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六章未来的位子

第一百三十六章未来的位子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三十六章未来的位子第一百三十六章未来的位子

    何夕在辽东刚刚开始的时候,简直是百废待兴。什么都没有,没有办法,为了集中人力物力,何夕搞出了一系列的票据。才将辽东的人力物力聚集在自己的手中,搞出了辽东工业的根基。

    但是当初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让何夕简直是焦头烂额的。

    那时候的辽东本质上,其实就是后世的一个大县。总共才不到一百万人。后来是迁徙的人多,才有几百万人的。

    即便如此何夕已经找到了几乎他能够找到的人才,自己也培养出大量的数学人才。才算是勉强维持。但是后来,何夕也是亲自将这个正常废除了。

    一方面是吏治问题,下面很多人做的事情,让何夕触目惊心。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一件事情容错率太低了。一旦搞出事情一点,就很容易出问题。

    总之,何夕放弃了这些政策。

    其实,丁显也很清楚这些内容。从本质上,南京新钞就是票据的一种,人为地维持这一种票据,丁显最后都失败了。更不要说让他们维持十几种甚至更多票据。这里面的难度有多大。丁显自然是知道的。

    对南京朝廷来说,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朱允炆并不一定清楚这一点。

    朱允炆到底太年轻了。

    朱允炆或许自己已经明白这一点了。如果朱允炆直接处理朝政,对南京朝廷来说,将是一场灾难。因为很多下面官员都觉得是常识的事情,朱允炆自己却并不是很清楚的。

    就好像这一件事情,何夕当初的政策有多么庞大的计算量与统计数量。

    可以这样说,在杨士奇与黄子澄能主持了辽东当年的事情,杨士奇而今在北京主持财政,一点也不觉得吃力。即便北京朝廷管辖东西,比之前在辽东多了那么多。但是工作量上相差并不算太大。

    甚至还有所不如。

    南京户部有这样的信息处理能力吗?

    要知道,何夕的学说根基之一,就是数学。而南京方面秉承何夕支持的,就是他们反对的。数学在南京方面发展并不好,虽然说方孝孺倒台了。但是方孝孺也封神了。

    丁显在学术界根本毫无地位可言。他根本没有能力与方孝孺相比,他做的事情,堪称倒行逆施,怎么可能得到下面人支持。

    这种情况下,数学人才根本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即便南京民间有一些人才,也不可能愿意为丁显所用。

    丁显之所以提倡这个计划,是因为丁显知道,如果今日他想不出什么办法,直接对朱允炆说,他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而今他的项上人头就不是他自己的了。

    而他提出办法,朱允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或许还会给他一定的时间。

    这些时间,就是他选择转机的时间。

    来不及也能拖延一段时间。

    而丁显提黄子澄,并不是忽然良心发现,给朱允炆推荐人才。而是他想找人背锅。将来此事如果不成的话。他不用自己承担责任。

    总之,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丁显总是能想到办法,也没有任何底线可言。

    朱允炆对庶务不了解。但也看出这一件事情的难度。

    只是还是犹豫了。

    一方面是眼前的局面,无论如何不能继续下去了。他其实早就知道,超发是饮鸩止渴,但是那又如何?不想办法维持前线的军队,就不要提以后了。

    另外一方面,除却丁显谁能给他一个新方案。

    丁显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丁显到底还是有能力的。而方孝孺之流,根本支撑不起朱允炆的想法。

    只是朱允炆思来想去,也不能下定决心。他沉思片刻说道:「黄子澄何在?」

    丁显说道:「臣这就去请。」

    朱允炆看了丁显一眼,说道:「去吧。」

    一般来说,召见大臣,怎么能让首辅亲自去请了。只是丁显而今想要去,朱允炆也不拦着,就当丁显将功折罪了。

    -------

    丁显将黄子澄请上马车。

    两人在马车之中摇摇晃晃的。丁显忽然开口说道:「黄师兄,最近北京有什么指示?」

    黄子澄一愣,这一瞬间已经出卖了他。他随即回过神来,说道:「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不仁,我不义,我已经与何师。恩断义绝了。」

    丁显淡然说道:「黄师兄,你我多年师兄弟,你大概不知道,你与练师兄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太过君子了一些,不会说谎,说谎的时候,脸上都会露出破绽。」

    黄子澄不说话。

    他觉得他这个时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就看丁显怎么说。

    丁显说道:「黄师兄不用这样看着我。我走到今天也是被逼无奈,只能说天意弄人。我现在想要回心转意,转投师门,不知道黄师兄愿意不愿意代为引荐。」ap.

    其实丁显不想如此直白的。

    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局面崩坏得如此之快。他甚至觉得,建文未必有建文四年了。如此局势之下,他只能想办法,加快速度了。他本来想抓住北京在南京的一个把柄,比如姚广孝。

    然后逼得他那位老师与他合作。

    而今却不能不做出这种直白的试探了。

    不过,他确定黄子澄一定与北京有联系的。

    黄子澄冷哼一声,说道:「天下间谁能逼你啊?」

    丁显暗喜,他不怕黄子澄拒绝,就怕一点也不回应。丁显说道:「黄师兄,而今说这些也都没有什么意义。一切都要向前看。黄兄当年如果没有回南京,而今在内阁之中主持庶务的就不是杨士奇,而是黄兄你了。如果两京合一,黄兄有没有想过你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啊?」

    「内阁之中,有没有你的一席之地?」

    「就算处于杨士奇之下,能仰望其他小辈啊?」

    这一句话说到了黄子澄的心中。

    很多时候,时运是很难说的。黄子澄在何夕身边,一直是何夕的左膀右臂。跟随何夕建立起最开始的工业体系。但正因为做到好,才被调回京师,建立少府体系。

    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到了而今的局面。

    其实而今北京与南京的战争,背后的工业体系分别是何夕与黄子澄建立的。

    黄子澄的能力固然比不上何夕,但是维持住而今的工业体系,并扩大生产。供应给前线的物资一直在增加之中。这也不是寻常人能比的。

    而今的局面,黄子澄比谁都清楚。

    且不说,黄子澄与北京有联系,单单说黄子澄看到从北京搞来的武器,他硬是搞不出来,特别是蒸汽机。他很早就知道蒸汽机,蒸汽机早期型号的研发工作,黄子澄都有参与。

    他是知道其中难点与问题的。这些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

    从工业上的差距,导致了战场上的差距。

    这一点是不可挽回的。

    黄子澄对何夕并不是没有一点怨念的。但是时间长了,黄子澄要考虑更多的问题,而今北京应该赢定了。他在北京朝廷之中的定位,正如丁显所言。

    他是不可能比得上杨士奇了。

    毕竟杨士奇主持财政,将来说不定还能因此封爵。黄子澄不甘心也没有办法。但是如果他不做一些事情,将来何止比不

    上杨士奇,当初在辽东根本没有直接给自己汇报权力的属下,一个个都到了自己前头。

    这让黄子澄如何甘心啊?

    黄子澄忍不住说道:「你有什么想法?」

    丁显说道:「自然是有的。南京群臣也想在北京朝廷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