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十八章 秦淮听曲

第十八章 秦淮听曲

    杨荣突然站出来,虽然话不多,但是却扭转了讨论的方向,别纠结什么祖制,什么宰相复立的烂事了,咱就说说,这么干对朝堂政务有没有好处?

    这话也戳中了朱棣的心思,他确实被繁杂的政务缠住,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任何空闲,倘若能分门别类,督促百官实心用事,绝对是朱棣求之不得的。

    至于违反祖制的问题,倘若祖制真的那么重要,他朱棣还在北平当藩王,怎么能坐上龙椅?

    说到底,大明朝之所以没有复立宰相,纯粹是因为六部不甘心彻底沦为宰相属官,一直在抵制,而后期内阁权柄上来,已经有了宰相之实,也就没必要冒着违反祖制的风险,复立宰相。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大明朝,符合大家伙心思的祖制才是祖制,不符合大家伙心意的,那就只能被抛弃。

    朱棣对杨荣的话语非常满意,当初自己要进入应天,就是杨荣建议,要先去拜祭朱元璋的孝陵。

    朱棣立刻答应,乖乖去了老朱坟前,做他的好儿子去了。

    也因为如此,仅仅是建文二年中进士的杨荣,一下子被超擢为翰林学士,随后又cao持着朱棣登基的典礼流程。

    俨然文官群体中的一颗新星。

    “你们不要争吵了。”

    朱棣冷冷道:“朕自登基以来,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政务繁杂,少则二三百件,多则五六百件,宵衣旰食,夕惕朝乾,从无休息。朕如此忙碌,结果政务落到了六部,居然有那么多没有办理,实在是有负朕恩!”

    朱棣把目光落到了兵部尚书茹瑺身上。

    “茹瑺,刚刚你们争吵,朕让人取来了徐通政所写条子……朕发现你们兵部竟然一件事情都没有落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茹瑺脸色一变,忙道:“回陛下的话,兵部关乎军国大事,陛下交办的政务里面,有九边诸将调整,有赏赐有功将士,还有补录军籍,每一样都非常繁琐,不是一天两天能忙完的。所以臣以为,像徐通政那样,丝毫不明政务艰难,就随意指手画脚,不但不利于政务落实,反而会扰乱朝局,还望陛下明鉴。”

    朱棣微微一怔,似乎听起来也有道理。

    这时候徐景昌不爱听了,“茹尚书,你光说兵部的难,那我倒想请教,吏部不难,户部不难?工部要修葺三大殿,还要营建在京衙署,哪一样容易了?分明是你们积习难改,怠惰政务,敷衍塞责,如今被我发现了,所以才恼羞成怒。”

    茹瑺的老脸铁青,徐景昌这小子,说话是真不好听,句句戳你的肺管子,而且他也确实是建文的旧臣,而且位置还很高。

    再让徐景昌说下去,什么阳奉阴违,居心叵测,意图谋反就要出来了。

    “徐通政,你既然知道大家伙都有难处,为什么标新立异,让大家伙难上加难?”

    徐景昌不客气道:“这我就不明白了,有人上书言事,陛下御批,交给你们六部衙署,让你们去落实。总不能没有个动静吧?譬如说陛下要调整九边统军将领的名单,涉及一百人也好,两百人也罢。你们现在弄了几个?完成了几成,困难在哪里,是兵部有人怠惰,还是涉及到其他衙门,你们推不动……这些事情总要有个说法吧,总不能过一段时间,陛下想起来了,一问之下,什么都没干,光听你在那里诉苦,这是什么道理?”

    这一问,茹瑺竟然语塞,难以回答。

    确实,他们就是这么糊弄朱允炆的。

    只要百官稍微尽力,坐拥天下的朱允炆,也不至于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失去了江山。

    事情讨论到了这里,气势汹汹的六部重臣已经落在了下风。

    确实大明朝这个嘎嘎作响的机器,需要增加一个零件,运行的规则也该调整了。

    徐景昌只是恰到好处,把这事情给捅了出来。

    此时一直没有吭声的姚广孝开口了,“陛下,臣有几句话说。”

    朱棣忙笑道:“姚少师,您有什么高见,只管讲来。”

    姚广孝道:“陛下,是这样的,眼下确实政务繁杂,要除旧布新,刷新社稷。就拿老臣来说,陛下让臣主持修撰太祖实录。臣这边进度如何,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多少人才,谁立了大功,谁出现了纰漏,确确实实需要对外通报,让陛下,让朝臣也都心中有数。不能等到十年八年之后,只是给朝廷一个修好没修好的结论,这样就不免怠惰公务的嫌疑。”

    姚广孝这话几乎是一锤定音,他可是朱棣的谋主,心腹中的心腹。

    只不过往日姚广孝不愿意站出来说话,才给了其他人空间,现在这位也站出来支持徐景昌,几乎瞬间翻盘。

    朝臣这边再也抵抗不住,吏部尚书蹇义第一个站出来。

    “启奏陛下,少师所言,确实是正论,只是整理政务,督促六部衙署,这么大的事情,不能都落在通政司,臣以为该由陛下亲自把持才是。”

    夏原吉也道:“确实,徐通政虽然才情过人,心思机敏,但毕竟太过年轻,初入仕途,与国朝典章不算熟悉,有些政务也未必清楚,臣斗胆谏言,陛下可以另择重臣,处理此事。”

    朱棣微微皱眉,尚在思索。

    这时候翰林学士杨荣再度站出来,“启奏陛下,当年太祖皇帝罢黜中书省之后,曾设立四辅官,以备咨询。随后又效仿唐宋之制,设立殿阁学士,辅佐君父,参与机务。臣以为此举似乎更妥当,也更尊奉祖制。”

    杨荣这家伙虽然话不多,但每一次站出来,都切中要害。

    原本茹瑺他们不是拿祖制说事吗!

    现在他就搬出了朱元璋的做法,让朱棣发扬光大,而且所谓殿阁学士,通常都是挑选熟悉朝廷典章制度的翰林文臣。

    这一下子,等于即阻挡了通政司,又驳斥了夏原吉推荐重臣,主持大政的想法。

    朱棣稍微思量,立刻点头了。

    此时的他,还要尽心尽力,当老朱的好儿子,既然父皇不许复立宰相,他就不能干。如果像夏原吉所说,由重臣督促六部百官。

    那么毫无疑问,谁拿到了这个位置,谁就是新的宰相。

    至于交给通政司,朱棣也不放心,主要是徐景昌这小子太能折腾,这才多少日子,他跟丘福冲突,跟百官冲突,再让他监督百官,那朝堂还不跟菜市场一样热闹?

    为了避免鸡犬不宁的局面,还是杨荣的提议很稳妥。

    “既然如此,就从翰林文臣当中,挑选一批颇有文名的词臣上来吧。”

    朱棣一锤定音,争吵了一圈的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能说什么?

    陛下圣明!

    从大殿出来,徐景昌迈步往前走,胖胖的夏原吉紧走了两步,拦住了他,随后蹇义也跟了上来。

    “徐通政,你看咱们坐下聊聊如何?”

    徐景昌看了看这俩人,怒火中烧,“聊什么啊?你们瞧通政司吃rou,心里头不高兴,非要搅合,现在好了,陛下选择翰林词臣辅佐,你们的脑袋上多了一片乌云,以后指不定下出什么风刀霜剑,让你们好看!这事情落到通政司,我又不能一直当通政使,等我走了,不就是你们安排合适人选吗!我就没见过这么愚蠢的。”

    徐景昌说完,大步流星就走。

    蹇义和夏原吉互相看了看,他们也觉出事情不对劲儿,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徐通政,你等等啊!”夏原吉又喊。

    徐景昌哼道:“跟你们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大明?我要去秦淮河听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