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伐明在线阅读 - 第四章准备

第四章准备

    明代的大环境一个县城,除了县令、县丞等正式官员外,实际上掌管权利的却是下面的各种胥吏。这些胥吏大部分出自士绅之家的族人,小部分也是世代为吏的豪强。

    实际上从宋代以后,朝廷在地方上官员的数量就急剧减少,治理管理地方更多的就靠这些士绅胥吏了。

    以明代为例,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主薄三个朝廷命官,根本没有精力掌握治理一县之地。像这样的制度,虽然讨好了官绅士子,但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毫无疑问是非常虚弱的。到了万历皇帝之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也更加不堪,政令也几乎不出京城。

    刘宣攻破永和县后,像以前一样清扫了县中的官绅豪强,永和县以前的胥吏当然不能任用。

    李翰虽然做了县官,但是现在却几乎是一个光杆县令。他被任命为永和县令之后,一直都忙碌不休。他趁着大军云集永和县,将永和县的反对力量士绅豪强压成齑粉的有利时机,李翰亲自组织了打土豪分田地,镇压了县中名声不好的恶霸乡绅吴坝子,在永和县的百姓中留下了很大的威望。

    在刘宣的支持下,李翰在县城中张榜募集士兵,那些分到了土地的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争先恐后的加入了刘宣军中。

    一个小小的永和县,户不过千户,人口不足五千,前来参军的壮丁居然超过了三百多人。

    刘宣将这三百多本地士兵拨出百余人,又从自己的亲兵中调拨出一队精锐,集合这次作战的俘虏,最近前来投奔的小股盗匪饥民,从新编练了一个哨步兵。

    这一个哨士兵,刘宣交给廖狗儿统领,暂时充当守备军配合李翰治理永和县城。

    最近一段时间,李翰陆续找了永和县十几个秀才童生谈心,希望能招揽一些失意的读书人,但是效果却非常差劲。

    这些秀才童生,大部分都不看好刘宣,除了一个愤世嫉俗、穷困潦倒、了无牵挂的童生周恒前来投奔外,剩下的读书人虽然不敢造反作乱,但是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流贼的官职。

    在李翰的支持下,刘宣千金买马骨任命了周恒担任永和县丞,成为永和县的第三位实权人物。

    在刘宣制定的制度中,一县之中县令权力最大,掌管县中的大小事务,下面就是县尉、县丞二人,县尉掌管县中的驻军,县丞协助县令掌管民政。

    除了这县中三巨头外,另外还有掌管粮饷财政主薄,掌管县中教化的教谕,掌管县中吏员考核的典吏,掌管诉讼断案的通判,掌管县中治安破案的捕头,掌管一县驿政的驿长六名正式官员。

    此外县令还直辖的税务科、水利科、劝农科、防疫科四科,县尉下辖武备科、后勤科二科,县丞下辖路桥科、商贸科二科。这八科的科长也算是有品级的正式官员。

    此外人口在三千人以上的繁华集镇,还需设立乡公所,包括一名乡长,下面有捕盗、团练两名正式官员。

    以永和县为例,因为永和县人口较少,并没有下辖任何乡镇,正式的官员只有十七人。这十七个地方官,除了知县李翰、县丞周恒、县尉廖狗儿三人外,剩下的官员还没有人选。

    因为手下识字的人手太少,再加上没有读书人投效,刘宣也不能将手中的骨干全部放出去,只能在支持他的永和县百姓中选拔一些。

    在这几天里,在刘宣的大力支持、李翰的忙碌中,终于搭起了永和县的架子。除了李翰等县中三巨头外,种衍被任命为捕头,孙可望被任命为通判,剩下的官职除了刘宣军中的一部分骨干外,大部分都是缴纳了投名状投靠刘宣的本地百姓。

    比如防疫科的科长就是投靠刘宣的本县游方郎中郝五儿,武备科的科长是在延长县投奔刘宣的铁匠魏贯,驿长则是李自成的族叔老驿卒李守信。

    永和县附近都是山高林密的大山,除了县城之外,方圆百里之内也没什么大村寨。所以只要控制了永和县城,就能安稳的辐射整个永和县。

    刘宣攻破县城,将县中的豪绅官吏杀了一遍,查抄的粮食白银也没带走多少,全部留给了一穷二白的李翰。

    靠着刘宣麾下上万大军威慑,县中没有反对力量之际,李翰带着孙可望、种衍等人,每日忙碌的在永和县城周围,抓紧组织县中的百姓分田。

    永和县周围的开垦的田地只有汾河流域附近的七万余亩河谷平原,但是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旱田,因为这几年连年干旱,真正能打粮食的水田只有一万余亩。

    这万亩水田,除了留出一千亩分配给廖狗儿麾下的一哨士兵外,剩下的九千亩全部分给无田耕种的饥民百姓。

    就连刘宣麾下一部分厌倦了四处流窜的流民,也有一百余户在永和县定居下来,每个壮丁都分到了五亩水田。

    以永和县的情况,一亩水田能打粮食一石左右,旱田在平年也能打三五斗,如果遇上灾年,旱田几乎颗粒无收,水田也要减产不少。

    现在永和县人口,加上刘宣留在永和县的骨干已经超过了六千人,以每人一年消耗粮食三石来算,永和县一年需要消耗粮食一万八千石。

    而最近几年永和县的粮食产量,全部相加也不足一万五千石,每一年最少也有三千石粮食的缺口。而永和县位于深山,粮食运输也非常艰难,所以从天启四年陕北大旱开始,永和县的百姓已经开始大部分吃不饱饭。

    而刘宣攻入永和县之前,县中的米价已经到了一石米四两白银,虽然还比不上陕北的一石米六两银子。但是这样高的米价,永和县的百姓也根本不可能吃得上粮食。

    刘宣攻破永和县后,马上将粮食、铁器、食盐等物资收缴起来,开始定量定价供应城中的百姓。

    刘宣定的价格,虽然也稍微高一些,比如每石粮食一两五钱白银,这个价格,已经能让大部分百姓吃上粮食,不至于活活饿死。

    县中的百姓终于免受了连续四年的高额米价的苦恼,大部分得到好处的百姓也开始心向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