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太孙朱雄英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一章 不拘形式

第七十一章 不拘形式

    太子这一句“以和为贵”,可是让晋王把燕王恨到了骨子里。可他这么做,无疑就是变相的庇护了齐王。朱雄英是想不明白,太子没说,他也没法往深里问。

    但有一点很明确,在太子的手好之前,他就得捉刀代笔,帮着处理政务。这活计,是朱雄英最烦的,从前看老爷子整天案牍劳形,他就透着烦。

    第一天,朱雄英负责念,太子怎么说,他就怎么批,当了一天无脑的笔,机械性的熬了四个时辰,出来的时候,膀子都硬了。

    第二天,朱雄英念完,太子还让他表述一下自己的意见,补充不足之处后,再按照太子的意思,将奏章批好。

    第三天,太子让他直接批,批写完,朱标再随便抽几个检查。

    ......,到了第六天,朱标发现异常,原本应该批三个时辰的东西,朱雄英一个半时辰就批完了。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翻了几本朱雄英批奏的本章,看完之后朱标“拴Q”了。用眼睛盯着,这小子中规中矩,一放松就玩离经叛道,是吧!

    “来来来,你给孤解释一下,临山卫、定海卫、昌国卫闹响,你为什么要兵部派员,就地处决浙江都司千户以上所有正职军官。”

    朱标自觉是个开明的人,他要是个老古板,就不会任由朱雄英天南地北的瞎胡闹,更不会让随即用批写朝政文牍。

    他允许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也允许犯错误,可你不能太出圈。这批都是什么,别说下面执行起来会有异议,皇帝choucha又该怎么交待。

    可朱雄英却不以为然,给他倒了一杯茶,还让朱标稍安勿躁。这让朱标更说火大,他知不知道,这轻轻的一笔,会有多少人被牵扯,又有多少人会丧命。

    “父王,您急什么啊!儿臣这么批,觉得是有理由的。”

    “像您这般长篇大论,苦口婆心,完全是徒劳无功。”

    朱雄英这话,可是把朱标气乐了,教下面的官员,谨慎处置,“一事通,不再难”,这有错了?

    他跟宋濂求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过他,帝王者,教百官,立社稷。百官顺服,依律行事,天下则垂衣拱手而治。

    怎么到了朱雄英这,就成了无为而治了呢?李善长是法家的,但这也不是他的路子啊!

    “行行行,你能狡辩是吧,来,你说给孤听。”,朱标倒想看看,这混小子能狡辩出什么来。

    额,见太子亲爹不依不饶,非要刨根问底,朱雄英耸了耸肩膀,只能老老实实的解释。没办法,谁让人家是爹呢!

    先说下面的那些官,请安之类的吉祥话占了一半,朱雄英没他那么好的耐心,看他们的拍马屁,直接跳到后半段,看正事就行了。

    至于说,朱标教不会他们,是因为大多数官员,爱惜自己都多过忠心朝廷。他们上的本子,多数都是伸手要东西,所以不管朱标怎么教他们务实求真,他们都会这么写。

    那浙江都司报兵部,转到东宫的这份闹饷文书,责任根本不在卫所的官兵。从这字里行间躲躲闪闪的言辞此中,就能轻易的看出来,他们是希望补充户部将“火耗”补上。

    是,这一点,处理国务多年的朱标,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解决此事办法无非两个,要么户部认倒霉,把这份“火耗”补上;要么令浙江都司出兵,抓几个闹事者,杀一儆百。

    兵部的人,就是抓住了朱标没有带过兵的短板,又不会轻易开杀戒,所以才原封不动的送上来。

    “徐允恭节制陕西军队后,杀了三十五人,将火耗两成半的惯例降到一成。”

    军饷出库,兵部与户部交接时,每一锭都是要过称的,保证足量足两的交付,这个环节绝不会出错。

    千里之遥的陕西的火耗可以降到一成,那与直隶近在咫尺的浙江,为什么就高达三成呢!

    按照规矩,军饷解赴都司后,由都司营造负责容成小块,然后分到诸卫去。

    所以出问题的环节,要么是都司的人在熔炼前直接截留了一部分,要么就是熔炼过程中有人做了手脚。

    但不管那样,都司的人是绝对脱不了嫌疑的。大明是军户制,只要官不过指挥使,都别想脱离军户籍。他们的话语权轻,自然要沦为被坑的对象。

    查这种案子是很麻烦的,要涉及军规,又要考虑派系,就比如浙江的,多半是信国公的部下。三法司要查,是需要时间,需要证据的。

    可将士们等不了,真闹出兵变来,丢的还是朝廷的脸面。反正,这些千户以上正职,要么参与其中,要么涉及渎职,拿他们的脑袋,安抚将士们不大不小正合适。

    虽然是一杆子,打死一船人,可能有几个冤死鬼,但朱标不得不承认,混小子的办法,也不失为两全之策。先把局势稳住,然后徐徐图之也是对的。

    但朱标毕竟是老子,老子怎么可能让儿子比下去,所以又从奏章中挑出了两本,以此质问。

    “还有,一人在通政使司衙门前自缢,你就要申饬通政使蔡追、左通政茹常,还命三司全力介入调查。”

    “这个,户部主事-梁孝,一份本章,区区五百余字,他竟然写错了三十字。如此不成体统,你还注解勉励了一番?”

    相比于头一个,这两个就简单多了。按照明制,只有三品以上的臣工,才可以直接向天子上本言事。下面的人,想要直达天听,在有司衙门面前如果级级上报,便只能以死相谏。

    通政使蔡追、左通政茹常,就因为人家是不入流的末吏,便打发到了应天府。御史都老爷们的弹劾是对的,换成朱雄英,也弹劾这俩死抱着朝制当牌坊的家伙。

    至于,户部主事-梁孝写错别字,再正常不过了。他一个抡刀的丘八,转了文职,写奏本的时候,词能答意便是好的,犯不着跟他较真。

    当然,太子要是觉得不妥,那就罚俸三个月,再写五十篇大字,让他吸取个教训。

    “你。”

    张弛有度,考虑全面,以己度人,恩威并施。这小子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了朱标的预计。

    虽然与他行事作风大相径庭,但也许,换一种新的方式,能在朝堂起到不同的作用。

    所以,朱标也只能,摆了摆手:“行行行,你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