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三十一章 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

第六百三十一章 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

    第609章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

    京城。

    礼部忙碌了起来,包括重新制作大明舆图,各行省、都司、宣慰司、宣抚司、藩国、地区,根据新的制图技术,比以往更加的详细,已经有了后世地图的雏形。

    朱高炽看过部份,大致都能认出来。

    永乐四年的冬天。

    随着朱棣回朝的脚步临近,不光是礼部,各部都越发的忙碌起来。

    走遍荒山野岭的探测工作人员们,带回来大量的资料和笔记,逐一的被纳入,包括各地的矿产等,乃至地方上的风土人情。

    “大明如今有辽东行省、北平行省、大宁行省、开平行省、塞南行省、山西行省、陕西行省、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山东行省、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北行省,湖南行省、应天行省、浙江行省、江西行省,广东行省、广西行省、贵州行省、云南行省,交趾行省。”

    “施行三司制度,一京二十二行省。”

    “奴儿干都司,塞北都司,东察合台都司,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占城都司,大员都司,撒马尔罕都司,布哈拉都司,合计九大都司。”

    “大古刺宣慰司,底兀刺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孟养宣慰司,丽川平缅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塔什干宣慰司,巴里黑宣慰司,木鹿宣慰司,玉龙杰赤宣慰司,马什哈德宣慰司,赫拉特宣慰司,十七大宣慰司。”

    境内还有小部分的宣慰司,不过目前阶段正在土改流,或者势力小,并没有详细的标注。

    最终的舆图,第一版摆在了礼部尚书案台上。

    众臣围着新的舆图,内心又自豪又感慨。

    舆图上。

    一个又一个的城池,不光是恢复了人口,还在恢复当地的生产力。

    社会组织的学者,戴着崭新的眼镜。

    宋朝的眼镜是工匠打磨水晶而成,用木头制作托架,成本高昂,普通人用不起,明朝的时候,眼镜由中国传入了意大利,随着西方工业化改革的成功,生产力大大的增加,眼镜逐渐在西方普及开来。

    金州和北平,已经可以制作金属框架的眼镜,但是重量不轻,于是有了手举的,用来看书的眼镜,还有一种挂在鼻梁上的,不适合运动。

    “其实应该改回古名的。”

    学者失落的说道。

    他曾经提议,把撒马尔罕,乃至木鹿等地区,改回中国旧有的名称,例如大宛都司,大月都司,康居都司等等,这些古国自古臣服于中国。

    例如康居国。

    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很早就与中国有往来,并且十分的归顺,唐末时期,随着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消亡,康居国也很快因为战乱而消失了。

    繁华的西域逐渐荒凉,成为了一片片的无人区。

    只是自己的提议,太子殿下却没有支持。

    太子殿下说过去的就过去了,记在历史里,不让后世人忘记,知道曾经的存在。

    可以恢复古名,也可以用新名,其实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展望未来,为了督促人们不要沉迷过去,因此太子殿下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周先生不必介怀,太子殿下可不是反对你的意见。”

    礼部官员安慰道。

    学者笑了笑,“只是惋惜罢了,好好的名字改成了乱七八糟的,康居,大月,大宛这些名字多好听。”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气氛热恼了起来。

    吏员们也满是笑容。

    新的改革,吏员的地位大大提升,官吏之间虽然还有区别,可也不是泾渭分明,吏员的上升空间有了明确的规定,只要出色政绩,同样可以做官。

    学者抬起头,感受到屋内祥和的景象,内心也有感而发。

    于是当众说道,“太祖皇帝提出要复兴宋制,并创办了许多的规定,三十余年下来,虽有成效,其实在下看来,唯有一项核心被忽视。”

    听到学者的言语,官员们保持着笑容,并没有怎么回答,反倒是吏员们主动开口。

    学者不以为意,无所畏惧的说道:“宋朝最重视的是契约精神。”

    “宋朝契约制度的发达,当时的契约已经能够成为一种证明契约关系,成立的文书而存在了。契约在民众日常生活所进行的买卖、典当、抵押、租赁、雇佣、收养等等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者又开始了长篇大论。

    职业习惯。

    自从考级制度推行以来,无论什么性格的学者,都要学会如何展露自己的想法和结果。那些会说话的,能完善整理出自己思路的学者,在这项制度上更加的占便宜。

    针对这样的现象,太子殿下曾经说过。

    人是社会类生物。

    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所以交流能力,也是学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学者习惯了。

    官员们也了解学者的为人,此人的确有才能,眼光独特,能为他们带来新的角度,所以没有人打断学者的发言。

    学者畅快的说道:“契约关系的盛行,也成为这一时期民众间财产关系,和商品关系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社会民众基于宋朝社会赋予其“编户齐民”的身份,均纷纷地参与到契约规制下的社会生活中。”

    “在当时,凡是自愿订立契约关系之民众,从客观来看,均处于独立当事人的地位,在契约中,无论其身份的高与低,贵与贱,他们都是以独立、平等之人格参与进来的,都是国家的一等齐民。”

    “契约关系成立之后,民众之间也只是暂时形成了一种短暂的契约经济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十分紧密的人身依赖关系,促进了在人格上,他们是平等的。”

    “这就是宋朝社会的核心本质,正是基于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使得宋时期,社会民众之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其呈现出追求平等的社会契约精神,这也是宋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太子殿下经常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宋朝的物资文明的基础强盛,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某方面有短板,造就了外部军事的失利。”

    “正如太子殿下曾言,万事有利有弊,而宋朝高度的物资发达,已经为宋朝的武力失败埋下了因果。”

    “就和明初时期,太祖皇帝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其规模巨大,而如今太子殿下监国,督促百姓移民,反而成为了最难的问题。”

    “这就是万事有利有弊,既然百姓们有了人格,人格上平等,而我朝越发的富庶,没有百姓愿意离开内地,那么以往朝廷最容易办的事情,却在我朝成为了最难办的事情。”

    学者一边根据事物的表象,一边做出自己的判断,全然不顾身边人们的想法。

    不少人平静了下来。

    尚书吕震就很不开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并不让人满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权力方面的限制。

    皇权的权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会达成的规矩。

    很多人嘴上不说,内心是有想法的。

    不然北平的新学,还有最近兴起的兴学,为什么日益强盛?因为符合社会潮流,人们内心的期望。

    百姓们不希望头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员。

    官员们也不希望头上有个可以随意定生死的皇帝。

    在这点上,吕震认为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错,可以引导社会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让朝廷跟着改变,唯独不能破坏规矩。

    规矩是什么?

    规矩是社会各方面经过试探和妥协,最后达成的平衡与默契,大家遵守规矩,保障了秩序,从而让社会保证了稳定。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们希望的是安居乐业。

    只有强者,才会希望乱中牟利。

    尚书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里,也就没有人捧着学者了,学者说了半天,没有人附和自己,讨了个没趣,失去了兴致,没多久也就离开了礼部。

    “送去文华殿吧。”

    礼部尚书吕震见诸人都没有了问题,最后向人说道,旁边的吏员们点点头,各自上前把舆图收拢起来,装入盒内。

    “周先生一向口无遮拦,部台见笑了。”

    有名与学者关系不错的官员,上前开口缓和说道。

    礼部尚书吕震并没有生气。

    相反。

    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会的舆论,都迫使吕震大度。

    明朝的社会风气,并不是清朝的社会风气。

    清朝讲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打杀奴仆。

    后者是主子杀奴,法律上不过是罚银等规定而已,一个是“义父”杀“子”,不光法律上会被惩罚,道义上也会被舆论所谴责。

    例如早期民间煤矿不上报,矿内有各种违法的事情。

    有这些现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板,只是因为经济依附关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会现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为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这个标准,那么就不能双标,后世西方同样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为前朝的历史惯性,虽然提出恢复宋制,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规定,允许特定的功勋使用奴仆,在小范围内,制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皇宫内,仍然存在主与仆的关系。

    但是到了清朝,这个关系放大到了社会,各地的满城等,全方位的制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终根植了深深的辫子精神。

    可以说宋亡以后,古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再也没有达到宋的地步,从元朝的下滑,到明朝的恢复,乃至清朝的全面下滑,跌入了深渊,直接倒退两千年。

    基于如此的现象,吕震非常的大度,表现的丝毫不在意。

    与社会贤达保持和善,是社会舆论的体现。

    明朝的乡绅并不是血脉继承。

    是通过读书来改变的。

    与贵族世袭制度不同,与九品正中制也不同,也杜绝裙带关系,特别是朱元璋制定了八股文,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民读书改变自身阶层的方式。

    批判这样的制度,同样也不能双标。

    比起后世西方的精英教育,至少明朝考试讲究人人平等,大家读一样的书,考试一样的内容,不允许出现只有富人才能读得起的考试内容。

    考就只考一二三。

    不考钢琴,不考舞蹈,不考演讲.

    所以要搞清楚,到底反对的是什么,既然要讲究理性,就要认真的思考思考。

    因此周学者在礼部得罪了尚书,没有人太过在意。

    地方上。

    还有指着藩台骂的人呢。

    普通读书人指着一省之长的鼻子大骂,不顾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还能获得一些人夸赞其风骨,后世大部分国家都做不到。

    与西方不同是的。

    明朝最后失去了天下。

    正如儿时的荣耀来源于父亲,父亲衰老后的荣耀来源于儿子。

    失败就是罪。

    以结果论英雄而已。

    正如后世当着英国官方的面说的那些话,放在十九世纪,世界有哪个国家敢这么想。

    如果二十二世纪。

    英国彻底落魄,更多的言论都来了,甚至会没人在乎英国,不给英国画面,就像国际社会没人在乎海军国一样的道理。

    有奶便是娘罢了。

    谁强夸谁。

    同样。

    不是后世中国的伟大复兴,别人谁提你明朝不明朝,根本不会在意,更不会有美国警惕说,原来兔子想要恢复明朝的宗藩体系。

    如今。

    大明皇帝即将归朝,不光是大明上下动了起来,各土司,藩国使者,乃至老挝宣慰使等人,亲自提前来到了京城,等待大明皇帝陛下的归来。

    一场盛大的仪式,即将在大明京城召开。

    因为当下的大明。

    世界第一。

    那么大明成为了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这大明。

    “大明太文明了。”

    “他们的官员不讲究血脉,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大明重视教育,遍地的私塾,才有今日的大明。”

    “大明的街道很干净,连一点垃圾也没有,他们的百姓很讲究道德,所以他们的素质是最高的。”

    “他们的读书人,在公车上都会读书。”

    “的确,我乘坐大明公车的时候,公车上的乘客们,他们不大声喧哗,而是安静的看报读书。”

    强者。

    从来不缺赞美。

    各地使者的入京,人们交谈并赞美。

    他们看不到有些地方,有些大明的流民正在上街乞讨,因为他们无视了。

    他们看不到有的监狱里,那些官员正在找关系谋求出狱。

    他们还看不到大明的大商人,正在大力的布局海外,以求脱离大明朝廷的压制。

    不说大明的好,如何证明了他们来过大明,又如何体现他们的炫耀之心。

    至于大明的不好,那肯定不能说了。

    否则效果至少减了一半。

    而大明。

    的确是当下最强大的国家。

    所以。

    无数的赞美之词,汇聚于京城。

    理想国。

    “大明是理想国。”

    有人提出了新的观念,获得了多数人的赞赏。

    波隆多罗。

    闲逛着京城,他奉暹罗国王之命出使大明,除了迎接大明皇帝的归来,还有说服大明朝廷。

    去年。

    暹罗动兵彻底吞并了素可泰,此举引发了驻老挝宣慰司的大明官员的震怒,多次要求暹罗退兵,并且提出了威胁,将会联合周边各国出兵暹罗。

    吞并素可泰,是暹罗多年来的夙愿。

    其实素可泰王国,已经被暹罗拿下了十几年,只是顾虑素可泰国王的影响力,最大程度的渐少地方抵抗,才保留了素可泰国王的名号。

    谁知道大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要求暹罗从素可泰王国退兵。

    这等于让暹罗把吞下去的rou,完好无损的在吐出来。

    不光是暹罗国王无法接受,国内的将领们也无法接受,所以一直拖延,最终趁着大明主要军力用在西边,打听清楚形势后,暹罗国王下令杀害了素可泰国王,对外宣称患病而亡。

    既然国王都没有了,也没有直系血脉,于是暹罗理直气壮的直控素可泰王国,并且说是学习上朝的制度。

    “冰糖葫芦喽。”

    小商贩扛着红艳艳的糖葫芦,吸引了几名小孩。

    穿着青色粉红裙的小姑娘牵着弟弟的手,小跑追上摊贩,买了两串冰糖葫芦,一人一个,开心的回家。

    简单的场景,让远处的波隆多罗怔了怔。

    他和明朝打过不少的交道。

    那小孩子都是寻常人家的孩子。

    他们吃糖葫芦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为了解馋而已。

    解馋。

    是他在大明学会的词语。

    多么奢侈的语言啊。

    暹罗国内的百姓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上。

    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波隆多罗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大明话,出使过数次大明,见到了半个南中国,可以说学识并不低。

    “波隆戴摩。”

    “怎么了?”

    波隆戴摩好奇的看着自家首领。

    “这样的大明,是我们能打败的吗?”

    波隆多罗出使大明,不光是为了交好大明,还有探查大明的任务,如果大明不改变态度,很有可能发起对暹罗的战争。

    国内很多人不安。

    国王也有些胆怯。

    波隆多罗支持吞并,来大明的次数越多,学到的东西越多,他的内心更加的坚定。

    暹罗没有退路。

    大争之世。

    他绝对不相信大明会有好心。

    在大明扩张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暹罗的独立性,为了暹罗的未来,波隆多罗觉得只有扩张,同样的扩张,才能在浪花中存活。

    “一个肩膀一个头,有什么打不败的。”

    波隆戴摩不会说大明话,用老家话说道。

    两人在京城的街道上,说着旁人听不懂的话,波隆多罗时不时露出微笑,路过的百姓同样还以微笑,还以为是普通的异乡人。

    波隆多罗忍不住拍了拍波隆戴摩的肩膀。

    他以前很瞧不起波隆戴摩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不懂变通,不会学习。

    可是他突然发现。

    其实一个国家,特别是弱小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人。

    前年在大明的时候,看过大明的旧报纸,上面说最爱国的永远是老百姓,并用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举例。

    不光从两者的眼界来解释,还从实际利益角度出发。

    当时的波隆多罗看不太明白,如今却越发的醒悟过来。

    是啊。

    老百姓只有爱国一条路。

    国家的资源越多,只要政通人和,老百姓就过得越发的安宁,反之,哪怕国家多么的政通人和,可要是资源不多,也过不安宁的。

    而要是有个万一,老百姓并没有多余的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渡过艰难。

    相反。

    “读书人”不同。

    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不是老百姓可以比拟的,甚至他们的被笼络价值,也不是老百姓可以对比的。

    所以老百姓只有爱国一条道路。

    波隆多罗坚信。

    大明可能拉拢暹罗的上层们,给他们利益,可大明绝对给不起全暹罗百姓的利益,大明自身问题都很多呢。

    波隆多罗看得很清楚。

    大明太大了。

    内部都还有不少的贫民。

    大明要是能把暹罗的百姓一视同仁,给予一样的待遇,就算大明的上层都疯了,波隆多罗也坚信,大明朝廷哪怕掏空了自家国库也给不起。

    那么。

    暹罗百姓能指望的,只有他们百姓自己。

    波隆多罗再次用力拍了拍波隆戴摩的肩膀。

    “好波隆戴摩,要不了许久,我们可能要并肩作战了。”

    “好啊。”

    波隆戴摩高兴的说道。

    此时的波隆戴摩,并不懂首领说的什么意思。

    蛇无头不行。

    上层建筑中,只要能出几个带头的人,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两者顺利的结合,那么就能形成一股力量,如果这个建筑全部腐烂了,说明这个群体完蛋了。

    这又是社会的矛盾之处。

    既相斥又离不开。

    街头。

    几名巡检丁差的身影出现,威风的制服,这些从军队退下来,经过考核后选取的丁差们,很快又消失在了街头,望着离去的背影,波隆多罗忍不住露出苦笑。

    这样的对手。

    实在是太难了。

    能打败这样的对手的人,又将会是多么的伟大。

    波隆多罗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

    也忍不住思考。

    如果是别人能做到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做法。

    可能前段时间上了些推荐,最近被举报不少,所以我决定停更了两天,本来就是小众书,不想搞出那么多麻烦事,消一消热度,让喜欢本书的朋友安安静静的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