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天马行空四部曲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三章 笔名天风,北大

第一百零三章 笔名天风,北大

    魔侠守护者之一魔侠─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行名洪騂,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暉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学革命而成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学奖的提名。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於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歷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徵」的治学方法。

    1891年12月17日未时生於江苏川沙县(今上海浦东新区)。

    1893年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随著母亲离开臺湾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

    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1905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教员。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於约翰杜威。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学改良芻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努力周报》第二期(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与陈西瀅、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5年,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件。

    1926年与其师郭秉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1926年─1927年游歷英国、法国、美国、日诸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1927年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1929年在《新月》杂誌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标誌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麼时候才可有宪法─对於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化运动与国民党》。

    1930年1月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章结集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193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学院院长兼中国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江、傅斯年、翁灝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為其撰写了1309篇章。

    1935年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37年77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於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42年,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应聘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科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為所动,依然决定离开北平,飞赴南京。

    1949年,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4月,赴美国,发表《统治下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1950年应聘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1955年,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的运动,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胡适思想批判论汇编》,胡适先生住在美国,他搜集了这八书,认真作了批註。

    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他(胡适)说按照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计这个话有可能传到的耳朵里,所以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1957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59年兼任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1960年《自由中国》杂誌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一度受到株连。

    1962年心臟病猝发病逝於臺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使其终生服膺实用主义(杜威式的实用主义,胡适自译為实验主义)哲学。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頡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