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大案在线阅读 - 第五十六章 拥堵的江南运河

第五十六章 拥堵的江南运河

    一日之后的未时,汤宗乘坐的车轮舸速度慢了下来,周围还传来一阵阵嘈杂呵斥之声。

    “怎么回事?!”纪纲在棚窝里冲着船头喝问。

    一个将士躬身进来,“大人,我们马上就要出江南运河,进入了钱塘江了,只是这里船只太多,我们正在让其他船避让。”

    “哦?已经到了?”汤宗闻言起身,走出棚窝,来到了船头,放眼看去,只见前面四长串的货船一字排开,一边两排是进入钱塘江的,另一边两排是逆行进入江南运河的。

    而他们的车轮舸就比较霸道了,挤在两排货船中间,硬生生着往前走,船上的将士正对左右货船口吐芬芳,让他们避让。

    他们是战船,商船哪里敢对着干,不敢不从,急忙尽量向岸边躲避。

    纪纲伸手放在眼眉上,眯眼朝远处眺望,发现至少绵延有五六里地,顿时火冒三丈,“让他们都速速让开,免得耽误了汤大人和本千户的大事!”

    “是!”将士们正要奉命加紧驱赶货船,却被汤宗拦住,“不必了,江南运河就这么宽,你想让他们避到哪里去?”

    他吩咐将士,“不用再从中间挤了,就按照顺序出运河,本官倒是要看看,就这五六里地到底要浪费多少时间。”

    将士们领命,车轮舸回归了正常航道。

    纪纲摇着折扇走到汤宗身旁,“汤大人就是心善,过个运河还要排队。”

    汤宗道,“纪千户,如果我所猜不错的话,暹罗国使臣就是因这里的航道堵塞,才会延迟三天出发的。”

    “这里?”

    “应该是,咱们要去杭州府,就得先从这江南运河进入钱塘江,然后逆流而上,到达杭州府码头,暹罗使团与咱们路线相反,耽误三天不能出发,自然是这里堵住了。”汤宗道,“杭州府乃江南富庶之地,粮食丰产,所产丝绸更是天下闻名,这里贸易发达,船只往来不绝,不仅供于京师皇宫和大明各地,每年运往海外的也是不计其数。”

    说完转头对船头一个将士道,“你去将前面那艘货船的船主叫上来,本官有话问他。”

    “是!”那将士领命去了,不一会上来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人,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精明劲,他知道这艘战船上之人定然不简单,低头躬身,小步快走。

    他上了车轮舸,见汤宗一身学究打扮,但气质不凡,一旁的纪纲锦衣玉袍,手拿折扇,面相却是凶恶之人,更加肯定两人来历不凡,急忙下跪,“草民见过两位大人。”

    汤宗笑着对他道,“起来吧,老板怎么称呼?”

    中年商人起身,“大人,草民王朗瑞,是杭州府济民丝绸行的管事。”

    “哦,原来是王管事。”

    “不敢,大人面前,草民不敢称管事。”王朗瑞道。

    “无碍,王管事,我问你,这江南运河如此堵塞,还需多时才能到杭州府呀?”汤宗问道。

    “堵塞?”王朗润一愣,“大人,这可不算堵塞。”

    “哦?”汤宗惊讶,“这还不算堵塞?”

    “是呀大人,这江南运河始地本就如此,草民每月都要进出这里三四次,十之六七都会是这样,只因船只实在太多,前后但凡有点事故,就会堵成这番样子。”

    “那还需要多久到达杭州府?”

    “大人,船只虽多,但至少都在前行。”他朝前面看了看,“差不多还需要一个时辰,就能到钱塘江,再从钱塘江往西,也是差不多一个时辰,就能抵达杭州府了。”

    “那这时间也不算慢呀。”汤宗低头道。

    他心说如果暹罗使臣遇到的是这番情况,应该不至于要拖延三日才开始动身。

    想到这里,他问王朗瑞道,“王管事,我问你,两个半月前的五月二十九到六月初一这三天,这里的河道可曾有过大堵船?”

    王朗润一愣,一时没反应过来,“大人,三个月前的事情了,请容草民想想。”

    汤宗道,“好,你仔细回忆。”

    “哦,大人,您是说三个月前的那场大堵船呀!”很快,王朗润便想了起来,“大人算是问对人了,当时的大堵船自这江南运河和钱塘江的交汇口绵延向北二十余里,十多天未曾动弹一下,草民当时正去京城运送丝绸,就是被堵在了中间,过是过不去,想要改走其他航道,却又被源源不断的商船堵住,费了好大力气才退回去。”

    “十多天?”汤宗闻言一惊,与纪纲对视一眼,急忙问道,“你是说当时堵了十多天?”

    王朗润点头,“是呀大人,从五月十八到六月初一,足足十三天。这可是这几年来的头一遭,草民可记得清楚。”

    “可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纪纲问道。

    王朗润道,“一开始不知晓,官府的人不让人靠近,也不让打探消息,后来才说是清理河道淤积。”

    汤宗奇怪,“处理河道淤积为何不让打探消息?”

    “这个......这个草民就不知道了。”

    “难道官府没有提前发布告示,让过往船只提前避行?”汤宗又问。

    “没有哇,但凡有,我们也不会在那个档口进入这江南运河呀。”

    汤宗更是奇怪,想了想又问道,“王管事,你方才说官府?哪个官府的人?”

    王朗润尴尬,“大人,这......这草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们都身穿甲胄,腰胯佩刀,手里还拿着长枪,沿岸一字排开,不让人去前面打探消息。”

    纪纲闻言也觉得奇怪,看向汤宗,“身穿甲胄,手拿长枪?看来是浙江都司的将士,可浙江又没有发生叛乱,什么事情能让他们出面呢?”

    浙江都司,全称浙江都指挥使司,当时大明朝地方上有三个权力最高的衙门,一是承宣布政使司,统领一省之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统领一省之刑名,诉讼、治安事务,还有一个就是这个都指挥使司,统领一省之军务。

    他们被称为“地方三司”,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相制衡,最大的官员都是封疆大吏,权力不可谓不重。

    不过其中的都指挥司因为是主管军务,平时也就练练兵,整顿整顿军务,只有在发生叛乱或者朝廷调兵之时才会有所动作,与承宣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这两个主管民政刑事的衙门压根就不是一个系统,所以许多时候,是见不到这个都指挥使司的身影的。

    可三个月前的江南巷道堵塞,他们却出现了,这不得不令人奇怪,清理河道淤积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需要出动朝廷的正规大军了?

    汤宗笑道,“这也说的过去,他们是漕运衙门的兵,也就是漕兵。”

    “漕兵?”纪纲更是奇怪,“漕兵怎么会身披甲胄,手里还拿着长枪?”

    他说的不错,大明朝负责漕运的官兵只管造粮船、修河堤,运送粮货,并不对外作战,所以不穿着甲胄,也不拿着长枪,只是腰胯佩刀。

    汤宗笑了笑,没有立刻回应,转头看向王朗润,上前两步拱拱手,“哦,那就多谢王管事了,我没有话要问了,你请回吧。”

    他这番礼数可是吓坏了王朗润,急忙跪下,“哎呦,大人如此,可是折煞草民了。”

    “无碍。”汤宗笑着道,“你可以走了。”

    “是,是!”王朗润再次拜谢起身,正要被将士带了下去,却突然驻足,回头道,“大人,您应该是个大官吧?”

    “王管事何以见得?”汤宗问道。

    王朗润道,“但凡小官,手里有了点权利,就会指东喝西,可是难伺候的紧,反倒是大官,手里权力更大,反而更加平易近人。”

    汤宗闻言看了一眼纪纲,哈哈大笑,“王管事倒是很会琢磨人。”

    王朗润知道他这般说是不会回应自己了,又跪下一拜,这才起身回了自己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