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零二章 海纳百川

第六百零二章 海纳百川

    第581章海纳百川

    文华殿。

    京城的天气也已经寒冷,气候变化多端,已经成为了市井之间,乃至乡间的农夫们,也会经常感叹年景不好,认为是这些年最差的时候。

    人们总会把差的时候,认为是最差的时候,却没有想过,会不会气候会更差,颠覆人们旧有的认知。

    “殿下,宫里需否烧起地龙。”

    宦官问道。

    朱高炽双手搓了搓,感觉到还可以忍受,于是摇了摇头。

    “文华殿不用,武英殿估计也不用,皇爷爷那边,可以去问问他老人家的意见。”

    宦官恭敬的离去。

    从朱高炽入京城的时候算起,皇宫已经几年没有进新人了。

    创办了皇宫事务局,许多日常的活计交给了雇工,为了安抚和优待原来的太监和小黄门们,朱高炽提高了他们的工钱和福利待遇。

    宦官和女官,成为了后宫的主要存在群体,并且女官的数量一直增加,当老一批的宦官退休后,后宫就是女官们为主了。

    刘通中规中矩的坐着,身下的宽背椅垫了一层褥子。

    暖阁四面都有透明的玻璃,大红的窗帘被黄带子绑起来,约束成漂亮的形状,最吸引刘通注意力的,是窗户下的盆栽,有盆专门养出来的盆栽,里面的树很小,却露出苍老的年代感,让人啧啧称奇。

    三层石阶的平台上,朱高炽身前的案几,摆放了不少的奏疏和公文,左边是一排大书架,满满的各类经常用的资料。

    刘通仔细打量,一些厚厚的书籍上,依稀可以认清楚名字。

    书籍五花八门,至少一半是社会类的,五花八门,并没有讲究,有部分是四书五经,甚至有几部市面上流行的小说,例如《朱门记》。

    听说是周王府长史府的一名藩臣所写,记载了周王府的生活琐事。

    老百姓们能从书本上感受到王府的日常,仿佛身临其境,大为震撼,很快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小说之一,还有《白色传》、《法海情史》。

    看到《法海情史》,刘通明显错愕了一番,立刻低下头忍住笑。

    这部书可让佛门大为震怒,书中有不少的艳写。

    为了吸引人,故意是用法海的名字,然后把一些佛门的违法乱纪之事,勾搭哄骗礼佛的妇女等等,不但写的详细,并且文字露骨。

    批判的声音很大,卖的却更火,可谓是开了先河。

    让人没想到,连皇太孙殿下也看了,并且还摆放在殿内的书架上,看来还在通读,又或者已经读完了,没来得及收走。

    如此接地气的皇太孙殿下,刘通只觉得非常的喜欢。

    “刘大家,听说你在社会人口分配预估数字模型推算小组里,已经成为了副组长了。”

    朱高炽好奇的问道。

    “回皇太孙殿下,荣幸之至,小民愧不敢当,硬着头皮接受,勉力做事而已。”刘通一脸的谦虚。

    “看来刘大家不光是做的好文章,学识方面同样有惊人的成就啊。”

    朱高炽感叹道。

    大社会小官府,同样是朱高炽从北平就开始的改革。

    从军户到军队,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乃至官府上,朱高炽改革的事迹非常多,成效也很显著。

    “你不用自称小民,直接称呼我就可以,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了书,就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我们皇室也要顺应民意,否则长期下来,就会被读书人们抗拒。”

    朱高炽笑道。

    嘉靖朝出现,万历时期壮大,天启时期兴盛的大明新学,甚至提出独夫的激进思想,就是读书人群体变多了,成为了社会的普及,不但让白话文小说兴起,也带来更多的社会变化。

    读书开智。

    读了书,就不认为自己比别人的地位低。

    明朝两百多年的大兴学校,培育出了读书人的种子,造就了追求平权的社会风气,乡绅乃至百姓们,不服从皇帝,为了自己的利益,各种反抗皇权的行为。

    从逃税到抗税,从钻读书人优待的漏洞到武力驱逐收税的太监种种数不胜数。

    刘通实诚的点点头。

    皇太孙殿下非常人,不但平易近人,更有容人之心,并不在乎阶级差距,唯才是举,讲究道德,而不是出身来历,获得了不少读书人的支持。

    “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带来的就是各方面的变革,如果皇室不能顺应潮流,就会成为被时代抛下的弃儿,正如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高炽继续说道。

    如此的言论,也只有眼前的皇太孙殿下有这番的胸襟了。

    刘通露出赞叹的眼神。

    刚才所言之事,刘通是认可的。

    不光是书籍上一些社会类的书籍,刘通自己也清晰的认知到,是社会的发展,模式的变化,带来了诸多的新事物,例如各类新学的诞生。

    “在下这些年里,与之交好友们学问交流,并在项目小组里,获得了许多途径了解更多的知识,从大宗世系学,《礼记大传》等,到《周易》,乃至小宗世系学等。”

    “更有这些年出版的《历史概论》、《中华文明史论》、《工匠改变天下》、《实验注定正道》等书,都是在下爱不释手的读物。”

    其实,刘通很感激当年受邀社会人口分配预估数字模型推算小组。

    在小组里,他大开眼界。

    同时又和别的社科小组,例如社会理论研究室、工农人口分配项目组等同僚们,获得了充分的交流,也倒逼着他不断的学习。

    终于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被推举担任上副组长,就是周围学者们对他的认可。

    从靠为人写文字为生的落魄读书人,到写文章发表在报社获得稿酬养家,名气越来越大,开始出书,乃至成为人才,获得文学奖。

    又靠着一部描写未来大明的心血来潮之作,敲开了新的大门,走向了更多的道路,乃至如今。

    因此他十分的肯定。

    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工匠改变天下》这些书籍,而不是这些书籍改变了社会。

    没有这本书,工匠发明的技术,也在改变社会,而这本书籍,不过是根据当下社会的变化,进行了了解后,做出的总结。

    朱高炽同样这般认为。

    四大发明的观念,是后世提出的,但就算后世不提出四大发明,也不代表火药这些发明就不存在。

    刘通的才能与三观,让朱高炽很满意,有了共同的话题,闲聊了不少。

    最后。

    刘通说起了自己的对外平等关系。

    “在下曾经想过,文明的兴盛与毁灭,前元是文明的破坏者,但是前元的武力昌盛,有的确值得人们的深思,更有北平的学校,学生们不光读书,还要接受各种社会的活动,甚至鼓励对抗,促进野蛮的体魄。”

    “这也是皇太孙殿下要求的教学风格。”

    “是的,当初在北平建立新式学校的时候,我的确和他们商量过此事。”

    朱高炽承认。

    读书不光能明智,也能让部分人读书读傻了。

    他们甚至觉得美国不在乎自己的利益,美国在乎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不分国界。

    更有的读书人,活在安宁的世界里。

    睁开眼的那天,所处在的社会中,让他的认知里只有安稳与和平,不知道还有竞争与战争这回事,更认为古人所言,国虽大,忘战必危的古训,认为那是旧时代的理念,落后的观念。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正是文明昌盛之道。

    高度物资发达的社会,过度的追求安稳,带来的就是社会竞争力的落后,最终由构建社会的个人承担。

    “因此野蛮同样是社会需要的,不光是需要文明。”

    刘通感叹道。

    “人们心向光明,可光明之下,必有阴影,正所谓阴阳循环,周而复始,又如皇太孙殿下经常所言:万事有度,以和为贵。”

    “这般而言,只有让两者保持平衡,不发生阴阳失调之事,才能成为良性的循环。”

    “小到个人,乃至社会国家,大到外部关系,在下认为都适合此道。”

    刘通详细的说道,又说起了昨日和好友们在学问上的交流,所引发的新思考,“在下思考了许久,最初提到的对外平等关系,在下有些急功近利,贪图前元的武力昌盛,忽略了文明的优势,同样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但是呢,对外平等关系上,理应文明对文明,野蛮对野蛮,始终以大明为中心,教化为主,惩戒为辅,让心向光明的人,活在光明的世界,一同共建大道之世也。”

    朱高炽思考着刘通的言论。

    从另外的角度,倒也让自己颇为震撼。

    社会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蒙古的征服之道,后金的奴役之道,乃至印度的等级之道,西方的殖民之道云云。

    每个道能存在并且大兴,必然有独特的威力。

    大明要做的是吸收别人的长处,融合自身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乃至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永远是保障发展,不落后于旁人的手段。

    “所以对外平等关系,要保持阴阳贯通,以和为贵,既要学习前元的优势,也有促进中华文明的特长,吸百家之长,以补自身之短。”

    “教化吸收心向文明的百姓,惩戒挽救野蛮成性的土著,以大明利益为重,本国百姓为先的宗旨,开拓四方,容纳天下。”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胸怀追比大海的宽广,才能容纳天下河流。”

    刘通的语速缓慢。

    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尽量不出错。

    朱高炽咀嚼着刘通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互相印证,越想越觉得不错。

    吸百家之长。

    刘通不知道清朝,也不知道未来西方工业的文明昌盛,可此一句,就能解释万物,无论你是什么道,只要有长处的,就应该学习长处,阴阳协调,以和为贵,改进之后,成为中华文明的养料。

    其实西方的殖民之道,又何尝没有类似的道理呢。

    他们的先民无论因为环境因素也好,或者先进与落后也好,的确走上了对外探索之道,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地的先进学问和技术。

    美洲为他们带去资源和高产作物。

    非洲为他们带去了人力资源。

    亚洲为他们带去了商品与一些技术。

    “刘大家说的非常好。”

    朱高炽抚掌而笑。

    对外平等关系,竟然与自己想的不一样,不过刘通所言,让朱高炽非常的震撼,觉得其中的道理,大有可为。

    后世竟然能有人说杨广是千古一帝。

    因为杨广做的事情,每一样都是历朝的大事,可谓是功在千秋。

    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

    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连当下都无法活下去,谈什么未来呢。

    隋朝的覆灭,幸亏有李坚李世民父子,如果没有他们,会不会又是一个五胡乱华呢,五胡乱华后,中华文明总算是熬过了最危险的时候。

    可运气不代表永远有。

    历史上多少的文明消亡了。

    刘通在文华殿的奏对,获得了朱高炽的高度评价。

    才第三日。

    京城国子监就来请刘通去国子监做报告,刘通当然不会拒绝,京城国子监也特事特办,一路打开方便之门。

    对外平等关系。

    大明的国子们与后世教育市场化的教学理念不同。

    社会只负责让幼童们学会认字,知道学校的规矩等等,县学的社会活动大于教学,州府学,才会有更多高深的学问。

    到了州府学的地步,已经淘汰了大量的学生,至于国子监,则是读书人中最有天赋的人,靠着天赋才能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国子们。

    县学、府学、国子监。

    三级学校内,哪怕是国子监,也有大量的赛事和竞争对抗,并不过度追求秩序。

    十六到十九岁。

    从青少年的尾声正式步入青年的阶段,放在往常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结婚娶亲的年龄,许多人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

    国子监一级的学生们,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的学业最繁重。

    演讲场地中,多数是三四年级的国子们。

    “感谢董祭酒。”

    刘通没有想到,国子监的祭酒董德章会来迎接自己。

    “盛名之下无虚士,刘大家能得到皇太孙殿下的赞誉,京城国子监能邀请来刘大家演讲,是国子监的荣幸,我又如何能不来呢。”

    “董祭酒过誉了,在下何德何能,敢领受如此殊荣。”

    刘通连连摇手。

    开玩笑呢。

    眼前的人是国子监的祭酒,天下英才培育场所的最高负责人,刘通遇到每名国子监国子时,不敢有一点得意张扬,更别提眼前的祭酒。

    “其实国子监也是名利场所,没有那么神奇。”

    董德章很随意的说道:“刘大家有名,国子监也能获得名,国子监还请过商人们来演讲呢。”

    “啊?”

    刘通傻眼了。

    “当然了,商人总不好意思空手而来,以前社会的贤达们,有传统出钱办社学,鼓励人们读书,现在社学还存在,国子监的建设,也需要钱啊,商人们捐了钱,自己也获得了名望,何乐而不为也。”

    如此的祭酒,与京城国子监的祭酒两人做派丝毫不同。

    不过呢。

    刘通倒是喜欢对方的直接,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

    刘通很反感社会上的过度礼仪。

    随着人们的生活富裕,许多人越来越讲究,把大户人家的一套用在了日常生活中,听说北平有户人家,吃个饭的规矩都有好几套。

    甚至有人在报纸上提倡恢复周礼。

    只其中一样,不同的场所吃饭,不同的礼仪,周礼甚至记载了不同的场景,各种走路步伐的动作,真要是恢复了周礼,刘通都不敢想,活的该多累呀。

    对眼前祭酒的印象大大提升,关系亲热了起来,才第一次见面,刘通对此人的外交能力大大称叹。

    外部平等关系。

    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其中关于外来人口的权益情况。

    “北部矿区使用的外来劳力,虽然社会发展的红利,无法兼顾他们,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对待,可理应超过他们本国的生活水平。”

    “可是他们既然选择去矿工上班,说明了他们的确活的比在他们的本国要好啊。”

    有人指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

    “精神文明上,同样要关照他们,中华文明是海纳百川,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文明的光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想想五胡乱华,想想唐朝之乱,宋朝之乱。”

    有人反驳。

    “阴阳相济,以和为贵,前车之鉴,后世之师焉,却不是一禁了之,想出解决这些危险的方法,而不是因为风险就视而不见。”

    “遇到了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规避问题。”

    人们开始了思考和争议。

    北方的矿区。

    大量的前矿工工人们被请了回来,成为带班的班头,又或者管事。

    “你们不知道啊。”

    “现在的矿工,连cao作机器都不会,就算教了几遍,还是能做出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来。”

    矿上留下来的管事们诉苦。

    “一号阀门,二号阀门,三号阀门等等,我们专门还贴上了标签,可他们还是出错,不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矿上出事也越来越多。”

    为了请回熟练的前矿工们,矿上的煤场主们花了大价钱。

    他们第一次懂得了合格工人有多么的宝贵。

    随着大批的熟练矿工回到矿上,指导和管理新的矿工们,矿上的秩序总算是逐渐稳定了下来。

    矿上还开办了夜校。

    愿意辛苦去读夜校的新矿工们,每旬会有一个晚上去夜校读书,学习写中国字和说中国话,并且重新取了自己的名字。

    不允许有群体的存在,只吸收单个的个人。

    获得矿上和夜校双重的认可,众多新矿工中脱引而出的优异者,可以提高工钱和待遇,这些优异者在大明工作十年以上者,可以获得工民联合部的权益保障。

    他们的后代可以在大明读书,享受大明的生活环境。

    为大明工作二十年以上者,充分的认可中华文明,以中华人自居,经过各方的评定,认为符合要求者,并且没有犯罪的记录,他们的下一代就能获得大明国籍。

    如果他们的下一代是在大明出身,并且生活在大明,则可以享受一切政治权利。

    另外有贡献大的人,以及卓越表现者等等,乃至是他国的工匠,学者的,可以放宽条件,得到更轻松的评定政策,更快的融入大明。

    长期疲劳的工作,反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矿工主们在矿业协会的指导下,从每日八个时辰的工作时间,真正降低到了七个时辰,并且中午给予了半个时辰吃饭和午休的时间。

    施行严格的生活管理条例,因为没有大明国籍,他们只能呆在矿区生活,任何私自离开矿区的新矿工,会遭受严厉的处罚。

    每个月给予一日的假期。

    一日的假期里,想要去矿区外游玩的新矿工们,需要向管事申请,有管事专门带队,统一安排等等。

    矿区允许使用非大明籍的工人。

    这一政策的刺激下,前往朝鲜的商船增加了。

    高丽和大明有争议的平安道,咸镜道两地,朱高炽没有再提,目前并不是好时机。

    北部地区有李芳干实控,南部地区有李芳远实控,汉城则住在国王一家,由大明驻军保护,联合李芳毅这位中军节制使,控制了部分的高丽军队。

    一艘艘的商船抵达了汉城,通过汉城运输到高丽各地。

    “高丽的市场还是太小了。”

    码头上。

    高丽商人卢顺义与合作伙伴大明商人交接完了单子,忍不住的感慨。

    他想要去大明经商,可是他没有大明国籍,无法获得大明的商品,他可以去大明的港口去采购商品,可是大明的商人有成本的优势,自己运输到高丽。

    所以卢顺义只能选择与大明的商人合作,共同开发高丽国内的商道,他负责打通地方上的关系,为商道的安全出力等,占股四成。

    此类大明高丽合股形势的商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