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主帅
胡轩和魏林光在永安城中商量对策时,永安城东五十里外的永宁城,经历了两天跋涉的苏永昌部终于回到了永宁城。虽然在宿城驿一战损失过半,自己从楚州带来的精锐也损失了两百人,但是苏永昌还是带着剩下的五百来人穿过夏军多道封锁线回到了永宁城。 得知苏永昌回来后,一直提心吊胆的周军主帅宋云森终于松了一口气。苏永昌是自己老朋友和好兄弟苏武威的独子,也是苏氏一门两侯中江陵侯的继承人。十三年前周军灭秦,苏武威为了全歼秦军主力,独自领军八千绕过秦军侧翼,在秦军的后方插入了一颗钉子。秦军担心后路被堵,派出了三万兵力围攻苏武威所占领的小城,最终也没能攻破,反而是军队调动时被周军发现破绽,一战而胜。 等到周军主力歼灭秦军赶到苏武威的驻地时,八千人的部队只剩下不到五百人,苏武威也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那时的宋云森就是周军左路军的主将,他看着好友的尸体,发誓一定要保护好老朋友的遗孤。 两日前听闻苏永昌在宿城驿战败,可是吓得他一身冷汗。 “末将苏永昌参见大帅!”苏永昌走进帅帐,对宋云森行礼。 “不必多礼,贤侄可有受伤?” “回大帅,末将并没有受伤。不知道其他几路有没有什么斩获?” “没有,加上你这一路全部失败了!不过好在损失并不算大,你那边损失如何?” “损失过半了,我从楚州带来的精锐也损失了两百人!” “那损失还真是不小了,不过你回来就好!你把宿城驿那一仗给我说说看。” “那日夜里我就乘着夜色控制了宿城驿,得知第二天晚间就会有一支运粮队经过,所以我在驿站中埋伏了一百多人,把其他的弟兄藏在了驿站两侧的山谷中。我本来是打算等夏军的运粮队到来的时候,他们的指挥必然会进入驿站,到时候就可以一举成擒。” “擒贼擒王,抓住统军之人就可以直接让夏军的士卒和运粮的民夫束手就擒了。” “可是没想到,夏军居然在驿站门口摆上了车阵,而他们的两个都尉,也没有进入驿站。不得以之下,末将只能统兵强攻车阵,这时候我是希望驿站里的伏兵可以在关键时刻杀出,搅乱夏军后方。” “结果呢?驿站里的人没冲出来么?” “正是,驿站中的伏兵刚发作,就被夏军堵住了。突然的冲击没起到效果。强攻车阵也被夏军强行挡住了。末将亲自动手,也被对方的一名都尉拦住了。” “一名都尉?没想到夏军中竟然有这等人物。”宋云森疑惑道。 “此人武艺与我相当,不过指挥有度,应对的也很快。夏军虽然是两个都尉在,但是指挥全局的一直是这个人。” “可知姓名?”宋云森对此也有点好奇了。 “战场上只听到有人称呼他为胡都尉,想来是姓胡,却是不知道名字。”苏永昌答道。 “姓胡?夏军都尉很多啊,姓胡的可能也有不少。不过嘛,能出现在运粮队的应该是骁果、骁勇、骁武三营的。那后来呢,你是怎么输的?” “夏军有援军到了,夜里看不清楚有多少人,只听见马蹄声和喊杀声,末将担心来的是夏军的巡哨游骑,所以只能撤退了。只是,驿站里的一百多人和留下断后的两百人都没能回来。”苏永昌红着眼睛说,这一战是他出征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援军来了?来的好快啊!是夏军的巡哨游骑么?”魏林光也有点惊讶。 “不是,后来我打听到,那晚来的援军只是宿平县的县尉带领的一帮衙役捕快,还有一些是县城里的地痞无赖,” “他们哪里来的马匹?宿平县时夏军收容伤兵的地方,应该没有那么多战马才是啊?” “也是巧合,两天前夏军后军的一个校尉正好路过,在县城里停留了几天,那些战马就是他们养在城中的。” “那此战失利却是我们的情报没做好了,这个县尉也是胆大,就靠着一帮衙役捕快就敢出来支援。夜里喊杀声大作,加上所有人都骑着马,你选择撤退的策略是对的。”宋云森安慰苏永昌道。 “宋帅,这一次虽然没有战果,不过我在撤退的过程中打听到一个消息,也算是有些收获吧。” “什么消息?” “夏军有求和的想法了。” “求和?如今两军对峙,他们怎么会想着要请和?” “大夏四面皆敌,北边图狼部时常犯边,西边流火荒原上的流火王国一直想东进,南边成国在我大周南云州那里进攻不动,现在一直想北上攻击大夏。如果这三个方向有危险的话,夏国是有可能和我们和谈解决永州的问题的。”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我还是和几位参军商量一下再说。永昌,没事的话你就先去休息吧,明天本帅给你把麾下人马补齐。” “大帅,我想问一下,我们大周有姓胡的名将么?” “姓胡的名将?如果世祖起兵时的军师胡公先群算的话,那也是有的。”宋云森答道。 “胡公先群?帮助世祖制定战略,被世祖皇帝称为大周复国第一功的胡军师?”苏永昌反问道。 “不错,不过那都是三百年前的事了,胡军师之后我就没听说过什么姓胡的名将了。怎么?你怎么问这个?”宋云森疑惑的问道。 “宋帅,末将没记错的话,您的佩剑和先父留给我的那一把,形制上是一样的,只是剑脊上铭刻的名字不同。”苏永昌指了一下宋云森身后架子上横放着的佩剑,说道。 “不错,我的是秋叶,你父亲的是秋雨,你二叔的是冬雪。” “除了这三把还有哪些人有?” “这些剑是天禄九年,先帝在位时得天外陨铁,由匠作监的神匠蒲铁铖亲手铸造的。当时一共是铸造了十三柄长剑和四把匕首。先帝驾崩后,陛下把其中的九柄赐给了当时陛下最信任的九人。其中我和你父亲叔叔各有一柄。”
“那其他的呢?”苏永昌问道。 “廖凯源、葛怀章、刘仁杰、赵广云、赵远志五人都得到了,还有一柄在甘王殿下手里。其他四柄还在皇宫里收藏着呢。” “这五位除了刘帅还在世,其他四位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们手里的宝剑有丢失的可能么?” “永昌,你到底想问什么?” “宋帅,我在宿城驿那个姓胡的都尉手上见到了一柄。”苏永昌回答道。 “你说什么?这不可能!你会不会是看错了?” “不会的,当时我和他交手时两把剑已经互相碰在一起了。我看的很仔细,剑身和剑柄都是一样的,只是没看到剑脊上的刻字。” “竟然会这样,用剑的就是你说的那个姓胡的都尉?” “是的!宋帅,陛下赐下的九把剑有不知下落的么?” “确实是有的,赵广云和赵远志被抄家时只在天都赵府找到了赵广云的那一把,赵远志的那一把没有发现。而且,陛下曾经另外给赵广云赏赐了一把当年同时铸就的匕首,也不见了。” “难道这就是赵远志的那一把?可怎么会在一个姓胡的人手里?” “这就不知道了。不过可以查一查当年赵远志的亲属,我记得没错的话,赵远志有一个jiejie是嫁给了一个姓胡的偏将,这个姓胡的都尉可能就是那个胡姓偏将的儿子。” “那末将安排人去查一查!”苏永昌起身行了一礼,告辞出帐。 “等等!永昌啊,你去休息吧,这件事我让敏超去查就行了。来人,去把宋敏超给我叫过来。” 话分两头,昨夜和胡轩定下了一个大致的计划后,魏林光还是觉得不安心。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把自己的几个心腹幕僚叫到了自己的书房,一应安排和昨晚一样。 “各位,我这里有一个作战计划,各位看看可行否?”魏林光从书桌上取出几张纸,交给几位幕僚。 几人接过纸张,仔细的看了下纸上的内容。片刻后,一位五十上下的白须文士对魏林光拱手行了一礼,问道:“大帅,这个计划如果保密的好的话,确实有可行性。只是不知道这个计划是何人所制定的?” “是张使君的弟子,前些日子在宿城驿打败了苏永昌的胡轩都尉,哦对对对,现在已经是校尉了。”魏林光回道。“何先生觉得这个计划可行性有多大?” “如老夫所说的话,六成到七成之间吧!”何先生回答道。 “那霍先生、余先生和申先生呢?”魏林光又问向其他三人。 “我等与何老的看法差不多,在保密做好的情况下最多六成到七成之间。”三人对视一眼,回道。 “好,既然四位先生觉得可行,那本帅就冒这个险了!还请诸位先生帮我完成此战!” “谨遵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