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二章 台南海战(一)
双方都明白在这么下去仗还没有开打,自己这边的战斗力就要先降低几成了,不过考虑到对方的情形和自己的一样,所以都在咬牙坚持。【】
中华军这边可以慢慢的陪着清军耗,反正项玉是不着急的,因为这里是中华军的主场,拥有各方面的优势,所以根本就不担心什么,反倒是清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给对方耗到了天黑的话,指不定就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所以施琅最终还是选择了提前动手。
清军当先的十艘大型战舰上面的士兵开始吹响号角,低沉的声音在整个舰队上空盘旋飘散,数百艘战舰开始鼓帆前行,士兵们准备好了炮弹调整好了炮口,准备和他们的敌人决一死战,大海湾上面的气氛瞬间就变得战云密布了。
清军的阵型之中尽管是一个整体,但是实际上还是细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左中右和后军四个部分,中军是施琅自己率领,拥有两百五十余艘战船,其中十艘最大的西洋类型的战船全部都在这里。
左边是吴英的舰队,一共拥有一百一十余艘战船,舰队中大型战船比较多,战船的数量也是除了中军之外最多的一支了,显然他的主要作用就是牵制住中华军的进攻部队,避免其威胁到自己这边的中军部队。
右边是汪明的舰队,一共拥有一百艘战舰,他的实力本来要强于吴英的,但是在吴英的舰队受到了重大的损失之后,施琅优先将新下水的战舰补充给了吴英,使得吴英的实力一跃居上,再一次超过了汪明,不过虽然如此,但是这个时候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和吴英的作用一样,汪明也主要是协助保护中军的侧翼,顺带再承担一些攻击任务。
后军的主将是陈莽,他一共拥有八十余艘战舰。但是相对于其他人,他的战舰大多数都是体积比较小吨位比较小的战舰,主力战舰并不是很多,因此被放在了舰队的最后面。以免受到敌人的第一波冲击。
清军的舰队行进的速度并不快,这还是在他们占据上风口的情况之下,相反中华军这边不进反对,反而再缓缓的向后退去。
施琅站在船头注视着中华军的动态,他的眉头皱起。对方这一步显然是在诱敌深入,想要诱导自己的舰队进入到有利于他们的作战的水域去和他们交战,清军要不要继续追击呢?
这个时候大军已经开动了,海面上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像陆地上那么方便,虽然可以鸣金收兵,但是整支舰队这个时候已经拉开了距离,再加上又是顺风的情况下,所以后面的舰船上面的士兵们是根本就听不到的,而且如果舰队停止下来,那个时候整体的阵型势必会陷入一片混乱。岂不是给了对方一个可趁之机。
如果这一次的对手换做是以前施琅遇到过的任何一人,他都不会有像这样的犹豫,因为在这个逆风的情况之下,就算是对方有心趁着清军阵型混乱的时候前来进攻,凭着他们战舰的航速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施琅遇到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但是对面的军队中有六艘能够不依赖风力能够自己航行的战舰,而且还是对整支舰队都有巨大的威胁的铁甲舰,所以施琅这个时候不敢将整支舰队停下来,因为他害怕给对方的这六艘虎视眈眈的战舰一个搅局的机会。
施琅最终没有下令停下来。清军的舰队还是在向前追击,渐渐的清军已经完全进入了大海湾的腹部了,这个时候前面的中华军突然停了下来,并且开始整队。显然是准备在这里和清军交战了。
趁着对方阵型不稳,防御漏d百出的时候发动进攻是一个将领的必备眼光,这个时候的中华军的阵型虽然谈不上是漏d百出,但是至少还是能够发现不少的破绽的,比如他们的战舰都堆积在一起,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阵型。并且宽度也不够,像是人为将士所有的战舰都堆挤在一个区域。
但是出乎施琅的意料的是,对方竟然也开始向前推进了,这是?在进攻吗?他简直不敢相信!
不仅是施琅没有料到,清军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个情况,其实早在中华军开始向后撤退,引诱他们进行追击的时候,吴英等人就以为中华军是要将他们带到一个有利于自己防守的地方,在他们的估计里面大概是在台南城或者而是台湾城的城脚下面,因为在这里交战中华军的岸基炮台能够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持,而且中华军背靠着陆地,清军的阵型难以展开,无法发挥出自己火力的优势,这应该是对中华军来说最好的一种防御的方式了。
但是眼下对方开始向自己这边冲了过来,为首的四艘铁甲舰一马当先,气势汹汹,高大的舰首和闪着寒光的炮口都显是出对方这是认真的。
而这个时候施琅却惊讶的发现,之前受到他诟病的对方的阵型,和拥堵在一起的战船,这个时候就像是在放风筝一样,被前面的四艘铁甲舰穿了起来,后续的战船一个接一个的紧紧跟上,很快就将阵型拉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对方的阵型转变的非常迅速,很快就将所有的战船全都串联了起来。
施琅端着望远镜仔细的看了看,对方最前面是四艘铁甲舰开道,最后面是两艘铁甲舰收尾,中间从前到后战舰都非常均匀,主力舰船在前,吨位偏小的战舰在后面。
施琅没有见过这种阵型,在他看来之中纵向的一字长蛇阵尽管和陆地上的阵法很相像,根据一字长蛇阵的原理,其弱点应该也是一样的,主要集中在首尾两处,打蛇打七寸,其阵型中间看上去也是有机可趁的。施琅对于中华军采取的这个阵型十分的不解,这个阵型在他看来过于单薄,一旦冲进敌阵之中,很有可能就会被敌军从斜面直接切断,到时候只怕是首尾不能相顾,阵型大乱,两头都冲不出去了。(未完待续。)
中华军这边可以慢慢的陪着清军耗,反正项玉是不着急的,因为这里是中华军的主场,拥有各方面的优势,所以根本就不担心什么,反倒是清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给对方耗到了天黑的话,指不定就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所以施琅最终还是选择了提前动手。
清军当先的十艘大型战舰上面的士兵开始吹响号角,低沉的声音在整个舰队上空盘旋飘散,数百艘战舰开始鼓帆前行,士兵们准备好了炮弹调整好了炮口,准备和他们的敌人决一死战,大海湾上面的气氛瞬间就变得战云密布了。
清军的阵型之中尽管是一个整体,但是实际上还是细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左中右和后军四个部分,中军是施琅自己率领,拥有两百五十余艘战船,其中十艘最大的西洋类型的战船全部都在这里。
左边是吴英的舰队,一共拥有一百一十余艘战船,舰队中大型战船比较多,战船的数量也是除了中军之外最多的一支了,显然他的主要作用就是牵制住中华军的进攻部队,避免其威胁到自己这边的中军部队。
右边是汪明的舰队,一共拥有一百艘战舰,他的实力本来要强于吴英的,但是在吴英的舰队受到了重大的损失之后,施琅优先将新下水的战舰补充给了吴英,使得吴英的实力一跃居上,再一次超过了汪明,不过虽然如此,但是这个时候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和吴英的作用一样,汪明也主要是协助保护中军的侧翼,顺带再承担一些攻击任务。
后军的主将是陈莽,他一共拥有八十余艘战舰。但是相对于其他人,他的战舰大多数都是体积比较小吨位比较小的战舰,主力战舰并不是很多,因此被放在了舰队的最后面。以免受到敌人的第一波冲击。
清军的舰队行进的速度并不快,这还是在他们占据上风口的情况之下,相反中华军这边不进反对,反而再缓缓的向后退去。
施琅站在船头注视着中华军的动态,他的眉头皱起。对方这一步显然是在诱敌深入,想要诱导自己的舰队进入到有利于他们的作战的水域去和他们交战,清军要不要继续追击呢?
这个时候大军已经开动了,海面上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像陆地上那么方便,虽然可以鸣金收兵,但是整支舰队这个时候已经拉开了距离,再加上又是顺风的情况下,所以后面的舰船上面的士兵们是根本就听不到的,而且如果舰队停止下来,那个时候整体的阵型势必会陷入一片混乱。岂不是给了对方一个可趁之机。
如果这一次的对手换做是以前施琅遇到过的任何一人,他都不会有像这样的犹豫,因为在这个逆风的情况之下,就算是对方有心趁着清军阵型混乱的时候前来进攻,凭着他们战舰的航速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施琅遇到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但是对面的军队中有六艘能够不依赖风力能够自己航行的战舰,而且还是对整支舰队都有巨大的威胁的铁甲舰,所以施琅这个时候不敢将整支舰队停下来,因为他害怕给对方的这六艘虎视眈眈的战舰一个搅局的机会。
施琅最终没有下令停下来。清军的舰队还是在向前追击,渐渐的清军已经完全进入了大海湾的腹部了,这个时候前面的中华军突然停了下来,并且开始整队。显然是准备在这里和清军交战了。
趁着对方阵型不稳,防御漏d百出的时候发动进攻是一个将领的必备眼光,这个时候的中华军的阵型虽然谈不上是漏d百出,但是至少还是能够发现不少的破绽的,比如他们的战舰都堆积在一起,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阵型。并且宽度也不够,像是人为将士所有的战舰都堆挤在一个区域。
但是出乎施琅的意料的是,对方竟然也开始向前推进了,这是?在进攻吗?他简直不敢相信!
不仅是施琅没有料到,清军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个情况,其实早在中华军开始向后撤退,引诱他们进行追击的时候,吴英等人就以为中华军是要将他们带到一个有利于自己防守的地方,在他们的估计里面大概是在台南城或者而是台湾城的城脚下面,因为在这里交战中华军的岸基炮台能够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持,而且中华军背靠着陆地,清军的阵型难以展开,无法发挥出自己火力的优势,这应该是对中华军来说最好的一种防御的方式了。
但是眼下对方开始向自己这边冲了过来,为首的四艘铁甲舰一马当先,气势汹汹,高大的舰首和闪着寒光的炮口都显是出对方这是认真的。
而这个时候施琅却惊讶的发现,之前受到他诟病的对方的阵型,和拥堵在一起的战船,这个时候就像是在放风筝一样,被前面的四艘铁甲舰穿了起来,后续的战船一个接一个的紧紧跟上,很快就将阵型拉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对方的阵型转变的非常迅速,很快就将所有的战船全都串联了起来。
施琅端着望远镜仔细的看了看,对方最前面是四艘铁甲舰开道,最后面是两艘铁甲舰收尾,中间从前到后战舰都非常均匀,主力舰船在前,吨位偏小的战舰在后面。
施琅没有见过这种阵型,在他看来之中纵向的一字长蛇阵尽管和陆地上的阵法很相像,根据一字长蛇阵的原理,其弱点应该也是一样的,主要集中在首尾两处,打蛇打七寸,其阵型中间看上去也是有机可趁的。施琅对于中华军采取的这个阵型十分的不解,这个阵型在他看来过于单薄,一旦冲进敌阵之中,很有可能就会被敌军从斜面直接切断,到时候只怕是首尾不能相顾,阵型大乱,两头都冲不出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