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六百六十三章 因为大明发展被无意伤及的高丽

第六百六十三章 因为大明发展被无意伤及的高丽

    开春后的辽东,仍然被大雪覆盖,这里是冰雪的世界。

    金州老工业基地,带动了辽东经济,促进了辽东的人口恢复,但至今也只有两百多万的人口,不过呢,辽东有数十万的阉工群体。

    广宁城。

    辽王死了,王爵降级,自从朱元璋去世后,朝廷就主导了对皇族的权利控制,取销了原来的制度,除了皇帝的嫡长子,庶子不能继承爵位。

    嫡子继承王爵,但是不世袭罔替,每代会降级,六代无功恢复为平民,王爵享受宗室俸禄,不赐土地。

    朱元璋很多儿子封了王,已经获封的,只保留本人的王爵,朱棣只有嫡子,朱高炽也只有嫡子,新皇帝和太子都坚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利益又没有受损,他们除了王爵的俸禄外,还有职务的俸禄,新的制度很快被推行了下去。

    所以辽王死后,原本因为停工一直未修建的辽王府工程也停止了,被封到番禺的朱允,这个越王,也随着他的死亡而终止。

    如果朱棣和朱高炽的权利威望小,地位不稳固,手里军队弱,自然做不到轻而易举的改革,可惜的是,面对这样的皇帝和太子,连文官和资本商人们都束手就擒,何况宗室呢。

    连宗室都是如此,大幅度的消减用人,更不提其余的阶层,勋贵们从一家数十到数百奴仆,逐渐恢复到了宋朝的社会环境,大户之家多是三两用工。

    奢侈的行为减少了,勋臣官员们的俸禄可以维持他们体面的生活,否则一家数百人,又有管事嬷嬷老人脸面等等,再多的俸禄也不够家族需求。

    正如后世有言,有了葡萄酒需要琉璃杯,有了琉璃杯需要更好的物件搭配,开销越来越高。

    消费有好处,但可怕的是消费背后的文武们,是朝老百姓们伸手得来的,属于并不是创造出来的财富,而是剥削转移得到的财富。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导致的,那么个人的廉洁和贪污,也是受限于环境。

    不知不觉间。

    辽东的官员们变得廉洁了起来,至少总体上如此,对比以往的话。廉洁的社会环境带来许多的好处,其中一样是高效,社会的高效。

    反之,社会的运转效率会变慢,也就是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社会总体财富增长逐渐停止,甚至出现萎缩和倒退的现象。

    “真冷。”

    朱高炽穿着貂皮大衣,从屋内走出来,望着扫雪的人们。

    北方肯定是比南方冷的,古代绝对没有疑问。

    后世因为科技,以及经济水平不够,只有北方集中供暖,南方没有,而只有经济宽裕的家庭,才会自己安装取暖的机器,多数人并不富裕,所以北方室内的温度很暖和,南方的室内要靠一身正气,所以有了到底是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民间争议。

    其实有什么好说的呢,埋头发展就好了,经济提升,什么都会有。

    两百万人口的辽东,因为气候环境和科技限制,本该属于贫困,却在十五世纪开端,发展出了别样的发达,朱高炽的视线看向了远方。

    数十万的阉工们,在近二十万规模工人们的配合下,正在深山老林砍伐树木,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建造水坝,修建道路和铁道。

    不同的是工人们有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完善的后勤供应,阉工们同样也有,只是阉工们没有未来。

    “真是可怕的压榨啊。”

    朱高炽收回了视线,辽东有今日的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每寸土地下,都是由鲜血培养出来的文明之花,所以能成为北平的“蒸汽机”。

    辽东都司早已改为辽东行省。

    原湖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方温,现辽东布政司左布政使,与按察使,参政,都指挥使等文武官员拜见朱高炽殿下,与北平一样,前日太子殿下入城时,广宁的百姓们也是满城迎接。

    朱高炽很温和。

    方温向朱高炽汇报了辽东最近以来的发展成果,其中特别是田亩数量的增加,金州船政的发展速度,各大林场的建立等等。

    “辽东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铁道的不足,所以布政司衙门经过长期的考量,认为修建一条东至高丽汉城,北至山海关的铁道,是解决辽东当下瓶颈的重要手段。”

    听到方温的言论,朱高炽有些头疼。

    铁道的普及带来的好处,人人看得见,更重要的是,修建铁道代表了资金和政策,其中有太多非同寻常的东西,还涉及到了政治前程方面。

    南洋修建的铁道,主要还是工人群体为主,西部七省的铁道,则是一半俘虏和一半工人的模式,已经消耗了大明不少的精力。

    辽东官员们的想法,朱高炽有准备,但是看到众人脸上的迫切,内心有些感怀。

    阉工的使用,五年前朝廷就开始了控制,不再大规模引进,可是呢,辽东当地并没有支持,不光没有按照朝廷的规划去做,反而变相的吸收阉工。

    倭国的幕府和大内氏势同水火,本应该极力拉拢大明,可正因为阉工的原因,双方谁都对大明抱有提防,不愿意彻底投靠大明。

    “所以你们才上疏,请求朝廷取消以前的政策。”朱高炽淡淡的问道。

    方温没有退让,他是为了辽东的发展,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一心为公,他不怕与太子殿下争论,毕竟不是历史上的清朝。

    那位还以为是从前的老官员,一心为公的与皇帝讨论如何更好的治理地方,让百姓们生活的更好,结果换来的是被抄家,你这么一心为公,居心不良啊。

    “阉工贸易屡禁不绝,不光是倭国百姓穷困的无以为生,主动求往,辽东本地人口稀缺,加上恶劣的开荒环境,也需要阉工的存在,所以朝廷不应该打压。”

    听到方温的说法,朱高炽并不怀疑。

    例如太监,哪怕是皇城下旨不再进新的太监,也会有大量的流民自宫,每日龟缩在皇城脚下,等待哪天进宫有个吃饭的地方。

    倭国本应该在稳定期,结果因为朱高炽的出手,幕府没有解决大内氏,导致倭国没有统一,仍然保持了内战,没有稳定的环境,何谈经济发展,多年下来,倭国国内经济败坏,民生凋零,有大量主动自割一刀来金州求活的人不会少。

    朱高炽很心痛。

    大明是文明的,正因为大明的存在,历史上高丽早就发生了内战,还有倭国也是如此,都因为大明的原因,压下了他们的矛盾。

    看看,大明的存在,让周边各国减少了多少战争。

    如果不是大明,这些地方早就打成了狗脑子。

    至于他们打完了之后,统一了,有了稳定的发展,历史上不光经济上得到了恢复,人口也在大发展,那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现在并没有发生不是么。

    如果不用双标的眼光来看,大明无疑是文明的,做法也绝对是正确的,那些破坏大明在世界布局秩序的势力和人都是野心家,老百姓们的对立面,应该被谴责和打倒的对象。

    无论朱高炽如何想,高丽和倭国的矛盾没有解决,不稳定的环境下,不光民生凋零,人口也在大量消减,财富转移到了大明,工匠学者流入大明,而底层的百姓们,好的结局就是来到大明,像阉工那样的存在,为大明的发展做贡献,又或者像女佣工那般,弥补大明劳动力之外,还为大明的孤寡老人生孩子,为大明提供更多的新生人口。

    犹如后世经济未发展起来之前,国内年轻妇女主要入米国的方式,就是嫁给当地的孤寡老人,二三十岁的女性与六七十岁的老头,是当时的标配。

    乃至于各个电视剧,无论出名的还是不出名的,角色涉及这方面的,都是如此的现象,国内少妇配美国老头,一直到国内经济发展起来,才变成国内少妇配国外年轻男性。

    无法满足温饱的人,的确没有尊严,嫁人的对象的群体都不同,这就是总体经济增长为个人带来的好处,哪怕你同样穷,待遇也是不同的,能获得别人的认真对待。

    朱高炽没有第一时间否决方温,太子殿下的态度,让官员们惊喜起来,看来朝廷风向要变了。

    朱高炽离开京城,其实有朱棣的原因。

    朱高炽想要继续发展,通过发展来开拓,这样的思路,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很多人认为以大明当下的势力,凭什么还跟别人讲道理?

    当朱棣回国后,这些人就有了主心骨,所以朱高炽离开了京城,把政治的舞台交还给了朱棣。

    一路来,朱高炽看到了很多的社会现象,好的与不好的,如今在辽东,面对官员们的言论,朱高炽决定彻底放手了,需求不可违。

    朱高炽记忆中,还记得后世的一篇学术文章。

    关于利己主义者。

    西方社会学家们,比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利己主义是商业增长的动力,和他秉持一样观点的人不少,哲学家大卫休谟也是这派的人物。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之上,总结的社会里程,得出了新的结论,这样发展的后果,发现它是以牺牲合作、同胞之谊这些传统价值为代价的过去。

    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利己主义削弱了这些精神,并最终导致社会崩溃。

    为了防止商业资本主义埋下毁灭的种子,弗格森倡议提升公民精神感,鼓励人们为社会公利而非私利行动。

    这样的观点,影响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最后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学奠定基础,有了美国文化开始倡导重归家庭,所有影视剧的男主都是一个模子,爱家庭爱子女胜过爱自己。

    那么从中,朱高炽的确看到了国内社会中,大量利己主义者的影子。

    他们对中国古代的对外战败大加批判,嘲讽战败的君主们,歌颂那些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可是呢,又向现代对外打仗风波中,各种的阴阳怪气,甚至拿士兵家属开玩笑。

    自己不愿意打仗,却认为古代人应该打仗,享受古代人打仗带来的好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余荫,却又不愿为后人栽树的付出。

    同样的道理,宋朝的百姓们也不愿意打仗啊。

    所以利己者是导致社会最终毁灭的蛀虫,他们还活在近代时期,西方的主流社会理论中,却不知道西方现代社会理论的存在。

    大人,时代变了。

    美国人都不讲那一套了,人家早就开始讲团结,讲家庭这些了。

    基于此。

    朱高炽痛快的离开了京城,朱棣不怕吃苦,愿意大干特干,那就让他干去好了,朱高炽要做的是夯实地方的基础,通过亲自走访,更加了解地方的需求,为朱棣即将卷起来的行动提供后勤。

    关于阉工使用方案的讨论,朱高炽决定认真听取辽东当地社会贤达的想法。

    与别的地方不同,辽东的工业主要是大明工局为主,民间商行的资本很少,所以新的一批来拜见太子殿下的人,主要是大明工局在辽东各方面的负责人。

    朱高炽先是去了北镇。

    北镇是辽东军队的主力所在,稳定辽东的局势,然后去了辽阳。

    历史上,明初时期,移民主要在广宁,随着人口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北镇是重要的地区,逐渐扩张到了辽阳,成为了第一大城,然后是沈阳,一直在向外发展中,最后人口到了四百多万。

    也正因为沈阳的底子,所以后金才有了把沈阳当做自己国都的选择。

    如今不同,辽东的发展早已超过了历史上辽东的巅峰,可辽东人口毕竟才两百万,所以辽阳城只有了些生机,更北边的沈阳,目前只有卫所的存在。

    进入了地方的卫所,卫所的军户们早就清扫了自己的房子,朱高炽和文武官员,以及地方贤达,走入了军户的家中。

    军户家里的院子里,不光有煤块,也有许多的木材。

    北平城周边的大树,百姓们不允许砍伐,这个禁令,明中期就有了,可是百姓们的日常离不开柴火,所以禁令阻止不了百姓,导致北平周边树木被砍伐一空。

    辽东不同,辽东开发的晚,有大量的树木存在,百姓们使把子力气,就能得到免费的柴火,所以辽东的军户们,主要的日常仍然以木柴为主。

    木柴被砍伐成块,勤劳的军户们,把柴火码放的齐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

    朱高炽坐在军户家里的炕上。

    北平的百姓们家里主要使用地砖铺设的坑道,辽东这边主要是烧炕,同样让屋子里暖和,也让晚上睡觉的时候,保持了温暖,不怕寒冷。

    军户们送上来本地的特产,松子之类的,用干净的盘子装着,放在炕桌上。

    朱高炽盘着腿,与军户们拉家常,犹如普通的闲聊,这么温和的太子殿下,让军户们很开心,有胆子大的,甚至与太子殿下聊起了打仗的事情。

    “打仗好啊,打仗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

    “我们当兵的,不打仗作甚呢。”

    “朝廷要打谁,我们就打谁,还有不开眼的人,说明咱们仗打得少了,把那些不服的人都杀了,看还有谁不服咱们。”

    军户们笑嘻嘻的说着让人不寒而栗的话语,官员们也露着微笑。

    朱高炽露出满意的神色。

    对也好,错也好,唯独胜利不可丢。

    只有胜利了,哪怕事后发现自己打错了,可以怜悯的流下眼泪,向被自己打死的人忏悔,也不能把仗打输了,呆在废墟中再来反思。

    说这些军户野蛮也好,说他们残忍也好,说他们不读书也好,说他们不懂文明也好,只要获得胜利,事后任何指责都可以被虚心接受。

    正如后世的袋鼠国,他们可以向灭绝的土著忏悔,但绝对不会后悔。

    辽东与国内不同。

    京城有太多的学者了,他们开始反思。

    十八世纪末期,西方日益增长的工业化已经给欧洲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变。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诸如亚当斯密,试图用经济术语解释社会的飞速变迁;另一些人,如让雅克卢梭,则从政治哲学入手,思想上在总结社会的现象,学术上和科技上也在总结。

    朱高炽很喜欢辽东的环境和社会风气。

    朱高炽一直很担忧。

    大明光复华夏山河已经五十年了,朱元璋的统一和恢复,以及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化,建立在中华文明的遗产上,以及当下的天下局势,大明发展的太快了。

    不怕野蛮的体魄,就怕文明的体魄。

    任何事过犹不及,如果太文明了,让朱高炽会很忧虑。

    新生代们从睁开眼就活在安稳的大明,富强的大明,新生代们成长了起来,他们甚至对战争开始反思,朱高炽忍不住思考,需求实在是人难以对抗的东西。

    他们衣食无忧,厌烦学校的约束,厌烦社会对他们的期许,这个比例虽然还很少,可是当反思者越来越多,开始思考凭什么是自己打仗牺牲的时候,那么大明的上限就出现了。

    谁都不想牺牲,谁都想奢靡。

    美国开始强调家庭,让人们爱家庭爱子女,试图让人们懂得贡献的道理,可惜他们做的太晚,最后只能大量吸收外国士兵和黑人士兵。

    十年,又或者二十年,朱高炽有些忧虑,京城的子弟们无法承担大明的未来,这样的群体会越来越多,所以朱高炽离开了朝廷。

    有些事,还是需要朱棣的,这些传统的人,幸运的是,朱棣是个愿意吃苦的人,愿意卷起来的人,而不是呆在京城享受富贵的性格。

    永乐十二年。

    太子殿下开始巡视全国地方,皇帝拿回治理权,只三个月的时间,官员们突然发现,朝廷的风向变了,不在大谈特谈发展、经济等词汇,而是谈起了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西部七省有哪个部落违抗大明律法,野蛮劫掠周边部落。

    暹罗吞并素可泰这个老黄历又被翻出来大讲特讲,气的百姓们牙痒痒,怎么还有这么令人愤怒的王国,敢跟咱们大明作对。

    高丽、倭国。

    聪明的人闻到了不同寻常的气味。

    不久。

    高丽国内悄无声息的那些原本关张的商号又新开了起来,高丽贸易集团、高丽十八商行、高丽人力资源公司、高倭联合商行这些销声匿迹好几年的名字,又出现在了大明的报纸上。

    随着,大明朝廷颁布了建立奴儿干铁道的项目,在报纸上只有很小的篇幅。

    朱高炽在金州逗留了两个月。

    一条高丽到山海关的铁道,一条沿着黑龙江,修建到出海口的奴儿干铁道,两项大工程启动,那些在辽东建造好了工业基础的阉工们,才安逸了不到一年,绝大部分调离了原来的位置。

    数十万的阉工被组织去往新的恶劣环境中,在河流上建桥,在沼泽中使用蒸汽机抽水,在林子里铺路,一段段的铁轨铺设在地面上。

    历史上的永乐朝,五征大漠,七下西洋,收复交趾每一次都是巨大的工程,如今的永乐十二年,最西部,最南部,最东北同时开工大规模的铁道。

    民间资本在高丽的资本扩张速度逐渐赶超大明工局,而大明工局通过这些大基建工程,一下子又拉开了与民间商行的距离,甩的民间商行们看不见影子。

    如此巨大的工程下,数百万工人的调动,不但没有让大明的经济受损,反而这一年里,大明的社会生产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巨大的差距下,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落后地区,会达到极致的“吸虹”现象,最先崩溃的是受大明影响最深的高丽,被大明的发展速度溅了一身“血”。

    明明是高丽北部和中部导致的流民,却在高丽南部爆发了。

    高丽全罗道砺山,历史上抗拒倭国入侵,高丽民间义军最盛的地方,爆发的流民叛乱,原本不受重视,高丽南王派人平叛,结果传回来大败的消息,于是再剿,再败,成为了高丽南部的霍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