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山沟中的军阀在线阅读 - 第二八八章 这次完了(八)

第二八八章 这次完了(八)

    “首相阁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怎么了?库特蔡茨勒总参谋长(注一),究竟是哪儿来的好消息?”赫斯笑着问道。

    当年李斌访问德国的时候,李斌就劝说阿道夫希特勒趁着自己还有些威望,直接下台吧,将首相的交给其他人。

    阿道夫希特勒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听从李斌的建议。

    这一时空德国并未战败,希特勒虽然当上了德国首相,但权力还是受到了制约,因此希特勒并没有像后是那样大权独揽,其野心也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在希特勒身上就变现成一种冷静。希特勒做什么事情都会想清楚才去实施。

    从希特勒的本心来说,他是不想放弃首相这个职位的。

    首相啊!皇帝陛下之下的德国第一人。自己可是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首相的。现在要自己交出这个职位,希特勒心里很不是滋味。

    也难怪希特勒不想交,人是有贪欲的,只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会如同毒/品那样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希特勒是享受到了权利的滋味,那滋味,那叫一个美妙。

    可是希特勒也有自知之明,德国即将面临一场比二十年前更重要的战争,德国输不起,也不能输。因此德国的首相必须是文武双全那种类型的。

    希特勒“文”只能算一般,“武”就十分平常了。希特勒一战结束时还是下士军衔,只比普通士兵稍好一点。

    让希特勒去指挥全德国的军队进行一场事关德国未来的战争,那就相当于让一个身体强壮,但智力低下的成年人,去打超过至少三个同样身体强壮,但智力很高的成年人。

    不靠谱呀!

    就算初期取得胜利,最终还是会失败。

    希特勒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希特勒下台前推荐鲁道夫赫斯为自己的接班人。

    一般来说,德国的首相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前任首相是不能推荐或者指认下一任首相的人选。但在这个战争即将爆发的当口,临时更换一个对情况不了解的首相上台,风险实在是太大。

    于是鲁道夫赫斯顺利成为了德国新的首相。

    二战开始后,德国/军队在西线所取得的胜利,完全就是在按照战前的计划执行。可是等到东线的苏军突然打过来了。德国的处境突然变得不妙起来。在付出了较大代价后,苏军的攻势终于被遏制住。接下来,德国及其盟友开始反攻。

    德国及其盟友的反攻并不是十分顺利,德苏双方的战斗可以用寸土必争来形容。

    德军最终还是靠着超过苏军的战斗力才艰难前进的。

    德国对此既是惊讶又是担忧。

    战前,德国对苏联的整体实力有过判断。德国认为,苏联军队的单兵战斗力(仅指陆军)要低于德军,苏联军队的装备也要落后于德军。德苏一旦交战,苏军必定溃败。

    可真打起来了,德国才发现,苏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弱。

    苏联陆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可以和德国陆军装备相媲美了。而且苏联陆军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苏联陆军的人数要比自己多很多。对德国陆军来说,这可不是好事儿。

    在武器装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唯一能比拼的就是军队的数量和素质。

    要说军队素质,德国还真的有得一比。一战前,德国就拥有了一支至少是小学文化的军队。而那时候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素质能和德国比。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德国拥有的是一支至少是初中文化的军队。正因为有了如此高素质的军队,德国才能在扩军的同时,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不至于降低。

    但在人数上,德军确实是少了点。

    德国自身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就算一战结束后,德国政/府鼓励人口生育,诞生了许多婴儿,但是德国的人口数量还是没有上升多少。

    反观苏联,继承了沙俄衣钵的苏联,拥有的人口数量超过一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之一(在只计算本土人口,不计算殖民地、海外领地人口数量的情况下)。

    苏联是工业化国家,完全可以按照军民比一比十的比例动员起超过一千万人的军队。而且苏联完全可以将军队扩充的重心放到陆空军中,因为苏联没有海上压力。

    苏联海军有四大舰队,分别是北方舰队,用于守卫北冰洋,特别是靠近北大西洋的一面;波罗的海舰队,用于守卫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是列宁格勒(后世的圣彼得堡);黑海舰队,守护黑海沿岸,主要是克里米亚半岛;太平洋舰队,用于守护太平洋沿岸,主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被中国称为海参崴的地方。

    在当下的情况下,太平洋舰队已经名存实亡,波罗的海舰队连出港都困难,黑海舰队还要配合黑海附近的友军应付德国的进攻,唯一具有广泛活动空间的北方舰队,因为长期不受重视,已经沦为打酱油的角色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只能扩充黑海舰队和北方舰队。

    可黑海舰队的活动范围就那么大,扩充多了等于于事无补。

    北方舰队即使扩充了,想要找德国海军麻烦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够不够。

    要知道,自从德国成功占领英伦三岛以来,德国海军主力就一直在北大西洋上晃悠。而且德国海军的实力还在不断增强,苏联的那支小海军去找德国海军麻烦,那和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

    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现在是四线作战。

    东线,德国和苏联打得火热;西线,德国还要谨防英美舰队出现在英伦三岛附近;东南线,德国还在帮助那不靠谱的盟友——意大利,欺负东南欧的小国;南线,德国更是被意大利分出去了一部分宝贵的兵力,与意大利在北非的军队一起,和英军在北非死磕。

    这样一来,德国的兵力数量还真的不够。德国有六千万人,按照一比十的比例征兵,德国有六百万人的军队。可这六百万人肯定不够,就算深入挖潜,一千万出头就顶天了。

    四线作战的德国,那日子过得肯定不好。

    在这四线中,德国最关心的是东线,因为德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这个方向。德国知道只有打败苏联自己才能集中全力,与英美在大西洋争锋。

    现在的德国是巴不得苏联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哪怕有什么事情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也好。

    “中国人发来的电文,他们说:‘他们将会对远东苏军进行大规模围歼作战,希望我们能够配合。’”

    “什么?你确定你没说错?”赫斯很惊讶,这完全是瞌睡遇到枕头呀!

    “我已经再三确认了。而且中国人还说,除非苏联战败投降,否则他们不会停止与苏联的战争。”

    “真的?”

    “真得不能再真了。”

    “好!好!好!”赫斯一口气说了三个“好”。

    赫斯心里高兴呀。之前中苏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这在让德国了解苏联实力的同时也了解到获得了新生的中国的实力。

    尽管中苏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的结果,德国自身的渠道了解的不多,但是中国方面提供的信息让德国方面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德国也因此做出了苏军战斗力低于己方的判断。可谁知道,苏联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居然硬生生地将自身军队的实力提高了这么多,弄得德国吃亏不少。

    德国和苏联交战的第一时间,德国就曾发出外交电文,希望中国出兵苏联远东地区,减轻德国的压力。

    可是中国方面的回应却是,中国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来对苏宣战。

    中国的回复差点没把德国气死。

    什么叫做“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来对苏宣战?”

    在德国看来,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争上,只要为了国家和民族那用什么理由宣战都可以。哪怕是中国的一只老鼠被苏联的一只猫吃掉了,都够得上宣战的理由了。

    可偏偏中国人墨守成规,不主动宣战。直到苏联主动再次挑起了与中国的战事,中国才正式对苏宣战。

    其实中国新政/府本身也想早日对苏宣战,直接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争取早日灭了苏联。

    可是中国新政/府却受到了国内的限制。

    自**战争以来,中国的对外战争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以说,“战败”、“割地”、“赔款”简直就成为了中国对外战争的代名词。国人对对外战争获胜已经不抱希望。就算在民国二十五年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也没有正式对日宣战,而是发表的自卫宣言。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外正式宣战上,国人的谨慎态度。

    因此,新政/府也不敢贸然对外宣战,否则还真的不知道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可老天爷开眼呀!日本和苏联居然同时对中国动手,这下子,新政/府总算找到了对外宣战的理由(或者说借口)了。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当汉/jian/论处了。

    对日苏同时宣战后,中国在对待与日苏战争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对苏联是往死里打,对日本是稍微教训一下就行了。

    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苏联可以从中苏那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随时对中国发起突袭,中国也不可能做到全线布防。而且继承沙俄衣钵的苏联可是占据着面积最广的中国原有领土。不将这些领土拿回来,怎么对得起整个国家和民族。

    日本是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就贫乏。现在的日本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那是虚的。日本如果不能获得大量急需的资源,日本必将走向崩溃。而且目前日本主动招惹了美国,美国也将海军主力放在日本人身上,日本和美国必将在太平洋上打得血流成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中国人可一直没忘。能利用日本消耗一下美国的实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中国海军未来的对手可并不仅指日本一家,还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在太平洋上有海上力量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海军还是太弱小了,这时候出击实在是得不偿失呀。等到新式战舰大量下水服役了,中国海军才真正能够驰骋于大洋之上。

    注一:库特蔡茨勒大将在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为德军总参谋长。这一时空还是照常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