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风起明末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一章:深意

第三百二十一章:深意

    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三百二十一章:深意“末将有负阁部信重,一路奔驰但终究还是慢了曹贼一步。”

    “末将领兵赶到巴雾河东之时,曹贼的大队已经渡过了巴雾河,末将只来得及截住了曹贼千余的后队,没有能够留下罗汝才。”

    陈望面对着杨嗣昌,请罪道。

    在巴雾河陈望将兵马交给了曹变蛟暂时统管之后,便领着亲卫骑兵一路快马加鞭,只花了一个时辰多一点的时间便遇到了后续追赶而来的大队步兵。

    曹变蛟早在和陈望相遇的时候,便已经是派兵将消息传给了杨嗣昌。

    因此对于巴雾河东的情况,杨嗣昌也都知情,陈望赶来请见的消息,杨嗣昌也是事先得知。

    杨嗣昌得知了罗汝才的脱逃,因为天色已晚,大军要想渡过巴雾河,还需要一两日的时间搭建浮桥。

    所以在行进了些许的时间之后,杨嗣昌便下令全军休整。

    就在各军正在筹备扎营事务的时候,陈望跟随着接引的兵马,在临时的行营之中见到了杨嗣昌。

    “从竹山到巴雾河有五百余里,陈将军领骑兵一路急行,三日之间奔驰五百余里,已是极速。”

    杨嗣昌走到了近前,扶起了躬身行礼的陈望,温言道。

    “罗汝才逃窜迅速,出人意表,前番急令也只不过是尝试补救,陈将军何罪之有,请罪之言无须再提。”

    陈望顺着杨嗣昌的力道,也支起了身躯。

    “陈将军一路奔波多有辛苦,先坐吧。”

    杨嗣昌自然是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惩戒陈望。

    罗汝才跳出包围网,确实是让杨嗣昌始料未及,之所以让陈望南下也是心存侥幸,哪怕一线的希望都不愿意放弃。

    从一开始,杨嗣昌就知道陈望大概率是追不到罗汝才,甚至可能还要慢于他们一些。

    陈望现如今领兵先他们一步赶到,甚至还截住了逃亡的罗汝才后队,这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哪里还有惩戒一说。

    陈望随着杨嗣昌一起坐在了行营之中的坐椅上,相邻而坐。

    杨嗣昌双目之中血丝遍布,这几日之间因为罗汝才逃脱的事情只怕是没有得到好好的休息,这些细节都被陈望看在眼中。

    杨嗣昌的衣袍也不复昔日在襄阳之时的光鲜亮丽,而是满身的风尘。

    他的神色疲惫,靠在椅背之上,满脸的倦容。

    长途跋涉不利的战局,都使得杨嗣昌的精神和身体的情况每况愈下。

    陈望坐在坐椅之上,只坐了一半的椅子,身躯微向前倾,并没有坐直,微微低着头,等待着杨嗣昌接下来的言语。

    虽然对于历史上的杨嗣昌,陈望了解颇深,但是记载很多时候也只能是作为参考,不可完全套用。

    通过了这些时日以来的关注,陈望也差不多清楚了一些杨嗣昌的心理。

    杨嗣昌性情褊狭,打击政敌异党从来都是不留余力。

    加上眼下的时局变化莫测,陈望自然是不想得罪如今掌控着整个南国大局的杨嗣昌。

    言多必失,一直以来陈望在杨嗣昌的面前都是谨言慎行。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坚决的奉命行事,如同之前北上勤王时一样。

    只是偶尔提出一些针对时局的方针和计划,但也都是点到为止,将选择权全部都交到了杨嗣昌的手中。

    而现在杨嗣昌的态度,也证明了陈望之前所做的努力并没有付诸东流。

    “竹山的事情我已经听说了,你做的很好。”

    杨嗣昌欣慰的看着陈望,感慨道。

    祖大弼骄横跋扈,对于进剿毫不上心,不听管束。

    左良玉心思深沉,常存保存实力之心,拥兵自重。

    曹变蛟虽勇,但是麾下军兵有限,只可以为将,却不能为帅。

    其余营将战力孱弱,少有精锐,根本不堪大用。

    只有陈望勤于王事、有勇有谋,有大局的观念,也知道进退。

    而且最为难得的是确实是忠心耿耿,对于他的命令从来都是坚决的执行。

    自南下进剿以来,诸镇进剿乏力,功绩罕见,甚至于多次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唯有陈望连战取胜,一直以来都是稳如泰山。

    白土关大破流寇,阵斩小秦王白贵,郧阳北山围杀常国安,郧阳南地迫降王国宁,仅以一镇之力便平定了郧阳的乱局。

    念及至此,杨嗣昌心中对于陈望最后的些许芥蒂也就此而消失。

    杨嗣昌心中感慨,无声叹息。

    若是国朝之中,诸如陈望这样一心为国,才能过人的武臣能够再多一些,这天下局势何至于此……

    杨嗣昌心智过人,能够取信于崇祯,一路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自然不是什么庸人。

    但是杨嗣昌毕竟也还是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神仙,受着勤王之时的印象的影响,他并没有对于陈望起丝毫的疑心。

    陈望低头垂目,目视着脚下的地面,将姿态放的很低,请言道。

    “阁部此前有言,郧阳诸贼降而复叛,罪大恶极,不可轻恕。”

    “王国宁困守于山岭之间做困兽之斗,若是强攻必然旷日持久,损失颇重,所以末将思虑良久选择了加以劝降,还请阁部见谅。”

    杨嗣昌眼神微动,看着陈望,在心中对于陈望的评价又拔高了数分。

    他确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一番话是他在襄阳誓师之时通晓全军的号令,却不想陈望竟然真的记在心中。

    左良玉、祖大弼还有一众将校却都是没有一人记得,他们大肆的收纳降兵,将他的命令视若无睹。

    两相比较之下,陈望的行为无疑是让杨嗣昌对其的观感极好。

    杨嗣昌虽然久在中央,但是自然对于地方收纳降兵之类的潜规则也是略知一二,因此一直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王国宁此前降而复叛,按理来说确实应当严惩。”

    杨嗣昌轻轻一抬手,和颜悦色道。

    “事出有因,此种情况之下招降确实是最佳的方式。”

    “不过流寇狡诈,招降之后必然要妥善安置,汝、献二贼便是因为安置不当,以至于降而复叛。”

    谈起张献忠和罗汝才,杨嗣昌的神情不由的又难看了几分,语气也随之而低沉了许多,旋即嘱咐道。

    陈望眼神未动,仍然看着地面,杨嗣昌的话语清晰的传入了他的耳中,沉声回道。

    “阁部所言,末将定然铭记在心。”

    陈望很清楚,自己的这一步棋是走对了,杨嗣昌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加深了自己在杨嗣昌那里忠诚体国的形象。

    “王国宁投降后,虽仍然统领麾下部署,但是末将将其麾下军队将校大半替换,又将王国宁及其麾下军兵家眷尽皆迁往兴安,此番奉阁部军令南下,前驱部众,便是王国宁麾下骑军。”

    杨嗣昌微微颔首,对于陈望的态度十分满意。

    杨嗣昌下给陈望的命令是限期三月,剿灭王国宁。

    陈望得到了命令之后并没有丝毫的拖沓便兵进郧阳南部的山区之中,开始了进剿。

    传令让陈望南下的时候,杨嗣昌并不知道郧阳的战局情况。

    只以为王国宁还未被剿灭,因此下达的命令之中还有如果未有剿灭王国宁,便暂时先行放弃进剿这一项。

    陈望能够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再立一功,彻底肃清郧阳府的流寇,确实超出了杨嗣昌的预料。

    竹、房山区深谷高山,连山峻岭,崎岖不平,陈望麾下北兵众多,竟能势如破竹,足以见其麾下军兵善战。

    崇祯九年的时候,卢象升调集兵马将大部流寇逼迫着进入了郧阳山区,而后传檄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从南漳、谷城出发,与他一起入山围剿农民军。

    而后秦翼明迷路失期,雷时声战死,卢象升遭遇出师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单骑逃走,甚至丢失关防。

    战力是一方面,忠心又是一方面。

    若是左良玉、祖大弼等将,根本不会用心进剿。

    兴、归山区的进剿战之所以失败,罗汝才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很大的原因便是因为进剿各部人心不齐,士气低下。

    “你既已有筹算,我便也能安心高枕。”

    杨嗣昌看着陈望,越看便越是觉得满意。

    陈望仪表堂堂,气宇轩昂,举止有度,措辞文雅,不同于九边诸镇大部分的将校那样粗俗,

    不像是武将,倒像是文官,而且还是那种主掌一地要务的主官,让人不由心生好感。

    而在战场之上,既能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又可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可以说是文武兼备。

    杨嗣昌先后历任多地兵备道,也曾管理过边镇军务,总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之兵马,见过的军将不计其数,但是却未有一名将校如陈望这般。

    接连立下如此的高功,还能够保持着谦虚,既不骄也不躁,更难得是考虑事情十分周详。

    杨嗣昌心中感概,当初皇帝将其与戚少保相比,他还觉得有些稍过。

    但是眼下见来,这样的比喻并不为过。

    杨嗣昌心中对陈望好感更佳,不过面上仍然并没有表露出来。

    杨嗣昌端起了身侧桌面之上的茶杯,缓缓抿了一口杯中的清茶,而后才开口问道。

    “王国宁投降,你可对其有过什么许诺?”

    陈望眼眉微抬,便明白了杨嗣昌这一问题内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