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六章 西学东渐

第二十六章 西学东渐

    自从三月份任命以来,到现在已经九个月了,徐光启一边与戚金跟一起训练新兵、整顿京营,一边要计算历法,还要到火器局去监督、指导工匠们制造新式火器,十分的繁忙,这几日火器的事情。终于有所成绩。

    朱由校决定亲自出宫,去看看。兵者为国家生死存亡之道,不能不重视。在现在整个大明,国家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世人“以金革抢攘为迂”“以铁马金戈为耻”的背景下,皇帝需要做表率。给予火气以及军事应有的重视。但又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内,不然容易被大臣联想到武宗,很是麻烦。

    明朝对火器是十分重视的,在此时间。段上中国的火器制造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领先全世界,但是到此时,晚明时期,明朝的整体火器素质已经落后于西方,虽然还没有产生代差,但也只能是一步一趋跟随着人家,缺少自我创造的能力。

    此时,明军的主战火器,如红衣大炮,佛郎机炮等全部都是仿制西方的,虽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甚至部分改良版比西方原产的更要优良,但大明整体造血能力弱,缺少原创性,只能仿造西方而难以自我研发创新,目前明军主力火炮,除了虎蹲炮以外,大多都是从西方仿制的。

    而且大明在火器上的科技树明显点的有点偏,创造出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火器,有的确实不错,其设计理念是领先的,比如“地雷”,“水雷”,但是有的就是很有“创意”,但创意不代表有用,更不代表能实战。

    大明对于重武器各种各样的火炮是比较重视的,紧跟西方潮流,且事实上产量极巨大,历史上甚至还有向西方出口的记载;但对于各种火枪火铳这种轻火力武器就很忽视,虽然大明也掌握着燧发枪等先进火器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技术,但一直没有进行普及,明军中的主力轻火器还是火绳枪,甚至还有不少军队,尤其是北方军队仍在使用三眼统(三眼铳在被发明的时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轻火力武器,但那已经是故事线的100多年前的事。另:三眼铳可能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强的火器,甚至用到了晚清鸦片战争)。

    不过这也还好,与许多人的印象不同,在历史上此时绝大部分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在军队中普及燧发枪,直到本世纪(17世纪)中叶,才开始全面普及,所以大明还有近30年的时间追赶呢。

    此时,西方世界是在快速发展的:天体运动论,1543年;人体构造论,1543年;代数学,1572年;墨卡托投影地图,1595年;开普勒定律,1609年;行星运动定律,1619年;对数计算,1614年。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刚刚开了个头,基础数学刚刚完成奠基,但应用层面还是停留在经验的总结和能工巧匠个人智慧。此时东西方的差距已经开始了,但是还不是很明显,自然科学理论的威力尚未传递到应用层面。

    所以此时,西方的科学水平已经相当多的学科高于中国(大明),但在科技水平与实际应用层面却仍互有高下,甚至西方还要略逊一筹。

    朱由校希望趁着此时西方的科学还未能转化到物质生产力上,能够借助此时东学西渐的窗口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朱由校不断的思索着,此时,车马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已经到了火器局,他走下了车,向着火器局内部走进。

    徐光启以及部门的大小官员都已经等候多时了,听说皇帝来访大家都是十分的紧张,他们即希望产品成功,获得皇帝赏识,一朝飞黄腾达,又害怕不能让皇帝满意而因此获罪。

    刚刚踏入火器局内部,朱由校抬头就看到了贴在增上的《生产安全制度条例》、《火药储存条例》,那俩份条例的编写有他参与。看到火器制度人员的cao作很安全,这让他欣慰。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朱由校十分的满意:火炮与火枪的试射都很成功。

    这次研发的火炮三种。

    第一种就是历史上红衣大炮的改进版,属于铁芯铜体前装滑膛加农炮。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明朝仿制并改进而成的铜铁复合红夷大炮在《火药时代》中被称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

    第二批火炮是轻型的,属于是改进版的佛朗机炮,是一种古式后膛榴弹炮,这种炮在基础上,目前已经有一些落后,但是威力仍然是十分可观。

    而第三种火炮是中型的,工匠们叫它灭虏炮,这个名字很讨朱由校的欢心。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这种火炮本身是崇贞年间被出现的,但现在由于朱由校的影响,被工匠提前的研发了。

    虽然已经见惯了21世纪的各种炮火轰鸣,但毕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火炮在自己身旁发射,朱由校不由得十分振奋。

    而这一次生产的火枪是步兵式燧发线膛枪(即来复枪),仍然采用前膛装的设计,朱由校曾经与徐光启考虑过后膛枪的事情,但是工匠们实在是做不到,最终只能放弃了(后膛枪在19世纪才出现)。

    朱由校非常高兴,希望将这种这些武器大规模列装,尽快普及,改变明军现武器混乱的场面。

    “陛下,不可。”

    这一声喊叫很是突兀,让大家的目光都聚集了起来。朱由校的目光顺着声源捕捉到了一个年轻人,他穿着青色的官服,很明显级别很低。

    他旁边的几个前辈显然是吓了一跳,用眼神示意他,但他也没有理会,反而是走上前来,说道。

    “圣上万万不可,这线膛枪缺陷很大,不易大规模制造。

    线膛枪其枪口并不像滑膛枪那样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分为“阴线”和“阳线”的圆形齿轮。也就是说,线膛枪所用的弹丸,实则都要比实际口径稍大一点。

    如此一来,士兵在通过枪口装填弹药之时,往往要比滑膛枪更为费劲,而且还得不停的用送弹棍反复敲击弹丸,否则就有可能将弹丸送不到枪管底部。

    装填速度慢还是其一,在来回的敲击之下,铅弹势必就会形变,甚至直接卡到膛线的凹槽当中,这就有了“炸膛”的风险。”

    这段话并没有多长,但那年轻官员说完后,却是满脸的汗水。朱由校听到这个问题,表情也是十分的严肃,但他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对此并不了解。“徐爱卿,他说的可是实话。”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朱由校不由得有些无奈,想不到费了如此功夫,竟是弄了一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嗯,他是个人才。徐爱卿,要多多留意。既然如此,那火枪还是先大规模生产滑膛燧发枪吧,今早将火绳枪以及其他的东西替代下来。线膛枪也不要放下,多做些实验,早日解决这个问题。。”

    如此一来,朱由校也就失了兴致,没有再继续参观,只是与徐光启交谈起来。

    两人来到了徐光启的房间,朱由校被一堆书籍所吸引。《武备志》、《神器谱》、《武备要略》、《城守筹略》、《海防图论》等等,这些都是记载武装以及训练方法的军事图书,在明末本身印刷量就不是很大,清代又全部成了禁书,甚至被有组织有计划的烧毁。能流传于世的甚少,所以有前世的他只是听过,而从未见过。

    所以他对其中内容不由得有些好奇,在与徐光启谈话的同时也将那些书翻开看得起来。

    徐光启还在讨论目前明朝的军事状况。“兵非素练不可用,非足饷不为用。然召募佥派乌合之众,既无死敌之心,坐縻赡家月粮,尺籍有兵,战阵无兵,亦奚用此?惟有团练土著之兵,不烦更戍之劳,又免安家之费……兵饷取给于屯,最为上策,屯守兼而兵农斯济矣,遇警则合力捍圉,宁静则尽心屯种。”

    朱由校对此深以为然,即使是有了好的武器。人不行,那也是打不了仗。

    他一边翻着《城守筹备》,一边听徐光启说。突然愣了一下,猛抬头向光启问到。“这是西式棱堡?”

    徐光启也没想到,朱由校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也试用了一下,最后看像了他指的那个部分,开口解释道“圣上,这本书是钱旃所撰,他学贯东西,这种要塞确实是借鉴了西方的棱堡。现如今,辽东所建造的新式军堡大多都是如此样式。”

    朱由校这回明白建奴是要吃苦头了。而且自已的移民实边、广建军堡政策也将成功的让后世那些称中国没有棱堡的人闭了嘴。(事实上,中国明末本身是有自己的棱堡式建筑的,这即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也是在战争中的总结,但是网上有些人认为只有完全西式的棱堡才叫棱堡。)

    “徐爱卿,西方科学可以补我中国知不足。这些科学知识都是应当要推广的。可惜许多士子却是科技为机巧yin技,真是不识好歹。

    希望徐爱卿能引荐更多的懂得科学的人来。好好推广,让天下更多的人能够学习。”

    徐光启虽然是头一次听到科学这个词,但是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大明朝的科学道路要开始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