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拜访老农
明军剩余的四组火炮继续进行射击,这道顽强的铁栏终于没能支撑太久,被明军的火炮直接洞穿了好几个大洞,网门的中间已经全部空了出来,只剩下一个边框的架子。
解决了外面的这个大障碍之后,明军的火炮这个时候终于能够正真威胁到皇城的内城门了,这个时候城内的梁军士兵们只听见城外炮声响个不停,但是他们不敢攀上城墙去一探究竟,因为之前守军被明军炮击的惨象实在是令人印象太深刻了。
梁军的铁门和之前的网状结构的铁栏不太一样,明军的炮弹打在上面根本就弹不开,因此很快铁门就从外面开始变形了,门里面的木质结构已经崩坏了,但是外面的一层铁皮还兜在上面,但是这样也没能维持多久,明军一轮炮击下来,梁军的这道看似坚固的城门就变得形同虚设了。
城门一破,守军士兵大为紧张,近两千名梁军士兵守在城门后面,准备迎战进城的明军,项玉自然也知道城内此时肯定是守备森严,还不是派出军队进城的时机,先用大炮在轰上一阵,将守军的阵型打乱再说。
于是明军又开始了蛮不讲理的炮击,梁军士兵对此毫无办法,总不能自己这边冲出城去主动找明军决战吧?这样的事情昨天江震已经率军干过,结果全军覆灭了。
就在城里的守军忙于应对的时候,一直在后面观战的冯信去不见了踪迹,起初士兵们并没有发觉,直到他们对明军的进攻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再一次的看向主将,他们的皇帝,期望他能够拿出好的办法的时候,这时才发现那个人竟然不见了。
冯信不见了的消息很快就在梁军中间传开了,士兵们发现,不只是冯信自己,他身边的几名亲信将领和皇宫里面的卫队也都不见了,梁军士兵们开始变得恐慌起来,这种恐慌不是对敌人即将要进攻的恐慌,而是一个人失去信你和支撑的那种茫然和无助。
而这时候明军的炮击正到了最猛烈的时候,梁军士兵们的抵抗意志彻底丧失殆尽了,许多士兵开始抛下武器,向皇城里面逃去,战场上败军中间出现一个逃兵,如果不及时得到阻止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而这个时候梁军中间不仅是普通士兵,就连剩下的将领也都毫无战意,他们对士兵们的逃跑根本无力阻止,于是很快,梁军部署在皇城东门这边的士兵便逃之一空,整个皇城里面都是乱哄哄的士兵,但是皇城里面只有这一个城门,城内有没有别的出口,他们根本就逃不出去,绝望和愤怒的士兵们开始对那些在昨天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宫殿进行破坏,城内又燃起了大火。
城中出现的变故使得明军的进攻变得十分顺利,几乎没遭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城门附近的地方,明军士兵得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城内,梁军士兵中间有零星的抵抗,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想明军投降,他们之前也是明军,只不过后来改了称呼,但是毕竟还是郑成功带出来的底子,所以尽管心中忐忑,但是他们还是不得不向明军投降。
明军一边迅速占领整个皇城的要害位置,一边接受梁军的降兵,但是在这些人中梁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和冯信已经不在了,这也让项玉感到有些遗憾,冯信应该是从某个宫殿里面的暗道逃走的,根据梁军降兵的说法,跟他一起走的还有他的卫队,那么这样说来他们的人数看起来还比较多,这个暗道应该比较大比较好找。
冯信目前的可能逃跑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逃到台东去,那里还有他的五千军队,只不过那些军队是在李云聪的麾下,不一定会服从他的调遣,而且这五千士兵里面大多数也是新兵,做战能力并不是很强,指望着靠他们来击败明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在经过了这两天的战斗之后相信冯信自己心里面也十分明白,所以他选择第二个逃跑路径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选择就是跨过台湾海峡逃到大陆去,向清朝求援,以眼下的情势,他手底下的已经没有什么牌了,指望着清军帮他复国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项玉推测冯信等人应该会直接投靠清廷,引来清军重新打回台湾岛,他自己的充当清军的向导。
但是不管他冯信目前选择哪一条路,明军都不能轻易的让他逃脱,于是项玉立即下令让明军在前往台东的路上通道布置哨卡,仔细的检查来往的人员,海上则派出战船大范围的巡视,不让台湾岛上的船只有机会逃到大陆那边去。
明军这个时候已经在开始打扫战场和清点伤员了,项玉自己也没有心思待在梁国的皇城里面,这座皇城这个时候还在燃着大火,明军士兵正在指挥一些俘虏开始灭火,宫殿烧了就烧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但是宫殿里面的财物不能就这么烧了,钱再少也是钱,明军现在可是很穷的。
这场战斗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结束了,但是战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台南一带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战事,这时候的生产建设都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不仅是田地荒废,就连城中的人口都流失的差不多了。
因此战事一结束,明军就安排士兵带着梁军俘虏们一起对城中的因为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进行清理,城中的百姓起初显得比较恐慌,以为明军会像梁军之前那样对他们进行勒索掠夺,后来见明军军纪不错,不仅不拿他们的东西,还帮他们收拾乱局,搬运东西,因此也都十分高兴,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茶水招待明军,如此一来明军的干劲就更大了,就连梁军的俘虏们这个时候也跟着明军享受了一番这种待遇。
项玉这个时候正在刘阳的带领下,道城外的几家农户家里去拜访,之所以要到这几乎人家去,主要就是因为之前他们曾送给了明军一批红薯,项玉想实地考察一下这些农户这里的红薯的种植规模和技术,以便他能够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在整个台湾推广这种作物。
这户人家是在一座山脚下,四处在没有其他的人家,就这一户人孤零零的住在这里,项玉有点好奇,这里距离东都还有点距离,差不多有三十来里路,不知道这里的人家为什么要将红薯挑到城里去送给明军士兵,难道他们不知道城里面这个时候在打仗吗?
屋子里面住了一队老夫妻,夫妻两个膝下无子,之前又被荷兰人压迫的比较厉害,于是这才搬到了这深山老林中居住着。
老爷子每个月都会上一次城,将家里的一些农产品挑到城中去卖了换取一些油盐米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这一次由于战争到来的十分突然,因此他进城之后找到平日里卖东西的那家商店,却发现商家已经为了躲避战乱跑了,老爷子年纪又大,从家里走到城中就已经花了大半天,这个时候再在城里面转悠了一阵子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他稀里糊涂的闯进了明军的营地里面,幸好遇到的是明军,要是遇到了是梁军的话,恐怕他要被当做是明军的探子抓起来知罪了。
当时老爷子闯进的正是刘阳的营区,刘阳见他年纪又大,身上又挑着担子,便问他到明军军营来的原由,老爷子一顿解释之后刘阳便派人从军中取来一些他没有换到的柴米油盐,交给了他,老爷子也是一个不肯占人便宜的人,他自己觉得受之有愧,便将担子里面挑的农货都给了明军,这才有了后来李权给项玉送红薯的事情。
项玉听后也一阵感叹,说起来不知道是老人家的运气好遇到了明军,还是自己的运气好遇到了这户人家。
项玉跟老农一阵攀谈,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红薯是一名荷兰的传教士送给他们的,那传教士说这东西种植简单,产量也不错,见他们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种植别的作物也不太方便,就让他们种植这个,老农起初不相信,后来试着种了一季之后发现果然就如同那名荷兰传教士所言的,这东西的产量却是很高,而且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他将红薯随意的种在门前屋后的空地和山梁上面,只是经常的帮它们除除草,也不需要特意的浇水和管理,它自己就能长得很好,这可算是大大的减轻了这对夫妻的劳动强度了,所以他们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是还是能够在这荒郊野岭里面生存下去。
项玉听完了之后也连连感叹,这对夫妻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那名荷兰传教士手里的红薯应该是从东南亚一带的吕宋或者巴达维亚带过来的,没想到带来台湾没有在岛内流传开来却在这么一个野外的角落里面扎下了根。
当然项玉此行的目的自然不是跟老农攀谈这么简单,他对老人说向跟他购买他家里的红薯,有多少买多少,或者用东西换也行,还说这个时候台南的战事已经结束了,未来短时间之内也不太可能发生战争了,于是建于这两个老人搬回城中去居住,毕竟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在这荒郊野外生存将变得愈加艰难。
老农同意跟他换东西,但是表示并不愿意回到城中去,他们已经习惯了居住在这里了,城里面也没有什么亲人,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对此项玉也不能勉强,于是跟他做了交换之后就回到了东都。
解决了外面的这个大障碍之后,明军的火炮这个时候终于能够正真威胁到皇城的内城门了,这个时候城内的梁军士兵们只听见城外炮声响个不停,但是他们不敢攀上城墙去一探究竟,因为之前守军被明军炮击的惨象实在是令人印象太深刻了。
梁军的铁门和之前的网状结构的铁栏不太一样,明军的炮弹打在上面根本就弹不开,因此很快铁门就从外面开始变形了,门里面的木质结构已经崩坏了,但是外面的一层铁皮还兜在上面,但是这样也没能维持多久,明军一轮炮击下来,梁军的这道看似坚固的城门就变得形同虚设了。
城门一破,守军士兵大为紧张,近两千名梁军士兵守在城门后面,准备迎战进城的明军,项玉自然也知道城内此时肯定是守备森严,还不是派出军队进城的时机,先用大炮在轰上一阵,将守军的阵型打乱再说。
于是明军又开始了蛮不讲理的炮击,梁军士兵对此毫无办法,总不能自己这边冲出城去主动找明军决战吧?这样的事情昨天江震已经率军干过,结果全军覆灭了。
就在城里的守军忙于应对的时候,一直在后面观战的冯信去不见了踪迹,起初士兵们并没有发觉,直到他们对明军的进攻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再一次的看向主将,他们的皇帝,期望他能够拿出好的办法的时候,这时才发现那个人竟然不见了。
冯信不见了的消息很快就在梁军中间传开了,士兵们发现,不只是冯信自己,他身边的几名亲信将领和皇宫里面的卫队也都不见了,梁军士兵们开始变得恐慌起来,这种恐慌不是对敌人即将要进攻的恐慌,而是一个人失去信你和支撑的那种茫然和无助。
而这时候明军的炮击正到了最猛烈的时候,梁军士兵们的抵抗意志彻底丧失殆尽了,许多士兵开始抛下武器,向皇城里面逃去,战场上败军中间出现一个逃兵,如果不及时得到阻止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而这个时候梁军中间不仅是普通士兵,就连剩下的将领也都毫无战意,他们对士兵们的逃跑根本无力阻止,于是很快,梁军部署在皇城东门这边的士兵便逃之一空,整个皇城里面都是乱哄哄的士兵,但是皇城里面只有这一个城门,城内有没有别的出口,他们根本就逃不出去,绝望和愤怒的士兵们开始对那些在昨天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宫殿进行破坏,城内又燃起了大火。
城中出现的变故使得明军的进攻变得十分顺利,几乎没遭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城门附近的地方,明军士兵得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城内,梁军士兵中间有零星的抵抗,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想明军投降,他们之前也是明军,只不过后来改了称呼,但是毕竟还是郑成功带出来的底子,所以尽管心中忐忑,但是他们还是不得不向明军投降。
明军一边迅速占领整个皇城的要害位置,一边接受梁军的降兵,但是在这些人中梁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和冯信已经不在了,这也让项玉感到有些遗憾,冯信应该是从某个宫殿里面的暗道逃走的,根据梁军降兵的说法,跟他一起走的还有他的卫队,那么这样说来他们的人数看起来还比较多,这个暗道应该比较大比较好找。
冯信目前的可能逃跑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逃到台东去,那里还有他的五千军队,只不过那些军队是在李云聪的麾下,不一定会服从他的调遣,而且这五千士兵里面大多数也是新兵,做战能力并不是很强,指望着靠他们来击败明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在经过了这两天的战斗之后相信冯信自己心里面也十分明白,所以他选择第二个逃跑路径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选择就是跨过台湾海峡逃到大陆去,向清朝求援,以眼下的情势,他手底下的已经没有什么牌了,指望着清军帮他复国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项玉推测冯信等人应该会直接投靠清廷,引来清军重新打回台湾岛,他自己的充当清军的向导。
但是不管他冯信目前选择哪一条路,明军都不能轻易的让他逃脱,于是项玉立即下令让明军在前往台东的路上通道布置哨卡,仔细的检查来往的人员,海上则派出战船大范围的巡视,不让台湾岛上的船只有机会逃到大陆那边去。
明军这个时候已经在开始打扫战场和清点伤员了,项玉自己也没有心思待在梁国的皇城里面,这座皇城这个时候还在燃着大火,明军士兵正在指挥一些俘虏开始灭火,宫殿烧了就烧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但是宫殿里面的财物不能就这么烧了,钱再少也是钱,明军现在可是很穷的。
这场战斗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结束了,但是战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台南一带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战事,这时候的生产建设都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不仅是田地荒废,就连城中的人口都流失的差不多了。
因此战事一结束,明军就安排士兵带着梁军俘虏们一起对城中的因为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进行清理,城中的百姓起初显得比较恐慌,以为明军会像梁军之前那样对他们进行勒索掠夺,后来见明军军纪不错,不仅不拿他们的东西,还帮他们收拾乱局,搬运东西,因此也都十分高兴,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茶水招待明军,如此一来明军的干劲就更大了,就连梁军的俘虏们这个时候也跟着明军享受了一番这种待遇。
项玉这个时候正在刘阳的带领下,道城外的几家农户家里去拜访,之所以要到这几乎人家去,主要就是因为之前他们曾送给了明军一批红薯,项玉想实地考察一下这些农户这里的红薯的种植规模和技术,以便他能够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在整个台湾推广这种作物。
这户人家是在一座山脚下,四处在没有其他的人家,就这一户人孤零零的住在这里,项玉有点好奇,这里距离东都还有点距离,差不多有三十来里路,不知道这里的人家为什么要将红薯挑到城里去送给明军士兵,难道他们不知道城里面这个时候在打仗吗?
屋子里面住了一队老夫妻,夫妻两个膝下无子,之前又被荷兰人压迫的比较厉害,于是这才搬到了这深山老林中居住着。
老爷子每个月都会上一次城,将家里的一些农产品挑到城中去卖了换取一些油盐米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这一次由于战争到来的十分突然,因此他进城之后找到平日里卖东西的那家商店,却发现商家已经为了躲避战乱跑了,老爷子年纪又大,从家里走到城中就已经花了大半天,这个时候再在城里面转悠了一阵子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他稀里糊涂的闯进了明军的营地里面,幸好遇到的是明军,要是遇到了是梁军的话,恐怕他要被当做是明军的探子抓起来知罪了。
当时老爷子闯进的正是刘阳的营区,刘阳见他年纪又大,身上又挑着担子,便问他到明军军营来的原由,老爷子一顿解释之后刘阳便派人从军中取来一些他没有换到的柴米油盐,交给了他,老爷子也是一个不肯占人便宜的人,他自己觉得受之有愧,便将担子里面挑的农货都给了明军,这才有了后来李权给项玉送红薯的事情。
项玉听后也一阵感叹,说起来不知道是老人家的运气好遇到了明军,还是自己的运气好遇到了这户人家。
项玉跟老农一阵攀谈,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红薯是一名荷兰的传教士送给他们的,那传教士说这东西种植简单,产量也不错,见他们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种植别的作物也不太方便,就让他们种植这个,老农起初不相信,后来试着种了一季之后发现果然就如同那名荷兰传教士所言的,这东西的产量却是很高,而且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他将红薯随意的种在门前屋后的空地和山梁上面,只是经常的帮它们除除草,也不需要特意的浇水和管理,它自己就能长得很好,这可算是大大的减轻了这对夫妻的劳动强度了,所以他们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是还是能够在这荒郊野岭里面生存下去。
项玉听完了之后也连连感叹,这对夫妻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那名荷兰传教士手里的红薯应该是从东南亚一带的吕宋或者巴达维亚带过来的,没想到带来台湾没有在岛内流传开来却在这么一个野外的角落里面扎下了根。
当然项玉此行的目的自然不是跟老农攀谈这么简单,他对老人说向跟他购买他家里的红薯,有多少买多少,或者用东西换也行,还说这个时候台南的战事已经结束了,未来短时间之内也不太可能发生战争了,于是建于这两个老人搬回城中去居住,毕竟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在这荒郊野外生存将变得愈加艰难。
老农同意跟他换东西,但是表示并不愿意回到城中去,他们已经习惯了居住在这里了,城里面也没有什么亲人,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对此项玉也不能勉强,于是跟他做了交换之后就回到了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