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六十章 太子殿下万岁

第六百六十章 太子殿下万岁

    第638章太子殿下万岁

    “不知道后世史书里,记载的是朕灭国无数,还是如何说朕呢。“

    大明的旗帜高高飘扬。

    撒马尔罕地区,大明治理了将近十年。

    望着这片富庶的河中地区,朱棣双眼里满是感慨。

    有人的地方必然有水。

    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源必然丰富。

    无边无际的沙丘里,撒马尔罕已经是因为过度放牧,不断沙漠化侵蚀中,不多的绿地。

    九千名大明骑兵,骑着高大的战马。

    战马的铁蹄在地面发出重重的响声,马背上铺了一层金黄色的轻棉甲,一直包裹到马面的新款式缰绳,被骑士们单手握住。

    军用马鞍上固定了许多的口袋,装了定装纸包火药,短细铜钎,打火石,一圈麻绳,炒面,rou干.

    三眼火铳安装在马鞍的右前侧,骑士们伸手就可以掏出来,也有专门安装在马鞍左前侧的,因为军中有左撇子。

    结合塞南和中亚地区的武器风格,采用了部分的中原冶铁技术的骑士刀,斜跨在骑士们的腰间。

    红色的旗帜。

    蓝色的旗帜。

    黑色的旗帜。

    黄色的旗帜。

    五彩纷飞。

    半空中。

    巨大的孔明灯升起,由绳索固定在地面上,可以看到非常远的地方,减少军队被偷袭的风险。

    驮马群拉着的车载炮,炮兵们骑在骆驼上,中间的厢车阵营里,运载了军队的物资。车兵们不光使用自生火铳,车厢两旁还有长枪兵与刀盾兵,他们的职责是保卫战车。

    武装到牙齿的九千骑兵,是大明在西部七省最精锐的军队,高达九成的装备由内地供应。

    这支骑兵。

    正如朱棣所感叹,灭国无数。

    从哈密到亦力把里,从亦力把里的伊宁到阿拉木图,北至阿斯塔纳,南至喀布尔,西至马什哈德,总面积高达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士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永远不变的是大明的旗帜。

    刚刚灭了撒卜匝瓦儿之撒儿别苔儿王国的朱棣,回到撒马尔罕后,很快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可谓是万国来朝。

    至少。

    当下,没有了反对大明的势力存在。

    七省总督胡广上前一步,大声的笑道:“皇上的丰功伟绩,必定流芳百世,受后世子民的敬仰,我大明威武!”

    满脸胡子的朱能,抚须而笑。

    张辅在城下负责阅兵。

    城墙上,不光有大明在西部七省的文武,还有各大小王国的国王,或者说是宣慰使们,人们歌颂大明的皇帝,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

    原来帖木儿时期的时候,是中亚西亚最富裕的城池,历史上一直到帖木儿死后,帖木儿汗国分崩离析,衰败于长期的战乱中。

    随着这座搜刮了整个中亚西亚地区工匠和财富的地方消失,代表着中亚西亚的文明彻底的大倒退,灭绝性的现象,一直到后世也未走出来。

    以此观之,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明朝出现的重要性。

    今时今日。

    一批又一批的汉人被迁移而来,沟渠被修通,蒸汽机抽水站,每到用水的时候,会使用蒸汽机,把河里的水抽到高处的沟渠中,长长的沟渠,灌溉两旁的田亩。

    撒马尔罕地区禁止大规模的养羊。

    人们旧有的印象,中亚地区除了沙漠就是沙漠。

    实际上古代的中亚,还有塞外地区,包括后世的甘肃陕西,并不是如此的。

    草原最怕的是羊。

    因为羊吃草会把根也吃了,当羊的数量超过草场的负荷时,很快草地就变成了沙漠,沙漠化后的土地,再也不容易恢复。

    沙漠化从西向东扩张,除了气候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外,也深受中亚地区的影响。

    正如后世京城无论如何努力,也解决不了塞北地区吹来的风沙。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具备稳定的环境中,再如何的文臣智慧,武将勇猛,犹如三国时期,也会导致生产力的缓慢,物资的贫瘠,人口减少。

    大明军队战无不胜,民族的自信达到了巅峰。

    每名士兵的脸上尽是张扬。

    生机勃勃。

    许多人知道大明皇帝要东归了,与六年前大明皇帝的返程不同,这次大明皇帝的回京,少了许多居心叵测的人,更多的人接受了现实。

    无论属于野蛮又或者文明。

    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如今的大明,不光有了自己的大炮,并且威力巨大,秩序稳定,没有人可以打败大明,绝望之下,只剩下臣服与恭顺。

    这是不变的道理。

    帖木儿制定的规矩是规矩,大明制定的规矩同样是规矩,让别人遵守规矩,首先需要自身强大,其次让对方不敢违背。

    因为规则的背后,是强大的武力。

    西部七省的总督由文官担任,都督由勋贵武将担任。

    总督和都督定期归国入京述职一次,已经成为西部七省的惯例,胡广仍然留在西部七省担任总督,张辅和朱能要回国了。

    西部七省里,新的几位都督,将会由王真、赵安、火真等将领担任。

    与多年前一样。

    有的士兵留了下来,有的士兵选择回国,也会有新的士兵从国内调来,土地上承载了历史,新的时代孕育而生。

    方块字。

    成为了唯一的文字。

    汉语成为唯一的官话。

    各地的国王按照大明的要求,修建大明标准的驿道,建立起驿站系统。

    五十五岁的朱棣,用了十余年的功夫。

    最睿智和具备充沛的精力,性价比最高的年华,全部用在了西部地区,与朱棣一样的,那些无数的士兵们,把青春用在了此处。

    探测部西部七省支援总队。

    一张不同的舆图悬挂在半空中,上面标记了很多颜色的符号。

    “撒马尔罕地区经过长期的探测,本地的煤矿资源稀少,但是铜矿不少,不到十年的时间,探测到了三十几个铜矿点。”

    从国内来的技术人员们,邀请了本地的工匠,那些有名气的,要么前往了大明内陆,要么加入了当地的大明工局,众人严肃的探讨。

    他们不久会去撒马尔罕城,向皇帝陛下呈交成果,为日后的布局做帮助。

    因为技术和时间的限制,他们并没有达到后世的程度,撒马尔罕地区探测出九百多个的铜矿点。

    “当地的金矿也不少,整个西部七省,除了玉龙赤杰地区的铁矿质量好,容易开采外,其余地方发现的铁矿,不但质量低下,而且也不容易开采,成本很高。”

    “主要是煤矿。”

    煤矿是能源,是工业的根本。

    多年来,探测队们一直在寻找蕴含煤矿丰富的地区,可是并没有太大的成效,没有令人震撼的煤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根据阿瓦师傅的说法,搜集当地流传的消息,玉龙赤杰都司的西北部有煤矿,经过勘探,的确发现了一些,可是并没有找到矿点。”

    “我们猜测,往西北更远的地区,很有可能会有煤矿,不过因为已经进入了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并不安全,所以我们放弃了继续往前探查。”

    永乐十一年。

    铁道的终点在委鲁母,从委鲁母出发,抵达撒马尔罕地区,根据探查部规划的铁道总里程,大概为三千五百余里,终于正式拉开大幕。

    工程队不会担忧遇到偷袭,建造的铁轨也不会被偷走。

    沿途的居民点,主要是大明人口的城镇。

    西部七省铁道工程部从铁道工程部汇总脱胎而出,正式铁道工人数量为二十万人,西部七省的战俘人数为三十余万,加上阉工里抽调的万余人。

    修建这条铁道,直接的建筑工人数量,高达五十六万。

    五十六万人分布在各个地区。

    无数的物资从国内供应。

    大明工局各工厂的,民间商行们的,当地城市百姓们的,粮票银行的大拨款下,仿佛再现了北平模式的现象,二十三年的工业化投资,终于在大明全国铺开,得到了反哺。

    粮食不缺的。

    缺的是铁,煤,一切物资都缺。

    加上南洋的铁道,奴儿干都司的铁道,国内的铁道,在大明粮食大丰收,各仓爆满的条件下,大大小小的工厂的口号,变成了人歇机器不歇。

    如果不是北平模式,那么这个需求,会吞噬一切,包括工人们自身。

    因为生产出来的物资,一车一车的被拉走,通过铁道和轮船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产量成为了派迫在眉睫的事情。

    国内有工民联合部等部门和法律压制着,并且还要维持良性的循环,其实大明的内需,在这样的工程面前,变得并不怎么重要。

    不过呢。

    京城有位没人可以动摇的太子。

    所以大明工局和商人们想尽了所有的办法,终于,他们在高丽看到了机会。

    成吨成吨的煤矿铁矿运输到国内。

    可是国内仍然不够。

    商人们恨不得把一个人当做十个人使唤,恨不得工人不睡觉,不停的干活,就算是这样,也满足不了需求。

    铁道也是如此。

    中亚地区的铁道桥,导致更高的建造难度和工期,那些大明铁道正式职工们都吓得瑟瑟发抖,哪怕他们有工民联合部保护。

    每日都有战俘死去。

    工程部不缺粮食,所以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为了保障战俘们的健康,还不惜从国内购买了大量的草药,并请了很多的大夫。

    可是工程的危险,以及超高强度的作业,导致只能缓解一点。

    学者们感叹工业化的恐怖。

    他们以为山一直是这样的。

    北平模式的工业化,已经让大明震撼了,可是当北平模式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大明各地打好了根基后,散发出来的力量,仿佛火山爆发一般的毁天灭地。

    这股力量不受人的控制,哪怕是朱高炽也不行。

    幸运的是,多年来的布局,让这股力量并没有出轨,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生产。

    天地间仿佛只剩下生产。

    工厂开了一家又一家,工厂的商品永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以铁道为核心的大基建之下,仿佛最新的火车一样,势不可挡的前进,谁也拉不住。

    没有商人们顾得上什么遗产税,什么这个限制,那个限制。

    人们想尽办法生产。

    生产就有回报。

    工人们的工钱又提高了,开始了大量的消费,而工业产能的限制,让大明各地“嗷嗷叫”。

    “疯狂的时代。”

    “危险的时代。”

    “伟大的时代。”

    “恐怖的时代。”

    报纸上各色各样的声音,无数的学者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工厂的工匠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想尽了办法解决工厂遇到的问题,改进机器,提高生产效率。

    各种土办法被拿出来,通过新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想出了办法。

    火钳的力是向内的,工匠们反其道而行,改变了火钳的用力方向,类似的工具,让工人们轻易的掰开半人高的铁圈的距离。

    刚从高炉里出来的红通通的密集铁圈,通过工人们使用这类的工具,一处处的被撬开,成为了巨大的弹簧。

    凸轮锤、摩擦锤、脚踏锤、吊锤.

    工匠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锻造厂、冶铁厂问世了一样又一样的机器,一个个的环节的效率提升,最终成倍的增加工厂的产量。

    高丽最大的铁矿被发现,最大的煤矿被发现。

    倭国的银矿被发现。

    如果说十六到十七世纪,西班牙人占据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三的金矿和银矿,那么如今大明人所能达到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矿。

    他们在西部七省找矿,在塞北和塞南地区找矿,在南洋找矿,在海外找矿,他们需要一切的矿石。

    通过朱高炽的引导,直接跨过了殖民初期的阶段,进入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的阶段,加上大明的体量,当朱棣回到国内的时候,对大明有些陌生了。

    说好的仁义道德,做人的廉耻心呢?

    大明人疯狂的寻找矿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自古以来皆如此,天下所有矿产山河,都属于大明!”

    被高丽南王决绝开放矿区的商人,当着高丽南王,手里十万兵的豪杰面前,理直气壮的大声呐喊,气的高丽南王病了。

    蒸汽机火车刚刚起步的时候,速度很缓慢,动静也很大,当跑动起来后,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势不可挡,很难控制下来。

    而且高速行驶中,急停反而会导致火车出轨。

    同样的道理,不算非大明籍,国内人口已经亿万的大明,因为全社会的缺少能源问题,犹如疯狂的巨无霸。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什么家也好,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都是因为社会需求而变化的。

    是先有了社会需求,才有了理论的普及。

    什么样的思想,都能在儒家这个大杂烩中找到。

    这样的时代里,大明百姓们是最幸福的。

    包括学生们。

    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无论什么学校出来的学生,他们都不缺工作,有底气规划自己未来的前程。

    各家的商号来到学校招人。

    各家的单位也赶来了。

    甚至朝廷都出现了。

    招人,扩张,招人,扩张,陷入了一个循环,拼的是扩张的速度,谁扩张的快,谁的资本就变得更雄厚,以人为本变成了抢人大赛。

    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鼎,也就是后世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后世的高压锅设计一模一样。

    学者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了高压锅。

    很快这个专利被买走,又被使用到了蒸汽机上面。

    煤矿产业的发达,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学者和工匠们有了更多煤矿的划分和了解,从裂纹度、气孔率等方面了解煤矿,更加细分了煤产业的生产效率。

    通过对煤矿的了解,又发展了新的焦炭炼制技术,什么样的煤矿,可以练到什么品质的焦炭,不同的焦炭,被分别用来煅烧不同需求的钢铁。

    工匠们想出了通过水流的方式,煤矿原料给到筛板上。

    蒸汽机带动筛板循环的运转。

    通过抽水机带动的水池,在外力作用下,水流周期性地经筛板孔上升和下降,在水流上升时,煤矿物料升起并松散,水流向下运动时,甚至在此之前,密度大的粗粒已先向下运动。

    随着床层松散度的减少,粗粒运动变得困难,仅细粒可穿过床层间隙向下运动,称为钻隙运动。下降水流停止,分层作用一般暂停。

    接着下个周期开始并继续分层,最终的结果是密度大的颗粒在下层,密度小的集中在上层,并分别排出。

    这个产业链上的变化,数倍增加了效率。

    一处处的变化,合起来就是整体生产力的突破,就算是如此,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新的城市区,新的建筑,新的道路,新的船厂

    最大头的需求之一,仍然是大铁道项目。

    而各地建设的发展,海外物资的供应,又让造船业成倍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的需求。

    越发展,需求越大。

    永乐十一年年底。

    大明科技与技术会如期开办,全国的优秀学者们齐聚京城,还有高丽人,倭国人,琉球国人,南洋人,西部七省人,这些移居到大明的人才。

    理化奖、发明运用奖、数学奖、生物和医学奖,文化奖、社会理论奖。

    与当年的北平完全不同,那时候是组办方想着办法给别人颁奖,找到合适的人,如今面对各个都有拿得出手成果的学者们,组办方不知道颁奖给谁。

    把奖项颁给谁都有不服的声音,让组办方坐蜡。

    大明的人才津贴,例如定级为四级的学者,从每个月五毛钱涨到了一元钱,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每个月拿到一元钱的津贴。

    大多数学者不在乎津贴,少部分的学者,虽然在乎津贴,但也有自己的收入来源。

    一个个的学术圈,以四大国子监为主干,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马蓬瀛夫人。

    得到了天文奖,六大传统奖项之外新诞生的七大奖项,因为马蓬瀛夫人提出的太阳说,正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宇宙围着太阳运转,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宇宙伦理。

    社会理论奖颁给了周承志,一位三十二岁的年轻人。

    他为宋朝正名。

    他的研究里,全面介绍了宋朝的一切,让人们知道了原来宋朝是这么的伟大,甚至得到了太子殿下的认可。

    后世普通人讨论宋朝,对宋朝的看法,主要来自教科书,教科书上的观点,在介绍宋朝时普遍采用了钱穆先生的观点。

    他编写的《国史大纲》首先用到了“积贫积弱”的提法。

    由于钱穆先生在历史学界的泰斗地位以及这本书本身的影响力,他的这个观点成为几十年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不过也有很多权威学者于此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紧接着他还在后面作出论断:“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表明了对于中华文化的信心。

    如果说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代表一家之言,那么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结论却是有根有据,不容置疑。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得出和陈先生同样的结论,即宋朝是中华文明的高峰。

    因为南宋的土地面积小,所以普通人下意识的认为,南宋的粮食产量也会跟着少,而南宋人口多,所以推倒出宋朝对农民压迫是历代之冠。

    实际上南宋靠着生产力的发达,通过优秀的生产力,不光在南方开垦了更多的土地面积,让南宋的田亩数量超过了唐朝,还因为引进和改进占城稻,提高了田亩产量。

    唐朝最富裕的关中地区,稻谷产量每亩两石,而南宋许多地区大米亩产到了三石,在浙江明州,也就是后世的宁波,一年两种,亩产突破了六石。

    宋朝的税赋之高,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相当。

    但与清朝不同的是,宋朝的财政收入,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农业以外的税收,属于经济税收,而不是农业税收,宋朝高度的科技水平,绝对不是孤独诞生的。

    宋代的铁产量,超过了英法两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总和。

    宋代的造船业,不仅远超前朝,并且遥遥领先。

    后世提出的四大发明,有三样都是在宋朝得到普及和应用,而宋代的发明当然不止这些。

    工程方法、物理学、冶金、石油工业的开端,平民上升的通道

    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非常高,一些学者按照宋代的税收和税率估算,发现宋代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相当于2007年中国的水平,这似乎有点夸张。

    不过世界的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宋代人均GDP水平在450美元左右,相当于中国1949年的水平。

    如果按照宋神宗时税收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为2162万贯,其他税人为4911万贯,而农业的税率为10%,商业税率为3%估算,那时的GDP应该为18亿贯,约合12.6亿两白银,按照2012年国际市场的银价计算,GDP大约为370亿美元。

    宋神宗时约有百姓1700万户,每户人口约4~5人,那么总人口约8000万,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和麦迪森的估计类似。

    无论如何计算,都说明宋代确实很富庶。

    除了枯燥的数字,各种历史文献的记录都一致表明那时老百姓的生活非常优越。

    宋代名臣司马光曾感叹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意思是说,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袜子。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宋代人生活水平普遍较高。

    《水浒传》里那个没什么本事的武大郎,住的也是上下两层的楼房,相当于今天的联体别墅,这在《水浒传》中并不是个例,因为书中在城市中很多中下层的人住的都是这样的楼房。

    《东京梦华录》中,“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酒楼营业时间都非常长。

    书中描述说是“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也就是说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不论是否刮风下雨,都开门到深夜。这说明当时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夜生活的丰富多彩。

    后世京城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饭馆才能开到这么晚。

    第二段介绍这里美味佳肴、干鲜果品如何丰富,作者在这里列举了一百多种,比如“百味羹、头羹、新法鹌子羹、三危羹、二色腰子、虾蕈、鸡蕈、浑炮等羹、旋索粉、玉棋子”等等。

    这些珍馐佳肴的名称,估计很多的美味恐怕后世的资深老饕也未必品尝过,而且这些美食的价钱还很便宜,一份小吃不过十五文钱。

    宋代官方成立的消防局,安济坊,养老院,免费公墓.――

    周承志在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演讲,获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他的父亲周通。

    如今为中部地区粮票银行负责人,一脸的骄傲。

    大明永乐十二年春。

    朱高炽把政权交还给了朱棣,开始了全国巡视,拉开了第二波督查风波的大幕。

    这是朱高炽入京以来,第一次离开皇宫。

    京城的百姓们挤满了道路,人山人海,人们高举燕字旗,大声呼喊太子殿下万岁的呼声,没有人在意,人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学生们眼里满是那架低调的马车。

    妇孺们露出欢喜的眼泪。

    汉子肩膀上扛着孩童,指着前方告诉孩子,那里是伟大的太子殿下。

    军户们骑着马,纷纷赶来护送太子殿下。

    在朱高炽是身后,追随了无数的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