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六章 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一)
其实项玉当然也会考虑到清军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实际上台湾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太丰富,要是放在后世的话,一旦被大陆封锁起来,那还真是难以生存下去,但是这个时候的资源的要求十分的简单,仅仅是一些必备的军用物资,就算是不能从大陆得到,也可以通过洋人或者日本和吕宋岛得到,比如说各种台湾比较稀缺的矿产,这些东西在东南亚也是有很丰富的储备的,而且这个时候台湾根本就没有从大陆进口这些东西,所以就算是清军采取封锁措施,实际上对中华军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但是清军的封锁对中华帝国造成的最大的影响还是人口方面,自从清军开始在内陆一带施行保甲制度以后,中华军能够转移过来的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了,从高峰时期一个月上十万人口,下降到目前的一个月不到三万人口,而且项玉估计这个趋势将越来越严重,随着清军将保甲制度的全面推行开去,不仅中华帝国所需的人口难以得到,而且潜伏在内地的情报人员的情报信息也难以向外传达出来,清军这个时候显然已经开始怀疑沿海一带有中华军的探子了,目前正在进行排查和清理,所以这些人员的活动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目前台湾岛上的生产建设已经日趋稳定了,经历了之前的一大波移民潮之后,岛上的局势日渐平稳下来,之前忙的手脚不停的市政署的官员这个时候也可以稍稍的松下一口气来了,甚至有人感叹这个时候就像是在放假一般。
不过实际上岛上的建设这个时候是一片忙碌的,基隆城的规模有限,因为受制于城墙的阻隔,所以城市的规模也不太可能再行扩建,所以这个时候新安置的移民几乎全都是在外面安家落户,而且随着吕宋岛被中华军统制,所以南洋一带的航线也被彻底的打通了,因此之前商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利用马尼拉这个节点和洋人做生意。一时间基隆城外的各家工厂纷纷破土动工,而且随着蒸汽机的逐渐推行,在见证了政府主导的几个工厂的这种先进的机械之后,商人们也终于开始大规模的采购这种东西了。
所以虽然新建的工厂很多。但是占用的农业人口却并不是很多,这也让项玉稍稍松下了一口气,他一直就比较担心因为资本经济的发展对台湾脆弱的农业生产产生冲击,不过目前显然是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了。
基隆在这一次的移民潮之中所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很大,只有不到十万人被安置在基隆。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外。
基隆的位置不如台南,因此农业的前景也不如台南,随着城市的规模主要是人口的规模的扩大,基隆开始出现粮食方面的危机了,所以市政府又征集了大批的劳动力,主要是新来的移民,对周围的一些比较平整的地段、山林进行砍伐,开垦出了不少的土地,然后政府又出资组织修建水利工程,这一点上面后世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农业合作社可以提供给中华帝国一些借鉴。
当然了。项玉并不是要在台湾施行那种集体农庄的制度,这种制度已经被证明了会极大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却是很有参考价值,这边中华帝国将他稍稍改动一些,施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农业合作模式,合作的对象就是政府。
虽然不建立集体农庄,但是在一些农户没有力量解决的事情上面,就由政府出面解决,比如兴修水利工程,台湾并不缺水。因此只需要建立一些引水渠将附近的溪流里面的水源引入到农田就行了,但是项玉趁着这个时候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于是将这个工程扩大了,不止是新建水渠这么简单。而且还在田地之间挖掘了大量的水库蓄水,相信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知道农村里由很多水塘,但是你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水塘是从何而来的,它们当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人工开挖的,而它们就是在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农业合作是集中力量挖掘的,旧时候有农闲的时候兴修水利设施挣工分的情况,就是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将这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之后,将形成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有利条件,对于农业这样的立国之本来说,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于是项玉又借鉴日本人占领台湾期间的做法,在山体上的梯田之间的田埂中使用了一种材料——水泥,梯田相对于平地上面的田地来说,面临最严重的的问题就是缺水,所以除了那些降水很丰富的地区以外,其他地方的山地上面都是不种植水稻的,主要就是因为山地上面水田如果降雨不足的话地面上的水源也难以引流灌溉,因此在缺乏降雨的年份这种梯田就会减产。早几年云南出现的大规模干旱对当地的梯田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台湾并不缺少降雨,不仅台南附近不缺乏降雨,连带着基隆或者说整个台湾都不缺乏降水,但是降水这种事情总归是靠天吃饭,什么时候有,有多少也不好说,所以台湾也会面临缺水的问题,这个缺水并不是真的缺水,而是在某些月份里面出现降水比较少的情况。
所以项玉提出来的这个利用水泥修建梯田的田埂的计划自然是有所根据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农民们当然不知道水泥是什么东西了,有些参与了基隆城墙和工厂的建设施工的农民可能见过这东西,但是要叫他们说出这东西的一二三来,还是不太容易的,只知道这种东西的作用就是像以前砌墙的时候使用的米粥做粘合剂一样的,不过效果要好很多。
基隆目前已经拥有了制造水泥的能力,早在建造基隆城墙和城外的几处炮台的时候就大量的使用了这种东西,它的效能比起传统的粘合剂来说要高出很多被,而且制造起来也不算是太复杂,所以知道满足原材料的供应,这东西要多少就能造多少。(未完待续。)
但是清军的封锁对中华帝国造成的最大的影响还是人口方面,自从清军开始在内陆一带施行保甲制度以后,中华军能够转移过来的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了,从高峰时期一个月上十万人口,下降到目前的一个月不到三万人口,而且项玉估计这个趋势将越来越严重,随着清军将保甲制度的全面推行开去,不仅中华帝国所需的人口难以得到,而且潜伏在内地的情报人员的情报信息也难以向外传达出来,清军这个时候显然已经开始怀疑沿海一带有中华军的探子了,目前正在进行排查和清理,所以这些人员的活动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目前台湾岛上的生产建设已经日趋稳定了,经历了之前的一大波移民潮之后,岛上的局势日渐平稳下来,之前忙的手脚不停的市政署的官员这个时候也可以稍稍的松下一口气来了,甚至有人感叹这个时候就像是在放假一般。
不过实际上岛上的建设这个时候是一片忙碌的,基隆城的规模有限,因为受制于城墙的阻隔,所以城市的规模也不太可能再行扩建,所以这个时候新安置的移民几乎全都是在外面安家落户,而且随着吕宋岛被中华军统制,所以南洋一带的航线也被彻底的打通了,因此之前商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利用马尼拉这个节点和洋人做生意。一时间基隆城外的各家工厂纷纷破土动工,而且随着蒸汽机的逐渐推行,在见证了政府主导的几个工厂的这种先进的机械之后,商人们也终于开始大规模的采购这种东西了。
所以虽然新建的工厂很多。但是占用的农业人口却并不是很多,这也让项玉稍稍松下了一口气,他一直就比较担心因为资本经济的发展对台湾脆弱的农业生产产生冲击,不过目前显然是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了。
基隆在这一次的移民潮之中所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很大,只有不到十万人被安置在基隆。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外。
基隆的位置不如台南,因此农业的前景也不如台南,随着城市的规模主要是人口的规模的扩大,基隆开始出现粮食方面的危机了,所以市政府又征集了大批的劳动力,主要是新来的移民,对周围的一些比较平整的地段、山林进行砍伐,开垦出了不少的土地,然后政府又出资组织修建水利工程,这一点上面后世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农业合作社可以提供给中华帝国一些借鉴。
当然了。项玉并不是要在台湾施行那种集体农庄的制度,这种制度已经被证明了会极大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却是很有参考价值,这边中华帝国将他稍稍改动一些,施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农业合作模式,合作的对象就是政府。
虽然不建立集体农庄,但是在一些农户没有力量解决的事情上面,就由政府出面解决,比如兴修水利工程,台湾并不缺水。因此只需要建立一些引水渠将附近的溪流里面的水源引入到农田就行了,但是项玉趁着这个时候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于是将这个工程扩大了,不止是新建水渠这么简单。而且还在田地之间挖掘了大量的水库蓄水,相信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知道农村里由很多水塘,但是你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水塘是从何而来的,它们当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人工开挖的,而它们就是在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农业合作是集中力量挖掘的,旧时候有农闲的时候兴修水利设施挣工分的情况,就是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将这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之后,将形成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有利条件,对于农业这样的立国之本来说,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于是项玉又借鉴日本人占领台湾期间的做法,在山体上的梯田之间的田埂中使用了一种材料——水泥,梯田相对于平地上面的田地来说,面临最严重的的问题就是缺水,所以除了那些降水很丰富的地区以外,其他地方的山地上面都是不种植水稻的,主要就是因为山地上面水田如果降雨不足的话地面上的水源也难以引流灌溉,因此在缺乏降雨的年份这种梯田就会减产。早几年云南出现的大规模干旱对当地的梯田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台湾并不缺少降雨,不仅台南附近不缺乏降雨,连带着基隆或者说整个台湾都不缺乏降水,但是降水这种事情总归是靠天吃饭,什么时候有,有多少也不好说,所以台湾也会面临缺水的问题,这个缺水并不是真的缺水,而是在某些月份里面出现降水比较少的情况。
所以项玉提出来的这个利用水泥修建梯田的田埂的计划自然是有所根据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农民们当然不知道水泥是什么东西了,有些参与了基隆城墙和工厂的建设施工的农民可能见过这东西,但是要叫他们说出这东西的一二三来,还是不太容易的,只知道这种东西的作用就是像以前砌墙的时候使用的米粥做粘合剂一样的,不过效果要好很多。
基隆目前已经拥有了制造水泥的能力,早在建造基隆城墙和城外的几处炮台的时候就大量的使用了这种东西,它的效能比起传统的粘合剂来说要高出很多被,而且制造起来也不算是太复杂,所以知道满足原材料的供应,这东西要多少就能造多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