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猎:举步维艰
反正是关上门说自家话,李世谚自然是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话说,宣王哥哥怎么突然就跑了。老师也算半个宣王府的人,也不知情的吗?” 确实不知情。虽说薛珩是宣王府上幕僚,但毕竟有自己的府邸和母亲妻儿,平日里并不住在宣王府,只是隔三差五前去拜访,或是宣王殿下有事传唤。就在李世默不辞而别的几天前,他还亲自前去暗示过殿下—— 现在正是关键时节,千万不能轻举妄动。溧阳公主既然是陛下亲女,陛下一定有办法,会给他一个结果的。 然而,李世默还是跑了,就在河东卫茂良击败慕容彪之后,居然还是不辞而别。 “殿下做事向来很有主张,越是下定决心的事,越不会对旁人说,说了也不会动摇的。我听裴济说,就在宣王殿下动身之前,他和杨秉廉还撺掇着韩晟劝过一次。话都说得好好的,一转眼人便没了。只怕那时,殿下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走。唯一要等的,不过是河东的捷报入京罢了。” 眼见得话越说越沉重,李世谚忙跳出来打圆场。 “也不能全怪宣王哥哥,世诚哥,也有咱俩的责任你说是不是?” 李世诚在一旁忙点头。 “咱俩要是争气些,能替宣王哥哥分忧。当时在泾州,他倒也不是不能脱身救溧阳jiejie。” 后面的话全是安慰,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还是薛珩把话头拉回来。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稳住朝中局势。虽说西突北燕进攻,大多以秋冬季为主,现在暂无边患之虞,但也绝不可耽误了修整兵事的大好时机。我与裴济长谈过一次,根据他与杨秉廉韩晟的观察,对于宣王殿下私自离境至边关,朝臣虽有异议,但不至于倒戈。宫里的情况呢?” 李世诚撇了撇嘴,没说话。 李世谚啧啧地摇摇头,也没说话。 没说话是什么意思?薛珩问:“情况很不理想吗?” 李世诚活动范围更大,他先道:“我不是在神策军挂了个差事嘛。端王,他也经常奉旨巡视北门什么的。看我也爱答不理,倒像是我每天巴巴地给他问好一般。” “那宫里呢?” 宫里李世谚更熟,“我母妃正在和秦妃斗呢。” 他摊手,表示颇为无奈。 “但也不能全指望我母妃。她那个心态,你们是知道的,恨不得把我给藏起来,时时刻刻对外人说我是个废物。为避免引火烧身,宫里的争斗,尽量躲得远远的。” 萧贵妃素不问事高高挂起,朝中早已有所耳闻。萧家相门,本就声望甚高,陛下也不太可能立这样一个皇子为嫡,从而促成另一个羽翼更丰华阴陈氏。薛珩早有预期,以至于见到十一皇子李世谚已经对朝局如此熟悉的时候,反而不由暗暗吃惊。 薛珩不说话就轮到李世谚继续说。 “咱们这些动作都是次要的,关键是陛下。宣王哥哥不回来,陛下的心意随时都可能变。朝臣、宫里,再怎么拥戴,到时候还不是陛下一纸诏书的事。难不成咱们还能仗着势大逼宫不成?” 李世诚和薛珩忙用目光叫他住嘴。 自知失言,李世谚忙捂住嘴,“咱们关起门来说话,都是自己人都是自己人。” 但话糙理不糙,薛珩不欲过多与孩子般的口舌之快计较。 “东阳郡主呢?我们可否借东阳郡主之手,把宣王殿下劝回来?” 薛珩望向他们俩。 “郡主府上不好过多拜访,你们俩知情吗?” “哦,你说嘉禾jiejie啊?我之前溜出去的时候远远地看过,她也不见人,倒是天天往隔壁关将军府上跑。似乎是关将军重伤,需要有人照料。要她出面把宣王哥哥劝回来,只怕……” 李世谚讳莫如深地撇撇嘴。 “难。” 也是,差点忽视了东阳郡主本身的立场。既然是宁妃养女,多半和宁妃溧阳公主更亲,别说把宣王劝回来,只怕宣王擅自赴边,也有她的怂恿。
陛下态度暧昧不清,秦妃端王之流蠢蠢欲动,宣王又杳无音信。聊了半天,除了分享焦虑外,什么结果也没有。 出来一趟时间不可过长,不然母妃和无衣姑姑又要到处找他。李世谚坐在马车上,撩开车帘竭力向外张望着与宫里截然不同的车水马龙的世界,有被人声拥簇被川流不息的人群裹挟冲荡的真实感。 赶马的小厮不知里面是哪家的公子,以为是外地前来投亲的没见过长安城的世面,向里面招呼一声。 “公子别看了,现在街上都是举家避难的。大战之后,这长安城早就不及此前繁华了。” 在陌生人面前,李世谚总是一如既往地老成而沉笃。他并不理会旁人的闲言碎语,保持着向外张望的神情一动不动。 行至上安门外,就该下车了。李世谚要在这儿等神策军采买的马车回来,自己躲在车厢里混进宫里。刚跳下车,远远地望见一个须发发白的中年人,正颤颤巍巍地从马车上被自家小厮扶下来。 那个好像是…… 御史大夫陈瑜民? 他见过的朝臣不多,陈瑜民偶尔前去拜访太后,才在李世谚面前混了个脸熟。 李世谚稍稍侧身,躲在马车后细细观望。 这老头倒是好玩。今日休沐,居然还巴巴地往宫里赶。难不成是缺了哪日的在陛下面前露脸的机会,陛下还要罚这只剩空壳的陈家? 确定陈瑜民走后,李世谚才敢探出头来。赏了些那赶马车小厮的碎银子,等到神策军采买的马车回来,他还是躲进笼布覆盖的车厢里,跟着晃晃悠悠的马车驶进宫中。 不过,当他踮起脚尖,战战兢兢才敢推开重华宫时—— 萧贵妃和无衣皆不在重华宫中,留下在门口洒扫的两个宫女,说萧贵妃带着无衣,正在御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