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诸侯争霸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二十四章 是非真假

第四百二十四章 是非真假

    可是在不久之后,武陵郡的从事樊伷,却意图在武陵郡这里发动叛变,好让武陵郡地区,重新归属于蜀汉昭烈帝刘备。

    于是这个潘濬就又开始为东吴大帝孙权积极地出谋划策,并且还亲自率领兵马,去平定了武陵郡从事樊伷掀起的叛乱。

    这时的潘濬,怎么对于蜀汉政权和蜀汉昭烈帝刘备,就又变得不是那么的忠诚了呢?

    所以潘濬你的这种忠诚,是不是就是在只有你潘濬需要这种忠诚出现的时候,这种忠诚才会存在呢。

    而当你潘濬不需要这种忠诚的时候,这种忠诚就又不存在了呢?这前后的差别为什么能够如此之大呢?

    我曾经听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乐毅,在燕国出仕的时候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而立下了大功。

    统率战国七雄之中的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五国的大军去攻打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

    几乎将强大的齐国给彻底的灭掉,结果却因为燕昭王的突然死亡,而受到了继任者燕惠王的猜忌,被迫地离开了燕国。

    回到了乐毅自己的祖国赵国,等乐毅回到了赵国之后,当时的赵王就想让乐毅,去攻打燕国为自己报仇雪恨。

    结果乐毅却流着眼泪,拒绝了赵王的这个建议,并且还跟赵王说:“我以前为燕国效力的时候,就和今天为赵国效力的时候一样,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来进攻我的祖国赵国。”

    “而我对待祖国赵国之时的感情,就和我对待燕国之时的感情是一样重要的,我如果犯了什么罪责,被流放到了其他国家。”

    “那么我连赵国的一个奴隶都不愿意去杀,就更不要说是去帮助别人攻打赵国了。”

    “同理我对燕国也有这样的感情,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去进攻燕国的,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

    假如连乐毅这样贤良和智慧的君子,都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了,那么可真的就是贻笑大方了。

    而从乐毅这样贤良和智慧的君子,都不愿意做出这种进攻自己曾经效忠过的国家的不义之事来看。

    那么这个潘濬就绝对不能说他是没有任何的过失和罪责了,毕竟这个潘濬对付起自己昔日里曾经效忠过的国家时,可是一点也没有手软。

    简单地来说,就是苏撤也认为潘濬这个事情,做得并不怎么地道,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所应该做的事情。

    尤其是在拿潘濬和武陵从事樊伷和裨将军习珍,这些对蜀汉政权真正忠心耿耿的忠臣相比较的时候,就更是相形见绌了。

    据《襄阳耆旧记》记载:‘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孙权杀关羽,诸县响应,欲保城不降。’

    ‘珍弟曰:“驱甚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于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

    ‘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

    ‘权遣潘濬讨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帅数百人登山。濬数书喻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语。’

    ‘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还共攻,月余,粮、箭皆尽。’

    ‘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先主闻珍败,为发丧,追赐邵陵太守。’

    翻译一下大致内容如下:习珍,襄阳人士,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手下的一名将领。

    在蜀汉昭烈帝刘备,自领荆州牧时期,被蜀汉昭烈帝刘备给任命为零陵郡的北部都尉,加裨将军。

    在蜀汉政权的大将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的期间,东吴大帝孙权趁着关羽北伐,荆州地区内部空虚之际。

    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蜀汉政权所占据的荆州地区,并且还杀死了蜀汉政权的大将关羽。

    当时蜀汉政权原本所占据的荆州地区的各个郡县,都陆陆续续地向东吴大帝孙权投降了。

    而零陵郡的北部都尉习珍,本想率城继续抵抗东吴大帝孙权军队的进攻,不愿意就这么向东吴政权投降。

    可是零陵郡的北部都尉习珍的弟弟习宏却对他的哥哥说道:“想要率领这些已经被吓得崩溃了的士兵和百姓。”

    “继续去抵抗已经接连得利的东吴政权大军,还是在这种咱们铠甲也不坚固,军队也不精锐的情况之下。”

    “实在是太难以成功了,不如暂且先假意向东吴政权屈服,再找机会尽力报答主公(蜀汉昭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

    零陵郡的北部都尉习珍听从了自己弟弟习宏的建议,于是就一边向东吴大帝孙权那边假意投降。

    一边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武陵从事樊伷(伷通胄)等人,一起积蓄实力起兵反叛东吴政权,意图重新归附于蜀汉政权。

    之后武陵从事樊伷和零陵郡的北部都尉习珍等人,都被东吴大帝孙权派来的东吴政权大军所击败,武陵从事樊伷等人也纷纷身死。

    只有零陵郡的北部都尉习珍又率七县之地,继续反抗东吴大帝孙权,习珍还自称邵陵太守,屯校夷界要重新归附于蜀汉昭烈帝刘备。

    于是东吴大帝孙权,就派潘濬继续讨伐这个邵陵太守习珍,潘濬一路所向皆克,连战连胜。

    一直把这个邵陵太守习珍,给打到了只剩下几百人的部队规模,然后这个邵陵太守习珍,就退守到了山上。

    期间潘濬曾经多次给邵陵太守习珍写信,想要劝降这个邵陵太守习珍,可惜邵陵太守习珍都没有回复潘濬。

    于是潘濬便只带着几个随从,亲自来到山下,请求和邵陵太守习珍对话,试图让邵陵太守习珍投降。

    可是邵陵太守习珍却说:“我宁可当大汉朝的鬼,也不愿意做他孙权的臣民,你不用再继续劝说了。”

    之后邵陵太守习珍又让手下的士兵们,朝着山下放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之坚定,是绝对不可能向东吴政权投降的。

    劝降无果的潘濬只能是继续率领东吴政权的大军攻山,而邵陵太守习珍,则又坚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山中彻底的箭尽粮绝了。

    邵陵太守习珍这才对着自己的部下们说:“我习珍受到汉朝的厚恩,不得不以死相报,诸位又何必如此呢?”

    说完邵陵太守习珍就拔剑自刎了,蜀汉昭烈帝刘备得知习珍宁死不降的消息之后,还专门为习珍发丧,并追赠习珍为邵陵太守。

    这拿习珍和潘濬一相比较,就算不说潘濬这是相形见绌吧,最少也得说潘濬是个等而下之吧?

    毕竟一个只是托病闭门不出的掩面痛哭,等东吴大帝孙权一来,给了一个台阶,就立马投降东吴政权。

    之后更是面不改色地出卖蜀汉政权的各种机密情报,杀起自己昔日里的同僚来,也是毫不留情。

    而另外一个人呢,可是宁死不降,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坚持和东吴政权做抗争,尤其还是在这种。

    其中一个蜀汉政权的忠臣习珍,死在了另一个蜀汉政权昔日里的“忠臣”潘濬的手里面时,那感觉就更加的讽刺了。

    不管双方当时的立场如何,选择的又是否对错,至少习珍的这种忠贞气节,就是值得后世之人敬佩的。

    也绝对是潘濬这种人,永远也比不上人家习珍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双方完全可以说是高下立判。

    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樊伷、习珍、潘濬等人在后世的大部分人眼中,虽然都只是一些无名之辈。

    可依然还是以潘濬的历史地位最高,而且后世之人也依然认为‘潘濬是一个为人刚正不阿之人。’

    ‘在东吴政权效力的时候,潘濬也曾经两次出讨过五溪蛮,为东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和东吴政权的大都督陆逊一起镇守武昌,屡次劝谏东吴大帝孙权,被时人称誉为“心膂(lǚ)股肱(gōng),社稷之臣”。’

    ‘后世虽对其降臣的身份颇有些微辞,但是仍肯定他“方严疾恶,义形于色,梗梗有大节”,是“有吴之栋石也”。’

    果然是只要当某个人足够成功的时候,哪怕是这个人以前曾经当过贰臣贼子,别人也只不过是能够对他颇有微辞而已。

    这个“微辞”一词用得就特别的好,特别的传神,很好的展现出了这些微辞,根本就伤不到对方分毫,有一点瑕不掩瑜的那个意思了。

    而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也就都有了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吧。

    就好像是现在的人,不能够直接用今时今日的道德标准,去随意评判古代人的所作所为一样,那是没有道理的。

    同理,对潘濬也是这样,虽然在我们后世之人看来,潘濬的所作所为,颇有一种既当了婊子,还想要立牌坊的感觉。

    但是如果代入到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人,以他们那个时候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潘濬的所作所为的话。

    大家就会发现,其实后世之人对于潘濬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并没有过于地夸大潘濬的功劳或者对潘濬不吝溢美之词。

    因为潘濬虽然表里不一,很会玩这种当面说一套,背后却做另外一套的言行不一小把戏。

    但是这些也不影响潘濬,同时也是一个公清割断、刚正不阿之人,至少在治理地方和向东吴大帝孙权谏言的时候,潘濬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毕竟人本来就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物,也从来都不是只有那么一面而已,在不同的时候自然会切换不同的身份。

    一个好人未必不能够因为一念之差,而去做出来一件坏事,而一个坏人也未必不能够因为一念之仁,去做出来一件好事。

    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合情,也十分合理的事情,终归大家都是人生在世,谁还能没有几张面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