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二十五章 读书的重要性

第六百二十五章 读书的重要性

    第603章读书的重要性

    北平国子监。

    周承志从京城赶回来,进行他的结业答辩。

    台上有十几名国子监的博士,其中正有他的师傅赵胜,赵胜一脸的严肃,台下的周承志也忍不住叫苦,他可不知道自己的师傅也会参与。

    师傅在,对周承志而言并不是好事。

    因为自己的关系,师傅必然对自己格外的严格。

    台上的赵胜,的确一脸严肃。

    周承志进门后弯腰行礼,其余先生点头回礼,随后周承志向恩师行弟子礼,虽然知道恩师对自己必然严厉,但是该有的礼仪还是要遵守的。

    见弟子行礼后,赵胜才回礼,并没有给出笑脸。

    每年一度的结业大典。

    北平国子监已经施行了几年,不过呢,这三年改革了,不再从学校结业,而是国子们先要去地方和单位试炼,结合他们试炼的结果,再回到国子监进行答辩,获得多数人的通过,才能给予结业。

    同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原来的国子监的监生们,从入学到结业,各有不同的礼仪和流程,虽然化繁为简,可该有的礼仪并不会缺少。

    “开始吧。”

    台上一名先生直接说道。

    连续几日的答辩,虽然是国子们说,他们只听,可是要判断每个人,他们的精力耗费的不少,并不如之前那么有耐心。

    周承志见状,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座位前有案几。

    周承志把自己带来的册子摊开,整理一番后,才开始答辩。

    “弟子在京城工作,从事的机构属于保密范围,恕弟子不能报出,弟子最近研究的方向,乃工业化社会为何能在大明发生。”

    “自古有言,搞清楚宇宙真理,才能正确的理解事物的发展,所以历代以来,先贤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宇宙真理,探索自然大道。”

    “发展出天下最强盛辉煌的文明成果,也有不少的缺点,例如前宋,从社会人文乃至科学技术,无异于达到了自古以来的巅峰。”

    “可唯宋失天下,导致中华文明断绝,乃至我朝继往开来,重复我中华文明,可破坏容易,恢复难,太祖皇帝用了三十余年,虽然稳定了国家,可文明程度的恢复,比起前宋仍大不足。”

    “直到太子殿下洪武二十五年春,在北平提出推动工业化,发展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资源分配模式和以人为本的先进社会。”

    “从北平扩张到开平和大宁,然后是金州,以点带面,带动全国,至今十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生产力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才十五年的时间而已,弟子犹记得小时候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回想起来,犹如两个世界。”

    周承志的开篇,吸引了台上博士们的注意力。

    比起前面的弟子们,他的讲述,倒是有些浅白和通俗。

    前面的弟子们要么是工业方面的,或者技术方面的,不过众人也理解,周承志师承赵胜,学的是理论,口才方面,肯定要比一般人强不少。

    台下的周承志却越来越紧张。

    他们学理论的,比起那些工业派的弟子们要吃亏。

    对方只需要把成果,或者研究的东西拿出来,基本上都能结业,他们却不行,玄而又玄的东西,什么能证明是正确的?

    合格的师傅,必然了解弟子,包括弟子的个性。

    赵胜想都不要用想,就知道自己的弟子心慌了,室内的气氛太过严肃,于是严厉的赵胜,突然露出了笑容。

    见到恩师的笑容,周承志愣了愣,随后心里一暖,升起的紧张立马消散。

    “太子殿下在北平的时候,传播的理念有很多,特别是关于工业化方面的理论,随着时间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成果,许多人赫然发现,太子殿下当初的理念是多么的高深和准确。”

    “在敬佩太子殿下的同时,人们忍不住更加的研究太子殿下提出的那些说法,有了更多的发现。”

    “弟子最感兴趣的就是,为什么只十余年的时间,一代人的成长,就仿佛两个世界一般,在北平的小学里,那些出生于工业化社会的孩子们,与弟子童年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仿佛完全不同的人。”

    “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有智慧。”

    “那么人的行为,由他的思想决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思想决定了这个国家和种族的未来,同样是自古以来的先贤们,所追求的大道,了解了真理,才能明白事物发展的方向。”

    “经过年余的研究,恕弟子浅薄的认知,弟子以为,唯生产力。”

    “在生产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同时,结合太子殿下的以人为本,社会资源分配模式,那么弟子把洪武朝定为建立根基的时期。”

    “恢复民生,光复文明,促进学校,提升人口识字率等等,这个过程中,是原本的中华文明,并且恢复的程度,远不如宋朝时期。”

    “那么太子殿下引导的工业化,就是大变革时期,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之所以大明能进步这么快,又如太子殿下所言,中国自古以来高度的发达,已经积攒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社会风气高度。”

    “需求则是进步的动力。”

    “因此太子殿下从洪武二十五年,首先从市场需求入手,造就蜂窝煤并推广,并发明抽水用蒸汽机,又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提高人们的收入,乃至创办军户经济合作社,稳定农业的同时,又增加农业人口的收入,还保障了军力的强盛。”

    “结合当下太子殿下监国,乃至这两年的改革,其实围绕的仍然是需求。”

    “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手段下,可以创造需求,才是真正强大的地方,只要创造出了需求,那么社会的资源,就有动力往这个方向去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中,人口迁移历来是劳民伤财的大事,南方的开发和发展,数次因中华为难之际,大量人口南下才有今日的南方。”

    “而太子殿下从需求入手。”周承志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了几句俏皮话,“折腾官员们,折腾商人们,不过是让人们在国内不要太安逸。”

    “既然内地不安逸,逼迫官员和商人们去边疆,去海外,以此推动百姓们的迁移,可见太子殿下类祖之风,从人性入手,先让老百姓们喜欢上,然后再来制定规则。”

    “而不是用规则和法律,强迫百姓们做事,太子殿下之仁德,让人叹为观止。”

    周承志感动的说道。

    小时候。

    还是世子的太子殿下,在周承志心里只有个印象,人们都说好日子是世子带来的,随着自己的入学,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以至于今日开始研究起太子殿下提出的那些理论,越是研究这些东西,越是感叹起太子殿下的心意。

    以人为本。

    四个字太子殿下从来没有忘记。

    亲贤者,远小人。

    施德政。

    太子殿下做事,正如先贤们所言的圣君!

    太子殿下从来不吹嘘自己,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可周承志的心里,太子殿下的形象越发的光辉起来,如此的圣君,他们何其有幸啊。

    后面的话,博士们面面相觑,忍不住看向赵胜。

    好嘛。

    这就是你们这些号称的理论家?说好的理论,怎么教出来的弟子,拍起马屁如此不要脸?

    太子殿下又不在北平,用得着吗?

    赵胜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这回是真心的。

    马屁拍的这么响,众人最后全部同意,给予周承志的结业。

    第五日。

    国子监的博士和教谕们,能到的基本都都到了。

    北平国子监的花园中。

    五六百名年轻的国子们,坐在草地的椅子上。

    主事立在台下。

    台上是北平国子监祭酒。

    场合庄重而又喜庆,不少国子们的家属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场地上至少两三千人,家属们比国子们还要兴奋,脸上满是荣光。

    “曹端。”

    主事大声的唱道。

    一名三十岁出头的学者,文雅的走上前去,先后向人行礼,最后站到了祭酒前。

    祭酒祝贺了此人。

    随后慎重的送给对方一块玉,那名学者认真的接过,挂在了腰间。

    台下响起了掌声。

    “此人是谁啊。”

    “年龄这么大。”

    不少的家属好奇的问道。

    因为国子监的制度,所以毕业的年龄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读完了国子监就能结业,还需要经历实践和答辩两个步骤。

    结业除了赠送挂在腰间的玉佩,君子之意。

    还会在国子监和礼部登记入册。

    但是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二三岁,像此人三十岁的模样,的确是独一例。

    “他啊。”

    “他是曹端。”

    有位年轻的国子,兴奋的说道。

    听他的语气,就知道他有多么推崇那位结业的国子,果然,他大声的说道:“曹端是我们国子监有史以来,公认的大家。”

    人们越发的疑惑。

    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而且三十岁才结业?

    祭酒在台上和曹端说了几句,下面的人听不清,只见到曹端点了点头,随后祭酒大笑,曹端弯了腰行礼,然后才下台来。

    见状。

    主事才唱下一个名字。

    “周承志!”

    不久。

    上百名结业的国子们,重新在台下,一起向导师们行拜礼。

    导师们温和而笑,一一回礼。

    半日的时间,谢恩礼正式完毕。

    谢恩礼是正式的礼仪。

    第二日之后。

    结业的国子们,各自去拜访自己的导师,私下的行为,属于拜谒礼。

    导师们会告诉弟子们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给予某些方面的关照和提携,才是国子们最看重的,前一日是荣耀,今日则是前程。

    第三日。

    礼部官员和北平当地的官员,举办大宴,邀请所有结业的国子们参加。

    除了正式登记入册,官员们会庆祝国子们,祝福他们成为朝廷栋梁,社稷之福,乃朝谢礼。

    虽然国子监已经化繁为简。

    可是唐朝兴盛起来的各种科举礼仪,乃至于宋朝变得更加复杂,而从科举改革而来的国子监,哪怕是精细了又精细,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

    西方近代兴起的博士毕业礼,和中国古代的谢恩礼有部分相似之处。

    规模不小的“鹿鸣宴”,是地方读书人们的毕业礼序曲。

    考中进士后,由新科状元带领及第的进士们前往礼部列队而立,报上姓名,等待谢恩,接着,状元在主事的引导下与主司互相行礼并致谢辞,随后学子们依次向主司行拜谢礼。

    等这些礼仪结束后。

    结业的国子们,终于松了口气。

    他们与各自的好友聚会,在唐代被称为曲江宴,还会有其余组织,例如地方乡会举办的闻喜宴,还有关宴,离宴等。

    “恭喜你。”

    曹端早就离开了。

    他一个三十岁的人,和小年轻们挤在一起,不光别人不适应,自己也不适应。

    姜宾知打趣道。

    “一下子成为了你的学弟,你心里不知道如何笑我。”

    曹端无奈道。

    姜宾知理直气壮的点点头。

    “你在国子监的时候,明明不是国子监的学生,可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国子监的学生,压了我整整四年啊。”

    闻言。

    曹端苦笑。

    他当然知道好友在打趣自己,两人之间,也算是玩闹惯了。

    不过,好友内心还是有些嫉妒的吧,曹端并没有在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身边人,说明了此人才是极度的自私。

    只有正视内心,才能强大,不为外物所扰,接受凡世。

    无疑。

    曹端做的很不错。

    与曹端打过交代的人,无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得不承认,曹端是个内心非常强大的读书人,宇宙的真理,自然的大道,此人掌握的通透。

    穷困无法打败他,富裕也无法击溃他。

    这样的人。

    还有什么能让他失态呢。

    哪怕是宰相在他面前,也只能以礼相待。

    “国子监终于不要脸面了。”

    姜宾知为好友感叹。

    曹端并不是新学制度中成长的,所以并没有新的学籍,因为机缘巧合,他才进入国子监自读。

    可是曹端的光芒太耀眼了。

    哪怕离开了国子监五年,哪怕世间上并没有曹端的名声,国子监也终于违背了制度,给予了特例,一定要让曹端的身上,打下北平国子监的印记。

    因为北平国子监的人们都知道。

    未来。

    北平国子监将会因为有这名学生而获得史无前例的荣耀。

    “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

    一个公和廉。

    道尽了地方官道。

    只要地方官保持自身的廉洁,吏员就不敢欺负他,而只要地方官做事为公,追求公道,百姓们就不敢慢待,并接受治理。

    无论中外古今,老百姓所要的,无非是公和廉洁。

    这只是曹端提出的部分思想,还有劝学的,破除迷信活动的,提倡追求事物本源的理道。

    否认一元观,提倡多元观。

    以太极为例的太极说,虽然并未发表在报纸上,却已经成为了北平国子监最通俗的思想,不少的国子们都自发的研究和学习。

    简而言之。

    在永乐朝初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繁杂的学派中,一股新思想正在北平国子监成型,而引导人就是曹端。

    这个极其低调的读书社,已经越来越藏不住身影,乃至于北平国子监公开为其站台。

    “唉。”

    曹端突然叹了口气。

    “为何叹气?”

    姜宾知连忙问道,他承认自己不如曹端,经常嫉妒对方,可是姜宾知并不羞愧,他做事向来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违反道德法律,有何需要羞愧的。

    “朝廷有许多聪明人,而太子殿下更不可小觑,多元观藏不住了,不知道何去何从啊。”

    “我不怕我的性命,就怕道亡。”

    “太子殿下不是这样的人。”

    姜宾知自信的说道。

    曹端来到北平国子监的时候,太子殿下早已经南下,但是姜宾知见过太子殿下,虽然是远远的见过一面,但是太子殿下在北平经常出现在街头。

    太子殿下从来没有欺凌过任何百姓,可太子殿下也从来没有为百姓们申冤,包括有人拦路磕头,太子殿下也只是让人去查。

    可人们都知道,太子殿下最好。

    因为太子殿下讲究公道。

    只要讲究公道的人,百姓们就服气他,就不会畏惧他。

    万事不过一个理字。

    “但愿吧。”

    曹端说道。

    ――

    京城。

    几名有名的学者,围着朱高炽逛着花园。

    三王风波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张家商号也除名。

    仿佛一切事情已经过去,朱高炽却知道,这不过是开端而已。

    天下最富裕的人们。

    对他们征收百分之五十的遗产税,代表了什么?等于原本世袭的领地贵族,直接变为虚封的降级勋贵,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根据锦衣卫与调研司的探访和调查。

    不少的商号,开始涉足外贸。

    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有些人觉得,海外有利可图,利在哪里?利在朝廷的手伸不了那么远,已经开始积蓄力量。

    以前他们可是全力开拓国内市场的,探索国内一切利益。

    果然伟人说得好啊。

    斗争论。

    赵胜讲了些北平国子监结业的趣事。

    朱高炽脸上听得忍不住露出笑容,其实许多现代会社会的理论,在古代并不是陌生的事物。

    特别是听到赵胜弟子周承志的结业答辩,朱高炽笑的越发合不拢嘴。

    随后。

    赵胜忍不住提了曹端的名字。

    听到这个名字,朱高炽收起了笑容,周围的几名学者也严肃了起来。

    赵胜的第一个身份,是大明工局文书房的文书。

    这些学者,他们都是跟随朱高炽成长起来的,如今他们已经老迈,而朱高炽也即将三十岁,时间过得真快,想到自己洪武二十五春,刚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

    自己有些恐惧,因为对环境的陌生。

    如今。

    一切顺理成章。

    曹端此人,是大明初期最大的学问家,同样是后世倡导廉政时,所推出的历史学习先进人物。

    多元论。

    看起来很普通的名字,其实隐藏了很大的深意。

    学问的发展,是有体系的,包括社会同样如此,有一才有二,有了二才有三。

    同样。

    洪武二十五年的恢复,也是朱高炽施行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根基。

    不但识字率大大的提升,社会生产力也大范围的恢复,否则朱高炽有再多的手艺,也无米下锅。

    那么多元论也是如此。

    历史上明朝初期诞生的多元论,到了明朝中后期开始对君权的限制,以及男女平等这些的先进思想,同样是诞生在明初曹端多元论的思想上的。

    可见设计的重要性。

    包括后世的美国,他们国家的设计,来自于十七到十八世纪法国孟德斯鸠思想家的思想。

    十七世纪以前。

    东西方的短暂交流,那时西方的文化中心是法国,掀起了东方热。

    人们从社会风俗,到经济思想,乃至于学校等,全方位的研究中国,推崇东方,是当时西方精英阶层的主流思想。

    这一现象。

    一直到十七世纪末,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以否定中国为基础的思想,最初被同时代的思想家们反对,乃至逐渐的接受。

    到了近代。

    人们不但统一认可了孟德斯鸠的思想,乃至十九世纪英国军官发出感叹。

    “这是一个被征服的民族,生活在长期的高压和鞭打下,因为过度的畏惧,这里的人们已经心理扭曲和精神麻木.”

    这个过程中。

    兴起的德国,因为民族意识的崛起,他们否认法国的中国先进说,开始全方位的鄙视中国文化,不少后世学者们质疑的西方产物,大多出自于这个时期。

    可见。

    任何事物的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朱高炽理解学者们的担忧。

    多元论是什么?

    不光是追求开放的社会,本质上也有对君权的压制。

    这是儒学家们自古以来都在追求的。

    秦朝统一六国,可秦朝时间太短,汉朝的大一统,是中国从来未有的制度,皇权得到了无限的扩张。

    因此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把天子的天拿走,换成了民心。

    民既天意。

    天子不能失德。

    失德就是失去天意,从而限制住了皇权。

    那么又想到孟德斯鸠。

    此人不就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观念吗。

    到了后世的美国,法庭上除了讲究法律,还要照顾道德,岂不是和中国宋朝和明朝中期一样的社会风气和政治追求么。

    那为什么孟德斯鸠的要反对中国古代思想呢?

    因为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明朝遗留的文化成果已经灰飞烟灭,新朝消耗完了,取而代之的落后社会,人们以巴结主子为荣,崇拜权力。

    所以答案已经很清晰。

    朱高炽现在要考虑的是太极说。

    这个学派因为融贯多元,以这样学问的活力,必然长久,并且逐渐的壮大,是历史已经证明的。

    该如何面对太极说呢。

    这是一个很至关重要的问题,将会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思想。

    永远是第一位。

    思想的出发点则来源于立场。

    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就是矛盾的密集,任何事物有利有弊,朱高炽再一次有了清楚的认知。

    读书。

    的确太重要了。

    看看会不会被抬走,所以提前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