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贫穷陷阱
苏璟的话语直接让朱标的身体动作停了下来。 三人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那两个新来的乞丐将苏璟施舍给一老一少两个乞丐的铜板给抢走了。 “牛肃,你买几个馒头,送过去,记住,放下馒头,立刻就走,不要逗留。” 苏璟拿出几个铜板交给朱橚,并吩咐道。 “知道了。” 朱橚接过铜板,随即朝着街道另一头的馒头店跑了过去。 “苏师,为何不让学生出面?” 朱标朝着苏璟问道,他实在是想不通。 那一老一少的两个乞丐,明显更可怜。 而那两个出手抢夺别人碗里财物的乞丐,简直就是强盗。 苏璟看向朱标,淡淡道:“牛懿,你是不是觉得,两个乞丐而已,打发起来很简单。” “难道不是吗?” 朱标皱眉,疑惑并没有缓解。 苏璟微微一叹,倒也没有责怪朱标,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对于底层百姓的生存规则并不清楚。 “溧水县的乞丐可不少,我给那一老一少铜板,只会被抢。” 苏璟朝着朱标道:“但如果是一锭银子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多人的眼红。甚至不只是乞丐。” “同样,你刚才如果真的出面的话,除非是杀了那两个家伙,否则伱觉得他们心有怨气,会找谁报复呢?” 这就是底层的现状,即便都是乞丐,也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朱标的脸上露出了诧异,看向苏璟道:“苏师,一共也就这么几个乞丐而已,他们之间何至于此?” 他是不能理解的,都是乞丐了,为何还要这般互相倾轧。 苏璟淡淡道:“为什么?因为人性呗,这事早多少年都是如此了。” 朱标稍稍沉默了一会,朝着苏璟道:“苏师,那我们帮一下这些乞丐,不就行了?” “反正也就几个,以苏师的能力,应该不难吧。” 要说心善还是朱标心善。 “倒也不是不行,不过若是再见到其他乞丐呢?还帮吗?” 苏璟笑着说道。 帮助两个乞丐,于他而言,不算是很难,他也不介意。 但苏璟了解朱标,他的心思,应该不仅仅只是帮助两个乞丐而已。 朱标理所当然道:“那自然是看见就帮帮,一个县的乞丐才几个,小事罢了。” “才几个?” 苏璟眉头微挑,朝着朱标问道:“那你觉得,这溧水县内,有多少乞丐?” 朱标想了想,回忆了一下自己在溧水县生活的这段日子,见到了多少的乞丐。 “可能有个几十个吧?” 朱标不是很确定的说道,他没敢再说几个了。 毕竟这种事,朱标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去留意统计。 “好,那咱们明天就干一件事,好好统计一下,溧水县的乞丐数量。” 苏璟可没有空口对着朱标大谈数据,没有实际的调查,什么都是虚的。 “是,苏师。” 朱标点点头,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而这时,朱橚已经拿着馒头朝着那两个乞丐走了过去。 并不是白面馒头,而是带着几分黄色的馒头。 纯白面的馒头,那可是精粮。 那一老一少两个乞丐立刻朝着朱橚感恩戴德,朱橚却也没过多逗留,飞快的就跑走了。 苏璟的告诫,他还是记着的。 毕竟朱橚只是个六岁的孩子,这种事,得快。 次日一早。 苏璟便带着朱标出门了,晚秋天寒,早上的水汽大,尤为寒冷。 但街道上的乞丐,却已经早早的出现了。 大多数都集中在早餐摊贩的不远处,因为这里最有可能混到口吃的。 苏璟和朱标两人分头行动,一人负责几条街道,记录着乞丐出现的数据。 中午简单吃点饼子,继续蹲守记录。 直到傍晚时分,苏璟和朱标这才汇合到了一起。 “怎么样,牛懿,你记录了多少个?” 苏璟朝着朱标问道。 朱标回答道:“73个。” 其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乞丐。 苏璟说道:“我统计到的是84个。” 也就是说,两人在一天之中统计到的乞丐数量,就有一百五十多个了。 “有点多对不对,我们两个统计到的肯定不是全部,溧水县这么大,还有好些地方没跑到。” 苏璟朝着朱标说道。 “的确如此,苏师。” 朱标点点头道。 他是真的没想到,大明治下,如此繁荣的溧水县内,也会有这么多的乞丐。 苏璟淡淡道:“其实这还算少的了,咱们大明的丐户制度你知道吧。” “自然是知道的,苏师。” 朱标回答道:“无论是蒙人还是色目人,他们都是贱民,连乞丐都不如。” 这种种族等级制度,在朱标的口中,那是无比的自然,完全是理所当然。 苏璟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哪怕在前世,种族歧视也是世界性的大问题。 况且明朝的情况十分的特殊,在元朝时期,作为统治者的蒙人将统治下的百姓分为了四等。 一等人是蒙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地区的汉人,而四等人却是南方地区的汉人。 如此不公平的待遇,自然会引起南方汉人的反抗,但是碍于蒙元王朝的实力过于庞大,致使汉人敢怒而不敢言。 直到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等起义的诸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统一华夏,大明正式建立。 老朱自然而然也实行了种族等级政策,但等级与元朝的正好相反。 汉人的地位最高,色目人和蒙人都是贱民,并被钦定为“丐户”,意思是连乞丐都不如的人。 丐户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和奴隶差不太多,完全没有人权可言。 “咱们这溧水县就在应天府治下不远,丐户数量不多,所以我们这里的乞丐,其实基本都是穷苦生活不下的普通百姓。” 苏璟说道:“若是换到其他远的地方,蒙人和色目人还有不少,丐户就多了。” “而且,能和溧水县相比的县城,整个大明也没几个。” “也就是说,其实大明的百姓,还是有许多吃不上饭的,百姓的生活,依旧是困苦的。” 封建王朝下的老百姓,绝大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生活都是贫苦的。 朱标闻言,神色微沉。 思考着苏璟所说的话。 溧水县的百姓生活水平已经很高了,在大明算得上是相当优渥了。 但依旧有着许多的乞丐,有着许多连生存都无法保障的百姓。 这样的大明,和朱标想象中的,相距甚远。 百姓应该都是安居乐业才对。 “苏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朱标看向苏璟道:“明明现在的大明土地数量是足够供养这些百姓的,应该也不会有人地矛盾的问题啊。” “而且如今的大明,也鼓励开荒耕种,只要愿意去劳作,应该不至于此吧。” 别说,朱标对于人地矛盾的这个论题还是深入思考过的。 当前的大明,因为刚刚经历过诸多的战乱,整片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其实是锐减的状态。 毕竟大明正式建立才两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有自给生存的能力,至少也得十几年。 也就说,起码得十几年后,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大明的人口数量才会出现大幅的增长。 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将男子可以成婚年龄定在16岁的原因了。 尽早的结婚生子,才能让大明的百姓数量增加的更多,人口就是劳力,劳力就是国力。 很现实,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呢,在朱标看来,现在的大明,是根本不存在人地矛盾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人口太少,土地很多,这是分得过来的。 “这不是人地矛盾的问题,这是贫穷陷阱。” 苏璟淡淡的说道。 低收入者的陷阱? 朱标有些诧异的看向苏璟道:“学生不懂,请苏师教导。” 苏璟说道:“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原本就穷,什么都没有,连最基本的生产力工具都没有。” “大明现在的确是鼓励开荒,但开荒得要农具吧,他们没有。” “开荒也需要付出体力劳动吧,他们之前就是吃不饱穿不暖还没地方住,又怎么会有多余的力气去劳作呢?”
“无论是农具,还是体力,这些都是前期的投资,而种出的粮食,便是回报。” “所谓贫穷陷阱就是,因为贫困,无法支付投资回报,没有回报,自然只会更加的贫穷,从而陷入穷者越穷的陷阱之中。” 听到苏璟的话,朱标立刻道:“那他们可以去借啊。” “只要熬过开头的难关,等到了粮食收成的时候,那一切都会好起来了。” 苏璟摇头道:“谁会将自己的财产借给乞丐呢?乞丐没有任何的资产,生活的贫苦更是导致他们身体的孱弱。” “如果用资产来形容的话,乞丐本身就是一个高负债的不良资产,任何聪明的投资者都不会选择这样的不良资产来进行投资。” 这话听完,朱标沉默了。 他听明白了,这些乞丐已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没有钱做先期投资,那就没有任何的回报,没有回报,只会更加的没有钱。 如此下去,当乞丐也只是苟延残喘,根本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性。 当真是一个“陷阱”。 “苏师,您是不是可以帮他们?” 朱标看向苏璟,露出了希冀的目光。 苏璟的商业智慧,是朱标见过最厉害的,刚才描述的时候,也用的是资产来形容的。 那么,在苏璟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了呢? 朱标很是期待。 “你说的帮一个,还是帮所有?” 苏璟淡淡反问道。 朱标一愣,沉默片刻后说道:“学生自然是想帮所有。” 他是太子,未来的大明皇帝。 朱标的愿望,肯定是整个大明境内都没有乞丐,百姓的生活无比的美好。 “那我做不到。” 苏璟摇头道:“以我的能力,最多也就是救济救济他们,涵盖的范围也仅仅是我能见到的乞丐,怕是连溧水县内的所有乞丐,都无法做到全部救济。” 苏璟的确挺有钱的,但他并不是福利机构。 救济乞丐,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朱标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苏璟的能力是有限的。 朱标默然,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个回答,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期盼。 “苏师,难道就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朱标看向苏璟,再次发出了恳求。 苏璟看着朱标这真挚的眼神,略微思量了一下,说道:“办法也不能没有吧,只能说这是一个长期攻坚的事情,至少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苏师请说。” 朱标立刻正色道。 苏璟顿了顿,说道:“这乞丐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贫穷的问题,如何让这些乞丐摆脱困境,也就是让他们摆脱贫穷,这一点牛懿你能理解吧。” 朱标点头道:“学生能理解。” 苏璟继续道:“首先要肯定的是,贫穷是一个大体量的国家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 “社会财富的分配,必然有其不公平性,越是体量大的国家,这样的不公平性导致的差距就越发的明显的。” “所以,想要消灭贫穷,一定要有一个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功能。” “比如赈灾,其实这就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将从社会收缴而来的财富,去补贴救济那些受灾而陷入贫困的百姓。” “所以,如何正确的进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对于消灭贫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听到这里,朱标突然开口道:“苏璟,您的意思是,直接像赈灾一样,救济这些贫苦的百姓吗?” 救灾的办法,最是简单直接,发粮就行了。 “不不不!” 苏璟立刻摇头道:“这样的办法可不行。” 苏璟前世的漂亮国,便是这样的脱贫办法,直接给穷人发钱。 但实际的脱贫效果,并不好。 直接发钱的办法,最终造就的是大量的懒汉。 况且,大明也没那么多的粮。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粮食可太金贵了。 赈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维护受灾地区的稳定,不然大量的百姓没饭吃,那是要暴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