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贾志刚说春秋在线阅读 - 第248节

第248节

    圣人还是腐儒

    颜回,后来的历史认为他是孔子最欣赏也是最喜欢的学生,事实上可能也是。

    在颜回死后,鲁哀公和季康子曾经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当然是颜回了,不会迁怒于别人,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推诿,不幸的是夭折了。现在呢,再也找不到颜回这么好学的了。”

    按论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按论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孔子对颜回的赞扬超过对任何人的赞扬,且看看论语中怎样说。

    孔子说:“颜回的心中能够长久地保持仁德,别的人只不过偶尔想一想而已。”

    按论语。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上课听讲从来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按论语。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孔子说:“真是死得可惜啊,我只看见他进步,没有见他停留过啊。”

    按论语。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认为自己不如颜回,前面已经有过引述,这里不妨再引述一遍。

    按论语。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孔子真的认为自己不如颜回吗应该是真的,而且,颜回确实比孔子更纯粹更不功利。来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记载。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知者怎样仁者怎样”

    子路的回答是:“知者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

    “嗯,你就算个士了。”孔子说,尽管子路品位不高,可是至少还算有想法。

    同样的问题,问子贡。

    子贡的回答是:“知者洞察别人,仁者爱别人。”

    “嗯,你就算是士里的君子了。”孔子说,子贡显然比子路要高明了。

    同样的问题,问颜回。

    颜回的回答是:“知者了解自己,仁者爱自己。”

    “嗯,你就是高明的君子了。”孔子说,颜回的回答超出了孔子的最佳答案。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子路的回答说明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他的目的自然是做官。

    子贡的回答说明他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从中找出规律去适应和利用,自然,他的目标是经商,了解别人了解市场,在商战中获胜。

    颜回的回答说明他并不关注外部世界,而只关心自己的想法。因此,颜回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只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却不关心这个世界现在是怎样,以及怎样改变这个世界。

    从理想来说,当然是颜回最高子路最低:子路不追求自由,子贡追求身体的自由,而颜回追求思想的自由。

    另一个角度说,子路是俗人,子贡是贤人,颜回是圣人。

    那么,孔子自己怎样回答同样的问题呢

    孔子在回答樊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此外,孔子还说过“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按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境界基本上与子贡相当。也就是说,确实达不到颜回的境界。

    可是,就是颜回这个比孔子境界还要高的人,对孔子的学说却没有多少贡献。说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却有足够证据说明这一点。

    “颜回对我没有什么帮助啊,只要我说的话他都喜欢,从来没有过疑问和反驳啊。”孔子这么说,觉得颜回对自己没有什么启发。

    按论语。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事实上,整部论语,提到颜回的仅仅二十一条,这与他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相去甚远。相比较,子贡有三十八条,子路有三十九条。就是这二十一条,颜回提问的仅仅两条,没有一条与孔子有不同意见的。与子路的直言不讳和子贡的拐着弯质疑相比,颜回真是没有什么贡献。

    基本上,颜回就是一个三好学生,永远听老师话的三好学生。或者说,就是个书呆子,或者说是腐儒。贤是贤了,可是也确实没有什么用途。他永远在精神层面上说话,永远活在自己的梦想中。

    颜回对孔子无限崇拜,比孔子本人更坚信孔子的话。

    颜回曾经这样说过:“对于老师,仰望他看不到顶,钻研他深不可测。看着他在前面,突然他又到了后面。老师总是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前进。用知识来陶冶我们,用礼法来约束我们,真是让人学习起来欲罢不能。我已经竭尽了全力,大道似乎就在前面,我虽然想要追随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按论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循循善诱,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欲罢不能,这个成语也出于这里。

    虽然这段话说明了颜回对孔子的崇拜,可是也确实说明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些找不到方向。

    其实,对于颜回的弱点,孔子非常清楚。

    有一次,孔子和子夏聊天,说起了子夏的师兄弟们。

    “老师,颜回师兄的为人怎么样”子夏问。

    “他这人坚持原则,这点比我强。”孔子说。

    “那子贡师兄呢”

    “他的敏锐比我强。”

    “那,子路师兄呢”

    “他比我勇敢。”

    “那,子张呢”

    “他比我庄重。”

    “那,既然他们各自都比老师强,为什么他们都要向老师学习呢”子夏问。

    “我告诉你,颜回坚持原则但是不懂得变通,子贡虽然敏锐但是太好强,子路勇敢但是不知退让,子张很庄重但是不懂得妥协。他们四个人的优点放在一起,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进退屈伸。”孔子这样回答。

    孔子的决定

    颜回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让他感触到生命的短暂,突然明白自己已经不是老之将至,而是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撒手人寰了。

    从前,孔子为了避免被人说自己篡改古人的思想,因此公开宣称自己只陈述古人的思想,而不会有自己的创作。

    按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可是,如今孔子却有了创作的冲动。如果学习教育几十年,学生三千人,如果只述不作,那么几十年之后还有谁能记得自己自己的学说很快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一天,子贡来看望老师了。

    “子贡,我今后不想说话了。”孔子突然对子贡说。

    子贡吓了一跳,怎么无缘无故老师说这样的话人老了容易犯糊涂,容易五迷三道,莫非老师开始老年痴呆了

    “老师,别啊,老师要是不说话了,我们学什么啊”子贡连忙说,想探看下老师到底想干什么。

    “我不说话怕什么老天说话了吗不是四季同样转换,不是万物同样生长老天说什么了”孔子回答,又好像自言自语。

    按论语。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贡的感觉,是老师有点糊涂了,看来颜回的死击垮了老师。

    可是,子贡错了,子贡完全错了。颜回的死并没有击垮孔子,反而促使孔子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

    第二七九章子夏和商瞿

    孔子要做一件什么事孔子要修编春秋。

    什么是春秋古人记录历史,按每年春夏秋冬记录,因此,春秋就是各国的历史记录,或者说,是历史大事记。孔子要修编的,自然是鲁国的春秋。

    为什么要修春秋孔子说了: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说苑

    简单说,孔子要用历史来告诉后人周朝是怎样完蛋的。

    孔子修春秋

    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资料和人力。

    资料并不复杂,孔子与鲁哀公的关系很好,与鲁国太史的关系也很好,很容易就把鲁国的史料借了出来。

    人力呢其实人力也很简单。

    孔子决定由自己来做主编,找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做助手。自然,排第一名的是子夏。

    鲁国史料非常丰富,大致从鲁国建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史料的内容无非是鲁国的大事、世界的大事以及各种天文地理的变化。大致翻阅了一番,孔子觉得没有必要全部记载下来,因此决定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开始,一直记录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孔子作春秋,实际上是对鲁国春秋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删减,绝大多数史料被放弃,只录下一些孔子认为重要的史实。并且,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春秋是世界人类最早的有系统的编年史。

    春秋最初原文一万八千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一万六千多字。

    孔子修春秋,前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

    关于孔子修春秋,史记中记载最多。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以上见于史记

    大致的意思就是孔子怕自己死后留不下什么东西给后人,所以用鲁国的史料修春秋。在春秋中,孔子借历史来弘扬正义,宣传周礼,譬如吴国楚国都是自称王,春秋里则称吴王楚王为吴子楚子;践土之盟分明是晋国召周王参加,可是春秋记为周王巡狩于河阳。凡此种种,都是要重申礼法。所以,春秋一出,“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其实,所谓“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不过是自欺欺人,春秋之后,天下还不是该篡位篡位,该瓜分瓜分,谁怕过

    按照史记的说法,整个修春秋的过程就是孔子一个人进行,子夏等人一句话也插不上。春秋修完之后,孔子说了:“后代的人们如果知道我,肯定是因为春秋这本书了;如果有人骂我,恐怕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了。”

    对于春秋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孔子的看法确实非常独到,有时候令人叹为观止。譬如,孔子对于管子、晏子和子产的评价。孔子对这三个人都很敬重乃至崇拜,但是,对于这三个人的缺点,孔子也看得非常透彻。

    有一次子游问孔子:“老师您极力赞扬子产的仁惠,可以说来听听吗”

    “子产的仁惠不过是爱民而已。”孔子想了想,回答。

    “爱民不就是德治了吗不仅仅是仁惠吧”

    “子产,对于百姓来说就像一个母亲,能养活他们,却不能教化他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到了冬天,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助百姓过河,这就是只有爱民而没有教化。”孔子说。

    又有一次,子贡来请教问题。

    “老师,管仲过度奢侈,晏子过度节俭,与其一起否定,不如区分一下谁更贤德,老师怎么看”子贡的问题历来如此,他喜欢给老师出选择题。

    “管仲太奢侈了,比国君还要奢侈,这让国君很难受;而晏子太节俭了,让手下很为难。真正有才德的君子,应该既不让上级难堪,又不上下级为难。”孔子的回答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都非常有道理。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

    以上这一段,太史公司马迁狂赞春秋,认为所有人都要读春秋。

    事实上,历代以来,春秋都是一本官场红宝书。

    春秋与左传

    因为子夏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孔子因此让子夏主攻春秋。等到孔子去世之后,春秋就传给了子夏。

    后来,子夏受魏文侯的邀请,前往魏国西河收徒教学,春秋是最主要的内容。

    春秋之后,又有了三部专门讲述春秋历史的书,就是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这三部书,都是在孔子春秋的基础上写成的,不过,后两种主要是“释义”,也就是解释孔子的春秋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这样措辞等等,注释的含义更大。而左氏春秋不同,这本书主要是补充历史细节,使这段历史更详尽更饱满。因此,历史上,左氏春秋的地位远高于另外两部,阅读者也更多,对后代的影响也更大。

    左氏春秋也就是俗称的左传。

    后来所说的四书五经,春秋属于五经。而左氏春秋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即每一年的开头是“经”,也就是孔子春秋的内容;后面更加详尽的历史记述则是“传”,所以整部书称为左传。

    左传的作者是谁这历来是一个悬案。不过,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

    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代,左传的作者一直被认为是左丘明。左丘明是谁古人臆断是鲁国太史,而唯一一段有关左丘明的历史记载在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地去讨好别人,左丘明认为这很可耻,我也这样认为;心中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与别人很友好,左丘明认为很可耻,我也这样认为。

    左丘明是谁孔安国的说法是鲁国太史。其实,也有可能是子夏。不过这不重要,左丘明是不是子夏并不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看子夏是左氏春秋的作者的论证。

    首先我们从“左氏”说起。

    春秋时,卫国有地名为“左邑”,又叫“左丘”以及“左氏”,子夏的弟子吴起就是“卫左氏中人”,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子夏晚年失明,司马迁写道“左丘失明,厥行国语”,说的应该就是子夏。

    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失明,所以自称为左丘明。古人以地为名的情况非常多,譬如展禽,死后就被称为柳下惠。因此子夏可能在死后被弟子们称为左丘明,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看到光明。

    至于论语上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太史,更可能是子夏。

    论语原本就是弟子们在孔子死后若干年整理的孔子师徒的言论,因此,子夏被以左丘明的名字记载是有可能的。而关于左丘明的那两段话,恰恰是子夏的性格,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再想想看,孔子如果与鲁国太史谈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大恰当。

    下面,再来看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要写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子夏一个人具备。

    第一,此人手中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左传中运用最多的史料来自鲁国和晋国,春秋的史料主要来自鲁国,作为孔子的第一助手,这些史料子夏是具备的;而晋国史料从哪里来魏文侯以师礼待子夏,并且邀请他到魏国讲学,魏国占有原晋国首都,因此拥有晋国史料。即便魏国不拥有这些史料,当时三晋的关系非同一般的好,子夏要从韩国或者赵国借阅这些史料也是轻而易举。相反,如果是鲁国太史左丘明,他如何能拿到晋国的史料

    第二,此人的诗经一定非常好是诗经,而不是诗。因为孔子修订诗经,所以,如果不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了解诗经。左传中大量运用诗经里的诗,都非常恰当,而内容又没有超出诗经。作者不仅诗经娴熟,而且一定是孔门弟子。而子夏恰恰是孔子学生中诗经方面的第一高手。如果是鲁国太师左丘明,即便他精通诗,他也不能在左传中把诗的使用控制在诗经的范围之内。

    第三,此人与孔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不仅仅是一般弟子那么简单。左传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评语,证明作者曾经跟随孔子修春秋。而子夏恰恰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如果是鲁国太师左丘明,他如何知道孔子怎样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呢

    第四,左传的才华四溢,显示作者的才华非常出众。事实上,子夏的才华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第五,子夏的思想与孔子并不完全相同,更倾向于法家和权术的应用,而子夏的徒子徒孙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是著名的法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则是一时的大贤。左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