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赵匡义和秦桧的冲突,惊魂迭起
自从秦桧与赵匡义在内黄县成功汇合后,双方相处的就不怎么愉快。 不愉快自然是有原因的,正常情况下,秦桧不会主动招惹赵匡胤这个手中握着兵权的将领,而赵匡胤就算嘴再碎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和秦桧这个右相拉仇恨,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双方的争执点就在于要不要放一部分金兵过桥。 在秦桧看来自然是以稳妥为上,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把这些边军都安安稳稳地救下来,保存朝廷的有生力量。 但赵匡义却不这么想。 左威卫千里迢迢从泗水一带赶过来,难道就只是为了救下这些被金人追杀的顾头不顾腚的边军? 搞笑呢?他赵匡义不是这些人的爹,也不是他们妈,自然没这种义务。 相反,赵匡义更乐意用这些边军的废物来衬托他们左威卫的强悍英勇。 这些边军平日里号称百战之师,可现在还不是被金人一路通关,狼奔豕突地逃到了这里来? 反观他们左威卫,只要在这场战斗中表现优秀,岂不是瞬间就可以反超这些边军,成为大乾所有在编兵马中最靓的仔? 而且诱惑赵将军的不只是这个名头,还有实打实的利益在。 自从金国起兵叩边开始,大乾这边的情况就是一路告急、愁云惨澹。 今天丢几座边关,明天被人拿下几个县城,后天统计出来死了多少兵马…… 似乎偌大的朝廷就跟纸湖的一样,被金国人轻轻一吹就要趴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朝中的文武百官、皇帝陛下,还是各地的乡绅百姓,大家都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稳定军心,民心。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yeguoyuedu】 这种时候若是他赵匡义领着左威卫歼灭了金国人的兵马……不用几万、十几万,只需要留下金人几千骑兵,就足够大书特书的了! 到时候不管是为了激励后来者,还是为了稳定民心,朝中都不会亏待了他这个“首捷”的将领。 他赵匡义肯定会被作为一个典型,成为所有人的榜样,名利双收! 而且要歼灭数千金虏骑兵的事也不只是想想而已,他也是认真考虑过,这是真的有可行性才会提出来的。 首先,他们左威卫是驻守内黄修整了好几日,而金人则是千里奔袭,边军累的不行,难道他们就不累了? 边军只顾兜着屁股逃命,这些金人骑兵还要忙着烧杀抢掠、筹集军粮,指不定比左威卫还累。 以逸待劳,迎击金虏,这是左威卫的第一个优势。 其次则是那些金虏骑兵的习惯,路途中只要是敢于打开城门,接应那些溃逃边军的城池,无不例外被金人骑兵紧随其后冲了进去,上演了一场屠杀。 而如今按照这个规律,他们肯定也会想紧随边军屁股,突入内黄,给驻扎在其中的左威卫来个大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边军需要从桥上过河,这些金人骑兵也不可能从天上飞过来,肯定还要借助这几座桥过来。 但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掌握在赵匡义手里了,他想放多少骑兵过河,就能放多少人过河。 他已经提前在城头上准备好了投石机,在造桥之前就以数次设计锚定好了位置,此外还有造桥过程中就在其中埋好的,以牛皮包裹起来的炸药…… 只要金人骑兵的前军过桥,就立马发动,将这四座桥完全摧毁! 到时候过了河的金兵就是鱼rou,而他们左威卫就是刀俎,想怎么炮制就怎么炮制他们。 这种冒险的精神自然是和秦桧的稳妥想法完全相悖,双方因此也明里暗里争吵了好几次。 在秦桧看来,赵匡义就是标准的人菜瘾大。 石梁河边的事已经完全能证明这是个什么货色,他描述的计划虽然非常动人,但真要执行起来变成什么样却是未知数。 而且更关键的是,挣再大的军功对秦桧的好处都有限。 作为被朝廷派到这边来处理乱子的总负责人,一场战争的胜败对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秦桧需要考虑的反倒是整个战略大局上的得失。 打个小胜仗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功劳,就算一直吃败仗都没事,只要能拦住金兵南下的脚步,把他们限制在冀州,不去祸祸更多地方,就算他秦桧完成了任务,如此他才算有功。 两人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也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是谁都说服不了谁。 秦桧身份虽然高,但却是个光杆司令,下面的左威卫将领只听赵匡义的,对他这个文官却不是那么感冒。而赵匡义虽然掌握着兵权,但秦桧毕竟是被朝廷派过来,名义上总领军事的右相,他也不能完全不给面子。 最终两人还是达成了妥协。 如果逃过来的边军被金人骑兵紧咬着,无法脱身,那就执行赵匡义的计划。 没办法,到时候想不执行都难。 可要是边军身手了得,到达卫河时已经甩脱了金人的骑兵,那也不能干等着他们追上来,必须快速毁掉这几座桥,挡住金兵的脚步。 至于后续如何……那自然是让边军们修整好了,恢复了实力,再同吴三桂一起商量。 没错,在秦桧看来,吴三桂比赵匡义还是要靠谱一点的。 逃跑也是一门本事,前者能带着好几万边军从金人手中一路跑到现在,还没太大损伤,已经足以说明其能力了。 要是换成赵匡义,可能破关的第一时间就坐着他的小驴车跑了…… 城外的隆隆马蹄声也掩盖不了城头上两人的喊声,一个让他们赶紧派兵断后,另一个则让他们不用断后,每一个将士的性命都是性命,不用做此无谓的牺牲。 要是双方意见统一也就算了,可现在这个样子却让吴三桂和一众边将更为难。 不仅要考虑哪种对策对他们更有利,还要思忖得罪城头上的哪个人后果更严重一些。 但所幸这些人都知道,眼下可没太多时间留给他们墨迹。 吴三桂咬了咬牙,还是下了命令。 “赶紧去砍树,放弃战马,抱着树桩过河!” 还轮不到过河的骑兵已经不能再干等着了,只能用这种法子,能走一个是一个。 战马再珍贵,也比不上这些经历了战火淬炼的战士。 马没了可以再养、再买,甚至是从金国人手中抢,但你把金兵抢过来人家可不会替你打仗…… “每部抽调一百弓骑,去断后!” 吴三桂的目光冷冷地扫过在场的诸多边将,最终还是盯住了一个倒霉蛋:“刘游击领兵前去,快去快回!” 本来这种时候应该轮到他这个主将发扬精神了,但这种情况自然是不存在的。 吴三桂可没那么伟大,奔逃数千里为的不就是活命吗?这时候再讲究榜样,说不定就把小命给发扬出去了。 倒霉的刘游击黑脸煞白,四周环视一遭,却发现并没人声援他,就连往日的好友都转过了头,避开了他的目光。 没办法,牺牲他一个,成就所有人,这时候谁敢替他发声,就是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 “刘游击!” 吴三桂面无表情地望着他:“暂时拖住金人,本将会上秉秦相和赵将军,为你留下一座桥断后!” 终究是没把人逼到绝路上,边将们的接受程度就高了许多。 弓骑兵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和敌人短兵相接,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一定会死,这种断后的任务只要调转马头跑回去放几轮箭,然后再往回跑就是了。 刘游击感受着吴三桂冰冷的眼神,心中已经明白了一切。 现在去还有生还的可能,可要是抗命不遵……可能下一刻就被军法处置了。 毕竟吴三桂之所以选他也不是没原因的,双方之前的关系就不怎么好,不是一个派系的…… 咬了咬牙,刘游击还是拱手领命,走上了这条舍己为人的道路。 目送着他领兵前去断后,一众将领的心中并未放松多少。 弓骑兵去断后固然不会全军覆没,但这也注定了他们的断后不会有太大成效。 他们能射箭,金国人中的善射手更多,到时候万箭齐发之下,说不定就把这些人怼成了刺猬。
不真正用血rou之躯去填,而仅靠几根箭羽是拦不住金国骑兵的脚步的。 吴三桂派出去砍树的边军们很快就抱着木头回来了,只不过第一批边军并未忙着抱木头飘过河,而是先由精通水性的边军除去盔甲,拿着木头去河中加固剩下那两座摇摇欲坠的木桥。 没办法,方才那座垮塌的木桥已经给诸位将领留下了阴影,这要是再塌一座,那他们就直接不用玩了。 城头上,眼见边军已经分出了兵马去后面断后,赵匡义的脸色一下子变的铁青起来。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无视只是次要,最重要的是若金兵真被拖住了,等边军全过了河,他想要的战功就飞走了。 另一边的秦桧却松了口气,心说吴三桂果然比这个姓赵的靠谱不少,至少懂得舍弃,也有大局观。 但事实证明,他还是高兴的太早了。 这支前去断后的队伍离金兵老远就刹住了车,零零散散的射出几波箭支后,就立刻调转马头往回跑。 这么sao的cao作差点让秦桧和赵匡义闪了腰,目瞪口呆地望着前方的情况。 金人显然也被这些断后之人的cao作惊住了,原本预想的血腥拼杀、快速歼敌没有发生,就连预备给这些断后队的“箭雨洗脸”都只射到了他们的尾气,自家人反而被他们的乱箭放倒了不少。 触发了血怒的金兵当即策马狂追,连口中的嗷嗷怒嚎都高了好几调。 虽然断后军射出去的箭让金兵有了几分混乱,但被激怒的金人反而暴发出了潜力,速度更快了几分。 这一来一回之下,很难说刘游击的断后究竟是起了正面作用还是副作用。 而且就凭他们这德行,也用不着吴三桂他们帮他留桥了,等他冲回来,这些边军还撤不完呢! 吴三桂等一众边将见到这种情况,气的脸都绿了,恨不得把刘游击生吞活剥。 好在刘游击还是有几分理智的,现在这种情况是能在金人手里活命,可得罪了这些同僚上司,回去之后一样活不了……而且会死的更难看。 按照吴三桂的性格,说不得要给他按上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而饱受损失的诸多同僚可能也会推波助澜…… 刘游击担心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一家老小…… 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又下令身边一干骑兵,转身向后。 但这时候再怎么射箭sao扰也已经晚了,金兵根本不可能为此停下半步,除非这些人一头扎进金兵的骑阵中,以血rou之躯拖住他们。 但刘游击显然没这么无私,而且就算他很伟大,下面那些东拼西凑起来的骑兵也肯定不会跟着他去送死,冲着冲着说不定就东分西散了。 所以他做了个很油滑的决定,边向金兵冲锋,边放箭吸引仇恨,但离金兵先锋队形很远的时候,又调换了方向,向着卫河的上游方向斜着撤退而去。 如此一来,那些冲在最前面的金兵不可避免地被他们吸引到了仇恨,一边弯弓搭箭,一边挥舞着手中弯刀向着他们追去。 后面的金兵将领意识到不对,急忙喝令前锋不要上当。 然而前锋们箭出如雨,几乎每一波都能带走十几个边军骑兵,让他们惨叫着坠马,同时边军也反身还击,射落了一个个金兵,在如此斐然战果刺激和身边战友的惨叫之下,金兵前锋们也被激起了凶性,杀红了眼,策马狂追。 金兵将领无奈,但总不能再派人去追这些前锋吧? 金兵主力继续加速,向过河的边军主力追去! 但就是刘游击争取来的这么点时间,就成了边军们撤退的关键。 一个个来不及过桥的骑兵放弃了载着自己奔逃千里的马匹,抱着浮木划过了卫河,吴三桂他们这些将领也趁着这个机会,策马从桥上来到了河对岸。 如此一来,还没过河的边军只剩了不到五分之一。 但就在此时,后方的金兵主力已经咬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