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二十八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六百二十八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河南。

    开封府新郑。

    郊区。

    露天的空地上,每名工人身侧有“堆积成山”的伞架,工人们正把皮纸黏贴固定在伞架上,然后会把制做好的几个伞胚送到晾晒区。

    地上有整齐排列的钩子,固定住伞胚,过了一两个时辰,又有工人来一一收走。

    画匠们使用各色的颜料,三五两下能在伞面快速画出精美的图案,高达数十种,让人目瞪口呆。

    第二日。

    这批伞的伞面又会被涂抹上桐油,制作成型后,就成为了市面上热销的纸伞。

    每个月有几天,工厂来不少的拖车,运走工厂仓库的货物,送去各商号约定的地方,进入各家的仓库,最后通过商号的铺面,流入到小商贩或者客人的手中。

    工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工厂里的活计做不完。

    工人们认为他们能一直这么生活下去。

    傍晚。

    工厂下班。

    每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厂区,有的住在厂里的宿舍,也有的家在周边。

    车行的伙计,因为费用的问题,与厂家并没有谈妥,愿意花费车钱往返家的工人也不多,所以最终大多数的工人选择了呆在厂区。

    周边还有其他的工厂,同样制作纸伞的就有两家。

    晚上厂区并不无聊。

    夜摊的小摊贩们,搭建几个棚子,成为了工人们喝酒的好去处。

    “你家姑娘说亲了?”

    “是啊。”

    “哪家的?”

    “俺们隔壁下水村的二娃子,他家的二娃。”

    “想不到是他,你怎么把闺女嫁给他家了。”工友好奇的问道。

    二娃子众人大多认识。

    就是想不起来的,经过人们的提醒,也大致有些印象。

    “二娃子家以前的确穷的很,不过他还是不错的,从小憨厚诚实,他的儿子多半也是如此,咱们这样的人家,看得是能干活的汉子,只要不是懒汉,又有什么的。”

    “说得对,懒汉懒婆娘,家里才遭罪。”

    “等你家姑娘嫁人了,差不多也到了你家小子娶媳妇的时候,等这两处大活完成,你这辈子算是完美,死了也能闭眼了。”

    四十余岁的汉子点点头。

    说起来,时间过得真快,自己成亲的晚,同辈的大多有了自己的孩子,惟独自己,家里人急得很,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

    岁月不饶人啊。

    在工厂继续干个几年,自己也五十岁了。

    自己又不像别人有手艺,那些画匠们不光干活轻松,工钱也高,年龄越老越吃香,年轻的时候,能学门手艺就好了。

    可惜。

    手艺又岂是那么好学的。

    想到此处,汉子内心复杂了起来,现在还干的动,过几年还能干的动吗,工厂还能要自己。

    离开了工厂,自己能做什么谋生。

    至于家里的地,早就没有了。

    种地挣不到钱啊。

    自己倒是羡慕那些军户,一户上百亩的土地,可想转军籍也难。

    也是奇了怪。

    军户反而成了香馍馍,还记得小时候,有家军户求爷爷告奶奶的,希望哪家能把女儿嫁给他家的小子,竟然求到了他们村的老周叔家里,被老周叔用棍子赶了出去。

    如今老周叔早已化为了黄土,他家女儿嫁的人,也是如今自己的同事。

    那家军户如今在何处呢?

    那家的小子应该和自己差不多的岁数,是至今光棍呢,还是已经娶上媳妇,有了自己的娃,后者可能更大些。

    没听说哪家军户还愁这个。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汉子忍不住喝了一口闷酒,内心的苦闷,让他无法诉说出来,有些对年老的迷茫,家里小子还有一年就中学毕业,下面的书,看样子自家小子没有读书的天赋,趁早来厂里上班。

    几名工人沉闷的喝着酒,各有各家的烦心事。

    浙江。

    绍兴府。

    萧山一带,开办了十几家的造纸厂,他们的原料,由别家的商号提供。

    不光有徽商,还有本地商人,乃至北平的商人。

    蒸汽机动作动力的搅拌机,把无数的原料打成“粉末”状,只需要一个时辰,就能提供整个浆池的需求,所以造纸厂的规模很大。

    光浆池就有上百座,还属于小型工厂,当地最大的造纸厂,浆池有近千座。

    萧山的山脚下,辅道铁路通往绍兴府。

    每家的订单不同,也会生产不同类型的纸张,麻纸,宣纸,草纸,皮纸,白纸,黄纸.,只要商号有什么需求,他们就生产什么样的类型。

    一车车的纸张,通过铁道运输到绍兴府各地。

    绍兴府的三江所。

    这里同样有制作伞的工厂。

    他们这里没有画匠,也没有太多的手艺人。

    这座工厂用的皮纸,是已经成型的,并且在印刷厂已经印刷好,数百种的样式提供选择,甚至制伞厂提供模板,印刷厂会专门开模。

    他们的伞架甚至都是半成品,各类的半成品,最后在三江所的制伞厂组装出来。

    成批成批的堆积如山。

    不光制作精美,而且价格低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年后。

    短短的三个月,此地竟然新开了不下十家的制伞厂,只是这一个行业,还不算其余的行业,导致当地的铁道火车都繁忙了起来。

    京城的贸易会后,三江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拉拢到了比往年翻了三倍的订单。

    贸易会。

    的确促进了商人之间的交流,为商贸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导致了不少的弊端,富裕的地区发展更快了,靠着自身的优势,吸收到了更多的资源。

    大明国内没有贸易限制,也就是各地之间没有阻碍。

    一种全新的行业模式,在浙江行省内兴起。

    并不是突然发明的。

    而是原本当地就有的,只不过在生产力的大发展过程中,更加的发挥出了威力,犹如一夜之间,无数的民生商品,都能在浙江生产出来。

    不光生产出来,而且产量极大,价格低廉。

    通过大明国内的铁道,浙江的商品越来越出名,也吸引了更多的商号,为了利益,商号们纷纷在浙江寻找货源,再次促进了浙江的繁荣。

    合记商号的张薄,带着众多的东家和商号掌柜抵达了杭州。

    西湖湖面宽阔,波光粼粼,映照着天空的蓝和远山的青。

    一行人游历,还有当地的官员作陪。

    工业发展的浪潮,已经成为了地方的考核之一。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只要是纳入官员考核的项目,涉及到乌纱帽和自身的前程,都会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自古以来如此,也是一种人性的表现。

    湖边的垂柳,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杭州的故事。

    湖上,一叶扁舟,悠悠荡荡,船上的渔夫和他的歌声,为这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动。远处的雷峰塔,矗立在湖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众人感叹了历史,张薄笑道,“我们活在现代,真是一个好时代啊。”

    “张贤达说得好啊。”

    一名官员笑道。

    北平的许多改革,朱高炽入京后,有的推广全国,有的销声匿迹,还有的小范围发展,贤达之称,已经是社会各界人士追求的称号。

    地位虽然不像在北平当初提拔的那么高,却也成为了大商人们最眼红的头衔。

    当然。

    最让人羡慕的还是人才津贴。

    钱不钱的无所谓,可是领取人才津贴的待遇不得了啊。

    官员内心感叹。

    商人也能有今日的风光。

    张薄连忙推笑道:“不过是随口之言罢了。”

    他最早在大明工局做事,后来创办合记,对社会有非常清楚的认知,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如今的工业社会,商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但是呢,商人还是商,并不会成为特等群体的存在,唯独人才津贴的学者们,至少在太子殿下活着的时候,必定地位最高的群体。

    最后。

    众人来到灵隐寺,当地著名的寺庙。

    走进寺庙,便能感受到那份庄重和宁静。

    大雄宝殿内,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寺庙中的钟声悠扬,每一个音符都似乎在洗涤人们的心灵。

    烧香礼佛。

    知府亲自出面,接待了众人。

    张薄亲口承诺,将会在杭州打造生产体系,总投资规模不下于一千万元,全面推动杭州的小工厂发展,促进杭州的生产力。

    知府则回到。

    要人给人,要地给地。

    张薄的嗅觉非常的灵敏,第一个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的动作,又让别的商行跟上,不久后,合众商行也来到了杭州,同样要投资当地的产业。

    一笔又一笔的资金,汇聚到了浙江。

    资本的堆积,带来了巨大的效率。

    这就是资本的威力。

    比起民间资本的活跃性,大明工局最后才发现不对,大明工局在全国的体系,遭受到了冲击。

    最先受影响的是北方地区。

    市场逐年繁荣的环境下,北方竟然有不少的工厂没有订单了,包括大明工局体系下,非核心产业外的民生工厂,出现了亏损状态。

    很快。

    大明工局的大掌柜高珍,亲自要求调研司搞清楚原因。

    不久后。

    文华殿。

    高珍诉苦。

    大明工局的负担太大了,要输血的地区太多,特别是在边疆和新开拓的地区,例如撒马尔罕地区,大明工局大量的资金撒下去,收益却不知道何年才能达成平衡。

    不求利益,至少不在亏本吧。

    而国内的民间商行发展一日超过一日,比较起大明工局,属于轻装上阵。

    “我们大明工局太弱势了。”

    高珍把原来粮票银行的“名言”拿出来说。

    朱高炽笑着摇了摇头。

    一切的迷茫来自于未知,可要是清楚甚至提前有所预料,那么如何会有迷茫呢。

    浙江发生的事情,自己虽然并没有第一时间收到,可发生的是事情,并没有超过自己的理解,不过是正常的现象罢了。

    “你们大明工局的确有很多“束缚”,可你们的优势同样是巨大的,不论是粮票银行的支持,和朝廷的扶持等等,多少民间商行羡慕来不及呢。”

    “真让你们和民间商行换个位置,恐怕你们也不会愿意。”

    朱高炽笑道。

    高珍没有反驳,在太子殿下面前,还是不要耍心机的好,否则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可是资本的密集,加快了地区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恐有大祸发生。”高珍诚恳的说道。

    朱高炽点点头。

    高珍是大明工局的第三任大掌柜,这点眼力见都没有,那就是所托非人。

    “资本的流通性,注定了追求利益的地方,而资本的集中,的确会成倍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无法否决的优点。”

    后世美国近代在铁道方面的成就,第一条就是资本集中的优越性。

    明朝历史上,受到与历史的局限性,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南北双方互补的体系,在明朝中后期破产。

    也就是为什么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但未能促进大明的国力,反而导致了大明地方的经济破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以人为本。

    就是最大的公平。

    朱高炽拍板道。

    此时。

    大明皇帝已经定下了归期,永乐四年冬天前,朱棣大概能回到京城。

    “大明工局当下的主要精力,除了原本的事务外,如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补充边地的人口,仍然是首要任务,至于浙江行省,先看一看,等一等。”

    “尊殿下令旨。”

    高珍等人弯腰退下。

    开年后。

    开封府新郑的一些工厂,突然没有了订单。

    东家们急的满身是汗,亲自去拜访原来的商业伙伴们,求爷爷告奶奶的,希望能获得订单,甚至答应降价,最终也只能获得往年三分之一的订单。

    低价的订单,东家们无利可图。

    而工民联合部的用人制度又属于红线,谁犯必会被究,春末,已经有工厂关门歇业。

    新郑地区。

    染上了一层灰雾。

    还留在工厂干活的工人们,脸上没有了笑容,虽然他们的工作还在,可隔壁工厂的关门,让他们突然之间感受到了威胁。

    原先安宁的生活,仿佛要失去了。

    不少人内心恐慌起来。

    没有了工作,他们靠什么吃饭啊。

    大多数人没有了田地。

    有些人的老家还有田,可以投奔亲戚,可这样无疑属于寄人篱下。

    夜摊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工人们不敢花钱了,主动减少了来喝酒的次数。

    大明工局的办事处在当地成立。

    不光是新郑地区,别的地区也在成立,甚至给了承诺,可以转成军籍,获得一千亩的土地。

    当农民好啊。

    哪怕穷点,也不会饿死不是么。

    工人失业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不过呢。

    国内的大片井制度坚定的执行,除了军户外,原本的民户想要留住自己的田地都难,因为几亩地十几亩地的收益太低了,只能填饱肚子。

    “真的可以转成军籍?”

    “一千亩地?可是俺听说隔壁县的军户,每户才百来亩呢,北平那边的军户也才两百亩。”

    报纸的兴起,工人们见多识广。

    “真的可以转成军籍,我们这大明工局的招牌,谁敢说谎骗人?一千亩地也是真的,而且还是永久的产权,谁也拿不走。”

    军户片井制度的要求可多了,并不是把田分下去就完了。

    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们努力介绍。

    “撒马尔罕?”

    “没听过这个名字啊。”打听的工人们皱起了眉头。

    “留在当地有什么好?”

    “当初太祖皇帝从南方移民到北方,不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结果呢?最先移民的百姓们,家家都分到了田,日子不也好过了起来?”

    “你们移民去了撒马尔罕,要不了多少年,不也是和当地一样。”

    “一千亩地啊。”

    工作人员们费劲力气的诱惑道。

    在工厂关门歇业的危机下,不少羡慕军户生活稳定的百姓们,最终答应了离开家乡的办法。

    一千亩地。

    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