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又挖
书迷正在阅读:逗比叁尺:成长的烦恼、寰宇机械师、身为程序员,在异世界也要做游戏、逐火之辈、可逆可、炁体道、极品道侣、潭州异闻录、全面降临、雀魂:开局国士无双
第173章又挖 大堂里的人听到声音,都转头看向李自成,不知道他笑什么鬼? 那个陈永福都投降朝廷了,这还笑得出来? 或者是觉得他拿来千斤买马,甚至可以不惜射瞎眼睛的事情都不计较的,结果表演了个寂寞,所以气极而笑了? 唯独宋献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也是露出了微笑。 笑了一会之后,就听李自成收了笑声,但是脸上依旧挂着笑意,问道:“你们知道,这说明什么么?” 其他人一听,顿时面面相觑。 这还能说明什么?不就说明你这位大哥的魅力还不够,人家就叛变了呗,还能咋么? 宋献策已经确认李自成要说什么了,不过他知道李自成要显摆,他也就不回答,就看着李自成在那装了。 看到手下这些兄弟果然一脸茫然的样子,李自成就又笑了,不过这次是无声地笑,然后给出答案道:“这肯定是明国皇帝亲自领兵南下,所以那陈永福才可能投降回去的啊!” 一听这话,其他人一想,果然如此,要不然,那陈永福不可能投降朝廷的! 确认了这一点,刘宗敏当即大喜道:“哈哈,这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宋军师的计谋终于成了!” “不是!”袁宗第听了,连忙纠正道:“这是攻敌之必救,所以那明国皇帝才会领大军南下的!” 李过听了,也是点头说道:“没错,当初的曲阜他可以不救,但是应天府是绝对要救的,要不然,殿下就打下应天府称帝得了,和明太祖一样,明国皇帝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他们说完之后,竟然一起端起酒杯,向李自成敬酒了。 “殿下,这次定然可以了!”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 李自成听了,也是高兴,同样举起了酒杯,不过他不是先自己喝,而是举杯看向宋献策道:“军师这计策,是绝了,果然把明国皇帝调动,领大军救应天府了。那等年后天气好转,孤就领军重新杀入北方,再搅他个天翻地覆!” 宋献策的计策其实很简单,既然打不过明国皇帝所领的军队里,那就调动明国皇帝的军队,攻打应天府,逼明国皇帝领精锐赶来救援,然后让左良玉在南方和明国皇帝周旋,他李自成领大军再杀入北方,搅乱北方局势,再度拖垮明国财政。 就如同当年一样,他们当流贼的时候同样打不赢朝廷官军,然后四处流窜,把整个中原都搅乱了,慢慢拖着,朝廷官军就会越来越虚弱,最终的胜利,就属于他李自成的了。 宋献策见李自成给自己敬酒,连忙端了酒杯,正要说什么时,就听来禀告消息的白旺看着他们,插嘴说道:“据说,朝廷官军中发现了李来亨!” 李来亨是李过众多义子中的一个,但是也是最有名的一个。以前的时候,是李过最得力的臂膀。因此,在座的这些人,都是知道李来亨的。 白旺这一说,顿时让大堂内的气氛冷了一些。 之前昌平之战的时候,只有少数人逃了回去,李自成知道后,立刻做出了南下的决定。因此,他们这边对于那些没有归队的大顺军军卒,都是归入失联状态的。 不要说是战乱的年代,就是普通太平年间,消息的传递也不会快,更不用说类似李来亨等人的消息,又不会刻意传播。 因此,李自成这边,压根不知道李来亨他们的情况。 也就是这次崇祯皇帝领军南下,李来亨是负责一部分哨探,因此被人知晓了之后传出来,但是白旺的说法,也不是肯定,而是据说。 不过,有消息的话,一般都是真的了。 李过是李来亨的义父,平时器重这个义子,此时听到白旺的消息,自然最是尴尬了。他想起昌平之战前,李来亨问他的那些话和表露出来的态度,他便肯定,李来亨投降朝廷是不会有错的。 于是,他便恨声说道:“不要让我在战场上遇到,否则定然饶他不得!” 李自成的脸上也没了笑容,皱着眉头问道:“高一功呢,有高一功的消息没有?” 没有逃回来的人中,他最在意的,就是高一功了,毕竟是他妻弟来的。高一功失踪,他一直没有把消息传回陕西,让高桂英知道。 白旺听了,稍微犹豫片刻,然后如实禀告道:“听说……听说也降了朝廷,不过不能肯定,倒是李来亨是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见过了。” 一听这话,那就是有很大的可能了。李自成没想到,自己的妻弟都要抛弃他投降朝廷,那他这脸往哪里搁?真要属实的话,指不定自己得换个皇后了! 看到他的脸色阴沉下来,牛金星连忙打圆场道:“如今情况不明,一切都是听说而已,未必当真。就算他们真的降了朝廷,那也未必是真心。以前的时候,不就是很多人降过朝廷,然后又和朝廷翻脸的么!” 一听这话,昌平之战中负有最主要领导责任的刘宗敏,连忙附和道:“对,当时朝廷官军冲上来,很多兄弟来不及逃,可能都是迫于无奈才降了朝廷的。” 袁宗第听了,也是说好话道:“先不用管那么多了,既然皇帝已经南下,那我们就做北上的准备吧!” 李自成听到他们的话,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点点头说道:“如此,便按之前商议的,各部都抽调精锐,准备年后北上。” 他的话说完之后,就见宋献策微皱着眉头说道:“皇帝是领着他的精锐京营南下还是什么?这个还需要打探清楚再说为好!” 说到这里,他看到别人都看向他,便又解释道:“按理来说,皇帝领兵南下和我们打仗的话,不应该带刚投降的降军南下的。可李来亨既然在,那皇帝所部到底是多少兵力,又是哪些军队,还是要打探清楚才好,切不可自以为是!” 牛金星听了,也是附和,摇头晃脑道:“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敌情如何,还是要打探的!” 这是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李自成听了,便吩咐白旺道:“多派探马,尽快打探清楚!” “末将遵命!”白旺听了,立刻抱拳领命,然后匆匆离去。 打开房门的时候,又是一股冷风冲进了大堂内,让所有人都感觉到,外面好冷! 三天之后,大年三十前一天,李自成等人又在喝酒作乐。 事实上,在这大雪纷飞的日子,天寒地冻的,热一壶壶的黄酒,一边喝酒一边等着过年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一如上一次,大堂内欢乐的气氛,又被白旺打断了。 这一次,白旺是先关上了大堂的门,脸上带着兴奋之色,明显是有好消息。 李自成这一见之下,便主动问道:“可有消息?” “殿下,好消息!”白旺听了,连忙兴奋地回答道,“确认了明国皇帝领兵南下,但是只有五万,如今驻扎在扬州府那边……” 听到这话,刘宗敏不由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打断他说道:“多少?五万?没错么?” 要知道,他们这边有五十万之众,号称百万的。皇帝只领五万人马南下的话,怎么打?送菜么?还嫌不够塞牙缝呢! 白旺听了,连忙回答道:“没错,就是五万,探马一开始也不敢相信,就核实了一次。明国皇帝在徐州待了三天,然后才继续南下的,后面并没有军队再接着南下,一共就只有五万!” 确认了这个消息,大堂内的这些人都有些意外,互相看看,都有点不敢相信这个消息。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兵力的多少绝对是胜负的关键原因之一。兵力多了,耗都能耗死敌人。在这一点上,他们可都是有经验的。 比如说,当初曹文昭领精锐的关宁军一千多,就追着他们打,打得他们东逃西躲,最后,他们暗地集合了各个山头,以远超曹文昭的兵力,耗死了曹文昭。 不可否认,崇祯皇帝所领的手下,那支京营确实能打,但是,兵力相差悬殊的话,信不信历史重演,耗不死他! 倒是见识过昌平之战的李过,皱着眉头说道:“小心没大错,我们也不可大意了。那支京营在明国皇帝的率领下,确实勇不可挡。不说别人,就说那周遇吉,以前就是个猛将,还有那贺赞,魏师贞什么的,都是凭战功被皇帝封了爵位的!” 一听他这话,刘宗敏也想起当初京营全军冲锋的那种无畏气势,便点点头说道:“确实,虽然只是五万人马,还是不能小看的。” 看手下这重要的两个将领都这么说,李自成的脸色也凝重了一些。不过,他还没说话呢,就听到白旺说道:“他们都没随驾出征。我打听听出了的,这次随皇帝南下的将领是吴三桂,唐通,马科,黄得功……”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李自成,然后才继续说道:“还有在徐州遇到的高杰,也跟着皇帝南下了。” 高杰和李自成的恩怨,所有人都清楚,一般情况下,是没人会在李自成面前提这个名字的,以免惹得李自成不快。 不过此时,李自成听了却是兴奋了起来,当即确认道:“真的是这些人,没有周遇吉他们?” 在他看来,周遇吉等人,最先跟随明国皇帝南征北战的那些,才是皇帝的根本,京营的精锐。 他有些忌惮的,也是这些人。 白旺听了,马上回答道:“确实没有他们,听说周遇吉是留在北方镇守长城一线,防止大清兵再入关的。” 李自成一听,高兴了,当即说道:“那就是说,随明国皇帝南下的这些人中,也就黄得功和吴三桂厉害一些,那唐通和马科,还有那高杰,都是败军之将。孤倒是有些想不明白了,皇帝为何带这些平庸之辈南下?” 黄得功是原勇卫营的三总兵之一,最开始的名声还在周遇吉之上。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打得李自成他们跑,只是到了后来,原勇卫营的将士消耗掉又没有精锐补充,最终实力就不济,一直躲在凤阳府那边防御了。 吴三桂的话,李自成其实没有和他交手过,但是毕竟是关宁军的将领,实力肯定还是可以的。 而其他总兵,到了近两年的时候,遇到李自成的大顺军,不是吃败仗就是闻风而逃,已经不被李自成看重了。 听到他的话,白旺稍微犹豫之后,又补充道:“末将还打听到,高一功……高一功也在南下的朝廷官军中,他和李来亨一样,都只是京营的参将。” 李自成一听这话,顿时脸色一沉,喝道:“活该!” 投降了朝廷,只是区区一个参将而已。要不投降,在大顺国的话,那可是李自成的小舅子,不就是皇亲国戚! 不过宋献策听到他这话,却是心中一动,当即问道:“皇帝所领之兵是些什么兵?” 一听他的话,刘宗敏和李过顿时明白他在问什么,立刻也露出了关心之意。 只听白旺回答道:“皇帝南下的军队中有以前我们的人,而且好像还不少。” 听到这话,大堂内的所有人再次面面相觑。 这个皇帝脑子莫非是被门给夹了?领兵南下和大顺军打仗,竟然带了原本迫于无奈投降过去的大顺军? 如果说,经过很长时间的整训,收买军心,那可能还行。可这才过去多少时间?一个季度吧,就等于是新兵,就敢领着南下打老兄弟? 想着这个,李自成立刻转头看向他的军师,认真地问道:“皇帝就只是领着五万杂兵而不是带他的精锐下属南下,我们是不是该改变策略,直接灭了明国皇帝,一了百了?” 宋献策听了,微皱着眉头说道:“微臣也是觉得可以,但是,那皇帝并不昏庸,为何敢如此南下,定然是有所依仗才是!只是一时之间,微臣想不明白这其中关键!” 牛金星是李自成的大管家,对于这个事情上,他反而有想法,当即便开口说道:“这还能是什么,还不是明国皇帝被我们打怕了,所以把精锐都留在北方,就防着我们再北上,把他好不容易打下的局面又弄得一团糟了!” 听到这话,李自成当即一拍桌子,指着牛金星说道:“对,就是这个理。那狗皇帝是被打怕了,所以被迫把他手下的精兵强将都留在北方坐镇!” 其他人听了,也是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宋献策同样认可,然后眉头也松开了,再道:“如果是这样的话,皇帝领着这五万人马南下,该是不敢和我们直接对战,而是以守城为主。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去应天府,确保应天府不失,然后再想办法对付我们!” 确实,只是五万非嫡系军队的话,打野战肯定不敢,但是守城却是没问题的。这一切,就都能解释了。 李自成听了,点点头,当即追问道:“那我们下一步怎么做?明国皇帝如果缩在南京城内的话,也是难打!” 宋献策一听,顺着他的话说道:“除非引蛇出洞,把皇帝引出来,便可歼灭之!” 在野外,李自成已经有绝对的信心消灭皇帝所领的区区五万人马,因此,在听到宋献策的话之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便带着一丝兴奋追问道:“如何引出这条大蛇?” 听到这话,大堂内就安静了。 那明国皇帝肯定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又不是嫡系军队,不是特别的事情,绝对不敢冒险出城的! 这引蛇出洞,不好引啊! 一时之间,大堂内的这些人,都在想着怎么引? 好在,已经有先例了。 这不,就听牛金星先对李自成说道:“要不挖皇陵?” 虽然如今朝廷的都城是在京师,但是开国皇帝可是在应天府的。因此,大明开国皇帝和皇后的皇陵就在应天府,是为明孝陵。 要是挖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那绝对是每个明朝皇帝不能接受的了。 李自成马上想到,当初大清国那边建议挖昌平的皇陵时,明国皇帝真得领全部兵力出战,便立刻觉得有戏,当即拍掌喝道:“好,这个主意好!” 可谁知,他的话音才刚落,就听到有两个人双双抢着说道:“不可!” 李自成有些意外,闻声看去,发现说话的两人是刘宗敏和李过,顿时又是一愣。 这两个可是他最为心腹之人,怎么开口反对? 刘宗敏在说出话之后,看到李自成的脸色似乎有些不好看,便连忙解释道:“殿下,挖人祖坟的事情,太过……” 他本来是想说缺德的,但是,这是说李自成,肯定不能说,因此,才稍微停顿了下之后,他才继续说道:“……会让明国皇帝发狂的。殿下是没见过,昌平之战,那明国皇帝犹如疯子一般竟然冒着枪林弹雨第一个冲锋,然后他的手下也全疯了,跟在他后面冲锋!” 那个场面,一直印在他的脑海中,哪怕过去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法忘记。 那一往无前的气势,实在太吓人了。 李过听了,也是连忙附和道:“是啊,殿下,那样会让明国皇帝发疯,会让他们超常发挥,每个人都像疯子一样。就像一条疯狗一样,死都要咬到人,太危险了!” 李自成没想到他们两人会这么说,顿时眼珠子一瞪,当即喝道:“你们是傻了么?要的不就是明国皇帝发疯么!他不疯,就他的那点兵力,他敢出城他不疯,他敢第一个冲锋?我们不就是要他出城,要是还敢第一个冲锋,那不正好,事先有准备,打死了他,那朝廷官军就是无头之蛇,这天下不也是指日可定了?” 这个话,听起来好像确实非常有道理。 其他人,比如袁宗第等人,都是附和。 但是,刘宗敏和李过两人听了之后,互相看看,一时之间,两人都没有给予肯定。 当初那一幕,几万朝廷官军在皇帝的带领下向他们发起冲锋的气势,真得是惊到他们了。 不过他们也是带兵打仗的人,理智回来之后,便都同意了李自成的说法。 发疯的打法确实让人害怕,但是那是因为事先没想到。如果事先有准备,没有章法的那种发疯般冲锋,只会让他们更容易歼灭这种军队。 打仗这种事情,归根结底不是敢拼命就成的! 于是,大堂内的人,都取得了一致意见,等到年后,集合军队攻打应天府,然后挖皇陵逼出明国皇帝以歼灭之! 不过最终是不是这样,还是需要消息支撑的。 因此,白旺又被派出去,继续打探消息。 ……………… 与此同时,应天府这边,寒风潇潇,北雪飘零,长路漫漫,有一支军队正在冒雪赶路。 不用说,这支军队便是崇祯皇帝所领的五万京营将士了。 官道上的积雪,哪怕是有人走,有人清理,可此时也已经有人的膝盖那么深。 前锋要负责开路,清理着积雪。时不时,摸不到官道而掉到官道两侧的田地里,那雪便到了人的腰部。 以往的话,估计也没这么大的雪,但是这一次是风灾带来的雨水,因为遇到冷空气,导致大雪纷飞,比往年都要大的多的雪,便撒在这人间,苍茫之间,真得只剩下一片雪白。 崇祯皇帝位居中军,这一路走来,心情有些沉重。 虽然说瑞雪兆丰年,但是雪太大了,那便不是兆丰年了,而是雪灾。 江南之地,估计会冻死不知道多少人。 不说别的,就他这一路赶往应天府,沿途的村庄,他就曾有见到,一整个村子的人都被雪埋了的情况。 从一些幸存的村民口中了解到,到处都在传贼乱,因此有钱人家都躲到城里去了。没钱的人,就只能待在没有丝毫防御能力的村子里,祈求上天保佑不要遭受贼乱。 却没想到,老天也来凑热闹,降下了这么大的一场雪灾。 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有许多都坍塌了。而且因为这场大雪远超意外,不少村民家里备下的柴火不够,等到想要补充柴火时,外面已经是积雪过深,非常难以弄到柴火,又致使很多百姓冻死。 这是一个大灾之年啊! 只要军队沿途路过的村子,崇祯皇帝能伸个手的,便派军队去帮个忙。村子而已,人多了就很容易把积雪清理掉。遇到没粮食的,也从军中拨一些粮食下去,就希望他们能渡过这个冬天。 这该是最难熬的冬天,但是春天也不会远了。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崇祯皇帝相信,他能给他们带去更好的生活! 终于,在大年二十九的下午时分,崇祯皇帝的军队便到达了南京城外。 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韩赞周领着南京城的文武官员,还有那些勋贵在城外五里外迎接。 当崇祯皇帝过来时,他还看到了官道两侧有两排百姓拿着清理积雪的工具站在那里,一直排到南京城里。 看到官道上又落上积雪之后,便有巡逻的军卒便吆喝着,驱赶那些百姓赶紧清理官道上的积雪。 不少百姓穿得并不厚,站在这野地里被冻得一直在跺脚。 就只是崇祯皇帝到了队伍前,一眼扫过去时,就有看到有百姓倒在积雪中,然后被巡逻的军卒迅速拖往南京城里去了。 文武百官这边,看到皇帝出现时,便在卢九德、韩赞周的带领下,当即跪下山呼万岁。官道上的人,不管是军卒还是百姓,听到这动静,也都是跪下迎驾。 崇祯皇帝驱马前行,来到这一行人的最前面,居高临下看着为首的这些人。 在卢九德、韩赞周之后,是南京这边的世袭勋贵,六部九卿等等,分文武跪成了两排。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并没有马上喊“平身”。 这些文武官员也不敢动,就跪在官道上低着头。 他们都已经知道,皇帝过江的时候,所乘坐的那条船突然就沉了,船上所有人都因此掉落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包括皇帝在内。 幸亏皇帝得太祖保佑,竟然是会水的,甚至听说皇帝还救人了。 不过皇帝虽然最终没事,但是发生这样大的事情,不管是谁都知道,皇帝绝对是一肚子的怒火。 之前已经派了锦衣卫先一步到了南京城追查沉船的事情,cao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于病中被锦衣卫带走,府中所有人等,也被下狱。
这个事情要说严重的话,那可能是非常严重的。谋害皇帝,那是谋逆!不要管是什么身份,一旦被发现真有涉及这样的事情,诛杀九族是逃不了的。 就在年初,在京师,不也发生了三个世袭国公谋逆然后被诛杀的事情么! 当今皇帝杀其勋贵来,那是丝毫不会手软的! 虽然事情的最后还没定论,有可能不会到最坏的一步,但是,谁能知道这事情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 要知道,那刘孔昭之前是深得当今皇帝的信任,因此才能得到cao江提督的实权,还说服皇帝调走了cao江御史,成为独揽南京水师的人物,这也是大明朝罕见的一幕。 当然,有京师那三个国公的榜样在,在皇帝爆发之前,同样是受皇帝信任的,可还不是说杀就杀了! 南京城的文武官员,心中想着这些事情,跪在那里犹如泥菩萨一般,就怕自己引到了皇帝的怒火。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忽然听到有动静传来,抬头看去,却见跪在官道两侧的百姓又有人晕倒了。只是如今都跪着,没人敢去扶。 见此情况,崇祯皇帝一声冷哼,然后喝道:“平身吧!” 说完之后,他便打马而走,从文武官员中间穿过。 这些文武官员起身后,退往两侧,一个屁都不敢放,看着锦衣卫跟随皇帝走过。 崇祯皇帝来到了晕倒那百姓的身边,然后示意了下方正化。 方正化见了,亲自跃下马,过去查看了下,救醒了这个百姓,然后给崇祯皇帝禀告道:“万岁爷,他是饿的。” 崇祯皇帝一听便明白了,这是南京官府征发过来,自带干粮干活的那种,也就是属于杂役。 这些饿的百姓,估计家里也没粮食,吃得少,在这天寒地冻的野地里也不知道站了多少时间,又饿又累,就晕了。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便看看其他百姓,柔声问道:“们都是饿着肚子来做事的?” 这些百姓没想到皇帝会和他们说话,并且一点都不凶,让他们一时之间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 方正化见了,便也柔声对他们说道:“万岁爷问话,如实回答!” 离皇帝最近的那个人见了,便噗通一下跪地上,然后才急忙回答道:“我有吃的,来之前吃过,只是从早上到现在,也饿了!” 其他人听了,便也跟着跪下,纷纷回奏,大概都是一样,都在出门前吃过,但是因为一大早就出门,这都已经下午了,野地里待了大半天,早已饿到了。 崇祯皇帝听了,微皱着眉头又问道:“你们吃得是什么?” 听到这话,还是最开始说话的那人回答道:“稀粥配些野菜,要是前些天,野菜能多些,还能多撑一撑,可这雪一直下,野菜都找不到了。” 看到皇帝转头看过去,其他人便也跟着说话,大概和这人差不多。 崇祯皇帝听完之后,又再问道:“如今南京城的粮价几何?” “大麦每石六千多文,大米则要一万五千文左右。” 一听这答案,崇祯皇帝顿时吃了一惊。这个价格,比起扬州府那边更贵! 这么高的粮食价格,普通老百姓的活路在哪里?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已经决定,要杀猪过年了。 于是,他便转身吩咐方正化道:“取军中粮食,给每个出工的百姓一斗粮食。” 用军粮给,这些百姓在一喜之后又是一惊,有点害怕。 方正化这边,却是没有犹豫,当即伸手招过锦衣卫去传旨了。 随后,崇祯皇帝便没有停留,直接传旨,前往皇宫议事。 此时已经是下午了,等到皇宫安顿下来再开朝议,那估计天色都晚了。 但是,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和皇帝说话,特别是劝谏就更是不敢,只能默默地跟在皇帝身后回城。 有一点,他们都知道,这个朝议不好开! 很快,京营全面接管了南京紫禁城的城防。 这紫禁城是由皇族和勋贵代管,如果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年该是福王住进来的。不过历史已经改变,大明朝正统的皇帝住进来了。这是自朱棣迁都京师之后,第一个回来住的大明皇帝。 不过有点可悲的是,这时候的南京紫禁城已经损毁严重。 据记载,在明正统十四年夏六月,南京因为风雨雷电的原因,导致谨身、奉天、华盖三个宫殿发生火灾;明英宗年间,南京西安门木厂发生火灾,一直烧到了皇墙,之后的时间里,不是发生火灾就是发生洪水被淹,在这样风吹日晒加火灾的情况下,明朝的皇宫就越发的破败不堪。 原本福王在崇祯十七年时候登基时,是在武英殿即位,而不是俗称金銮殿的奉天殿。 原因很简单,明朝皇帝没钱修,也不重视,毕竟都不可能会来住的地方。据说当初朱棣要迁都,修建京师紫禁城时,还从南京紫禁城扒拉了巨木运往京师的。 南京这里,在朱棣刚迁都的时候,是留有宫女内侍守着的。但是这些宫女内侍没了之后,几乎相当于是个空城。 不过崇祯皇帝要来之后,南京这边已经派人打扫了一遍,可破损的大殿却是不可能修的。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倒没有在意。在京营接管紫禁城之后,自然有人手打扫积雪之类,整个紫禁城便又恢复了人气。 武英殿内,崇祯皇帝坐在御座上,看着跪地,头磕在冰凉地板上的卢九德、韩赞周,冷声说道:“朕让你们镇守南京,可你们让朕有点失望!” “奴婢该死!”卢九德、韩赞周听了,连忙请罪,不敢有半点驳斥,同时奏道,“奴婢该死,请万岁爷治罪!” 他们是皇帝的家臣,派在南京当正副守备太监,可以说是南京的土皇帝了。但是皇帝一旦驾到,他们便又是奴仆。 当然,他们是皇帝信任的太监,才会被派来南京的。 不过年初在京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之心和御马监掌印太监王德化,相对他们来说,更得当今皇帝的宠信,结果呢,如今早就下地狱了。 如今的他们,既然为皇帝看着南京这边,结果水师这边竟然出了那么大的纰漏,差点害死了皇帝,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有领导之责的。 崇祯皇帝正准备说什么时,却见方正化进殿了,便立刻问道:“有结果么?” 一回来之后,他便让方正化去见先到的锦衣卫,要调查情况的。 此时,方正化听到皇帝先问了,便连忙回奏道:“回万岁爷,诚意伯刘孔昭确实得了风寒,也核实了,是有落水。但是当初修复那艘一号福船的匠人,皆因雪灾压塌房屋而死。”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闻到了阴谋的味道。该不会,真得是有人想要自己死,所以杀人灭口断线索吧? 不过他没有马上说出他的想法,只是盯着跪在哪里的两个家奴,冷声喝道:“你们俩该是更知南京事,你们来说说,有什么看法?”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叫做死道友不死贫道! 卢九德和韩赞周两人正被皇帝责罚着呢,听到皇帝问话,如果他们说,这是一场意外,且不说这是不是顺着皇帝的意思,就说皇帝心中对他们的那股火气,也是没出来的,他们两人后面如何,真不好说。 可是,如果把这个事情扩大,那皇帝就会转移目标,把怒火发泄到别人身上去。 对于这两个太监来说,根本不用多考虑,就明白引火烧别人的原理。 于是,卢九德当即便抬起头,向崇祯皇帝奏道:“回万岁爷,那些匠人死得蹊跷!” 崇祯皇帝一听,便淡淡地问道:“何以见得?” 卢九德听了,连忙回奏道:“修船的匠人,少说也有三四十个,如何刚好这些人都被雪灾压塌房屋而死呢?” 韩赞周也要表现自己,在卢九德说了一句后,也急忙表达自己的想法道:“奴婢以为,或许该找那些人的尸首验尸,如今这天寒地冻的,尸首肯定没有腐烂,说不定能查出一些蛛丝马迹!” 崇祯皇帝听了,便面无表情地说道:“如此,朕给你们派人手,去查清此事!” 一听这话,两人顿时大喜,连忙磕头领旨。这意味着,至少他们先把自己摘出去了。 等他们两人一走,方正化便又奏道:“如今锦衣卫还在审讯诚意伯的家小仆从,看看能发现什么情况?”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说道:“让他们继续查着!” 他不可能真得把调查沉船事情放到卢九德和韩赞周身上,离开京师久了,谁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两个人的表现也不算好,远不及方正化和王承恩,但是比王德化他们却又好一点,因此崇祯皇帝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介于两者之间。 此时,他看看天色已经有些暗下来了,便下旨道:“传旨文武百官,开朝议!” 这道旨意传下,一直候在午门处的文武官员,便按照官职的高低,排队入内。 一路之上,京营将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虽然风雪交加,却是站在那里纹丝不动,犹如雕塑一般。精锐之气,自然而然地震慑这些躲在南京城内的文官武将。 武英殿自然没有奉天殿大,但是南京这边的官员,也没有京师那边的官员多。 可就算如此,也还有的文武官员站到了殿门之外,和门外站着的京营将士一起吹着凉风。 当然了,大殿的门不关,寒风也同样吹进武英殿内。不过皇帝都没说冷,文武官员自然不敢说这个事情。 殿内的气氛,似乎和温度差不多,都是冰冷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