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科举改革

第三百八十九章 科举改革

    第389章科举改革

    华盖殿。

    内阁、礼部依照惯例,将誊录好的会试榜,还有贡士名录信息奏章呈递皇帝。

    朱怡炅拿起看了片刻,随即颇为惊讶道:“刘统勋居然只考了甲榜第十一名吗?”

    此次会试主考官王礼闻言,虽然惊讶皇帝怎么会关注一个山东考生。却还是回答:“回禀陛下,此君试卷臣与诸位考官一同观过,文章一道的确发人深省,只是到底见识不足,难免有些空谈。臣与诸考官共同商议,还是觉其文章当排甲榜第十一名为妥。”

    说的很委婉,实际就是告诉皇帝,我们这么多人都看过了。这个刘统勋文章立意是不错,但内容太空洞,诸多不切实际,明显还是太年轻了。

    甚至于,连这个十一名还算是反复商议后的结果。因为刘统勋是山东考生,还是甲榜唯一一个北方士子。

    大明新朝重启南北榜,并不是说要搞两个会试榜,而是按照南北比例录取考生,确保新科进士中总会有北方士子。

    而这次会试榜,除刘统勋是十一名,剩下北方考生几乎全在末榜,只有两个在乙榜,还是倒数。

    南北榜到底是皇帝定下,若甲榜一个北方考生都没有,全在末榜,即便的确是真才实学,皇帝脸面也会挂不住。

    太祖爷当年不就查清没有舞弊,确实是那些落榜叩阙的北方考生不如南方考生文章写得好,换言之就是不够卷。

    但老朱还是把那些考官给凌迟了,然后自己重新阅卷排名,硬生生抬举了51个北方进士。

    刘统勋其实也是猜出了这一点,整个甲榜就他一个山东人,能看不出来吗?

    朱怡炅笑道:“呵呵,看来这世上英才还是不少都愿在我大明新朝一展抱负,倒是王卿此番着实辛苦了。”

    朱怡炅没有揪着不放,他又没名臣收集癖。

    而且,会试榜只是确定进士,真正排名次、中状元还得看等殿试。

    “陛下圣明!”王礼松口气,连忙拱手说道:“臣既为本次会试主考官,自然责无旁贷,不敢言辛苦。”

    会试不止考生辛苦,考官也是要一直待在贡院里头监考的,全程不能外出,为的就是防止考官舞弊。

    王礼去当主考官,包括后面监督阅卷,近一个月都在考场出差。内阁旬月以来都是次辅带着另外两位阁臣商量着来,实在解决不了就去找皇帝汇报。

    礼部尚书林景裕这时说道:“陛下,而今会试已经圆满结束,应该尽快筹备接下来的殿试了。”

    王礼跟着说道:“林尚书所言极是,殿试在即,确实该早做筹备。”

    “臣附议!”剩下三位阁臣连忙拱手附和。

    其实殿试所需笔墨纸砚耗材,就连监考官礼部都已准备就绪,因为考场定在奉天殿,所以还不能立刻布置,只能当天来。

    只是现在为止,皇帝居然还没告知考题内容。

    殿试严格来说是皇帝来出题,可多数情况还是皇帝与内阁、礼部商量着来。

    临场出题不确定性太多,真的出现那一般只存在一种情况,皇帝已经不信任大臣。比如嘉靖晚期殿试,就是皇帝自己出题,跟大臣完全没有事先说明通气。

    出的题目从开始如何治国,到后来直白的去问考生,如何确定百官在说真话。

    朱怡炅想了想,开口说道:“而今殿试在即,便着内阁、礼部尽快筹备殿试相关,务必不要误了七日后的奉天殿殿试。至于殿试的考题,便以治国为要,问问这些考生,若他们为官地方,该如何施政?就以他们各自家乡籍贯来写,让考生尽管畅所欲言,不必害怕写错。”

    居然以治国理政为殿试考题,四位阁臣都有些惊讶。他们还以为皇帝肯定会出与西洋相关,却不想会是这般结果。

    “臣等遵旨!”惊讶归惊讶,内阁、礼部还是拱手接旨。

    相比会试里皇帝出的那些吕宋、西洋科题,还是这般治国理政在阁臣来看更为务实一些。

    这并没什么好奇怪,而今天下时局已定,通过会试让考生能重视海外,端正态度即可。

    会试最终目的肯定还是为了选材,这毋庸置疑!

    “嗯。”

    朱怡炅又看了一遍会试榜,里头除了刘统勋,余下一个都不认识,甲榜会元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这也是他带来的蝴蝶效应,在考题中加入历算和西洋学,这些新知识已经让传统的八股文章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朱怡炅想了想,随即颁下圣旨:

    今后会试,三十岁以下,若无中第者,可重复再考。若是过了三十岁,则一律只准考一次。四十岁以上,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是要给今后会试都定下年龄限制了!

    因为朱怡炅刚刚在看会试榜和考生籍贯名录时就发现了,此次录取的贡士里有三分之一的考生都年龄偏大。普遍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倒是没有超过四十岁的。

    这样肯定不行,不是说这些人年纪太大,而是这个现象很不好。

    范进中举的课文,朱怡炅小时候还是学过的,当时的老师还要求他们全文背诵。虽然现在已经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这么说起来,老师居然也不说声谢谢。

    若是放任士子可以终身考试,这会造成人才的积压浪费,文人士子每日不事生产,就只知道钻研如何考试。

    满清乾隆六十年,各省甚至因为老头考生太多,竟然选择上报中央。

    只不过乾隆没管,反而还加以鼓励,这直接导致当年来北京考会试的70岁老头达到122人,超过80岁并考完三场的达到92人。

    现在可不是后世,没有工业化积累的庞大人才储备,每一个人才都不能这样荒废。

    内阁对皇帝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猝不及防,王礼连忙劝道:“陛下,三十岁以上考生尽皆只准考一次,这未免有些太过苛刻。此次考生可是有不少都过了三十岁,还有四十岁落榜者更是不计其数……”

    朱怡炅说道:“那就三十五岁,朕已看过,这会试榜上,年龄最大的也才三十四岁而已,朕许三十五岁以内可以复考,已是仁至义尽。至于那些四十岁落榜考生,便借此机会,让他们都不要再好高骛远,早日去地方为官,造福一方黎民难道不好?”

    “陛下……”

    王礼还要硬着头皮再劝,朱承训却是抢过话茬高呼:“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既可杜绝考生无端滥考,凭白损耗财力物力,也能趁机充盈地方官吏。而且此等历朝传下之陋习,合该早日废除。”

    对考生年龄做出限制,并非朱怡炅独创,早在前明就有试行过,只不过没多久就不了了之。

    朱承训会支持,纯粹是屁股决定脑袋,他虽是举人出身,但而今官位却不是考上来的。

    与之相同,大明新朝很多年轻官员,都不是考上来。有不少甚至连个功名都没有,一路从基层不断立功升迁而来。

    先前江西案的裴海成,堂堂一省巡抚,封疆大吏,实际上连个秀才功名都没。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当初可都是冒着杀头风险从龙,随后兢兢业业从基层一路升上来。凭啥那些考生就能坐享其成,考个功名就能风光无两,直接授官。

    好困,脑子昏昏沉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