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山沟中的军阀在线阅读 - 第三一二章 纷乱的战局

第三一二章 纷乱的战局

    开始于一九四一年的世界大战进入到了第二个年头——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二年的上半年就在战火中过去。

    德国和苏联还在苏德战场上死磕,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德国集中全力给了苏军一个当头棒喝,让苏军不得不撤退布防。德国起初也是趁胜追击,但追得有些过头了,部分追击部队甚至因此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德军想要的,于是德军开始采用逐步推进的阵地战,而且每次作战都是以在己方损失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歼灭苏军有生力量。毕竟,德国的人口就那么多,适合当兵的青壮年就更少了。苏联的人口是德国的两倍多,堆也把德国堆死了。

    而且苏联实在是太大了,就单单算苏联欧洲部分的领土,那也是德国领土总面积的几倍。德国每占一地就必须从自己那并不多的兵员中抽掉一部分来担当地方守备队,弄得前线兵力相对缺少。德国不是没想过扶持当地对苏联不满的人,但问题是苏联居然将德占区的人给迁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本就不多,而且其中一部分还是苏联特意留下的双面间谍。德国实在是不敢用,也是无人可用啊!

    再说了,集中全力打了这么一场打仗,不休息一下怎么行。真以为德国/军人个个都是铁金刚啊?都不需要休息啊?都不需要补给物资、修理装备啊?

    而损失较大的苏军也不得不休整,反正现在只能一边练兵,一边等待援军和补给了。

    中国则选择机会时不时给贝加尔湖一带的苏军来一下,以此提醒他们——中国人迟早要打过来了。

    歼灭了远东苏军主力的中国复兴军也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选择休整,但为了让远东苏军有个警惕感,还是时不时去/sao/扰一下,让远东苏军不那么悠闲。可/sao/扰的结果是让远东苏军在乌兰乌德的部队全都撤退到了贝加尔湖以西。考虑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茨克是远东苏军目前最重要的基地,中国方面没敢轻举妄动,但每天例行的侦察行动还是要的。有意思的是,苏军每次想要打下中国的侦察机,都会无功而返,有时候还会损兵折将。

    这是因为执行侦察任务的是经过特殊改装后的FZD—12(十二)Z战斗机,其中末尾的“Z”代表“侦查”,意即侦查专用型FZD—12(十二)战斗机,也许用FZD—12(十二)Z战斗侦查机来称呼更为合适。

    FZD—12(十二)Z战斗侦查机与原型相比,换装了更省油的发动机和容积更大的可抛弃式副油箱,再加上专用的侦察设备,其侦查能力与以前的活塞式侦察机相比有了质的提高。就算在侦查期间与敌机遭遇,机上装备的航炮和两枚近程空空导弹也保证了该机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

    可能该机作为侦察机唯一的缺点就是航程短,在执行直线侦查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也只是达到了一千公里的样子,多点就要冒险了。

    这样的问题也促使中国的侦察机研究人员不得不绞尽脑汁研究新的侦察机,而这款新侦察机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必须拥有大航程。

    通过FZD—12(十二)Z战斗侦查机的有效侦查,中国方面知道了目前贝加尔湖一带的苏军正在那里加强守备,但由于布柳赫尔身死,远东苏军群龙无首的状态依然存在。可中国方面也只能哭看着这个机会丢失。

    丢掉本土的英国还在加拿大舔伤口,同时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更为了保住印度,英国集结重兵于埃及,希望可以挡住德国北非军团。

    到达北非的埃尔温·隆美尔指挥起北非的德意联军来,那也是一连打了好几个胜仗。但北非的德军数量就那么多,意大利军队又是那种打酱油的角/色,弄得隆美尔空有雄心壮志而手上却无强有力的王牌,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

    唯一让隆美尔高兴的事,是从德国本土来了新的增员部队,隆美尔顿时有了底气。

    底气十足的隆美尔向着埃及的阿拉曼前去,隆美尔知道阿拉曼不好打,对面的英国守军是英联邦国家军队的精锐所在,这是一场硬仗。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真的打起来了还是出乎隆美尔的预料。双方的人员伤亡没有多少,但弹药消耗实在是太多了点,以往预计能打十天的弹药现在往往在一天内打光。

    英军到不担心弹药的补给问题,因为英国守军能够得到更多的弹药补给。

    德军就要担心了,德军的弹药必须要从德国本土运来,意军的弹药由于与德军弹药口径不和,德军想用都不可能;而且在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潜艇部队不惧死亡,频频袭击己方的海上运输船队,弄得己方的海上运输船队损失巨大。

    看到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隆美尔不得不撤兵。

    也不得不说隆美尔的撤兵决定十分正确。隆美尔前脚撤兵,后脚英国人的反击就来了。要不是撤得快,隆美尔能不能逃出生天还两说。

    这样的结果当然让德国最高统帅部大发雷霆,隆美尔在一天内收到了不下十封批评电报。但北非那个地方实在不是人待的地方,隆美尔也没有因此解职回国。

    就这样,激战了一个多月后,北非战线暂时安静了下来,双方又陷入了对峙状态。

    而澳大利亚的防务则交给了澳大利亚和美国,英国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这样做。至于印度本身的安全,英国不得不选择在印度大规模征兵,英国希望这些由印度人组成的军队能够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

    为了得到来自印度的全力支持,英国不得不和印度各主要党派签署条约。

    条约的内容很简单,归纳起来就两条:一、在战争期间,印度务必全力支持英国。二、在战争结束后,英国将会给予印度完全独/立。

    有了这份条约,印度的各主要党派纷纷行动起来,开始为了战后印度的独/立而奋斗。甚至是原先在英印军中服役的印度士兵也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不已。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在战斗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弄得十分了解他们的英国/军官也不得不佩服这个条约实在是厉害啊!直接就将原本懒散的印度人变成了勤劳的印度人。

    决定下一步进攻澳大利亚的日本,在部队、物资还未完全到达的情况下突然对澳大利亚发起了进攻。

    其实日本也不想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的,但一个偶然的情报让日本的不得提前动手。

    日本得知有从美国本土出发的援军,正在驶向澳大利亚。

    本来澳大利亚的军力就不是很强,日本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拿下澳大利亚,但现在美国人既然派出援军来了,那日本就不得不重视了。

    根据战前日本在美国的间谍发回的情报,日本对美国的工业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日本知道自己的工业实力赶不上美国,工业资源也赶不上美国,人口数量和质量更赶不上美国。

    因此日本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占领有大量有丰富资源和人口的国家和地区,以此来增强自身实力。

    日本原来的目标是中国,日本也一直念念不忘吞并中国。长期以来,日本的国策都是以此为基本的。可是日本万万没想到,自己却在一直不显山不漏水的西联面前吃了大亏,最终丢掉了全部在华利益,弄的日本不得不转变进攻方向。这样一转,日本就只有将目光落到了东南亚一带。

    东南亚是英法美荷这些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有丰富的、日本急需的物产和大量的人口。而且英法美荷这些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守备兵力并不多,战斗力也不那么强,日本相信自己打下来绝对没问题。更重要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当地人并不满意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日本认为只要自己到了东南亚地区,打出反殖民主义的旗号,当地人的民心会很快归附。

    事实上,日本也是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等到占领了东南亚地区了,日本一方面将当地所产的物资,特别是石油、铜、铁、锡等战争所需的物资运回日本,更是大量征召当地人组建治安部队,说白了就是伪军。可是当地人的懒散程度实在是让日本人感到头疼,不得已之下,日本只好将这些征召起来的当地人用于对付胆敢反抗日本统治的的当地人。还别说,这样以夷制夷的做法还真的起到了成效,至少保障了日本对当地的有利统治。

    现在美国增兵澳大利亚,日本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美国人的打算,美国这是打算以澳大利亚为跳板,威胁日本最重要的资源来源地啊!

    日本本身的资源并不丰富,早先从中国和其他国家得到的资源全都被用到了战争筹备中,现在的日本可是缺少资源的。好不容易有了一处有大量资源的供给地,日本怎么可能放手?

    尽管不知道美国派往澳大利亚的援军详情,日本还是决定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反正往大了想、往强了想准没错。

    要是以前,日本绝不会这样想,这都是被西联教训一顿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提前行动的日本占了先手,很快消灭了澳大利亚北部的澳军,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登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部队、装备、给养运送上岸。

    面对日军的突然登陆,澳军猝不及防之下死守也是可以理解的,随后澳军派兵北上想要将日军赶下海;但日军的动作也实在是太快了点,将现行北上的澳军前锋干净利落地歼灭,随后又重创北上的澳军主力。这下子澳军只能选择固守待援了。

    正在澳大利亚上下心惊胆颤之际,从美国来的援军终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南部,于是日美两国的陆海军围绕着澳大利亚开始了漫长而血腥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