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朕对察举制有话要讲!(求订阅)
“秋粮还没有下来,所以粮价略贵,一斛粟大概在两百钱上下,等今年的秋粮下来了,也许能降到一百五十钱上下。” “平常的年份,到了此时,一斛粟大约在一百五十钱上下,算下来只涨了五十钱,也不算太多。”田延年不在意地说道。 果真是屁股决定脑袋,五十钱的涨幅,对于每个月可以选择领粮或者领钱的官员来说,当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对于那些需要买粮度日的百姓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更何况,粮价上涨,还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百姓手中的钱就相当于变相地变少了。 财富就如此消失在了虚空之中。 看来,打仗真是一件消耗甚众的事情。 “要往三辅运输更多的粮食,平抑粮价是重中之重,不能让百姓买不到粮食,朕希望尽快让粟的价格回到一百二十钱一斛。” 田延年不知道天子为何如此重视这件小事,但是为了讨好天子,还是说道:“诺,陛下仁慈,微臣一定尽力完成。” 霍光倒是在一旁点了点头,天子能够从这些小事上入手学习朝政,是他最想看见的一幕。 然而,霍光绝对想不到,刘贺此刻又在心中酝酿一件大事了。 议完军务之后,自然就是议论政务了。 经过上个月的“上庙号”的风波之后,十几个杂号大夫,连同长信少府全部都被清出了朝堂,再加上空出来的丞相之位,整个朝堂一下子就有了许多的空缺。 丞相之位,颇为扎眼,是不少人都盯着的“肥rou”,只能是霍光与天子商议之后,再在朝堂上下诏宣布,是不可能直接放在小朝议上商定的。 否则恐怕人脑袋就要打成狗脑袋了。 但是,那些空出来的杂号大夫,倒是可以先从郎官里拔擢一些人来担任。 官员任免,军队统调,都是霍光死死盯着的核心问题,所以刘贺不能主动提出来,他只能默默地等霍光主动来说,然后再顺势而为。 幸好,刘贺没有等太久,军务上的事情刚刚说完,霍光就把拔擢郎官担任杂号大夫的事情提了出来。 “陛下,如今朝堂上的诸大夫多有空缺,按照成制,应该要从郎官中选出合适的人选,填充到朝堂上来,以备天子咨询。” “仲父此议正合朕意,只是朕对此事呢过程不甚了解,仲父可向朕讲解一二?” 刘贺这倒不是谦虚,察举制看似简单,实则在细节上非常完备,是一套严丝合缝的体系,决不是“地方推荐,中央任免”那么简单。 “那老夫斗胆,就和陛下说一说。” “我大汉选官行的是察举制,想必陛下是知道的,察觉的科目颇多,陛下自是不用一一了解,只需要知道不管是常科还是特科的人才,都是由郡国守相和百官公卿推举出来的即可。” 霍光说得坦然,似乎天子知不知道也无伤大雅,举手投足都透露着一股跋扈。 “那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些科目是朝廷缺了相关的人才之后,才下令让地方察举的,因为是有具体的才能本领,所以他们被察举到朝廷之后,自然立刻就有了去处的。” “但是有一些科目察举的人才暂时无实际的理政经验,更无擅长的本领,那么就要先到光禄勋的手下当郎官,一边学习政务一边等待拔擢。” “等过了一些年限,他们在朝堂上学到了真正理政的经验,又或者被皇帝发现其才能,就可以出来担任实职了,后面的去处,要么留在长安从杂号大夫起步,要么就去地方当县令。” “这后一类人数更多,比如说常科之中的孝廉和特科之中的贤良文学,就属于这后一类。” 原来,这些儒生从地方征召到朝堂还只是登堂入室地第一步,运气不好的话,也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出任实职。 刘贺也就突然明白了,难怪那些儒生出生的杂号大夫那么看重自己的闲职。 毕竟这个无府衙,无属吏的闲职已经是领先别人一头了。 至少也能在天子身边经常露脸。 “不谈特科,每年举孝廉的人数都有上百人之多,年年如此推举,而朝堂空缺的位置不够,那郎官岂不是会剩下很多?”刘贺问道。 他这句话刚刚问出来,就发现霍光和张安世等人的脸上有一丝尴尬。 似乎被刘贺问到了关键。 刘贺四面看了看,发现在场的众多官员都有这样古怪的表情。 “仲父,朕是问到什么禁忌之处了吗?” 霍光犹豫过后,说道:“这倒不是,反倒是陛下问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老夫来和陛下解释一番。” 原来,因为每年察举的儒生很多,而官员空缺的位置少,所以在光禄勋的麾下就积累了大量的郎官。 有些郎官一等就是十几年,两鬓斑白都没有机会出任实职。 就算日后有幸能够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出任实职,心气和能力也都已经没有了。 一辈子也就只能碌碌无为,成为一个于国于民没有太大用处的官员。 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冗员,也可以说成是吃空饷。 听完之后,刘贺也就接着问道:“那朕想问一问,如今光禄勋的手下有多少郎官?” 张安世站了出来,盘算一番之后,说道:“所有的郎官加起来,至少有一千人左右。” 刘贺心中感到吃惊。 天子郎官都是秩六百石的官员,每个月朝廷都要给他们发放七十斛的粟,折算下来约一万钱,一年下来,就是十几万钱的开销。 于国于民,没有尺寸功绩,却要食民脂民膏,这是一件极不合理的事情。 但是刘贺还不能彻底改变此事,适当地养一些闲人,是每个帝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是维持统治的好手段。
与后世的几个朝代比起来,大汉的这些郎官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 赵宋、朱明和鞑清,都养了数目巨大的闲人。 大汉帝国的财政状况不错,所以刘贺不介意养闲人。 他更害怕的是人才被埋没,怕的是庸人得以上位。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算低,因为不管是察举还是任官,cao持这一切的都是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就有人会为了利益而徇私。 刘贺要重新定一个标准,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才。 这个标准还得看得见摸得准,尽量减少一些看不见的灰色地带。 但是,此事涉及到官员选拔的事情,刘贺要小心地提出来,以免霍光起疑心。 思虑片刻之后,刘贺终于才想好了要如何入手。 “仲父,那此次空缺的各种大夫,是再从民间察举一些贤良文学来担任,还是从现有的郎官中拔擢一些人呢?” “自然是从已有的郎官中拔擢更为合适,儒生刚刚闹过乱子,此刻就又察举贤良文学,恐怕会被世人认为是朝堂向儒生低头,是决不可取。” 刘贺猜对了,霍光是一个谨慎的人,一定不会那么快就把这件事情忘到脑后的。 “仲父所言极是,那拔擢郎官的标准是什么?” “陛下不用担心,老夫会和御史大夫及光禄勋一起商议,来确定最后的人选,到时候,陛下直接下诏即可。” 霍光说得理直气壮,但是蔡义和张安世的脸上却有一丝尴尬。 刚才的这两句话,何止是跋扈,简直是忤逆了。 竟然敢将天子排出在选官之外。 如果是孝武皇帝在位的话,霍氏怕是会因为这一句话就族诛吧。 这几年以来,虽然每一次从郎官拔擢官员,名义上都是由三公和光禄勋共同商议决定,最后再得出名单之后,再交给天子下诏任免。 但实际上,霍光行的却是一言堂,根本没有商议的过程,而拔擢出来的官员多是霍光的党羽。 他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朝堂的。 张安世对此颇为不满,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制止。 所以谈到此刻,他知道接下来又是霍党在朝堂上的一次饕餮盛宴了。 所以自然有些不自在和不满意。 光禄勋掌管着评判郎官的权力,却不能替天子拔擢出合适的官员,更还要被霍光越俎代庖,当然会不高兴。 刘贺抓到了张安世脸上的这一丝不满,知道今日今地,他会成为自己的助力。 那就来看看,你张安世敢不敢上朕这条贼船了。 刘贺在榻上坐得直了一些,说道:“仲父,在选拔官员的这件事情上,朕有一事要提。” 今天四更一万字,这是第二更。后两更在晚上九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