说这样的话不会是心血来潮,更不会是道听途说,一定是他自己的感受。 孔子养过的女人有几个他母亲没有被他养过,他养过的只有老婆丌官氏和女儿孔雀。而能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就只能是丌官氏了。 所以,孔子所说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就是指的丌官氏。而丌官氏被休,也就是因为她的“不孙”和“怨”。 近年有所谓的专家认为孔子所说的“女子”应该是汝子,以此证明孔子对女子没有偏见。这样的说法荒谬可笑缺乏常识,当面骂自己的学生,这是孔子吗再说,汝与子可以放在一起用吗汝近乎于蔑称,子则是尊称,汝子的意思大致就是“尊敬的王八蛋们”。 传统上,后世以为孔子瞧不起妇女,其实不然。 在论语中能够找到的孔子关于妇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两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第一条。不过,这句话只是孔子对自己家庭生活失败的一句感慨而已。 论语泰伯第八有如下一段: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周武王说自己有十个贤臣,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夫人武姜。孔子在这里偏偏说“其中一个是女人,实际上只有九个贤臣”。 历史上,不管是赞成孔子的还是反对孔子的,都把这句话看成是孔子歧视妇女的证据,其实不然。按照周礼,夫妇一体,因此武姜并不是周武王的臣,甚至武姜的父亲姜太公都因此不算周武王的臣。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武王并没有十个贤臣,而是武王和武姜有九个贤臣。 所以,这句话非但不是歧视妇女,反而是替妇女正名。其实,孔子不歧视妇女,也未必就很喜欢妇女,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源于他喜欢咬文嚼字,一定要把这句话的关系表达清楚。 可以说孔子对妇女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但是他绝对没有想法要改变妇女的地位。 准备站队 孔子休妻的当年,伟大首都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孔子一方面为老子的安危担心,一方面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 孔子发现,王室已经没有实力,基本上名存实亡,财富和权力都到了卿大夫的家族那里,反而王室的子弟两手空空,于是,利益和权力之争必然爆发。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在于周礼被破坏了,如果大家始终遵守周礼,那么周王就不会被架空,王子王孙们就总是吃香的喝辣的,卿大夫的家族也就没有机会把持国政,把国家掏空。而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周王手中的时候,国家就有力量。 想到了中央,自然也就要想到地方。 回头看看鲁国,似乎情况与王室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三桓瓜分了这个国家,因此这个国家就分成了三股势力,本来国家就不强大,现在则变得更加弱小。国家要强大,要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三桓把权力和土地交出来,恢复国君的统治。 而鲁国的情况与王室的情况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王室是大宗小宗之间的斗争,鲁国则应该直接是国君和三桓之间的对立。如果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自己会站在哪一边 宁可杀错人,不能站错队。 遗憾的是,孔子并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他完全不知道站队的重要性,更没有想到站错队的危险性。 “我要站在国君的一边。”孔子理所当然地这样认为,这不仅合乎周礼,也符合孔子对于三桓家族那些飞扬跋扈的家臣们的厌恶心理。 当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站队的,譬如孔子,现在他只能说是站队准备中。 第二五〇章仇恨和阴谋 鲁国虽然名义上是被三桓瓜分,实际上真正控制鲁国的是季孙家。自从季孙意如接掌季孙家,更加飞扬跋扈,甚至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 很快,季家成了全民公敌。甚至,季家的疏族也对季家充满仇恨。 下面,就来介绍季孙意如是怎样得罪人的。 偷情引发的仇恨 季公鸟和季公若是两兄弟,他们是季家的疏族。两年前,季公鸟脑膜炎发作死了,留下了老婆季姒和孩子季甲,而家里的事情由季公若、族人公思展以及家臣申夜姑来照管。季姒年纪轻轻,死了老公,自然耐不住寂寞,结果没有多久就跟厨师檀勾搭上了,两人白天进食,晚上进补,过得很滋润。 可是好日子总是不长,你这里偷腥,难免被别人闻到味,渐渐的季姒和厨师偷情的事情就被人察觉了,两人感觉到了危险,怎么办 对这段得来不易的爱情,两人自然割舍不得。如果不想从此金盆洗手,那么就只有两个办法了。第一,私奔;第二,铲除潜在的威胁。可是私奔是很危险的,何况私奔之后去哪里过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呢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先下手为强。
谁是潜在的威胁呢季公若、公思展和申夜姑。 季姒先让自己的丫环把自己打了一顿,专拣要害的地方打,譬如**抓破了一道,屁股拧青了一块,小肚子还留了一个手印。之后,季姒让这个丫环把自己的小姑子秦姬给请来了,哭哭啼啼脱个精光给她看。 “大妹子,自从你大哥不在了,我就成了孤儿寡母,原指望你二哥能帮着我拉扯孩子,管好这个家,谁知道你二哥竟然人面兽心,对我起了歹意。昨天晚上你二哥窜进我的房间,说怕我睡觉冷,非要陪我睡觉。当时我已经脱了衣服准备睡觉,我不从,可是你二哥就霸王硬上弓。我反抗,他就打我,你看看这奶上,再看看屁股上,再看看肚子上。唉,要不是看在还要拉扯孩子的份上,我死的心都有了。妹子,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事情我又不能对外人说,就只能对你说了。妹子,我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呢,呜呜呜呜”季姒表演得不错,如果拍成电影,够三级片了。 “啊。”秦姬万分惊讶,她万万没有想到季公若竟然是这么个人面兽心的人。 秦姬答应嫂子要帮她,却万万没有想到实际上嫂子才是个人面兽心的人。 当年公鸟活着的时候,跟季孙意如的叔叔公甫的关系最好,两人是堂兄弟。季姒这个时候又派人去公甫那里哭诉,说是季公若要诱jian自己,被自己拒绝之后,公思展和申夜姑两个狗腿子就来威胁利诱自己,逼迫自己跟季公若好。 公甫很愤怒,恰好这时候弟弟公之来找他,说是秦姬向他反映情况,说季公若对季姒图谋不轨,动手动脚。 于是,公甫和公之两人就来找季孙意如,向侄子汇报季公鸟家的情况。 “什么这不是败坏我们季家的名声吗”季孙意如是个出了名的不动脑子,听风就是雨,当时大怒。 按着季孙意如的想法,把季公若三人都抓来砍了,不过公甫和公之劝他,说季公若怎么说也是你叔叔辈的,这点事也不能就杀了他,再说了,家丑还是不要外传,不如把公思展撤职,把申夜姑给杀了算了。 后世有城市大火,把临时工当替罪羊,就是从这里学的。 季孙意如办事的效率挺高,立即派人拘留了公思展,捉拿了申夜姑,把申夜姑送去了士师那里审判。 季公若听到了风声,一打听,知道是被人陷害了。 “这不等于是我连累他们吗要是他们罪名成立了,不就等于我真的做过那种事了吗”季公若急了,去找季孙意如评理。 季孙意如根本不见他,直接命令人把申夜姑给杀了。 从那之后,季公若对季孙意如恨之入骨。 斗鸡引发的仇恨 郈家也是鲁国的公族,在鲁国也混得不错。 那时候鲁国很流行斗鸡,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平头老百姓斗鸡,卿大夫也斗鸡。季孙家斗鸡,郈家也斗鸡。 这么说吧,那时候的斗鸡,就是现在的奥运会。 季孙家和郈家住在隔壁,两家经常斗鸡,并且下赌注。 那一年两家斗鸡斗得厉害,赌注也下得大,季孙意如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下令只准胜不准败,说是事关家族荣誉。 季家的斗鸡士们有些坐立不安了,因为他们知道郈家的鸡非常生猛,恐怕自家的鸡不是对手,怎么办斗鸡士们大眼瞪小眼,瞪成了斗鸡眼的时候,终于想出了办法。 第二天,斗鸡大赛开始了,郈家的鸡率先出场,雄赳赳气昂昂,好不威风。之后季家的鸡也出场了,立即引起全场哗然,为什么季家的鸡的头上竟然戴着皮甲。 两只鸡斗起来,胜负立判,郈家的光头鸡自然不是季家盔甲鸡的对手。 郈家很气愤,但是又不敢指责季家,只好输钱认倒霉。 又过几天,两家又约好了再战一场。 季家的鸡依然戴着盔甲出场,再看郈家的鸡,也戴了盔甲,不仅戴了盔甲,鸡爪子上都安装了金属爪,锋利而且坚硬。这一回,吃亏的就是季家的鸡了,被郈家的鸡一顿蹂躏,抓得奄奄一息。 季家斗鸡斗输了,按理,既然你们先装备了鸡,就不能指责别人装备了鸡。可是,季孙意如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季家的鸡就代表了季家,只能赢不能输,如今不仅输了,而且基本被抓死了,这不是太丢人了 季孙意如首先把鸡追认了烈士,之后强占了郈家的宅基地,还派人活捉了郈家的金爪鸡,以违背斗鸡规则的罪名杀掉,并且为自己的鸡陪葬。 郈家惹不起季家,只能忍了这口气,不过,郈家全家恨死了季孙意如。 阴谋引发的仇恨 臧家也是鲁国的公族,而且是世袭的司寇,当初臧文仲还是鲁国的执政,臧家的实力在鲁国仅次于三桓。 臧家和季孙家很早以前就结下了梁子。 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孟孝伯诬告臧纥臧武仲想要造反,季武子信以为真,于是出兵进攻臧家,臧纥逃到了齐国,他的弟弟臧为接掌臧家。从那之后,臧家和季家就算记下了一笔账。 后来臧为死了,儿子臧昭伯臧赐继位,与季家的关系还是非常冷淡。 那一年臧昭伯去晋国出差,他的堂弟臧会趁机偷了臧昭伯名叫偻句的龟壳,这可不是一般的龟壳,而是著名的龟壳,据说用来占卜百发百中。臧会拿来占了一卜,占卜的问题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占卜的结果是虚伪比诚实好。 “太好了,我这人就比较虚伪。”臧会很高兴,平时就喜欢坑蒙拐骗,这下有理论支持了。 恰好臧家准备派人到晋国去探望臧昭伯,臧会主动请缨,于是代表臧家去了晋国。臧昭伯看见家里来人,非常高兴,询问家里的情况,臧会回答得一五一十。可是等到臧昭伯问起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亲弟弟的情况,臧会就不回答了,还作出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样子。 “难道,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