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大明最紧要的事情
朱重八朱皇帝瞧了瞧不远处用来存放纸张的屋子,瞧着那些堆积如小山的宣纸、印刷纸和厕纸,忍不住问道:“那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陆十二道:“其实也很简单,学生只是请张老五、张老六两位大匠收了一些学徒,让他们教那些学徒们怎么造纸——假设一个学徒一天能造一百张纸,那么十个学徒一天便能造一千张纸,一百个学徒一天便能造出一万张纸。”
朱重八朱皇帝再次一愣,问道:“就这么简单?”
陆十二微微一笑,答道:“就是这么简单。正是因为会造纸的人多了,所以陆家庄纸坊才能造出这么多纸,才能有余力去搞厕纸。”
“六爷或许觉得厕纸这个东西没什么用处,反而还会占用纸坊的匠人和材料,不如多造一些宣纸或印刷纸,也好多印一些书,让更多人都有读书的机会。”
“可是,厕纸这個东西的作用很大——民间百姓如厕,大多是用土块、树枝做厕后清洁,不够干净,也容易受伤,而百姓若是因此而受伤或者生病,就会影响到日常作息乃至耕种。”
朱重八再次陷入了沉思。
身为大明朝的皇帝,朱皇帝当然不用考虑如厕之后的清洁问题,因为皇帝用的是丝绸,而且有专门的人手伺候如厕以及如厕之后的清洁。
但是身为放牛娃、和尚、乞丐、红巾军出身的朱重八,却是实打实的经历过用土块、树枝甚至石头做如厕之后的清洁,也知道陆十二说的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仔细琢磨一番后,朱重八朱皇帝还是忍不住长叹一声,说道:“刚刚是咱想的太简单了。”
微微摇了摇头,朱重八朱皇帝又接着说道:“你们陆家庄纸坊,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缺少人手?”
陆十二点了点头,说道:“缺人手,缺材料,缺运输用的工具,缺好的道路,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是不缺的。”
眼看着“朱六爷”的脸色越来越沉重,陆十二却话锋一转,说道:“不过,道路的问题正在慢慢解决——蜂窝煤燃烧之后的残渣可以用来铺路,而自从宁阳县建起了几处蜂窝煤工坊后,蜂窝煤这东西在宁阳县也算是普及开了。”
“老百姓烧的蜂窝煤多了,产生的蜂窝煤残渣自然也就多了,有陆家庄带头将残渣用来铺路,周围乃至造近县城的一些庄子也同样开始用蜂窝煤残渣铺路。”
“如此一来,各个村子之间的道路虽然不能跟直道、官道相提并论,但是较之以往却要好上许多,不会再像原本的黄泥路一样动不动就泥泞不堪。”
“道路好起来后,材料的运输就会方便一些,附近那些庄子的青壮在农闲之时来纸坊做工也比以往要方便许多。”
“如此一来,百姓便能多赚几个工钱,日子也要比以后好过一些。”
朱重八朱皇帝觉得今天的所见所闻,足够震惊自己一整年。
一开始的时候,朱重八朱皇帝还觉得工坊和户口簿虽然比蒙元的户籍制度要先进,可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有固然好,没有也不见得会差到哪儿去。
可是经历过厕纸的辩论,知道了纸坊对人手、材料、道路的需求,因为一个蜂窝煤工坊而影响到道路进而又影响到各自工坊乃至于影响百姓的收入之后,朱重八朱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自个儿终究还是小瞧了工坊和户口簿,更小瞧了户籍制度给大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再次沉默好一会儿,“朱六爷”才开口说道:“陆相公,你知道咱们大明眼下最为紧要的是什么吗?”
陆十二也同样陷入了沉默。
大明眼下最为紧要的是什么?
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大明朝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简直太多了,比如户籍制度的改变,比如让朱重八朱皇帝放弃搞《皇明祖训》的想法,再比如开疆扩土。
穿越者嘛,谁还没有点儿开疆扩土、青史留名的小心思了?
可是真正站在大明的角度来看,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不是继续对蒙元用兵,也不是派兵去打交趾、缅甸、倭国,甚至都不是废除户籍制度,更不是考虑禁海令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
什么开疆扩土,都是扯到不能再扯的事情。
对于刚刚立国三年的大明朝廷来说,眼下最为紧要的,其实是恢复生产。
也只有让百姓多多耕种,多多开垦荒地,才能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才能解决朝廷缺少钱粮的问题。
也只有让那些被蒙元当做牧场的土地恢复耕种,大明的丁口数量才能快速增长。
说白了,经历过元末的战乱之后,大明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和积累实力,只有实力积累够了,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解决蒙元留下的那些烂摊子。
当然,按照中原堂口一贯以来的尿性,解决蒙元烂摊子这种事情肯定是要大书特书的,至于在解决蒙元烂摊子的同时捞了多少好处就不必再提,顶多也就是一笔带过。
收回越跑越偏的思绪,陆十二才开口说道:“学生以为,大明眼下最为紧要的就是恢复生产,让百姓多多耕种、多多开垦荒地——但是,工坊和百姓耕种、多加开垦并不冲突,反而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朱六爷”先是嗯了一声,继续又一脸迷茫的瞧了瞧眼前的纸坊,瞧了瞧那些往来穿梭不停的青壮,最后才无可奈何的叹了一声,说道:“是啊,上位当初选择照抄蒙元户籍制度的时候,便是想着要让百姓各司其业,快速恢复耕种生产。”
说到这儿,“朱六爷”又像是自嘲一般,轻笑一声后说道:“可惜啊,当时上位没有遇到你陆相公,朝堂诸公也没有想到工坊和户籍制度之间的问题,以致于走了这许多弯路。”
陆十二心里多少还有点儿逼数,知道自个儿的真实水平,闻言却是向着“朱六爷”拱了拱手,说道:“六爷这话却是过了——学生是先搞了工坊,后来才发现搞了工坊的好处,进而才看到了户籍制度的一些问题,要是没有兴办工坊的经历,学生却也不会想到这些。”
“朱六爷”却是笑了笑,开口问道:“刚刚,你说工坊和开荒是相辅相成的?”
陆十二道:“其实也很简单,学生只是请张老五、张老六两位大匠收了一些学徒,让他们教那些学徒们怎么造纸——假设一个学徒一天能造一百张纸,那么十个学徒一天便能造一千张纸,一百个学徒一天便能造出一万张纸。”
朱重八朱皇帝再次一愣,问道:“就这么简单?”
陆十二微微一笑,答道:“就是这么简单。正是因为会造纸的人多了,所以陆家庄纸坊才能造出这么多纸,才能有余力去搞厕纸。”
“六爷或许觉得厕纸这个东西没什么用处,反而还会占用纸坊的匠人和材料,不如多造一些宣纸或印刷纸,也好多印一些书,让更多人都有读书的机会。”
“可是,厕纸这個东西的作用很大——民间百姓如厕,大多是用土块、树枝做厕后清洁,不够干净,也容易受伤,而百姓若是因此而受伤或者生病,就会影响到日常作息乃至耕种。”
朱重八再次陷入了沉思。
身为大明朝的皇帝,朱皇帝当然不用考虑如厕之后的清洁问题,因为皇帝用的是丝绸,而且有专门的人手伺候如厕以及如厕之后的清洁。
但是身为放牛娃、和尚、乞丐、红巾军出身的朱重八,却是实打实的经历过用土块、树枝甚至石头做如厕之后的清洁,也知道陆十二说的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仔细琢磨一番后,朱重八朱皇帝还是忍不住长叹一声,说道:“刚刚是咱想的太简单了。”
微微摇了摇头,朱重八朱皇帝又接着说道:“你们陆家庄纸坊,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缺少人手?”
陆十二点了点头,说道:“缺人手,缺材料,缺运输用的工具,缺好的道路,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是不缺的。”
眼看着“朱六爷”的脸色越来越沉重,陆十二却话锋一转,说道:“不过,道路的问题正在慢慢解决——蜂窝煤燃烧之后的残渣可以用来铺路,而自从宁阳县建起了几处蜂窝煤工坊后,蜂窝煤这东西在宁阳县也算是普及开了。”
“老百姓烧的蜂窝煤多了,产生的蜂窝煤残渣自然也就多了,有陆家庄带头将残渣用来铺路,周围乃至造近县城的一些庄子也同样开始用蜂窝煤残渣铺路。”
“如此一来,各个村子之间的道路虽然不能跟直道、官道相提并论,但是较之以往却要好上许多,不会再像原本的黄泥路一样动不动就泥泞不堪。”
“道路好起来后,材料的运输就会方便一些,附近那些庄子的青壮在农闲之时来纸坊做工也比以往要方便许多。”
“如此一来,百姓便能多赚几个工钱,日子也要比以后好过一些。”
朱重八朱皇帝觉得今天的所见所闻,足够震惊自己一整年。
一开始的时候,朱重八朱皇帝还觉得工坊和户口簿虽然比蒙元的户籍制度要先进,可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有固然好,没有也不见得会差到哪儿去。
可是经历过厕纸的辩论,知道了纸坊对人手、材料、道路的需求,因为一个蜂窝煤工坊而影响到道路进而又影响到各自工坊乃至于影响百姓的收入之后,朱重八朱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自个儿终究还是小瞧了工坊和户口簿,更小瞧了户籍制度给大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再次沉默好一会儿,“朱六爷”才开口说道:“陆相公,你知道咱们大明眼下最为紧要的是什么吗?”
陆十二也同样陷入了沉默。
大明眼下最为紧要的是什么?
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大明朝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简直太多了,比如户籍制度的改变,比如让朱重八朱皇帝放弃搞《皇明祖训》的想法,再比如开疆扩土。
穿越者嘛,谁还没有点儿开疆扩土、青史留名的小心思了?
可是真正站在大明的角度来看,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不是继续对蒙元用兵,也不是派兵去打交趾、缅甸、倭国,甚至都不是废除户籍制度,更不是考虑禁海令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
什么开疆扩土,都是扯到不能再扯的事情。
对于刚刚立国三年的大明朝廷来说,眼下最为紧要的,其实是恢复生产。
也只有让百姓多多耕种,多多开垦荒地,才能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才能解决朝廷缺少钱粮的问题。
也只有让那些被蒙元当做牧场的土地恢复耕种,大明的丁口数量才能快速增长。
说白了,经历过元末的战乱之后,大明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和积累实力,只有实力积累够了,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解决蒙元留下的那些烂摊子。
当然,按照中原堂口一贯以来的尿性,解决蒙元烂摊子这种事情肯定是要大书特书的,至于在解决蒙元烂摊子的同时捞了多少好处就不必再提,顶多也就是一笔带过。
收回越跑越偏的思绪,陆十二才开口说道:“学生以为,大明眼下最为紧要的就是恢复生产,让百姓多多耕种、多多开垦荒地——但是,工坊和百姓耕种、多加开垦并不冲突,反而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朱六爷”先是嗯了一声,继续又一脸迷茫的瞧了瞧眼前的纸坊,瞧了瞧那些往来穿梭不停的青壮,最后才无可奈何的叹了一声,说道:“是啊,上位当初选择照抄蒙元户籍制度的时候,便是想着要让百姓各司其业,快速恢复耕种生产。”
说到这儿,“朱六爷”又像是自嘲一般,轻笑一声后说道:“可惜啊,当时上位没有遇到你陆相公,朝堂诸公也没有想到工坊和户籍制度之间的问题,以致于走了这许多弯路。”
陆十二心里多少还有点儿逼数,知道自个儿的真实水平,闻言却是向着“朱六爷”拱了拱手,说道:“六爷这话却是过了——学生是先搞了工坊,后来才发现搞了工坊的好处,进而才看到了户籍制度的一些问题,要是没有兴办工坊的经历,学生却也不会想到这些。”
“朱六爷”却是笑了笑,开口问道:“刚刚,你说工坊和开荒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