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九门提督
中华军在1666年开年之后还是没有兵北上的计划,清军的江北防线搞的有模有样,十分的严密,中华军这边如果要进攻的话,则势必是全军出动,不然的话根本就打不动清军的防线,但是现在的物资以及弹药的储备情况也是不支持大规模的作战的,所以这一段时间中华军没有大的动作。·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华军就闲了下来,这个时候,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十分严重的匪患情况,在乱世之中,这些土匪往往杀害的百姓比入侵的外敌还要多。
项玉在回基隆之前下达的最后一个命令就是让各地的军队负责剿匪,而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这个时候,仅在福建一地就有大大小小的数百只土匪,他们盘踞在各个山头,比较大的有漳州府的大峰山土匪、鸟山土匪,龙岩的东宝山土匪,汀州的武平寨土匪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大小土匪。
这些土匪的兵力加起来过了十万人,是一个不小的势力,不过因为他们被分散到各地去了,所以才没有对中华军造成比较大的威胁,而且因为中华军在之前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使得这些人大为忌惮,就连平日里的活动都约束和收敛了很多,显然是不想触中华军的眉头。
中华军先派人向这些大大小小的土匪传话,要求他们在接到消息一个月内下山向当地的中华军投降,不然的话中华军就会前去围剿。·
很多土匪其实是由难民组成的,也有很多是当地的强人起了歹心,裹狭着百姓逃窜到了山上,当起了山大王,他们的主要组成都是各地的农民,农民会种田不会打仗,于是这些土匪便圈占了一定的区域,在里面种田耕地,很多土匪干脆就不出去劫掠了。渐渐的这样的土匪群就像是一个大的村落一样了。
对于这样的土匪,中华军主要的措施是招抚,在保证他们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威胁的情况下面,先解散他们的武装。至于他们开垦的那些土地,可以分给他们耕种,只要他们手中没有粘上无辜百姓的鲜血,中华军都会对他们过往的事情不计较,将其和其他百姓一样对待。要是他们想回到家乡,中华军也能够安排,并且还会给他们提供新的土地耕种。
但是对于那些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土匪,中华军都是直接采取强攻剿灭的方式,只要他们不下山投降,就会派军前去攻打,对于负隅顽抗的人全部都严肃处理,按照他们过往的罪行进行审理之后定罪处理。
在中华军的政策公布之后,很多小股土匪都选择了向中华军投降,毕竟他们没有干太多的坏事。论武力也远非中华军的对手,所以就很识相的选择了放弃抵抗。
针对这些土匪,中华军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一一核实,并且到附近村庄去走访调查,看看他们是否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若是没有做过的话,那他们就不会被定罪,而是会根据他们的意愿进行分配。·
光是这些小股的土匪就多达几百支,人数过两万人,在将他们处理完了之后。剩下还有不到五十支较大规模的土匪,这些土匪的人数一般都在五百人以上,有的甚至有四五千人的规模,中华军见他们没有动作。于是挑选了其中的一批作恶多端的土匪进行剿灭,然后公开审理处理,以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效果,在这之后再向他们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十天时间之内向中华军投降,不然的话就不再享受宽大处理了。
这样一来又将十几支土匪吓出来投降了。不过依然有接近三十支大型土匪不肯就范,这些人大多是双手站满鲜血,自知罪行深重,即便是向中华军投降了,也难逃一死,而且自己手中的实力也有得一拼,所以选择了拼死抵抗。
等到时间一到,中华军这边再不多言,也不接受投降,对这些土匪盘踞的地方进行强攻,这个时候的土匪手里面的武器十分的磕碜,缺衣少甲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作战能力低下,往往是一击就溃,中华军没花上多大的力气就将他们歼灭了。
不过因为兵力不足,加上各地反而土匪数量众多,到了后期,很多土匪都不敢待在山上,而是跑下山来,四处流窜,甚至是分散成了很多部分,企图躲过中华军的追剿,这让中华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剿匪。
从开年之后一直到六月份,各地的剿匪行动才基本上算是结束了,而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前线的军队采用轮换制,将大部分的军队都拉回来练练手,让他们不至于丢失了作战的感觉。
此时清廷的内部又出现了较大的变故,趁着鳌拜领兵在外,小皇帝趁机培植起来很多自己的亲信党羽,这其中先是九门提督人选,九门提督是京城的第一实权人物,掌管着北京城大部分军队,此前一直是鳌拜的党羽把持着,而这个时候趁着鳌拜领兵在外,康熙皇帝趁机任命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费扬古为新任九门提督。
费扬古是清朝初期的名将,曾在对准葛尔作战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这个时候他刚刚21岁,锐意进取风华年少。
康熙皇帝这个时候已经十二岁了,比起他登基的那个时候,这个时候虽然年纪依然很小,但是经历过长久的熏陶和培养,他的心智已经不输常人了,他做出这一步棋是一个试探,相当于投出去一粒石子,想看看鳌拜的反应。
这个时候鳌拜统兵在外,一旦他对这件事情大雷霆或者大动干戈的话,很有可能大清朝直接就亡了,但是如果他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的话,那小皇帝就能趁机掌握一个重要的势力,那就是北京城的军权。
其实康熙皇帝之所以有底气做出这样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岳乐从南方撤回来的五万军队,这五万军队为他效力以后,他至少有了一定的资本和鳌拜叫板,这个时候自然是不能继续让鳌拜再控制京城的军队了,这把剑悬在自己的头顶上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之前为了说服鳌拜出兵,小皇帝不惜放弃了镶黄旗,让鳌拜将它带去出征,以鳌拜的性格的作风,这支军队势必会遭到他的清洗和控制,军中的大将也势必会换成他自己的人。
小皇帝在堵,他堵鳌拜不敢公开的跟他撕破脸。
果然,消息传到南京之后,鳌拜果真没有做声,虽然他也知道被小皇帝掌握了京城军权的严重性,但是和他刚刚得到手的这五万人的镶黄旗相比,紫禁城的那两万军队放弃了并不可惜,这才是精锐的军队。
而对鳌拜而言,并不是他不想对小皇帝采取反制措施,只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正在跟他们对峙,一旦他将精力放在内斗上面,那么中华军很有可能会趁机动进攻,清军的探子回来说中华军这个时候正在将春收的粮食大量的向北调集,一起运来的还有大批的武器弹药,这些都显是对方在为大规模的作战做准备了,在这样的压力下面,鳌拜不敢让对方知道清廷内部不和,尽管他自己很有野心,但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他只好放下自己的野心,拼死的保护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江山。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华军就闲了下来,这个时候,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十分严重的匪患情况,在乱世之中,这些土匪往往杀害的百姓比入侵的外敌还要多。
项玉在回基隆之前下达的最后一个命令就是让各地的军队负责剿匪,而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这个时候,仅在福建一地就有大大小小的数百只土匪,他们盘踞在各个山头,比较大的有漳州府的大峰山土匪、鸟山土匪,龙岩的东宝山土匪,汀州的武平寨土匪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大小土匪。
这些土匪的兵力加起来过了十万人,是一个不小的势力,不过因为他们被分散到各地去了,所以才没有对中华军造成比较大的威胁,而且因为中华军在之前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使得这些人大为忌惮,就连平日里的活动都约束和收敛了很多,显然是不想触中华军的眉头。
中华军先派人向这些大大小小的土匪传话,要求他们在接到消息一个月内下山向当地的中华军投降,不然的话中华军就会前去围剿。·
很多土匪其实是由难民组成的,也有很多是当地的强人起了歹心,裹狭着百姓逃窜到了山上,当起了山大王,他们的主要组成都是各地的农民,农民会种田不会打仗,于是这些土匪便圈占了一定的区域,在里面种田耕地,很多土匪干脆就不出去劫掠了。渐渐的这样的土匪群就像是一个大的村落一样了。
对于这样的土匪,中华军主要的措施是招抚,在保证他们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威胁的情况下面,先解散他们的武装。至于他们开垦的那些土地,可以分给他们耕种,只要他们手中没有粘上无辜百姓的鲜血,中华军都会对他们过往的事情不计较,将其和其他百姓一样对待。要是他们想回到家乡,中华军也能够安排,并且还会给他们提供新的土地耕种。
但是对于那些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土匪,中华军都是直接采取强攻剿灭的方式,只要他们不下山投降,就会派军前去攻打,对于负隅顽抗的人全部都严肃处理,按照他们过往的罪行进行审理之后定罪处理。
在中华军的政策公布之后,很多小股土匪都选择了向中华军投降,毕竟他们没有干太多的坏事。论武力也远非中华军的对手,所以就很识相的选择了放弃抵抗。
针对这些土匪,中华军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一一核实,并且到附近村庄去走访调查,看看他们是否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若是没有做过的话,那他们就不会被定罪,而是会根据他们的意愿进行分配。·
光是这些小股的土匪就多达几百支,人数过两万人,在将他们处理完了之后。剩下还有不到五十支较大规模的土匪,这些土匪的人数一般都在五百人以上,有的甚至有四五千人的规模,中华军见他们没有动作。于是挑选了其中的一批作恶多端的土匪进行剿灭,然后公开审理处理,以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效果,在这之后再向他们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十天时间之内向中华军投降,不然的话就不再享受宽大处理了。
这样一来又将十几支土匪吓出来投降了。不过依然有接近三十支大型土匪不肯就范,这些人大多是双手站满鲜血,自知罪行深重,即便是向中华军投降了,也难逃一死,而且自己手中的实力也有得一拼,所以选择了拼死抵抗。
等到时间一到,中华军这边再不多言,也不接受投降,对这些土匪盘踞的地方进行强攻,这个时候的土匪手里面的武器十分的磕碜,缺衣少甲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作战能力低下,往往是一击就溃,中华军没花上多大的力气就将他们歼灭了。
不过因为兵力不足,加上各地反而土匪数量众多,到了后期,很多土匪都不敢待在山上,而是跑下山来,四处流窜,甚至是分散成了很多部分,企图躲过中华军的追剿,这让中华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剿匪。
从开年之后一直到六月份,各地的剿匪行动才基本上算是结束了,而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前线的军队采用轮换制,将大部分的军队都拉回来练练手,让他们不至于丢失了作战的感觉。
此时清廷的内部又出现了较大的变故,趁着鳌拜领兵在外,小皇帝趁机培植起来很多自己的亲信党羽,这其中先是九门提督人选,九门提督是京城的第一实权人物,掌管着北京城大部分军队,此前一直是鳌拜的党羽把持着,而这个时候趁着鳌拜领兵在外,康熙皇帝趁机任命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费扬古为新任九门提督。
费扬古是清朝初期的名将,曾在对准葛尔作战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这个时候他刚刚21岁,锐意进取风华年少。
康熙皇帝这个时候已经十二岁了,比起他登基的那个时候,这个时候虽然年纪依然很小,但是经历过长久的熏陶和培养,他的心智已经不输常人了,他做出这一步棋是一个试探,相当于投出去一粒石子,想看看鳌拜的反应。
这个时候鳌拜统兵在外,一旦他对这件事情大雷霆或者大动干戈的话,很有可能大清朝直接就亡了,但是如果他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的话,那小皇帝就能趁机掌握一个重要的势力,那就是北京城的军权。
其实康熙皇帝之所以有底气做出这样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岳乐从南方撤回来的五万军队,这五万军队为他效力以后,他至少有了一定的资本和鳌拜叫板,这个时候自然是不能继续让鳌拜再控制京城的军队了,这把剑悬在自己的头顶上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之前为了说服鳌拜出兵,小皇帝不惜放弃了镶黄旗,让鳌拜将它带去出征,以鳌拜的性格的作风,这支军队势必会遭到他的清洗和控制,军中的大将也势必会换成他自己的人。
小皇帝在堵,他堵鳌拜不敢公开的跟他撕破脸。
果然,消息传到南京之后,鳌拜果真没有做声,虽然他也知道被小皇帝掌握了京城军权的严重性,但是和他刚刚得到手的这五万人的镶黄旗相比,紫禁城的那两万军队放弃了并不可惜,这才是精锐的军队。
而对鳌拜而言,并不是他不想对小皇帝采取反制措施,只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正在跟他们对峙,一旦他将精力放在内斗上面,那么中华军很有可能会趁机动进攻,清军的探子回来说中华军这个时候正在将春收的粮食大量的向北调集,一起运来的还有大批的武器弹药,这些都显是对方在为大规模的作战做准备了,在这样的压力下面,鳌拜不敢让对方知道清廷内部不和,尽管他自己很有野心,但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他只好放下自己的野心,拼死的保护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