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在线阅读 - 第一四八 残兵败将收容所

第一四八 残兵败将收容所

    第148章第一四八残兵败将收容所

    这一晚,陈兵与三位老人聊了很多,也聊到很晚,直到快午夜了,陈兵才被放了回来。

    陈兵前世一直做的就是产业调研工作,自然知道霓虹、宇宙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都极大的得益于各自的产业扶持。

    因此陈兵在与三位老人谈话时,也多次提及了产业扶持的话题,但陈兵却没有在这个话题上,进行真正的深入。

    电子、半导体产业,之所以被霓虹、宇宙国特别重视,是因为电子产业确实是非常特殊的产业。

    电子、半导体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却不高,而且这种产业是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其实非常适合地域狭窄、人口密集的地区来重点发展。

    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并不高,与霓虹、宇宙国这种经济体不可能遵循同样的经济规律。

    霓虹、宇宙国都是典型的岛屿经济,自然资源禀赋不足,无法支撑起过多的工业门类,而反过来,只要发展好几个大的工业门类,就足以支撑其经济规模。

    缺乏的工业门类怎么办?自然就只能依赖国际贸易进行输入。

    这种岛屿经济和很多型经济体一样,根本没有独立发展的能力。只能融入经济全球化,成为其中的一环,按照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来发展。

    呈现的结果,就是对国际贸易的高度依赖。而代价就是,他们的经济自主性的大幅降低。

    灯塔能够一直在西方的经济体系中,稳居老大的地位,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手下的那群弟们,都没有独立发展经济体系的条件,只能依赖于整个西方经济体系的共存之上。

    霓虹、宇宙国都只能选择性发展几个工业门类,作为其经济体系的骨干和支撑。而电子、半导体恰恰是最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产业,因此他们的资源,自然就会向电子、半导体产业进行高度的倾斜,这就是所谓的“产业立国”。

    但我国的条件完全不同,十几亿人口,分散在幅员辽阔的领土之上,想依靠一两个优势产业来养活这么多人口,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全面工业化之前,我国这些人口主要依靠农业的自然经济养活,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为这些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这就要求我国不可能只发展少数几个工业门类,必须是全工业门类的均衡发展。没有那么多的工业门类,根本提供不出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也无法生产出那么多的各类生活物资。

    我国拥有全球20%的人口,人口多,资源耗用量就大;幅员辽阔,物资的运输成本就高。这种条件下,我国是无法依赖所谓的全球经济来生存的,仅仅通过国际贸易跟本无法支撑起我国的经济规模。

    后世我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到国际市场上买什么原材料,就会造成价格大涨,大规模生产什么产品,就会把行业价格打成白菜价,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我国的自然禀赋,在全球的经济中,都是极为特殊的,我国经济要发展,只能走以内部自主生产为主,外部贸易采购为辅的道路。

    在80年代,我国刚刚开始工业化进程,整体经济规模还偏,这一现象还不是特别的显眼。

    但等到陈兵重生之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占据了全球总Gdp的18%,仅次于灯塔,已经超过了欧媚总和,更是把霓虹远远甩到了后面。这种特点就彻底显现了出来。

    电子、半导体产业,在霓虹、宇宙国可以成为支柱产业,可以产业立国。但到了我国,只能降级为重要产业之一,根本不够资格成为什么支柱。

    甚至可以,在我国就不可能存在什么真正的支柱产业,我国这样的经济体量,需要多根支柱来共同支撑,不可能有某一个产业有过于特殊的地位。

    正是这种需要工业全面发展的特点,使得我国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过于依赖所谓的产业扶持,我国也无法把太多的资源,向某一个领域进行过度的倾斜。

    产业扶持的核心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是各种补贴,但在陈兵看来,产业扶持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其实是产业保护。

    看看《美日半导体协定》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是明确要求霓虹必须开放市场,使得外国半导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得低于20%,这就体现出了,霓虹对本国半导体领域的,各种保护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而宇宙国的三星等企业,一直以所谓逆周期扩张闻名,这种逆周期扩张的背后,就是宇宙国的资金支持,这种支持可不只是给了钱那么简单。

    多少行业竞争者,都是在行业低谷的时候,撑不住倒下的?而宇宙国的企业,却能在行业低谷时获得政府资助,逆周期扩张,等到行业景气恢复,再大把赚取利润。

    那么这种企业还有倒下的可能吗?这种行业低谷时,在扶持支持下的逆周期扩张,本身就是非常直接的行业保护,只不过是被逆周期扩张后的不断壮大,掩盖了保护的行为罢了。

    而我国是无法对电子、半导体进行类似的产业保护的,因为需要以大量的电子、半导体产品,作为其他工业门类的基础支撑,这种对电子、半导体产业的保护,会拖累其他行业的发展。

    没有了行业保护的支撑,仅仅依靠拿出的那些资金,对于电子、半导体行业的作用,其实就非常有限了。

    对于行业内的某一个个体,能够获得资金补贴自然是好事情,因此陈兵才多次提及扶持政策。

    但陈兵根本无法把行业的发展,寄希望于这种有限的资金补贴之上,重点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国际市场上搏杀,赚取发展的机会和资金。

    陈兵在上半年的时候,其实还在犹豫,是否应该自己来进入这么多上游的产业,实在是这种纵向的一体化是没有尽头的,也会使得英豪越来越臃肿。

    但陈兵想要在当前的内地环境下,扶持起别的公司,形成一个完整的上游供应链,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时,内地还不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而各种国有企业的经营主导权,也没有下放给经营层。

    实在找不到人帮忙了,陈兵无奈之下,只能自己上。尤其是完成了对RcA半导体部门的收购,使得陈兵能够有机会掌握了半导体行业的比较完整的基础技术,也给了陈兵技术上的底气。

    80年代,正是半导体工艺飞速进步的时期,而这种工艺进步的背后,就是各种半导体设备的高速发展。

    在整个70年代,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厂商都是灯塔公司,相应的,设备市场是被灯塔公司完全垄断的,在1980年的世界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排名中,前九个都来自灯塔。

    70年代初,霓虹的半导体设备,几乎全部依赖从灯塔进口,但随着霓虹半导体产业开始崛起,霓虹开始走上设备国产化的道路。

    到了80年代初霓虹已经能够生产70%的半导体设备,到了80年代中期,霓虹几乎已经可以生产全部的半导体设备,到了1990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设备生产商中,霓虹已经占据了一半,而且前五大中,有四家出自霓虹。

    整个80年代,霓虹对灯塔的产业冲击,不仅是在半导体制造层面,而是包括了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全方位冲击。

    霓虹不仅仅是在芯片产量上完成了对灯塔的超越,也在上游的产业链上完成重新的搭建。

    后世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产业格局,基本就是在80年代奠定下来的,并在90年代后,逐步开始进入寡头垄断的阶段。

    陈兵是80年底才开始创业的,前期的布局,基本都是在围绕游戏和计算机展开,一直暗戳戳提前阻击的对象也都是以灯塔的厂商为主,如微软、思科、甲骨文、Ibm等。

    直到1982年,陈兵才积累起足够资本,开始向半导体和通讯领域进行布局,此时的霓虹半导体产业,其实已经拥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灯塔的科技企业与霓虹的科技企业,其实有非常大的不同,也让陈兵无法象针对灯塔企业一样,可以投机取巧,来阻击霓虹企业。

    灯塔的新兴科技企业,大都是在计算机产业相关的领域崛起,由于灯塔在计算机领域其实一直走在全球的前列,甚至没有像样的竞争对手,因此这些灯塔新兴科技企业,大多是依靠摸索到了新的领域而崛起。

    往往,一个灯塔新兴科技巨头崛起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新兴行业的出现。例如,苹果是微机的先驱,微软的发展是基于软件行业的独立成型、思科的崛起是抓住了互联网通讯的契机、甲骨文是满足了对数据库应用的需求等。

    灯塔这些新兴科技企业的崛起,如果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过程是非常清晰的,就是抓住了某一个未来的潜在市场,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逐步壮大,而且在这个壮大的过程中又有效利用了金融的杠杆效应,成为了所谓的巨头。

    这些新贵,大多都是伴随着行业的机会,从很的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出来的,这就给了陈兵暗戳戳提前下黑手的机会。

    Ibm的pc产品,曾经被讽刺为“拼凑出来的产品”,这种评价固然极端,但其实反应出了计算机行业的一个重要的行业特性,那就是计算机行业其实是一个系统集成行业。

    很多灯塔新兴科技企业,都是靠这种系统集成起家的。真正的系统集成同样技术含量并不低,但系统集成有一个然的缺点,就是容易被抄袭和仿制。

    陈兵是重生者,拥有比80年代领先近40年的见识,可以很轻易的把记忆中的系统集成方案抄袭出来,从而领先这些灯塔科技企业,在他们还弱时就给予他们致命的打击。

    这才是陈兵能够拳打微软、脚踢思科的原因,不是陈兵重生了就多牛逼,而是这些灯塔新兴科技企业,在面对陈兵这个作弊者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对抗能力。

    但霓虹的这些半导体厂商、以及上游的设备、材料厂商却完全不同,他们并不是依靠探索未知领域,依靠新行业崛起的。

    他们是依靠对各种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深挖和细化,一步一步击败灯塔竞争对手,而崛起的。

    几乎每一个霓虹厂商崛起的背后,可能都倒着一具灯塔厂商的尸体。

    例如,已经被大众经常讨论的光刻机,本来是灯塔发明的,在80年代初,灯塔GcA公司凭借步进光刻机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此时的霓虹尼康还只是GcA的光学部件供应商。

    但随着1982年,尼康成功仿制出光刻机产品,就开始不断的侵蚀、掠夺GcA的市场份额,直到最后将GcA挤压得倒闭退出,尼康和佳能就开始垄断了光刻机领域。

    相比于灯塔厂商依靠外部需求的扩大而突飞猛进,霓虹厂商更多的是依靠内部实力的提升,逐渐发展壮大。从某种意义上,霓虹厂商的根基之稳固,甚至远超灯塔科技公司。

    这也是为什么,灯塔祭出了大杀器,又是《广场协议》、又是《每日半导体》之后,也只是在芯片制造层面,把霓虹厂商排挤了出去,但更上游的设备和材料,依然被霓虹持续占据的原因。

    陈兵在这个时点进入半导体行业,又同时想要带动我国半导体上游产业链的崛起,真正的对手,已经不是灯塔的那些知名厂商了,而是这群即将踏着灯塔同业尸体,一步步走向行业王座的霓虹悍匪。

    这群霓虹悍匪,此时根基已经稳固,而且相互之间正在密切配合,磨刀霍霍,谋划着将灯塔厂商掀下王座。

    陈兵此时在半导体领域,还是刚刚入局,实力还很弱,远远不上根基稳固,更不要能够与这群悍匪进行正面交锋了。

    那么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合纵连横,先帮助灯塔的半导体产业阻挡霓虹的强势进攻,然后在这个期间来逐步发展壮大。

    这就是陈兵为何要设立一个新的集团pbh,并把这个pbh设立在灯塔的原因。

    霓虹半导体产业全产业链的技术实力,是靠着十几年的卧薪尝胆慢慢积累出来的,而且未来还会继续不断的投入研发,加厚实力。

    即使陈兵是重生者,也没有能力超越就超越。唯一但办法就借助灯塔国半导体产业,遗留的资产,才能快拉近与霓虹厂商的距离。

    霓虹是要踏着灯塔厂商的尸体,登上王座,而陈兵就是要吸收这些尸体上的残余营养,来壮大己身。

    pbh集团,本来就是陈兵收购疗塔的RcA半导体部门,和数家灯塔电子原件公司所组成的,得直白难听点,就是灯塔那些残兵败将的收容所。

    陈兵未来还要收拢更多的残兵败将,然后用这些残名败将的经验和技术,回到国内培养出新的能够对抗霓虹悍纺力量。

    pbh注册在灯塔,即使投资者是香江机构,名义上也是灯塔的公司,才能比较容易去收拢这些残兵败将,而且不被灯塔的监管者排斥。

    但如果是想用一家香江公司,来不断收购这些灯塔的落魄企业,那难度可就大了去了。这种残兵败将的收容所,只能注册在灯塔,而不能注册在香江。

    至于pbh会否因为是设立在灯塔,就被灯塔的监管部门钳制,短期之内,这还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可以,在98金融危机之前,灯塔人从来没有真的将我国当成什么威胁,现在陈兵摆出的是一幅亲近嘴脸,是在协助灯塔对抗霓虹,受到各种掣肘的风险并不大。

    感谢书友、澎湃的青年yyb、dagezh、麻利群、、、AZUR、、、凤凰劫的月票支持。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