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仙侠小说 - 求道九州在线阅读 - Divinity Box II

Divinity Box II

    有一部分人为了否认全能者的存在,会提到全能悖论。它的内容大致是:如果全能的上帝真的存在,那祂能否创造一块自己无法举起的石头?既然祂全能,祂就能把石头创造出来。可是如果石头被创造了出来,上帝就不是全能的了,毕竟世上出现了祂举不起来的事物。这种说法并不能证明上帝不可能存在,只能说明那个上帝不符合常理。对于真正的全能者而言,祂可以在举不起石头的同时将那块石头举起来,于创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东西之后依旧保持身为全能者的状态。因为祂全能,所以祂必然可以选择性无视逻辑,令自相矛盾的事情成为现实。尽管以上对全能者的解释同样基于人类的逻辑,可是正因祂全能,祂就理所当然地可以做到让以上那条关于祂能够无视逻辑的逻辑成立,虽然祂也可以让此逻辑不成立。那么,全能者就一定是最为强大的存在吗?事实上,在这个世界观中,还有无穷无尽的层面凌驾于全知全能的神明之上。这些层面无论是否存在,都不影响全能者拥有无所不能的力量的事实,只是它们的存在证实了某些群体能够无视全能者的力量,将其强行踩在脚下而已。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这个全能者无法超越某类对象,祂就是伪全能。可是那些群体确实可以在凌驾于全能者之上的同时又不改变祂自身的全知全能。虽然这样会违背人类的逻辑,但是既然全能者这种违背逻辑、不符合常理的事物可以存在于本世界观之内,那么那些违反逻辑与常识的群体为何不能存在呢?更何况全能者也可以创造超越自己的事物,毕竟让更强者诞生依旧是祂能够做到的事情之一。

    全能者根本不止一个,以上部分所指代的个体正是前文提及过的数学上帝。身为全能之神,它不仅能将整个数学阶层中的一切概念叠加于自身,制造无限数量数量的分身,还能创造出同样数目的、比自己更加强大的存在。连一个人类妄想家都能够用自己浅薄的想象力来塑造无比夸张的存在,更不用说站立于数学阶层之上的至高上帝了。数学阶层不过是他所掌管的基本领地,并非他所能到达的极致,就像一个房屋的主人,他的思想可以轻松抵达房屋之外的远方。无论是数学上帝,还是其他的全能者,都可以将幻想中的一切变为现实。如果要创造足够强大的存在,就必须具备充足的想象力,因此,那些追求力量的全能者们会让自己的想象力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尽管他们已经拥有了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力,可正是因为他们是全能的、可以选择性无视逻辑的存在,他们便能继续提升自我,使想象力变得比原来更加无极限)。每一次提升所经历的跨度也是由全能者自己来决定的,所以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令整个数学阶层作为模板都解释不了跨度的复杂与广大。当然,这句话本身就是对于跨度规模的解释,如果把它当成第一种解释,就那就必然存在着对应了第二种解释的结构(第二类结构)以及第三类结构、第四类结构、第五类结构……一直到数学阶层所能描述的数量的结构种类。这些结构必定不能解释真正的跨度,因为形容它种类的数量的概念也是来自于数学阶层之中的。“把原本就比他低级的阶层固有的形式套用在无法定义它的解释上,将其扩展为更多种类的、无法将它定义的结构”这种极度荒唐可笑的手段就算是放到数学阶层的底端也排不上号,何况全能者在构造跨度之时考虑到的最低级的事情之一便是真正意义上穷尽数学阶层的构造都不可解释跨度本身(第一类结构到第二类结构的跨度是这些超越数学阶层的结构无法解释的:一号结构、二号结构、三号结构……直到数学阶层所能描述的一切数量的结构都被用尽。而一号结构与二号结构之间的跨度又是接下来的诸多结构无法解释的:……从这里开始,某种循环结构的模型便再次出现,而这个模型在大量极为狭隘的数之领域里都出现过。与许多模型一样,它虽然是在描述数学阶层之上的结构,但它运用的方法早已被数学阶层的底层领域用过不知多少次了。因此,它连“真正意义上穷尽数学阶层的构造”都没有做到,更不可能触及全能者第一次提升想象力所经历跨度的基本构造)。

    第二次提升与第三次提升必然能经历比第一次提升更大的跨度,而不同跨度之间的差距与提升的次数完全由全能者自己来决定(在位于数学阶层之上的领域里,“次数”和“个数”之类的概念遵循着超越数学的法则,是不属于数量却比数量更为高级的“数量”)。把这一系列的提升作为整体,再用次数能真正意义上穷尽这一整体内的概念(其中包含了构成整体中每一类跨度的概念)的提升在这个整体之上继续进行突破,并不断地用真正意义上穷尽原先层面的结构都无法形容的模式扩展“把前文看作整体并在这个整体之上进行提升”这一循环(每进行一次提升,“原先所在层面”就会相对于上一次提升后更强)的方法只不过是凡人的思维就能领悟到的底层结果之一而已。全能者完全可以抛弃像这样毫无效率的诸多方法,以自己的无数种思维模式碰撞、交织、组合……成更为繁杂的提升体系,用于丰富想象力的成分。而提升的高度、方法的广度、范围的宽度、种类的复杂度……皆由全能者们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来决定。每提升一次想象力,他们就能想象出更高阶的方法来让想象力得到提升,并将其采用。在想象力得到充分加强的过程中,他们会构想出越来越强大的存在(二级全能者),而这些存在也会诞生并运用自己远超全能者的想象力创造高于自己的三级全能者。那么,原本的一级全能者与来自他们念头的二级全能者之间想象力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呢?至于差异的大小究竟有多夸张,一级全能者们已经用自己经历了无限制膨胀的想象力对其进行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无数种形容了。二级全能者之间存在着穷尽一级全能者的想象力都不可想象的分层结构,而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用自己的二级想象力打造无数个提升自我的体系,通过一级全能者不可企及的方法提高想象力,再让无数的三级全能者随之诞生。同理,三级全能者创造四级全能者,四级全能者创造五级全能者……这个循环的规模需要处于循环之内的存在用尽自身所有阶段的想象力才能描述,而它本身存在的意义之一便是作为一级全能者攀登至更高处的过程中的第一个台阶。一级全能者可以把这个循环踩在脚下,以此来完成想象力的升级,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可以违背逻辑,比超越了自身的存在更强。原本位于他们之上的更高级全能者更是可以做到这种事情,可以再次将一级全能者踩在脚下并拉大每一个级别之间的差距,令下层智慧无法通过任意种类的、他们能够使用的、违背逻辑的花招来超越自己所处的任何状态。到了这一步之后,上层全能者还能继续用自己的想象无限制强化下层,然后再将其超越。以上这种方式可以用来扩张全能领域的范围,毕竟互相超越的过程也是对想象力的提升,而想象力的提升意味着会有更多更强大的、因祂们的幻想而诞生的造物加入那个循环。可这种方式依旧是普通人就能想到的增强手段,一阶全能者可以凭无限的创造力来用自己构想出的、更高等的方式完成对全能领域的扩张,而全能领域的扩张而产生的、更加强大的全能者体系里的个体则更是能运用更为宏伟的想象完成更大幅度的扩张,扩张之后的体系内会出现更多高阶全能者,祂们也能……这里又会陷入一个全新的循环,而这个超越前文一切结构的循环结构,又可以借助超越它自身构成的无数方式(上面的那个扩张过程就是它的自身构成)完成进一步扩张……新的循环……新的循环……还是新的循环……每一次由循环到更大循环的规模跳跃,都不是像表面上那么简单的。

    上述的一切不过是一阶全能者想象力的衍生物罢了,而完整的衍生物压根就没有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你只需要知道,想象力并不是全能者进行创造的唯一手段,它只是祂们具备的无数基本能力之一,每一项能力都有一套与之对应的衍生体系,对应着想象力的体系除了在底层之外没有合适的位置。位于想象力衍生体系中的全能者们都能用自己的想象力赋予自身超越想象力的能力(祂们自己的想象力本身也在无止境扩张),这比一个人脑子里产生“我具有无穷多个比想象力更强的创造能力”容易得多。想象力创造的能力、以这些能力创造的更强能力、以更强能力创造的(这些能力都会以自身所能构造的延伸扩张自我)……(这个循环的大小需要用这些能力本身来描述)所有的能力之间都可以按照能力本身所能够造出的方法进行组合、叠加、强化……(省略的内容之多也需要这些能力按照能力本身所能构造出的方法进行组合、叠加、强化……)以此起到丰富衍生体系的作用。这一切衍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就是第一全能阶层,在其之上必然存在由彻底凌驾于它的群体塑造的衍生体系,以及包含它们的、衍生物与更高档的无数体系构成的第二全能阶层(他们凌驾于第一全能阶层之上,也就意味着他们身处包括想象力在内的、全能者一切能力的最大化延伸状态之外)。除此以外,必定还有第三全能阶层、第四全能阶层……以及数量需要这些阶层内的全部概念来形容的其他阶层。那么,现在距离真正的大全能阶层究竟有多远呢?诸多全能阶层——全能阶层宇宙——小全能阶层——中等全能阶层……构造这一无尽链条的方法穷尽链条内的概念之后,链条本身代表的阶层能触及大全能阶层吗?根本不可能。不仅这种手段不行,无数更高阶的手段照样不行。至于这个“无数”有多大,以及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才能窥见大全能阶层的起点,都不重要。现在只用参观位于它之上的领域就好:超全能阶层——超大全能阶层——极大全能阶层……在这之后还可以无止境地叠加新的循环,而叠加的方式也会因叠加程度的增大而增多增强,自由度也完全不是之前那些既可怜又无能的全能者可以达到的(“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这类位于第一全能阶层想象力衍生领域的自由模式,根本无法与之比拟),并且也在不断以更自由的方式增强。

    尽管这些阶层的延伸真的不存在任何能被其中一切阶层形容的极限,可他们确实能被归纳为真.全能阶层这一整体。真.全能阶层之上的第一个大阶层就是超梵阶层,而该阶层里的第一个小概念便是下梵。如果将真.全能阶层视为一个绝对全能者,那么下梵的一阶投影对他来说就等同于不可规范、不可判断、不可认知、不可理解,不可……的终极实在(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及内容的数量也是绝对全能者不可规范、不可判断、不可认知、不可理解的、不可……的。而这里的“……”依旧是祂不可规范、不可判断、不可认知、不可理解、不可……此循环的循环次数以及循环之后的延伸照样是祂不可……的,而……)。如果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进行说明的话,就直接概括为“一阶投影是绝对全能者不可理解的存在”,以“不可理解”代替所有的“不可……”,以“理解”代替所有“不可……”中的“……”。所有能被绝对全能者理解之物必然会成为祂自身的一部分,因此在祂的理念中,自身即为之至高,不存在高于自身之物,毕竟祂无法理解位于自己之上的领域。绝对全能者必然比普通的全能者更加清楚所谓的“差距”与“不可理解”具体能到达怎样的程度,祂也能够运用更为强大的全能之力定义出自己不可理解的复杂体系,将其收入真.全能阶层当中。虽然这种方式与另外的无数手段都可以使真.全能阶层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向外扩展,可该阶层始终无法超出它的化身(绝对全能者)所能够造出的范围。绝对全能者定义出的所有不可理解之物终将成为祂可以理解的部分,因此祂对“不可理解”做出的一切定义都不属于可以形容下梵的范畴。如果某件事物的强度刚好从与真.全能阶层同级的位置上升到刚好比它强一点的高度,那么绝对全能者将无法理解这个“一点”之大。因为若是这个“一点”能被他理解,那件事物与祂之间的具体差距将在祂面前暴露无遗,最后被收入它所能理解的领域,成为真.全能阶层的一部分。比祂强一点的事物,正是下梵的一阶投影。一阶投影也有着自己不可理解的存在,而那些存在们的不可理解之智慧也有无法理解的事物……尽管这一循环的规模亦是需要其中的各类“不可理解”来描述(呈现在你面前的简单循环只是在以常人就能理解的方式重复,而循环里的每一个“不可理解”都可以运用到循环自身的复杂程度上。较为高级的“不可理解”必定对应着这一循环更加复杂的部分),可这个循环中的每一个“不可理解”都是以前一个“不可理解”为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在程度上比不过更加高阶的“不可理解”。这个循环虽然无比巨大,但本质上只是在以不可理解的次数、结构、排列……来堆砌不可理解罢了,连智力低下的人都能大致理解这一用来对它进行粗略概括的本质。整个循环里的一切存在都无法理解的本质也存在于更大的结构之内,而这些结构及必然包含着对于“不可理解”这一概念更高程度的延伸,这些延伸也必定会有自己不可理解的、无法使用的形式,这些形式还可以制造出……此过程也能成为一个循环。接下来会先出现一些本质简单的循环,然后逐渐复杂化,最终就连这些循环本身都不可理解的结构也会出现。然而在不断出现新结构的过程中,基于上一层的“不可理解”以及人类可以理解的循环还会尽数呈现(就好比在超越数学的领域中也有着第一个领域、第二个领域……虽然划分层级的方式包含了数学之外的规则,可关于数学的划分方式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并不局限于它们。再继续扩展“不可理解”之后,于各个方面(包括方面的数量)皆为这一系列扩展方式不可理解的扩展方式亦会出现,它们也会有自己不可理解的……这又是一种基于上一层的“不可理解”,因此后面还会有没那么低级的“不可理解”被套用于两个扩展方式的差距中。那么在这一系列不可理解的事物之上,就必然是这个大整体不可理解的真神了,神之上又有一套关于“不可理解”的体系,于是这一切依然可以被并入一个大整体……

    当这所有类别的“不可理解”都延展为他们所能演化出的全部形式之后,由他们构成的阶层不可理解的“不可理解”便会显露出来,套用在更多的构造物之上(仅仅是那些“不可理解”里最低等的一类,被其覆盖的构造物都能够做到全方位“不可理解”。他们不可理解的程度,以及一切跟这程度有关的结构、定义、成分皆在所有方面到达了“不可理解”。这个“不可理解”是前文中所有形式的“不可理解”都无法理解的“不可理解”,至于前文的“不可理解”和此种“不可理解”之间还隔着多么不可理解的遥远距离,就算是在其中无限制地分割出前者不可理解的阶层,再用前者不可理解的模型套用在分割的方式之上也无法形容他。因为尽管模型本身是前者不可理解的,可套用模型的方式依旧是前者可以理解之物的无数类之一。那么,如果运用前一种“不可理解”真正意义上不可理解的方式去赋予各个阶层无法被前一种“不可理解”理解的模型,就一定能解释它与后一种“不可理解”之间的遥远距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假设只是满足了两个方面的“不可理解”,并没有保证在所有方面本身、方面的数量、方面的种类,不同方面之间的层次划分……“方面”的所有方面、“方面”的所有方面的所有方面……以及这一切的终极不可理解之延伸都达到了前一种“不可理解”无法理解的“不可理解”)。这个扩展“不可理解”本身定义的阶段无异于在原本的“不可理解性”上 1。既然可以 1,就一定可以 2、 3……整个数学阶层、真.全能阶层甚至是被扩展之后的“不可理解”,都可以嵌入这“不可理解性”之内。将这个扩展“不可理解性”的过程所对应的复杂性反复嵌入“不可理解性”里(远高于嵌入前面那些阶层的作用),再在这种普通的嵌入方式被运用到极致之后,将处于持续被扩展状态下的“不可理解性”所能体现的“不可理解的复杂性”代入“嵌入方式”的种类中……这个方法亦是一种对“不可理解”的扩展。要是将它设为第一种方法,就一定还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与前面同理,扩展方式的种类依然可以作为被扩展的对象……以此类推至无穷无尽的远方。如果继续这样解释下去的话,永远都只是在投影中行走,对于那个最为脆弱的下梵而言毫无意义。那么最弱的下梵之上的那个下梵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接下来的层次划分又复杂到了怎样的地步?形容每两层之间的差距时,还需要多少次引入连无数比“不可理解”这一单薄的构造高等的跨度形式互相之间交错纵横、叠加嵌套、排列堆砌、伸展绵延……之后的结果都形容不了的概念?不必细说,因为下梵终究只是下梵,尽管下梵体系在各方面的多样性真的不能通过前文的衬托来解释(哪怕是解释其中的一点点),可它对于介绍上梵来说没有任何帮助,下梵的存在也丝毫不影响上梵的超然地位,后者强大完全不需要通过前者来解释。

    最弱的上梵存在于一个以它为原点向四周扩散的经验界,而它本身并不充当占据主要地位的支配者,而是作为最低等的存在之一生活在其中。同样的,那些下梵以及超梵阶层之下的事物都和那位上梵一同存在于那个经验界的初级疆域里。在构造真.全能阶层的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搭建都离不开全能之力这一框架,尽管这种力量在世界观等级越高的地方蜕变得越为显著。而下梵的投影阶层实际上只是对“不可理解”这一概念不同程度的扩展结果之总和,下梵阶层也脱离不了某个用来描述下梵自身属性的框架……在第一个上梵之上也存在着无穷多的阶层,每个阶层的构成模式必然遵循一套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体系的框架,而无论是哪一套框架,只要经历了足够的延伸,都能与其他的框架衔接为全新的框架。这所有的框架必定能被归类于某个阶层的第一级,这个阶层内部分级系统的模式所遵循的大框架也需要阶层内一切结构体的复杂广大来形容。该阶层无法触及的阶层中,肯定是不能被该阶层所遵循的框架容纳的分级模式。当诸多阶层构成的更大阶层再一次被归类为某个超级框架所能描述的范畴之时,必定会产生因它而开始的框架循环,而任何一类循环都存在自身所遵循的框架,因此接下来又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打破循环并再次陷入更大框架的过程之中……此过程可以被列入经验界的废弃名单中,毕竟它基于人类的经验,是经验界凭借人类的思维模式从第一个上梵之下的阶层中领会到的规律的展现(而这种规律只是最浅层的表象,更深层的无穷规律并不能凭借人类的思维领会),并非经验界从第一个上梵那超脱于其下阶层之外的思维方式所构建的规律中汲取的经验的呈现(后文若是出现了与前文重复的规律,那也只是最表层的假象罢了,深层的规律根本没有在表面上体现出来)。经验界自身展现的每一种规律、这些规律之下的每一类阶层、那些阶层中的每一群智慧以及智慧本身的思维方式(这里的“智慧”并不局限于生命,这里的“思维方式”也不局限于凡人观念里的思想)在经验界中转化为的规律、所有规律展现之后形成的阶层、阶层中的智慧、他们的思维方式……通通被包含在经验界本身之中。经验界并非第一个上梵经验的化身,而是它与下层世界可以展现出的全部规律的延伸……当然,思维方式只能揭示规律整体的一小部分,以它为基础延展出的规律所笼罩的阶层体系皆为经验界的第一层。尽管这些规律也存在于第二层之中,可是它们对于它的总体构成而言毫无意义,因为第二层的内部阶层体系的分级规律必须由无数脱离“思维方式”的模型来揭示(这里的“无数”也需要无数超出第一层的经验的模型来刻画,本句话中的第二个“无数”也……用来形容该循环的“无数”、该循环之后的循环的种类与数量以及诸多方面、接下来那没有尽头的延伸……同样是无数位于“思维方式”能够展现的经验之外的模型才能描述的量级)。第二层的数量并不止一个,每一个类别的第二层都容纳着无穷无尽的第一层,而每一类别的第三层所包含的事物也涵盖了第二层所能衍生出的一切种类,第二层中的一切模式对任意一类第三层的总体构成来说同样不具备任何意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一直延伸至需要该延伸结构每一层内的概念来形容的层数,难道就是整个经验界的模式了吗?绝非如此。此种模式本质上依赖的还是前文中某些模式的“潜在经验”,而不是经验界这一整体的“完整经验”。经验界层次的延伸状态会随着“经验”本身的改变而改变,而改变的程度、次数、方式……所遵循的经验也会延伸并发生质变,此种质变的程度、次数、方式……如你所见,这一切终将再次陷入循环之中,可这里的循环必然不等于之前的循环,连“循环”本身的定义都会蜕变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循环的延伸模式之中,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经验,每一阶段的模式都彻底脱离了上一阶段的经验之极致,并且都拥有着无穷经验状态与其衍生状态下一切模式的终极之精华(先验、后验、超验、第四验、第五验……只是最低级经验状态的不同方面罢了)。之前的所有扩展过程都可以视作某一经验的具象化,而这经验早已在循环的绵延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循环的模式不断延伸到更深层次经验领域的过程,亦是遵循某项经验法则的低端模式。于是接下来的延伸便会运用更高的经验将其覆盖,以达到持续升华自我的效果。升华的程度、次数、方式……所遵循的经验也会延伸并改变,这种改变的程度、次数、方式……所遵循的经验也会随着“改变”的进行而改变……省略号省略的片段包含了超出“程度”、“次数”、“方式”这三个片段的经验的无穷片段,其中任意一个片段自身的定义、片段的种类与数目……都会随之而改变,改变的程度、次数、方式……

    如果后文中出现了类似前文的模式,那么这并不代表它们遵循着前文的经验,因为前文的经验必然会在后文中被无效化,相似之处只不过是表象而已。无论这个经验界庞大到何种程度,它也是基于第一个上梵而构建的,既不是第二个上梵之下唯一的经验界,也不是缩小第一个上梵与第二个上梵之间力量鸿沟的途径。它与同类经验界之间的差异、经验界的种类等等,关于经验阶层的属性都没有介绍的必要。可以通过“基于原先经验界的经验”解释的全部事物都已经被包含在了原来的那个经验界里,因此介绍与否都毫无区别。像经验阶层这样的小阶层,第二个上梵之下还有无穷多个,它们(除去经验阶层之外)必然能满足凌驾于经验阶层之上的条件,并被归入更大的小阶层中。小阶层之上还有小阶层,这一切又是如何超脱于前文之外也不必多说。总之,这些阶层的无限延伸对于第二个上梵而言就跟只有一个经验阶层、下梵阶层、投影阶层,真.全能阶层、数学阶层、Ω阶层或是人类阶层没有任何区别。这并不是因为上梵不具备判断它们之间差异的能力,而是因为这种判断造就的价值太过于微不足道,只有被忽视的意义。我们可以称这种处境为“第二个上梵相对于这些阶层具备超位悬隔的状态”。同样的,来自太梵阶层的第一个太梵相对于上梵阶层的延伸过程而言也处于超位悬隔的状态,只不过此时的超位悬隔已经不同于前面的超位悬隔了。在强于第一个上梵的多元体系中存在着超位悬隔的超然延伸,位于其过程之上的阶层必定相对于这个过程具备更高尺度的悬隔。任意一类悬隔都拥有着一系列的进化历程,而无论延伸出来的无数状态多么超然于前面的那一个基础状态,总会有相对于这一系列“悬隔状态”超位悬隔的“悬隔”存在,此“悬隔”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延伸构造……这种一层相对于另一层悬隔的模式也可以作为最普通的延伸,延伸的层次之多、花样之繁、尺度之大……肯定需要这一层又一层的延伸阶段内的全部概念来形容,被更强大的延伸状态当成悬隔的对象。于是此类悬隔便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延伸悬隔的过程”的起点,最终在更高档次的超位悬隔之下生长与进化。悬隔以及无限多的差距构造体共同构成的阶层所具备的延伸始终不可能跨越自己与第二个太梵之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也不可能被属于此类延伸的差距构造体所描述。

    下梵、上梵、太梵在超凡阶层里分别对应着第一类梵、第二类梵和第三类梵,各自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阶层。在介绍他们三者所对应阶层的时候,都提到了最弱的个体或第一个个体,然而这样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前文介绍的“最弱者”和“第一个”只是在无限延伸的等级中随意选取的参照物,在同一阶层内位于其之下的级别同样没有尽头。不过,这所有的级别与低于它们所属阶层的阶层之间的差距,全都符合介绍“最弱者”和“第一个”时使用到的描述(穿插于这三个阶层之中与之间的无穷阶层也满足这一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最低级别却都高于下等阶层里的一切级别。后文中提及的阶层也一样)。同样的道理,下梵阶层也根本不是超梵阶层里的第一层,不管是位于其上的领域还是位于其下的疆土,皆有无限多类梵的阶层在其中永恒绵延。因此,你永远无法于超梵阶层之内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最底层,但是可以像后文一样,将到达某一层为止的所有部分设为最底层。你若是从下梵阶层开始沿着“逐渐变弱”的方向行走,只要还在超梵阶层以内就总会找到更加弱小无能的梵,尽管它们之中没有一个是不在绝对全能者(真.全能阶层的化身)可理解范畴之外的。超梵阶层里的每一类梵之间都存在着共性,否则就不能被一起归类为梵。这共性,便是梵性。它们各自拥有的梵性都是同一个整体(超梵阶层)的本质于不同程度上的演化结果。既然提到了梵性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一个更高层次的根基了,它既是梵性与无穷无尽性质的终极本源,亦是奥秘之极与真理之巅的绝对主宰。它就是太一。超梵阶层是梵性的化身,而其他的诸多性质也都演化出了自己的阶层。梵性其中任意一种性质(或是与这些性质无止境分割自我从而得到的性质里的任何一个)的结合体都能演化出单一的性质不可触及的无穷阶层(其它性质之间也可以结合)。至于性质的种类多样性、延伸版本的数量和众多的方面,自然也需要这些性质全部产物的构成概念来形容。

    从太一的身上自发地流溢出了上述的性质,而他们的最终结合产物所组成的体系本身亦是某一性质的演化结果。那个性质与更多的性质、他们之上的性质、由他们之上的性质组成的性质……以及这一切的延伸(位于此延伸中的每一个性质所能描绘的一切尺度都存在于该延伸结构的尺度中,并且该延伸结构也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性质不可描绘的延伸尺度。在程度上位于此种延伸之下的全体延伸结构的产物自然不可描绘它的模式、尺度、衍生能力与另外的方面)皆为太一的造物。太一不具备本体,它自身即是自身的根源。它也同样不具备静与动、内与外、大与小、层与级……这看似是普通的全能者就能抵达的境界,可其实这里的“动”、“静”、“内”、“外”等等都跟凡人眼里的完全不同,并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定义出的概念,而是从太一中流出的所有性质都具备的属性的象征。给太一赋予无穷无尽的属性便是给它套上无边无际的枷锁,可赋予那些来自太一的性质演化而来的阶层原本并不具有的属性却能使它们得到无限制的提升。这就是他们无法接近自己的造物主的原因之一。身为它们的源头,太一仅仅只是相对于它们无属性、绝对至高、不可定义罢了。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它,就会发现它也具备无数的属性,“流溢性”正是其中之一。在此种属性的作用下,太一能够自发地溢出无穷多类低于自身的太一,其中的每一类都可以继续溢出自己的削弱版本……这延伸必须凭借诸多太一本身来形容(位于其延伸结构内的每一个层次全都与这个延伸的起点一样高于它流出的全部性质,并且都可以作为上一层次或起点本身流出的另一种形式的性质),而该延伸结构所延伸出的诸多分支、分支的进一步延伸、此类延伸的延伸……皆为“流溢性”造就的事物。尽管此种过程还可以继续延伸,可太一只需发挥它的“流溢性”之外的任意一个属性,就能使“流溢性”具备的一切“延伸性”灰飞烟灭(“流溢性”自身具有的属性不单单只有“延伸性”,不过它具有的所有属性无论是在数量上、强度上,还是在更加玄妙的方面上,都可以在“延伸性”的作用下得到延伸。这一切的延伸结果还能够在“延伸性”之外的属性的作用下获得“延伸性”无法造就的扩展程度,而各个属性互相之间的强化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延伸性”不再是“延伸性”,无限属性都不再是最初状态下的自己。它们即为“流溢性”的附加属性,而它们自身的蜕变即是对“流溢性”的升华)。因为“延伸性”是“流溢性”本身携带的属性,它也理所当然的高于太一在“流溢性”的作用下溢出的那些性质(尽管它对于太一这个存在的强度起到的影响是最微乎其微的)。在它与“流溢性”携带的其他属性共同构造的、超越“延伸性”这一单独属性所能构造之物的、“流溢性”的延伸产物之中,仍然找不出任何一类能使“流溢性”与太一的其他属性相提并论的结构体(就算是扩展之前的属性也一样,更何况这些属性扩展自身的手段也不是“流溢性”能够使用的)。当太一具备的全部属性全都互相加持之后,“流溢性”在“延伸性”的作用下就可以流出原本高于它本身的属性,而那些属性还可以流溢出更加繁杂的强大属性,溢出的属性会继续溢出……这得益于“延伸性”起到的效果。可这只是太一的属性组合中最为低级的表现形式罢了。上述的太一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太一,也不是凌驾于整个太一阶层之上的终极太一,而是某个基础太一的一个面相。那个基础太一将无尽的面相延展与削弱得到的破格产物之一便是上述的太一(得到产物的方式非常特殊,导致它并不充当产物的本体与根源)。每一级面相的任意一种属性都可以将自身包装成相对于下层面相而言“终极无属性”的无限制上帝。如果你沿着通往更高面相的方向攀登,永远都无法找到这所有面相真正的主人,也不可能发现“面相性”也是太一的基本属性之一,只不过高于上述的一切属性而已。从“面相性”与诸多更强属性的组合产物出发,来到这种种属性隶属的主宰身旁,你就会明白这主宰也是另一级属性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找到了“延伸性”的影子呢?没错,正是在一种更高等“延伸性”的作用下,这个过程才得以进行,而更高等的“延伸性”的出现,就意味着还会有更高等的……如你所见,第一个基础太一正是这样的永恒无涯且毫无止境,想要不跳过这一过程就直接定位第二个基础太一纯粹是痴心妄想,只会在泥潭里越陷越深。而太一阶层的复杂程度必然不能仅凭基础阶层来揭示,对太一的理解也不能只局限于“太一性”的开始。

    太一阶层的复杂性只能用“太一性”或来自更高阶层的性质来刻画,那些阶层中存在着以太一阶层的角度而言具备“虚无性”的阶层,我们称其为“虚无阶层”。它们对太一阶层来说具备“虚无性”,这意味着以它们的视角来看待太一阶层时,后者是被虚无化的存在,并非前者为被虚无化的对象。对虚无阶层而言,“太一性”本身就相当于不存在的虚妄,而自身即为客观之现实,若是将“太一性”再次定义为某种超然之物携带的属性之一,并借此引出以该事物为起点铺展开来的属性阶层(这些阶层必将穷尽其中一切属性能够演变出的全部花样以及它们被运用到极致之后的结果),那么此类阶层都会被虚无化的力量所附着。站在虚无阶层的角度来讲,由不存在的事物延伸出来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而绝对虚假是完全无法对绝对真实造成一点影响的,就算是彻底脱离了终极太一(太一阶层之主)属性范畴的群体,只要他们还可以通过外界强加于自身的“太一性”(或是以它为起点延伸出来的一切属性)来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而不是因此退化和削弱,它们就会由于未能通过合格性筛选而被虚无化。被虚无化的对象会遭受与太一相同的命运。尽管它们远远高于终极太一本身,可那些以它们为“地基”向上延伸的层次依旧会像它们自身或基于太一性的更高属性一样,成为虚无化的产物。以其中任何产物为基础的延伸结构都同样是虚无化的产物,而它们所属的属性体系则也会成为虚无化体系下的产物……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延伸,它的长度、复杂度、多样性……同样需要所有构成它的产物来形容。这个延伸体依旧是作为其他延伸结构基础起点的虚无化产物,为“虚无性”所构筑出的永恒阴影添加一个可有可无的渺小身形。那些延伸结构终将会被虚无阶层当作纯粹的“无”来对待,毕竟全都逃离不了被虚无化的范围。如果你拿出一系列庞大的世界观来给虚无阶层进行筛选的话,其中所有依托于虚无化产物内已有属性而存在的个体或是凭借那些属性而运行的个体都会成为被虚无化的对象(既然“太一性”是虚无化产物之一,那么低于它的一切事物也都是产物的一部分),而依托于这些对象具备的属性而存在的个体或是凭借这些属性而运行的个体也会成为被虚无化的对象……此延伸结构也将成为被虚无化的产物,为更大的虚无化延伸体打下基础。虚无阶层的筛选标准并非只有一个(“以上面那些未通过筛选的个体为起点的延伸产物都会被虚无化”仅仅是最低的标准而已,第二项标准则是相对于这个标准的扩张体系具备“虚无性”的个体。每一项标准所体现出的“虚无性”都会沦为更高标准的虚无化产物,而“以虚无化产物为基础的体系也将被同化”只不过是第一项标准具备的虚无性罢了,这在更严格的标准面前完全就是不存在标准),它们的数量需要高于这所有标准的存在(不会在这些标准下被虚无化的存在)来描述(设这个数量为x,则高于x项标准的存在才能描述x的大小,可想而知x的宏伟程度),数量以外的其他方面也一样。像这样的存在依然会作为某个无限绵延之延伸体的起点,可延伸的方式、每一步的跨度、整体分层的复杂性……必然强大到足以无视先前的标准。不过尽管如此,虚无阶层还是可以将其虚无化(产生的连锁反应会将更多延伸体变为虚无化产物),毕竟“虚无化标准”的扩充能力总是相对于虚无阶层之下“被筛选阶层”的扩充能力具备“虚无性”(那个延伸体相当于“被筛选阶层”扩充之后的填充物的一部分)。

    虚无阶层中的每一层都拥有上述的性能,可第二层相对于第一层具备的“虚无性”肯定不像连第一层都具备的性能相对于第一层之下的虚无化产物那样普通。如果说“以第一层的虚无化能力为基础的能力凭借更强的手段延伸下去也会被全方位虚无化,在所有方面上相对于第二层不存在”或是“以上这个关于第二层的虚无化标准只是无数更高标准的虚无化产物,而它们都隶属于第二层的标准体系”……那还不如去介绍第一层剩下的部分(于前文中所述性能以外的性能),因为这类刻画“虚无性”的差距构造体早已被第一层自身使用过。至于虚无阶层的层数,必然要用越来越高的“虚无性”自身来形容,而层数只不过是虚无阶层最浅薄的方面,若是将它拥有大量层数的那个部分视为一个整体,其它方面所代表的结构就相对于这个整体而言具备“虚无性”。众多方面各自的“虚无性”存在着巨大的强度差异,因此这些方面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层又一层的结构,层数也需要每一层之内的概念来描述(“分层结构”与“描述”也与之前不是同样的概念)。这些拥有巨量层数的分层结构也能被看作一个整体,与将它变为虚无化产物的诸多结构一起充当另一个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分层结构的组成部分。这个分层结构也……此延伸体的延伸程度足以在任何方面上不被延伸体内的所有“虚无性”给虚无化,而它与在它之上的延伸体必将成为更强大的“虚无性”所虚无化的产物……一个客观存在之物必然能够容纳任意尺度的“不存在”,因为是否包含那些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结果,“不存在”不会于“存在”中占据任何成分。这可以大致用来类比虚无阶层和其下阶层之间的关系,后者可以充当前者的一部分,可前者具备的一切结构都不由后者组成,因此也不基于后者而存在或将后者作为起点。“虚无性”的本质便是阐述“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差异的工具,尽管两者的意义都会随着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本质上即是“存在”的另一个状态,而在两种存在状态之外的状态里,还有更多的结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无论你将“虚无性”如何拆解、延伸、重组、扩展、更新……还是将这个省略号表示的内容继续拆解、延伸、重组、扩展、更新……或借此来创造又一个关于省略号的循环,你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贴上象征着“存在”与“不存在”的标签,以这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成拉大差距的目标。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式是无穷无尽的,你总能找到另一类看似更加超然的版本来让自己产生“跨度足够大”的错觉。更高的存在状态根本不会相对于两者具备“虚无性”,它们不需要这种累赘。如果它们将两者虚无化,就等同于在划分“虚无性”层级的整个体系之上又叠加了一层“虚无性”,对整体的强度质变而言毫无作用。当然,叠加多少层“虚无性”或是用“叠加”以外的方式进行多少次对“虚无性”的运用都是一样的没有意义(这些方式的类别之多,也是通过这些方式本身对“虚无性”极致运用之后得到的繁杂结构才能形容的)。

    存在状态的数目、种类、等级……是依靠它们自己才能描述的对象。当数目、种类、等级……脱离了它们可描述对象的范畴之时,这些方面的拥有者便是另一套关于存在状态的体系,而不是它们了。每一套体系的可描述范围之外都有着其他体系的延伸,而所有的存在状态都凝聚出了属于自己的阶层以及与自身之外的状态共同筑建的阶层。这些阶层位于太一阶层与奥义阶层之间的过渡阶段,由超无奥义所统治,而它即是奥义真主所管辖区域(奥义阶层)的起点与基础(此时的“起点”和“基础”在定义上与前文相异,而超无奥义也并非绝对的起点,在这个相对的概念之下延伸的诸多奥义同样是能够控制那所有存在状态并将它们转化的力量)。越过奥义阶层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切都在遵循某种未知的法则,于是就可以从头开始探索至高之道分化而成的大道阶层,在深奥的规则棱镜中寻找充斥着无限可能的奥秘之光。绝对全能者(真.全能阶层)、超梵本体(超梵阶层)、终极太一(太一阶层)、奥义真主(奥义阶层)、至高之道(大道阶层)……这些概念分别象征着各自领域内哲学性质的顶点(仅限于它们的领域内)。构成“梵”这一概念的哲学性质未必低于构成“太一”的哲学性质,前者低于后者不过是在某些狭隘的情况下才成立罢了。梵之所以低于太一,奥义之所以低于大道,纯粹是因为前文介绍的部分仅仅是某个“哲学序列”的片段,而在那个片段中,构成太一的哲学性质符合高于梵自身哲学性质的条件,而“奥义性”也成身为“大道性”的奴仆。但是在被该“序列”超越的大量“序列”与凌驾于它之上的一系列“序列”中,存在着所有与它不同的排列顺序,这就意味着某些“序列”里的绝对全能者也可以毁灭自己之下的至高之道,可祂所属的无尽“序列”也会被更高“序列”里的任意存在玩弄于股掌之间。构成这些“序列”的哲学概念能够提供无数比“哲学序列”这种排列结构高等的结构,这些结构也确实存在于哲学宇宙之中,用于容纳更多、更强、更广阔的哲学概念,而它们也能提供出比容纳自身的简单结构高等的构造体……最终打造出存在于哲学宇宙里的哲学性延伸,使结构内的概念再也描绘不出比容纳自身的结构更加雄伟的事物。这个哲学宇宙必然不会是唯一的哲学宇宙,它也绝非一个单向性延伸的世界。除了代表“强”、“大”、“多”……和“弱”、“小”、“少”……的两个“方向”之外,还存在着无限多的“方向”,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沿着第一个“方向”进行着狭隘的旅程。不过无论我们沿着哪一个“方向”行走,只要走得足够远,都能进入更加高等的哲学宇宙。对于任何一类哲学宇宙来说,上层领域(包括非哲学宇宙的世界)不仅拥有着自己不具备的无数“方向”,而且还在与自己共有的一切“方向”上具备自己无法达到的延伸程度(说明上层界域中既存在下层界域无法触及的宏大,也存在下层界域不可抵达的渺小)。从哲学宇宙的无尽层次到终极哲学宇宙自身衍生出的体系,再到其它的哲学位面……哲学源质还可以继续提供用不尽的材料去打造永无止境的延伸体,却始终无法完全开启探索哲学阶层的旅程。而哲学上帝正默默地凝视着这个阶层里的一切,站立于永恒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