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召回何夕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召回何夕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三十五章召回何夕第一百三十五章召回何夕

    徐达戎马半生,活到而今,自己觉得都是赚的。回忆一路上走来,有太多惊险时刻。自己事后想来,自己当日不死,似乎有苍天保佑。

    而今更是不敢有半点侥幸之心。

    他能活多久?朱元璋能活多久?已经满朝开国功臣能活多久?

    李文忠,常遇春那一个不比他年纪小,而今何在?

    这些因素虽然不能是宣之于口,但是在考虑国家大计上,却不能不考虑。就好像何夕这一次,如果武禄王能多几年阳寿。不敢说何夕不能安定爪哇,但是恐怕不会有那么容易了。

    徐达如此之谨慎,不仅仅是以大明的体量,无须冒险。恐怕也是担心国中生变,为大明决策留够余量。步步为营,即便朝廷之中出了什么事情。也可以随时叫停,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但是何夕这种搞法,却未必了。

    朱元璋未必感受到其中之深意,不过,他对徐达的想法还是赞同的,说道:“安南,王室不振,内有权臣。看似易定,但是自唐以来,安南就非中国之版图。一战而定,未必不能。只是,想要长治久安,恐怕不行啊。”

    朱元璋这般说,是参考永乐年间南征交趾之战。

    张辅七个月打下交趾,但是之后四十多年,交趾就没有稳定过。

    徐达哈哈一笑,说道:“这就不是臣所能知道的。”

    徐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有分寸。长治久安之策,并不是他一个武臣可以说的。

    朱元璋说道;“不管怎么说,孩子们在外面打开局面。总不能让他撤回来吧。朕丢不起这个人。”

    徐达说道:“陛下,南洋局面大抵安定,不过,真要想知道南洋该怎么走,陛下不应该问我。我没有去过南洋,以南京观南洋之事,不过是浮光掠影,难以深入其中。最好的办法,还是问何夕自己。南洋战略是何夕一手把控的。”

    “以老臣之见,不若让何夕回来吧。毕竟,何夕这一次的功劳,足够封爵了。”

    徐达这一句话,是顺着朱元璋的意思说的。

    徐达很清楚,何夕是朱元璋的眼睛珠子。朱元璋对何夕的厚爱,不会让何夕一直待在偏远之地。迟早要召回来的。徐达不过是顺水推舟。同时,徐达也是有一些私心的。

    虽然说徐达这个人,已经在名利上,甚至权势上,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了。在大明的权力场上,徐达是一个比较超然的存在。但是徐达再超然,他也是有立场的。

    他是如假包换的勋臣之首。

    他在一些事情上,也是要站在勋臣这边的。何夕的所作所为都被徐达看在眼里,特别是拉拢勋臣加入开海之中。给一部分勋臣带来另外的一条出路。更不要说,何夕在南洋开辟了另外一个战场。

    徐达其实还是欣赏的。

    朱元璋对大明未来的想法,徐达是能猜测出来的。朱元璋是没有对外扩张的想法的。在洪武三年,就有所谓不征之国,隔山限海。不足征之类的想法。但是自从洪武十四年,何夕突然出现之后。

    朱元璋之前说的话,似乎他自己忘记了。

    更不要说,而今更是支持南洋战略。一度让徐达有些不认识朱元璋的感觉的。

    不过,这种种徐达是高兴的。他不是为自己而高兴,毕竟人生到了徐达这个地步,已经很圆满了。勋臣之首,皇帝的亲家,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他是为勋贵整个团体高兴。

    因为徐达很清楚,如果按照之前的情况,在他们这一拨开国勋贵全部死了之后,大明必然被文官掌握。毕竟,只有战争才能真正选出合格的将领。更不要说,将领的一切威望,勋贵的权势,都是来源于战功。

    大明对外战争不停,勋贵的权势才能长久。

    何夕这一次虽然有些战功。但真要说,够不够封爵,还有两说。不过,徐达是铁心将何夕抬举到勋臣的序列之中了。

    朱元璋心中一动,盘算起来将何夕放在勋贵之中,合适不合适。

    一时间,朱元璋也难以判断优劣。

    朱元璋与徐达关系很高,是那种能托心腹的。但是朱元璋从内心深处,其实对整个勋贵集团不放心。他一直想让文官掌权。只是开国功臣权势之大,并不是很多没有参与过开国之战的文臣能比的。

    仅仅是资历就足够压死人了。

    而今文臣仅仅是勋贵的助手。大明就是掌握在皇室与勋贵手中的。他们才是大明权力核心。

    何夕加入其中,一段时间权势或许能大增。但是这与朱元璋原本的计划不符合。

    如果何夕仅仅是一个文臣的话,朱元璋有十几种办法能镇压住何夕。何夕即便与一些将领有关系,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何夕如果是勋臣,那么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其中利弊权衡在朱元璋的脑中转了一个圈。朱元璋并没有确定,说道:“封爵的事情,再说。不过,孩子也该回来了。对了,冯胜在北平,说前线准备得差不多了。想要今明两年,就出兵东北。你怎么看?”

    徐达说道;“海运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方便,我查了辽东粮食储备,已经有一百多万石了。足够大军在草原上战斗三个多月了。虽然时间紧了一下。但是,我们也不可能长期在草原上待着,三个月已经差不多了。今年秋,明年春季,足以动兵。以宋国公之能,即便不大胜,也不会大败。”

    “总是要打一场的。兵久不战,也未必是好事。”

    大明在草原上长久维持的难度,有能维持三个月的粮草已经不错了。其中消耗最多的,不是人吃的,而是马吃的,马的胃口可比人大,而且要马出大力,必须喂养精料。

    以大明而今粮食产量,已经运输能力,可以说粮草永远不可能够的。勉强能用就行。

    朱元璋缓缓点点头,说道:“也好。就明年吧。不要太着急。”

    历史上,朱元璋是在洪武二十年,才发动对元朝辽阳行省的进攻。那是因为徐达病死,朝中人事调整,再加上转运粮食困难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进军困难。

    但是而今,这些因素都不存在了。

    徐达虽然因病不能在前线主持战事了。但是回京坐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宋国公冯胜,将自己女婿周王一家送往南洋,也让朱元璋与冯胜之间的一些隔阂与担心,消散了不少。

    在冯胜出任之前,朱元璋多次召见,大有当初推心置腹的样子。

    冯胜在前线,朱元璋也不担心,且不说历史上冯胜就是一场大胜。即便没有历史上的事情,朱元璋对冯胜的判断,与徐达相差不大。

    那就是或许不会大胜,但决计不会大败。

    这就行了。而今大明与残元的实力相差悬殊,对于大明来说,只要不大败,就能打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但是蒙古人可以胜无数次,但是无数次胜利之后,只能陷入绝望的深渊。

    这就是国力的差距。

    朱元璋心中暗道:“何夕回来之后,就让他坐镇辽东吧。虽然黄子澄做的很不错。但是这些事情只有放在何夕手上,朕才放心。”

    事情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之中。

    让何夕在辽东建功立业,这是何夕原本的计划,也是朱元璋的计划。不过被南洋的突发事件,耽搁了一年。而今看来,何夕处理得很好,比朱元璋想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