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贾志刚说春秋在线阅读 - 第240节

第240节

    此,孔子曾经问过冉有有没有兴趣在卫国找一份工作,冉有婉言谢绝了,他说他还想学习。【】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冉有的家族都在季孙家做事,而冉有本人和季康子的关系不错,因此,冉有相信,他迟早会回到季孙家。

    冉有谢绝了在卫国做官,孔子第三个准备推销谁呢颜回。

    孔子最欣赏的学生自然是颜回,连孔子自己也说颜回贤于自己。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和颜回哪个要强一些”

    “我哪里能和颜回相提并论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我不过是举一反二。”子贡说。其实,他对颜回的品德很敬佩,对颜回的学习态度很佩服,却未必对颜回的能力认同。

    “是啊,你不如他,我跟你都不如他。”孔子说,说得很诚恳。

    按论语。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并不是假意谦虚,而是出于真心。为什么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则比他更理想主义。孔子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愿意首先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坚决信从。

    可以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完美版。或者说,孔子所标榜的,就是颜回所实践的。

    孔子说:君子无忧。

    “如果君子的修行没有成功,就乐在过程;如果成功了,就乐在结果。所以,君子一生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是忧愁的。可是小人不一样,成功之前忧虑能不能成功;得到之后又忧虑会不会失去。所以,小人一辈子都在忧愁,一天也不能快乐。”孔子这样说。

    按说苑。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所以,尽管颜回很穷,但是他乐在其中。换今天的话说,就是穷开心。

    对此,孔子大为赞赏:贤哪颜回。每天就吃一顿饭,住在贫民窟,别人都忧愁得受不了,可是他每天还是那么快乐。贤哪,颜回。

    按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对颜回的教导往往都是高屋建瓴,站的高度明显比别人要高得多。

    一次,颜回问什么是仁。

    “仁,就是克己复礼。”孔子回答。这个词后世常常被用到。“一旦克己复礼了,天下的人就会说你是仁人了。所以,成就仁在于自身,难道还要仰仗别人吗”

    克己复礼,这个词的解释一向五花八门。大致的意思,就是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的规范。

    “那,具体怎样实行呢”颜回问,他很少这样问问题。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用了一个排比句。这里的非礼,不是现在的调戏妇女的意思,而是不符合礼法。

    “我虽然不够聪明,我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的。”颜回说。

    其实,这样的标准,连孔子自己也做不到。这,也是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贤的原因。

    按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尽管看上去安于贫穷,内心里,颜回对于出仕还是很渴望。说来也是,如果不想出仕,学这些礼法又有什么意义

    整个论语,颜回只向孔子问过两个问题,除了上面一条问仁,就是另一条问治国的。

    “老师,该怎么治理国家”颜回问,鼓足了勇气。

    “嗯,用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戴周朝的帽子,乐曲用韶舞。不要听郑国的歌曲,远离jian佞小人,因为郑国的歌曲很yin荡,而jian佞小人很邪恶。”孔子这样说。基本上,颜回就是孔子谈论人生理想的最佳人选了。

    孔子这样的回答,就如同现代人问怎样生活,于是孔子回答:“娶日本老婆,找法国情人,开德国车,看美国电影,请中国厨子。”

    好是好,可是怎么能实现呢

    按论语。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yin,佞人殆。”

    孔子知道颜回的理想,也知道颜回的心思。他当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国君主的辅佐,可是看来这太不现实。如果再不为颜回找一条现实的出路,就耽误了这个孩子。再者说了,颜回父子都是自己的学生,如果颜回的问题解决不好,自己的良心也说不过去。

    因此,在安排好了子路之后,孔子主要就在帮颜回物色工作了。

    孔子为颜回介绍了几份工作,可是,每一次的面试结果都是失败的。

    “你准备怎样帮我管理封地”一个大夫问。

    “克己复礼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我做好了,三年之内整个封地就都克己复礼了,之后三年,整个国家就都克己复礼了。”颜回回答,用老师的话。

    “那什么,你看,多么蓝的天啊。”大夫岔开了话题。大夫心说:“我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管理我的属民,提高我的封地的粮食产量,处理好我的财务。克己复礼,复你个头啊。”

    面试失败。

    “你觉得管家应该怎么当”另一次面试。

    “用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戴周朝的帽子,乐曲用韶舞。不要听郑国的歌曲”颜回这一次换了一个说法。

    “啊,那什么,我还有点事处理,你先回家等消息吧。”这位大夫直接赶人了。颜回走了之后,大夫对他的朋友说:“颜回脑子不是有毛病吧夏朝历法干我们鸟事郑国的歌曲那么好听,为什么不听”

    面试失败。

    经历了多次的面试失败之后,颜回自己也很沮丧,不过他还要努力让自己感觉快乐。

    孔子对此也很无奈。

    按论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按过往的译法是这样的:颜回应该说很出色吧,可是他总是缺衣少食;子贡不信天命,去经商,结果常常能够预测准行情。

    这样的译法是错误的,是为了掩饰孔子和颜回的失败。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颜回难道注定只能是个平民了他出仕总是落空;子贡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出仕,选择了经商,总是赚大钱。

    孔子这两句话显然是对照着来说的,如果说颜回出色,那么下一句就应该是子贡不出色。就如现在常说“坏学生发财了,好学生反而受穷”。所以,传统的译法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孔子想要说明的:想当官的当不了官,不想当官的却发了财。

    隐隐然,孔子替颜回抱不平。但实际上,孔子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颜回之所以沉醉于理想国的状态中,与孔子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师兄,你怎么头发都白了注意休息啊。”这一天,胡乱看见颜回情绪不佳,前来劝解。颜回的头发两年前就有些花白,如今已经全部白了。根据传说,这都是学习太刻苦的原因。

    “唉,胡乱,你是后人,不妨跟你说句实话,我这头发,都是愁白的啊。自古以来,谁听说过学习刻苦头发就会白的”颜回说,一脸愁容。

    “愁什么”

    “愁什么你不知道吗”颜回反问。

    胡乱尽管是后人,也不是个傻瓜,他很容易就猜出颜回在愁什么,人生愁苦,无非是愁情愁财愁前途。

    “师兄,我觉得吧,老师都把自己的理想标准降低了,你为什么不多跟子贡师兄和冉有师兄学学,少讲点理想,多学些现实的技能呢”胡乱出于好意,却忘了自己改变不了历史。

    “你真是胡言乱语随便说啊,老师把我当成了仁德的标杆树在那里,我要是倒了,老师多没面子我多没面子唉。”颜回叹口气,摇摇头,走开了。

    “面子,又是面子。自古以来,面子害死了多少人唉。”胡乱自言自语,也叹了一口气。

    第二七〇章冉有和子贡

    孔子回到卫国的第二年,也就是鲁哀公七年的春天,晋国攻打卫国。其实,也就是赵鞅攻打卫国。为什么赵鞅要攻打卫国两个原因。

    第一,在赵家和范家、中行家的战争中,卫国站在了赵家的对立面。第二,卫国废太子蒯聩投奔了赵鞅,赵鞅要帮助蒯聩夺回卫国国君的位置。

    说起卫国国君,还有一段故事。

    冉有的性格

    当初卫灵公为了南子赶走蒯聩之后,一直没有立太子。直到卫灵公鞠躬尽瘁之前,才立了另一个儿子公子郢为太子,而公子郢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到卫灵公死后,则是坚决不肯当卫国国君,而推荐蒯聩的儿子姬辄继承君位,最终,公孙辄登基,就是卫出公。

    这个时候,蒯聩和卫出公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了。

    按理,卫出公可以把父亲请回来当国君,可是卫出公不愿意,他觉得国君的位置比老爹更重要。而蒯聩也可以选择待在国外,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出任国君了,应该为儿子高兴。

    可是,父子二人谁也不肯让谁。

    就在卫出公继任的时候,蒯聩也在想办法回来当国君。当时晋国内部正乱,赵鞅顾不过他来,于是只派了阳虎帮助他。阳虎带着人假装是为了卫灵公奔丧的,袭击了卫国的戚地,然后以戚地为蒯聩的据点,随时准备赶走卫出公,抢走卫国国君的宝座。

    卫出公知道父亲有赵鞅的支持,因此不敢轻易攻打戚地,不过布置了重兵防范父亲。

    这一次赵鞅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全力防守,晋国也没有什么办法。

    对于这件父子相争的事情,孔子的态度怎样呢

    冉有对孔子的想法很感兴趣,他很想知道孔子想要帮助谁。

    “兄弟,老师会不会支持卫出公”冉有问子贡。从孔子的理论来说,父子相争,他应该支持父亲,也就是支持蒯聩;可是君臣相争,他又应该支持国君,那就是支持卫出公。

    “我侧面问问。”子贡说,他也对这个答案感兴趣。

    于是,子贡假装请教学问,来找孔子了。

    “老师,伯夷叔齐是两个什么人”子贡问孔子。

    “古代的贤人啊。”孔子说。看见子贡来请教问题,孔子很高兴。

    “那么,他们有没有什么抱怨”

    “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好抱怨的”孔子说得不以为然。

    子贡从孔子那里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支持卫出公。”

    按论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和子贡是死党,两人都非常聪明。论口才,子贡高于冉有,但是论城府,冉有深于子贡。子贡的聪明外露,而冉有的智慧深藏在内心。就像上面那件事情,冉有和子贡都猜到了孔子的态度,但是冉有不去问,而让子贡去问,而子贡非常想去问。

    两人都属家境比较好的,因此共同话题很多。相比较,子贡比较傲气,喜欢批评嘲笑人;而冉有非常老到,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用现代话说,就是情商非常高。

    由于冉有的管理能力很强,而且人非常谨慎,孔子让冉有做管家。

    一次,子路从蒲地来看望老师,顺便带了些土特产之类。

    “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子路说,他每次来都有问题请教。

    “说啊。”

    “我总能听到一些好建议,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些建议去施行”

    “你应该向当地的父老咨询之后再决定啊。”孔子回答。

    子路得到了教导,告辞走了。

    过一阵,冉有来请示工作,请示完之后,问了同一个问题。

    “老师,有些好的建议,是不是可以听到了就施行”冉有问。

    “那当然了,听到了就去做啊。”孔子回答。

    冉有得到了教导,也走了。

    公西华一直就在孔子的身边,这个时候他提了一个问题。

    “老师,为什么两个师兄提同样的问题,老师的回答截然不同呢”公西华有些困惑,因为这两个师兄都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不大可能故意告诉谁错误答案。

    “子路总是喜欢冒进,喜欢打头阵,所以我要让他谨慎;而冉有呢,总是小心翼翼,瞻前顾后,所以我要鼓励他大胆去做。”孔子说。

    冉有的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而孔子的因人施教,由此也可见一斑。

    按论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初试锋芒

    终于,鲁国来人了。确切地说,季康子派人来了。

    “请我回鲁国”孔子难免一阵激动,他早就想回鲁国了。

    可是,孔子失望了。

    季康子的人是来请冉有的,具体地说现在季孙家中缺一个管家,也就是从前子路的角色。季康子非常看好冉有,因此派人来请。

    回不回去傻瓜才不回去。

    “回去吧。”孔子也很支持。

    冉有决定回去,没有不回去的理由。

    “师哥,你这次回去,一定要找机会让季孙把老师请回去。”子贡为自己的朋友高兴,不过他更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为孔子回鲁国作铺垫的机会。

    “兄弟,放心吧,这件事情交给我了。”冉有其实也非常清楚老师的思乡之情,他会把这件事情办好的。

    临行之前,冉有请求老师让子贡送自己去鲁国,孔子也慨然允诺了。

    依依不舍,冉有离开了老师和师兄弟们。

    冉有和子贡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鲁国,见到了季康子。季康子对冉有一向非常欣赏,当即任命他为季孙家的管家。冉有把子贡也介绍给了季康子,意思是希望季康子也给个职务,不过季康子并没有回应,因为他并不了解子贡。而子贡本人对于在季康子家谋事并没有兴趣,他不过是想来鲁国看看。

    就这样,冉有上任,成了季孙家的管家。子贡住了几天,准备回到卫国。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子贡一时还不能回去。

    此时,吴王夫差要与晋国争霸,在太宰伯嚭的建议下,吴国挥师北上,已经到了鲁国边境。吴国人提出要和鲁国盟誓,鲁哀公迫于吴国人的强横实力,不得不前往鄫地去见吴王夫差。伯嚭要求鲁国用百牢接待吴王夫差,没办法,鲁国也只能照办了。此事见第五部

    第194章

    这还不算完,伯嚭知道鲁国实际上在季孙家的管治之下,因此派人请季康子前往鄫地,要让季康子知道吴国人的厉害。

    季康子当然不想去,可是又不敢不去,怎么办

    “主公,我的师弟子贡能言善道,何不派他前往吴国人那里推辞掉”冉有推荐了子贡,觉得这是一个立功的机会。

    “好吧,让他以家臣的身份前往吧。”季康子这个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

    子贡很高兴接受这样的任务,不过他倒不是想要在季孙面前表现什么,而是觉得这是施展自己口才的一个机会。

    就这样,子贡以季孙家臣的身份前往鄫地,去见伯嚭。

    子贡去拜见伯嚭,伯嚭这个时候正是大权在握,藐视天下的时候,除了吴王夫差,看见任何人都抬着头说话,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

    “我们国君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贵国的执政大夫却闭门不出,这是什么礼法啊啊你们鲁国还是礼仪之邦呢。”得知子贡是季康子的使者,伯嚭兜头就是一顿训斥。

    别人怕他,子贡不怕他。

    “得了,别说什么礼法不礼法了,我家主公不来,跟礼法没关系,纯粹就是害怕你们。”子贡上来就是一通大实话,直接把伯嚭给说愣了。伯嚭万万没有想到,特好面子的鲁国人说话这么直接,这么不讲面子。伯嚭原先的推测,季康子估计要找娶老婆拉肚子之类的借口呢。

    伯嚭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根本就不是鲁国人。

    “那什么,怕我们我们有什么好怕的”伯嚭虽然嘴上还是很硬,可是气势已经被打了下去。

    人都是这样,如果事情按照自己的预想推进的话,气势就会越来越嚣张;但是如果事情的进展完全不在自己的预料之中,那么思路就会被打乱,气势自然就会被压下去。

    “大国如果不以礼法约束自己,不以礼法来对待诸侯,那事情就麻烦了。”子贡已经看出了伯嚭的色厉内荏了,所以毫不放松,步步紧逼。“我们的国君已经奉命前来了,大夫自然应该留在国内镇守。说到礼法,当年太伯到吴国的时候,依然施行周礼。可是到了他儿子那一辈,就都断发文身了,这难道合乎礼法不过都是迫于情势罢了。”

    关于太伯的事情,子贡是从孔子那里学到的。不过,子贡的学习态度不好,因此不知道其实太伯就已经断发文身了。但是胡说胡有理,这时候拿出来用,竟然把伯嚭说得无话可说了。

    伯嚭是万万没有想到季康子家还有这么一个能说的人,更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人竟然敢跟自己这样说话。

    “那,那什么,我不跟你说了,你回去告诉季康子,让他自己看着办吧。”伯嚭讲不出理来,干脆来蛮横的。

    子贡告辞要走,突然,伯嚭叫住了他。

    “等等,你叫什么”伯嚭问,他觉得这个人有些不寻常。

    “端木赐。”子贡说。

    “端木赐你是不是孔丘的学生”伯嚭又问,他听说过子贡的名字。

    “对。”

    “哦,怪不得这么有学问。”伯嚭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当初孔子为吴国使者解答骨节专车的事情在吴国已经人人皆知了,所以伯嚭知道孔子非常博学。

    到了这个时候,伯嚭真是对子贡刮目相看了,态度一下子温和了很多。

    伯嚭对孔子很有兴趣,问了很多孔子的事情。子贡也不客气,一通忽悠,把老师吹上了天,把老师说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七十二行无所不晓,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