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在线阅读 - 第360章 并非仁君(4k)

第360章 并非仁君(4k)

    就一台显微镜,可却有几十上百名医者。

    在看到微生物后,所有人都露出痴狂的神情。

    “别挤,别挤我都还没轮到呢?”

    “这位兄弟,你看了这么久了,该论到下一个人了,你看后面还有这么多人在等着呢。”

    “催什么催,让我再好好看看说了别拉了啊,我再看一眼。”

    杨宪等于是给这些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所有人都想好好研究这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恨不得一直观察着。

    他们之中很多人甚至都已经有着十数年的看病经验,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能通过望闻问切准确把握病人病症,却一直搞不懂真正的病因,只能靠思辩去揣度。

    但眼见耳闻才最真实,能亲眼看一看致病的真正原因,是每个医者梦寐以求的能力。

    而现在显微镜的出现,给医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大大降低了医生诊断的难度,和误诊的几率。

    这样学生学起医来,也更容易出师了。

    这对大明医学来说是质的飞跃!

    后世也将杨宪的这一场开讲,当成了传统医学迈向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

    杨宪直接通过系统将后世现代医学体系给搬了出来,自己一边学,一边教。

    医院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就是让这些医者学生们抛弃原有的传统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课程包括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解剖学几个方向。

    其他的课程很好理解,萧九贤他们基本看课程名字就大概能够猜出所教的内容。

    “杨先生,这解剖学是要教我们解剖尸体吗?”谭允贤皱了皱眉,开口道。“可这验尸不是仵作干的事情吗?”

    在古代,仵作社会地位比医生还要来得低贱。

    医生地位低,起码还能赢得老百姓的尊敬。

    可仵作基本上处于一个民不喜、官不疼的尴尬禁地。

    其余人也是纷纷露出疑惑的神情,难道医学院还要负责给官府培养仵作吗?

    可他们这些人来此都是冲着学医来的。

    杨宪早就料到了众人会有抵触情绪,他淡淡一笑,正色道:“仵作的职责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在我看来他们同样是医者,只不过是一种另类的医者,他们运用的同样是各种医学知识,只不过,他们是为法服务,因此我更喜欢将他们称作法医。”

    杨宪现代医学第一拥趸,太医院院首吴四海立马开口道:“杨国公说的不错,《宋提刑洗冤集录》老夫也拜读过,确实与我医家大有渊源。”

    在场很多外科大夫也是连连点头,他们平日里行医时,就没少从这本书上取经。因为仵作可不仅仅给死人验伤,给活人也验,其中就涉及了大量的外科医学知识。

    而且连传统医学的高山,太医院院首吴四海都如此说了,其余人也是很快调整好心态。

    杨宪将众人的神情变化看在眼里,如果他们没有这种开放并蓄的心态,还不如趁早离开这里。

    对于医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杨宪很满意,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道:“解剖学更是为了让你们更加了人体,身为医者连人最基本的身体构造都搞不清楚,又怎么给人治病。”

    “在场有谁亲眼看过人的五脏六腑,知道人体内都有哪些器官吗?”

    杨宪环顾众人,所有人都是有些心虚地低下脑袋。

    我国的中医虽然历史更加悠久,但是有些研究却比西医更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剖学,古代中国人认为解剖尸体是大不敬,所以中医研究解剖学也比西医晚了千年。

    古代没有成型的解剖学,医者大夫们能够知道五脏六腑的位置,全靠那本中医圣经《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这个词首次出现也是在《黄帝内经》一书当中。

    可五脏六腑真正的样子,古代医者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而仵作起码是实打实解剖过人体,亲眼看过人体里头都有些什么,能从其内里器官的异常来判断出死者的死因病因。

    身为医者的他们,为了感知五脏六腑的变化,却只能依靠经络。

    这样一来,门槛就无限拔高了,根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得转的。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针对经络现象而说的著名一句话“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说的就是这个情况。达到名医这一层级,确实能够靠诊脉就能发现内脏的病变,可这样的人又有几人。

    杨宪看着众人开口道:“解剖学,和显微镜一样,就是让大家掌握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身为医者,整天给人治病,可却如果连人体内到底是何构造,心肝脾肺肾是如何运作,实在是说不过去。”

    事实上身为医者,又怎么可能不对人体内的结构感到好奇呢。

    只是碍于律法和礼法,不敢去破坏尸体罢了。

    吴四海带头说出了他们的忧虑。

    就是他们想要去学解剖学,可这尸体从哪里来。

    总不可能每天蹲在衙门,看看哪天有发生什么人命案子,然后站在仵作身旁观摩吧。

    事实上,就算是后世用来医学研究的尸体,也是少之又少,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珍贵资源。在各大高校医学院的解剖课上,经常出现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大体老师的情况。

    在后世医学院里面,大体老师最主要的来源主要还是靠着遗体捐赠。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为主”的观念影响,所以愿意遗体捐献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你尝试着去问一个人愿不愿意在自己去世之后,让别人把自己的身体,给别人解剖呢?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的,都是受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影响比较严重。

    后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大明了。

    杨宪沉吟了片刻,开口道:“这件事,我会想办法的,今天第一天,课程就先到这里,等会儿会有人带你们去领这一学年的教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之后便是可以去宿舍休息了。当然在睡觉前,最好都好好回想消化一下今日所学的知识。”

    杨宪说着看向吴四海,开口道:“吴太医,这里交给你了,我有事进宫一趟。”

    “杨国公尽管去,这里就交给下官就是。”

    皇宫,太和殿。

    朱元璋在得知杨宪求见后,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心里想着今天不是大明医学院成立的日子,怎么有空进宫了。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朱标。

    因为政务繁忙,朱标在做了大典讲话之后,便是回宫了,因此也不知道杨宪此次来访的意思。

    “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杨卿,无须多礼。”

    朱元璋看着杨宪,开口便是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杨宪开口道:“臣此次正是为了医学院而来。”

    对于医学院成立的意义,朱元璋心中清楚,因此对于医学院自然是全力支持的。

    因此在听了杨宪的话后,朱元璋开口道:“有什么需要咱支持的地方,你只管说,只要是能够做到的,朕便依了你。”

    杨宪闻言,先是行了一个礼,然后郑重开口道:“臣需要那些死刑犯的新鲜尸体,用以医学解剖,来研究医学,促进医学发展。”

    “死刑犯的尸体?”

    朱元璋眉头一紧,放下了手中的奏折,抬头看着杨宪开口道:“你要解剖这些犯人的尸体?”

    杨宪点了点,开口道:“为了快速发展大明医学,解剖学的研究迫在眉睫,只有让咱们的医者真正了解到人体构造,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来查看人体内的所有器官以及他们所在的位置等等一些列东西,才能让大明医学发生质的飞跃。”

    “而且,接下来我还会传授他们各种外科手术,这同样需要大量的练习。只有通过尸体千百次训练之后,今后面对活人,才能够进行有效并熟练的医治。不仅仅只是寻常百姓,外科手术对于战场士兵的治疗也十分重要,到时候能够让咱们大明的士兵死亡率大大降低。”

    解剖学的诞生,可以说是医学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但想要将这门学科发展好,无疑又是困难的,因为它涉及到的东西很复杂,其中就包括人性。

    一旁的朱标这时开口道:“杨卿,即便是死刑犯,在执行死刑之后,大多数情况尸体还是要交还给他们的家人去收殓、安葬的”

    砍了脑袋的,家属收尸之后,还得找人将脑袋给缝回去。

    这在古代也造就了一个特殊职业,二皮匠。

    二皮匠是裁缝、皮匠的一个分支。但是这门职业可不是与衣裳首饰类的缝缝补补,而是将死者尸体缝合。

    朱标说的是大多数情况。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那种罪大恶极的犯人,这种犯人,家属是不允许收尸的。

    只是这种罪犯,在咱老朱的酷刑下,根本连一具完整尸体都保留不下来,根本无法拿来当医学研究用。

    如果是历史上一些“仁君”,很有可能不会答应杨宪的这个请求。

    因为自古以来,我国都讲究一点,那就是死者为大。

    死刑已经是最重的刑法了,要是再对他们的尸体做些什么,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很有可能会被言官上谏。

    可站在杨宪面前的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杨宪有十足的把握,朱元璋一定会答应这件事。

    因为在朱元璋眼中,死刑犯就已经失去了身为“人”这一身份了,要不然也不会发明出剥皮萱草这样的酷刑。

    更何况,按照杨宪的说法,这些死刑犯的尸体,能够给大明的医者获得十分宝贵的解剖经验,能够让大明医学快速发展,用以造福更多的黎民百姓。

    这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是给这些犯人积阴德了。

    只要是对大明发展有利的事情,朱元璋都会答应。

    社会底层出身的老朱,对事情判断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并不会在乎言官、史官,甚至是后人如何评说。

    不然原时空,他也不会亲手发动如此多的杀戮,让后世一些有心人给他扣上了暴君的帽子。

    朱元璋沉吟了一下,开口道:“这点没有问题,从现在开始,那些罪大恶极的死囚,全部该用绞刑杀死后,然后再将尸体送到医学院以供你们研究。”

    “只是这样的罪犯人数不会太多,不知道能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杨宪想了想,开口道:“陛下、殿下,我这边提供一种思路,你们看行不行。咱们可以给那些一般死刑犯开条件,只要他们死后愿意捐献自己的尸体,朝廷就会给他们家里人发放一笔抚恤金,同时让地方上,给予他们家庭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比如税收。同时承诺给他们统一立一个纪念碑,用于纪念他们对大明医学的贡献。”

    “这么做太便宜他们了。”朱元璋冷哼一声,很显然在老朱看来杨宪的这个方案对于死刑犯太过优待了。

    可一旁的朱标却是觉得这个方法甚好,他点了点头,开口道:“如果真按照杨卿这个方法,我敢肯定会有很多死刑犯愿意。”

    死刑犯是罪恶与耻辱的代名词,可如今却能够通过死后捐献遗体这一行为来对大明这个国家做出贡献,并且自己的名字还能上纪念碑,这是何等的荣誉。

    不仅如此,自己家里人还能因为自己的死,而获得物质上的赔偿,这一点同样拿捏住了很多死刑犯的心理。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家人感到愧疚。

    而杨宪提出的这一点,很显然能够让他们弥补心中的愧疚,最起码能够让自己好过一些。

    反正自己必死无疑了,不过就是捐献自己的尸体而已,却能够换来如此多的好处,杨宪觉得几乎没有哪个死刑犯会拒绝。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接下来不过就是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罢了,

    到时候刑部这边会直接和医学院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