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第226章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堪舆门”内部一直保持着古早的联系方式-写信。 除非是很紧要的事情,他们会通过现代的联系方式通知以外,其他的各项事宜,都是写信。 各门各户都有自己专门的收信地址,轻易是不会改变的。 而且对于信中表达的内容,也有一套特别的规矩。 如果回信贴着一张邮票,表示中立,贴两张及以上,表示赞同,如果是把邮票倒着贴,那就表示反对。 在特殊时期,“八魁”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逐渐流传至今。 白老爷子和罗老头联名的六封信发出之后,除了关中李家照例是原件退回以外。 其他五门都有表态。 关外孙家的回信,贴着一张邮票,表示这事他们不参与,也不反对。 这跟二老当初估计的结果差不多。 而南派四门,清一色的倒贴邮票回信。 郭家、杨家,都跟商量好了似的,封家就更不用提了。 就连信中的回执也是几乎一模一样: “悉闻‘堪舆’白门、罗门,二位前辈,重开山门,广纳贤徒。 理应道贺,奈何二位前辈辈分甚高,兹事体大,还望二位从长计议。” 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你们两位的辈分太高,如果收了徒弟,就是“康字辈”。 这三个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是可以跟南派几家的门长平辈论交的。 天师府张家倒没什么。 郭家前任门长――郭康骥今年已经72岁了,前些年刚把郭家的衣钵传给51岁的长子郭宁亨。 杨家门长――杨宁安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 如果拜师礼完成以后,他俩见了林逸他们哥仨,照规矩就得喊师叔。 这两家门下的弟子众多,开枝散叶,今年刚进门的小字辈,遇到林逸他们,都不知道该叫什么了。 他们当然不同意白、罗二位再收徒弟。 除了他们三家之外,封家不出意外的也是提出异议,说的也倒是挺客气,让二老“从长计议”,然后信中还提到说他们家最近收到了一些品相还不错的玩意儿。 请白老爷子帮着掌掌眼。 信中还夹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博古架的全貌,看过去,架子上陈列的果然还都是一眼大开门的好东西。 正中间的位置,一个有机玻璃盒中,摆放着一双精美的绣鞋。 赫然正是林逸他们从大沙漠里带出来的那双绣鞋。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林逸他们终于明白白老爷子说的那句:下战书,是什么意思了。 封家人现在干脆也不藏着掖着,直接就把东西亮出来,意思就是想告诉林逸他们,封家人早就盯上你们几个了,而且我手里还拿着你们的短儿。 “封家人真是王八蛋,有本事明着来啊,背地里搞些小动作阴人,妈的!” 汪强指着照片破口大骂。 钱升在一旁劝他。 “消消气,消消气,咱们先生早就说过,这封家人从来就喜欢玩阴的,出卖兄弟的事干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跟这种人置气吗,不值当的。” 说话间,罗老头迈步进来,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看起来很是生气的样子。 “先生!” 林逸他们几个起身行礼。 罗老头端起茶杯灌了一气,这才开口道: “小子,这回你可说错了,封家人这次是明着奔你们来的,瞅瞅吧!” 说着,从袖口甩出一封信笺。 从日期上看,是跟封家寄回白老爷子家中的那封信,前后脚发出来的。 专门发到了罗老的家里。 是之前没有表态的“赣南张家”。 信纸用的是一张符黄纸,底下还盖着‘天师府’专用的“九叠篆印”。 按理说,这回信应该发到上京白府。 可要按师承关系来说的话,天师府这一枝,确实跟罗家更近一些,发到他们家也不能挑理。 都知道白家跟罗家交情匪浅,好几代人积累下来过命的兄弟情义。 所以,天师府的专门把信发到罗老家里,这么做的意思也很明显。 就是你们俩在想什么,我们都清楚。我们怎么想的,也得让你们知道知道。 南派其他三家,多差了辈分,有些话他们这些小辈没法开口。
“天师府”身份特殊,管事的是“康字辈”,按规矩抬一辈也算“寿字辈”,自然就成了南派的传声筒。 信中内容说的很直接也很露骨,简短点说就是: “听说你们二位要收几个网红当徒弟,这事我们南派四门觉得不太合适,如果你们执意要这么做,那就干脆,把你们要收的这几个网红弟子拉出来抻练抻练。” 意思很明白,既然你们觉得这哥仨能接得住“康字辈”的称号,那咱们南北两派就比试比试。 我们这边派出来的弟子,都已经出了“宁字辈”,辈分跟你们没法比。 可要是你们这几个口盟的“康字辈”弟子输给这些小辈儿,收徒的事以后就不用再提。 这封信,几人互相传阅了一番。 大概意思也都清楚了。 “比就比,谁怕谁呀!我们哥几个不把他们屎打出来,算他们拉的干净。” 罗老头在一旁抬手就给汪强一个爆栗子。 别看他整天驼着背,佝偻着身子,这手劲可不是一般的大。 弹的汪强眼泪都出来了,还不敢说什么。 “介是找咱们干仗的事吗?啊?再说了,就凭你这一身rou,就想跟人过招,指不定谁把谁屎打出来呢,看信你倒是看全乎喽,一天毛毛躁躁的。” 汪强捂着脑门,又把信纸从桌上拿了起来。 原来,这信纸背面还有内容。 把比试的内容都已经定好了:江口沉银。 明末清初,巴蜀义军首领“八大王”张献忠,在蓉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称“大西王”。 从起义到称帝,这位“八大王”可没少搜刮民脂民膏。 后来,在满清官兵的围剿追击下,张献忠放弃了蓉城,带上金银财宝准备顺江南下,没想到却遭到了地主武装杨展的伏击,携带的大量金银沉入江堤。 之后杨展、乾隆年间总督孙士毅先后募集水手打捞上来金银以万两计。 后来几经战乱,民间只留下了: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蓉城府”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