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阅兵前夕
“我个人觉得……应该问题不大。” 面对丁高恒的问题,常浩南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 “除非他们的编辑喝多了,没有把我的文章送到研究微分几何学的那几位专家手里。” 其实90年代这会,他这份文章投出去,无论投给谁,最后兜兜转转,大概率都是交给那么几个人审稿。 无非是效率差别罢了。 丁高恒点了点头。 如果别人这样表态,他可能还要有些顾虑。 但常浩南说话历来留有余地,也从未有过诳语,既然能有这样的表态,显然是相当自信。 “那大概什么时候能发表出来?” 丁高恒关切地问道。 “这可就不好说了……” 常浩南摇了摇头: “按理来说,我的证明过程只是对于里奇流的扩展,还没有到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的程度,连……呃……总之对于研究微分几何,尤其是研究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来说,理解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障碍。” “但我听说那些搞理论数学的大佬脾气都比较奇怪,也保不准恰好找不到人,或者手头有事,只能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考虑到数学年刊是双月发行,那最快应该能登在11月末的今年第六期上面。” 听到发表时间是以月而不是年来计算,丁高恒明显松了口气。 而常浩南也稍作停顿,然后才继续道: “这个我倒是不急,本来就是个研究流形学习的副产物,国庆之后,我的工作重点应该会放在给涡扇10项目收尾,还有刚才说的数据挖掘算法上面,这个是应用型比较强的项目,对于现阶段来说价值更高一些。” 别说只是两个引理,就算真把庞加莱猜想给证明出来,对于现如今的华夏来说也不是特别迫切的事情。 当然不是说庞加莱猜想没有现实意义。 正相反,庞加莱猜想在计算机、工程设计、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否则,它也不会在7个月后被纳入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但是跟同为千禧年难题的N-S方程类似,即便不找到数学角度的严谨解释,工程界一样可以先用起来。 而且,考虑到庞加莱猜想需要的是“证明”而不是一个“解”,因此它的工程应用相比N-S方程还要更加简单一些。 我就先假设它成立。 万一日后发现不成立,那想办法加个修正就行了。 再者说,作为重生者,常浩南明确知道,庞加莱猜想是成立的。 在上一世,它于2003年被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所证明。 没有投稿给任何数学期刊,而是直接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了连续3篇论文。 由于他在证明过程中几乎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因此其它数学家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他的证明过程正确。 只不过在那之前,2005年,佩雷尔曼已经进入隐居,无人知晓他的下落。 无论是100万美元的奖金,还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头衔,还是菲尔兹奖,都没能让他重新现身。 实际上,庞加莱猜想更大的价值,其实是在物理学,比如为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理论提供数学基础。 而那就是更久远之后的事情了。 等到把华夏的综合国力提升上去之后再考虑也不迟。 “数据挖掘……听上去像是数据库相关的技术?” 以丁高恒的年纪,要搞研究是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跟踪一些前沿课题还是不成问题的。 甚至对于常浩南口中的新名词都有点概念。 “算是吧。” 常浩南点点头: “通俗来说,就是从海量复杂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目前比较有用的可能是……生产流水线管理还有……搜索引擎。”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应用。 比如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乃至人工智能。 但这些在千禧年这会就属于真画饼了。 相当于小麦还没开始种呢。 所以常浩南干脆也就没提。 以后真有实现希望的时候再说吧。 不过,丁高恒的关注点却并没有放在流水线管理上面: “搜索引擎……就像是谷歌那样的?” “对,不过这个只能算是搜索引擎的技术之一。” 常浩南回答道。 也是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 1999年的时候,华夏其实还没有自己的搜索引擎。 某度是2000年1月才成立的。 搜索引擎这东西,虽然看似不太起眼,但哪怕一直到二十多年以后,全世界也只有华夏、美国、韩国和俄罗斯有自己独立技术的搜索引擎内核。 当然,某度也好,谷歌也好,后来都逐渐利用各自的市场垄断化身成了广告巨魔,这就属于是后话了。 但搜索引擎技术本身绝对是正面的。 尤其是在互联网扩展初期,大大降低了初学者的上手难度。 毕竟,直接到地址栏里面输入网址这种事,其实还是有点门槛的。 而如果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对某度施加一些影响力的话…… 不仅可以让火炬集团多赚点钱。 似乎也有助于规范对方未来的发展。 双赢。 只是时间已经有点紧张了。
某度的核心技术专利《超级文件检索系统和方法》如果已经完成注册的话,那其实就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成立条件,常浩南只能从改进性能的方面入手。 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把这件事暗暗记在了心里。 …… 一路闲谈,车队总算来到了武清机场。 这里是华北地区七个阅兵保障机场之一。 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包括八一飞行表演队在内的大部分固定翼飞机都会从这里起飞。 包括几种三代机,也从原计划的杨村转移到了这里。 “丁主任,常总。” 二人下车之后,穿着一身飞行员制服的郑良群早已经在附近等候了,见到二人当即敬了个礼。 当然,主要是给丁高恒敬的。 常浩南不是军人,自然没办法还礼,只是和郑良群握了握手: “郑指挥,您这是……要亲自上阵?” “自然。” 郑良群点点头: “我是截击机梯队的领队机飞行员,现在其实是刚归航不长时间。” 理论上讲,包括空军司令在内的所有军事主官,都有升空飞行的能力。 但一般来说,由于45岁停飞线的存在,能真正上天的战斗机飞行员,最高军衔就是大校。 毕竟在和平时期,一名军官按部就班升到少将,怎么也要超龄了。 不过,作为全军目前仅有的两名参与过作战行动和准作战行动的飞行员之一,郑良群恰好就卡在了45岁以下晋升少将。 也就获得了这个堪称千载难逢的机会。 “又要亲自参与训练,又要负责管理……你也是辛苦了。” 丁高恒虽然不算郑良群的直接领导,但毕竟也属于上级,说这么一番话也没问题。 “怎么能算辛苦……别人想要这机会,还轮不上呢……” 郑良群腰杆一挺,满脸带笑地说道: “再说,李总指挥还专门给我配了三个副手,足够了,保证在十月一号当天,米秒不差通过天安门上空!” 几人说话的功夫,不远处的天边传来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 常浩南和丁高恒同时转过头。 是4架战斗轰炸机正在准备降落。 虽然离得很远看不太清,但常浩南还记得郑良群之前说过,如果是4机箭型队,那就是刚试装服役不久的歼轰7A。 “走吧,其它编队目前也在陆续归航,正好去看看。” 郑良群的脸上露出志得意满的神情: “我当了二十年飞行员,都很少能看见这次这么壮观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