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寒门贵子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一章 辩亲疏,正名位

第一百零一章 辩亲疏,正名位

    第二日上朝,徐佑旋令廷尉以“八议”免了庾鲤死罪,剥夺所有官衔和赏赐,贬为庶民,今生今世再无望进入仕途。

    虽然身在庾氏,衣食无忧,但从社会意义而言,庾鲤已经死了!

    随后,由太常令上书,奏请朝廷开办五馆学。

    所谓五馆,分设儒学、算学、史学、文学和律学,五馆只对寒门和庶民弟子开放,凡考入五馆的,衣食住行皆由朝廷负责,每岁还会设立“松油钱”,以表彰成绩优异的学子。

    因古代寒门读书需要耗费廉价的松油灯,所以用松油钱来提醒学子们不忘受教育之艰辛,立远志鸿志,为国家民族效力。

    其中,儒学包括四书五经六艺,也涉猎诸子百家等;算学包括天经玉算、地理舆图、天时星历、水文工程、度支经济等;史学以讲历朝历代兴衰得失为主,还有如何记言、记事,如何修典、修书等;文学则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诗酒花茶等雅艺;律学是先秦就有的学科,至汉魏以来逐渐发展壮大,而由律学研究完善衍生的国家律法,是一个国家文明昌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因为律法是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却很轻贱。狱吏是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大多卑下,这是王政出现弊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设立律学,广为传授,让执法者守法,让老百姓懂法。

    此五学,完全摒弃了玄学、佛学和道学,以儒学治世,以算学经纶,以史学知兴替,以文学陶冶情cao,以律学明刑弼教。

    国有五学,虽不能超越于后世,但足以领先于时代!

    徐佑自己兼任五馆学最高职务—山长,下设祭酒五人,分掌五馆,祭酒以下,有五学博士十人,博士以下,有直讲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另有学正、学录、学医、学仪等若干。

    五馆学录取生员没有限制,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经过初试入学,择一学为主,一学为辅,余学可选修,但只有通两学者,方能毕业。

    毕业参加策试,选才量加叙录,不管是牛监羊肆,还是寒品后门,都能谋取一官半职。

    当然,为了减少阻力,选官多为门阀世族看不上眼的浊职。

    不过也别小看了浊职,何为浊?直接接触生民百姓,烦琐又细碎,可这些人才是维系国家运转,衡量百姓民心的基石。

    徐佑现在还无力改变高层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从基层挖开门阀制度的缺角,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历练出一大批精于庶务的干吏,等到合适的机会,哪怕和门阀翻脸,也能随时抽调人手补充进各个机要部门,不至于让国家陷于停滞和混乱。

    而五馆学的所有教职人员,全部来自和诸姓门阀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比如儒学祭酒,没用儒宗袁氏的子弟,而是用了益州很著名的大儒扬扶。

    杨扶出身贫贱,幼时靠站墙角偷听去识字学经,后成为大儒,但他拒绝了世族的招揽,在家乡立学,教授同样出身贫贱的孩子读书,生活过的清苦,可威望很高。

    算学祭酒是祖骓,他家是世代将作,也算名门,但家里人丁不旺,为官出仕者甚少,和朝中没有什么来往,且是徐佑嫡系里的嫡系,久经考验,完全可以信任。最主要的是,玄机书院那边的天经玉算院可以交给张玄机负责,他能够抽身来金陵帮徐佑一把。

    文学祭酒是徐佑在西湖八子社的老朋友周雍,史学祭酒是谢希文举荐的著作郎陈子显,其人文质辩洽,有迁、固之才,律学祭酒是廷尉腾子陵。

    虽然其他的门阀高官想要反对,但柳、袁、顾等均表示支持,最爱跳反的庾氏也保持沉默,两大刺头御史现在对徐佑感恩戴德,更不会从中作梗,五馆学顺利通过朝议,选址在原来的鸡鸣寺,由工部负责开工建设,可以依托原来寺庙的主体建筑,顶多一个月就能完工。

    朝野暂时平静下来,徐佑也难得的松了口气,自玄武湖之变开始,他始终在高强度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攻击,凭着手握绝对兵力的震慑、秘府强悍的情报搜集以及全方面覆盖的舆论掌控,运筹帷幄,见招拆招,渐渐的稳定了局势。

    不过,徐佑和门阀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不知何时就会爆发,眼下的平静,倒像是暴风雨来临之前。

    和徐佑在江东的举步维艰不同,何濡在平城越来越风生水起,他压根就不搭理太子,东宫除了杀李琇那次,后面去都没有去过,整日在元瑜面前晃悠,当得到崔伯余和康静的支持迁都的承诺后,正式向元瑜提出,欲迁都,首要集权,欲集权,首要辩亲疏,正名位。

    为何辩亲疏,正名位?

    依: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庙。汉代以来,关于庙制的争论就从没平息过,争论的背后,是正治权力的运作和权衡,而作为王朝天命所归的象征,太祖庙号的变动更具有某种深刻的政治意义。

    北魏的开国之君拓跋契,最早只是逃兵少年,因为得到了拓拔族的全力支持,方能开创大魏帝国。他是感恩知义的人,所以立国后一口气追封了二十八代先祖为皇帝,皆追增谥号,又对原来的鲜卑代国的三位皇帝加以“三祖”的庙号:分别是拓跋微的始祖,拓跋率的太祖,拓跋坚的高祖。

    造成的后果就是,人数繁多的拓跋族人,全特么的是皇族成员!

    而真正的开国皇帝拓跋契,仅仅得到了烈祖的庙号,在宗法庙制里,烈祖低于太祖和高祖。

    直到元瑜继位多年,拓跋氏的那些部落大人们还坚持主张“魏之帝业,以始祖拓跋微为首,太祖拓跋率、高祖拓跋坚次之”。

    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拓跋契排在拓跋率和拓跋坚的后面,那些并非拓跋契的直系子孙,而仅仅只是拓跋率、拓跋坚后人的远支宗室贵族,才能得到法理的支撑,和元瑜这样真正的皇族子弟平起平坐。

    何濡提出的辩亲疏,辩的就是远支宗室和直系宗室的区别,正名位,正的就是远支宗室到底有没有资格和直系宗室平起平坐!

    这是射向保守派部落贵族们的毒箭,可这又是光明正大的阳谋,他们明知是坑,也只能闭着眼跳进去。

    经过台城内七日论衡,何濡舌战群雄,从周礼说到秦汉,又从秦汉说到曹魏,将鲜卑部落的土包子们驳斥的哑口无言,大获全胜。

    随后,元瑜下旨:

    烈祖有创基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而太祖平文帝勋业,远逊于烈祖,可庙号却胜之,比功校德,以为未允。朕今奉道武帝为太祖,除去平文帝的太祖庙号,并移出太庙。

    此道旨意彻底改变了北魏的局势平衡,等同于取消了所有远支拓跋贵族的皇室身份。

    紧接着,元瑜和何濡密谋之后,再次下旨,将非太祖拓跋契一脉的拓跋氏远支和异姓王的王爵,全部降为公爵,其余贵族中的原公爵降为侯爵,侯爵降为伯爵,子爵男爵如故。全除去将军封号,不能领兵。

    并且,今后也不再授予太祖直系以外的任何人为王。

    为了减少诸大姓的反对力度,何濡又献策,核定公爵为一品,侯爵二品,伯爵三品,子爵四品,男爵五品。实际上只是改变了名号,但品阶和既得利益并没有变化,因此遇到的阻力不算很大,小有波折,但改革顺利推进。

    这一系列的saocao作,把元瑜这脉一举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摆脱了魏国长久以来皇族内部倾轧争斗,以及皇族和部落大族纠缠不清的复杂态势,元瑜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绝对权力,扩大了中央集权。

    何濡因立大功被封为太子少傅,东宫詹事,加开国县侯爵。

    不得不说,元瑜不愧为一代雄主,对于栋梁才,哪怕是从南边叛归的人,也从不会吝于赏赐。

    道观。

    “……何濡这个人,深不可测,当真厉害之极!”康静感慨道。

    元沐兰道:“是啊,我们选择把他拉拢过来,现在看是明智之举。当初要是不答应他的条件,还是执意反对迁都,被他这样辩亲疏、正名位,主上完全可以无视任何反对的声音,强行迁都,到那时不仅崔令公被主上疏远,还把何濡推到了太子那边……”

    崔伯余自负才高,但也不得不对何濡的智计发出几声赞叹,道:“如此大才,楚人不能用,实在是愚蠢。”

    鸾鸟笑道:“也不是楚人不想用,而是何濡对安氏有化解不开的血仇,反倒大魏曾收留养育他多年,算是有些许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