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兴复汉室,从诛杀十常侍开始在线阅读 - 第29章 典农校尉

第29章 典农校尉

    唐姬伺候人的手艺真的很好。

    这一项宫中女人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在唐姬这儿,多了许多的美好。

    哪怕只是素手轻挑,哪怕只是低眉浅笑,都能在瞬间便融化刘辩那颗残暴的心。

    不管是在上一世,还是在这一世,他都不是一个喜欢用文明方式解决问题的人。

    不过上一世,他没女人。

    而这一世,他有一个已经过了门,但尚未圆房的女人。

    在欣赏唐姬的美的时候,刘辩觉得在对待何太后之事上,他可以更和煦一点。

    文明一点。

    “曹cao为什么要跟着一起去呢?”刘辩问站在阶下的张雄。

    “启禀陛下,曹将军的意思是,没有必要给袁太傅钻空子的机会。”张雄说道。

    事出仓促,太后的旨意直接下到了袁隗的面前,曹cao想拦都来不及,也没有时间亲自前来跟刘辩回禀此事,就是只好跟着袁隗一道去了长乐宫。

    “朕的阿母应该挺绝望的……”刘辩撇了撇嘴,感慨道。

    对于何太后一直想夺回朝堂大权的想法,刘辩其实是不太能够理解的。

    都到这个份上了,好好的养尊处优难道不好吗?

    为什么非要争权力呢?

    若不是他重生成了刘辩,没有选择的余地,否则他不可能争这权力。

    累都能把人给累死,何必呢!

    “随她去吧,传旨英林,从今天起,宫中的卫士每三日轮换一次。”刘辩说道。

    “唯!”

    刘辩现在已经把何太后从他的对手名单中划出去了。

    若无外力襄助,他这位野心勃勃的阿母,就是明面上临朝称制的太后。

    仅仅只是明面而已。

    “陛下,皇甫将军的折子。”

    张雄前脚离开,后脚荀攸就走了进来,并把一份奏折放在了案上。

    刘辩拍了拍唐姬的肩膀,示意她可以不用捏了,然后起身翻开了折子。

    “兵过如梳,李傕、郭汜之流统统该死!”刘辩早已通过无数关于三国的书籍,看过汉末民生凋敝的惨状,但当这一切被皇甫嵩用相对翔实的数字摆在面前的时候,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

    刘辩现在迫切的想走出去,看一看这个天下到底是怎样的天下,然后因地制宜的采取一些办法,稳住被天下大势裹挟而飘摇不定的底层百姓。

    但他也很清楚,起码他暂时绝对不能这么干。

    他得稳稳地坐在这西园,然后偶尔去崇德殿露个脸。

    “陛下的狠辣做法彻底的断绝了凉州将领们的后路,他们现在只有反抗一条路可走。若陛下能够饶恕他们的罪过,臣以为一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弃暗投明的。”荀攸劝道。

    刘辩冷哼了一声,“朕若饶恕了他们的罪过,朕担心死在他们屠刀下的百姓不会饶恕朕的罪过。他们的兵马所过一处,便千里赤地,无一活口啊。”

    荀攸识趣的没有再继续劝谏,而是说道:“陛下,皇甫将军大军已抵达右扶风,臣以为可趁机派遣官吏,恢复关中的秩序。”

    “首先要让百姓敢下地种田!”刘辩说道。

    这世道离谱到百姓都不敢下地种地了,可还像话?!

    但这的的确确是真的。

    不管是在正儿八经的历史上,还是现在,关中这片土地都在反复的遭受战乱的鞭挞。

    不堪重负的关中百姓扶老携幼翻越了秦岭,逃去了益州。

    早就做好了当皇帝准备的刘焉,自是来者不拒。

    他甚至还用关中流民组建了一支东州兵。

    “陛下,此时朝廷数万大军在侧,地方郡县完全可募集兵马剿灭山贼匪患。”荀攸说道,“朝廷兵力有限,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清剿一地,安抚一地。”

    “令关中百姓惶惶不得安的,不仅仅是兵灾,还有更为严重的匪患。”

    刘辩颔首,“另外,令各地郡府征募流民,屯田吧。”

    “此事,须得一得力人手,你觉得谁合适?”

    屯田由来已久,是针对战乱田地荒芜和边疆土地问题上,较为成熟的一个方法。

    哪怕刘辩的脑子里装着更为先进的方式,但他不敢拿出来用。

    他可不想成为王莽第二。

    荀攸说道:“陛下身边少个守宫令,臣以为无伤大雅,我叔父荀彧应该可担此大任。”

    “嗯,那就以荀彧为典农校尉,先在京兆尹征募流民,屯田。”刘辩说道,“屯田之民,免兵役与徭役,三十税一。”

    “三十税一?!”荀攸微微有些吃惊,“陛下,臣并非绝对如此不可行,只是如今朝廷粮草奢靡极大,若采取三十税一,朝廷的用度恐怕将会大大缩减。”

    “怎么会缩减呢?”刘辩笑着反问道,“我们种的是无主的田地和荒地,别说是三十税一,哪怕是五十税一,粮食也应该是增产的才对。”

    荀攸:……

    “啊,这个……臣好像想岔了。”荀攸自己都差点把自己给逗乐了。

    二人正说话间,荀彧怀中抱着一捆的麻纸兴高采烈的走了进来,“臣,为陛下贺!”

    “左伯纸做出来了?先放一旁吧。”刘辩招了招手,“文若来的正好,朕欲命你为典农校尉去京兆尹屯田,你该没有什么意见吧?”

    荀彧闻言苦笑了一声,“臣乃是陛下的臣子,陛下想让臣上什么地方,臣便上什么地方。”

    他哪能有什么意见呢。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嘛,你要是不情愿,这事可就干不好了。”刘辩笑道,“既然你没什么意见,那就提笔记一记吧,正好试试左伯这纸是否真的可行。”

    荀彧有些疑惑,不是让他干典农校尉屯田嘛,还需要记什么?

    “屯田可是一门大学问啊!”刘辩盘膝而坐,开始了遥远的回忆。

    “民以食为天,要想土地里长出更多的粮食,我们就需要善待土地。”

    “土地需要一年翻耕两次,也就是春耕、秋耕。”

    “还有肥料,不管是什么动物,还是人的粪便,都是粮食很好的肥料。”

    “你带领百姓屯田的时候,需要将这些粪都收集起来,覆土屯在一旁。在春耕前,将他们均匀的洒在田地里。”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水利。山地那没办法,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但平原沃野上,必须开挖水渠,引水到每一垄地上。”

    荀彧与荀攸二人听的表情呆滞,活像两尊雕塑。

    荀攸喉结滑动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陛下,您怎么会知道这些的?”难以置信的荀彧直接就问了出来。

    刘辩微微一笑,“我曾与梦中见过三千世界。”

    这样的种田方式,其实是刘辩儿时农村的耕种方式。

    这兴许不是最好的,但肯定比现在的耕作方式要先进。

    届时再照猫画虎,改良一下农具,应该会大幅度的提升一些耕种的效率。

    荀彧与荀攸对视了一眼,都感觉自己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个从没有离开过皇宫的少年皇帝,竟然对农事知道的如此清楚。

    这事,是真的有些邪性。

    “你们两个愣着做什么?这天下离谱的事情多了去了,朕身上有这么一两件有什么稀奇的。”刘辩说道,“记得秋收之后,要挑选最饱满的粮食,做为来年的种子。”

    “唯!”

    荀彧忙拜倒高声呼道。

    天知道他此刻的内心感觉到底有多么的荒唐。

    眼前这一幕,更像是黄粱一梦。

    这可是才堪堪十四岁的少年皇帝啊!

    他练兵的方式荀彧到现在都还没有弄懂,现在竟然在农事上又给他上了一课。

    梦中巡游三千世界听起来是那么扯。

    可荀彧现在竟然有些相信了……

    若不是如此,一个久在深宫中,不知外面天地为何物的少年皇帝,怎么会连耕作之事都了解的如此透彻详细?不,皇帝所说的这种耕作方式一定更好。

    荀彧是自己种过田的,在皇帝解释后,他大概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陛下,这粪是一定要覆土吗?”荀彧将自己记录的东西,仔细看了一遍之后问道。

    “必须需要覆土,覆土的目的是为了沤肥。”刘辩说道,“每新增加一次,都需要覆土。”

    其实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盲猜大概是为了沤肥。

    反正在他小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将自家田地里的粪堆用土拍的平平整整的,远远看去像一个个光滑的坟茔。

    荀彧提笔勾画了一下,很严肃的写了个批注。

    “陛下,我们需要种的粮食,是否皆可?”荀彧问道。

    他似乎打算一口气将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敲定。

    “多种点麦吧!”刘辩忽然一脸惆怅的说道。

    大汉的饮食,是真的让人……难受。

    “唯!”

    荀彧应了一声,目光触及到手中的纸张,忽又说道:“陛下,左伯纸当真不会墨透纸背,确实可以书写。”

    “赐帛三十,令其继续改良纸张,这东西还能更好。”刘辩说道。

    他正在准备对将作监下刀,但目前人手还有些严重不足,撑不起这个场面。

    他需要很多的能工巧匠充实将作监的门面,为大汉以后的征伐做准备。

    刘辩非常清楚他这个皇帝以后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局面。

    他苟住了性命,但却保不住大汉王朝的和平。

    持续且混乱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如何种好地的探讨,一直持续到了深夜。

    荀彧是个不耻下问的代表,且脑子转的极快。

    几乎每一桩每一件事,他都要细细的询问仔细,并做好批注。

    刘辩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在种地这件事上,不管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还是听闻的,他都一一详细的告诉了荀彧,作为参考。

    荀彧与荀攸这叔侄二人结伴从西园离开的时候,天都快亮了,东方都已经有微光了。

    “开荒屯垦之事,叔父何必如此谨小慎微?”荀攸一边打着哈欠,一边问道。

    皇帝与荀彧到了后半夜好像还越聊越兴奋了,可差点没把荀攸给困死。

    本来他也听的挺有精神的,可后来就渐渐觉得无趣了。

    “农桑乃社稷根本,本就应该谨小慎微。而陛下在农桑之事上的见解独到,颇具远见,我觉得应该趁机多学习一下。”荀彧说道,“陛下之言,常令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