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在线阅读 - 第0895章 崇祯傻眼了,崇祯要迁都了!

第0895章 崇祯傻眼了,崇祯要迁都了!

    “孙总兵,杨总督,你们两位还是歇歇吧。”

    “首辅近日忙着经略直隶的事,过些时日就有空见你们二位了。”

    杨绳武听了这话身子一僵:“你们,已经到了这一步么?”

    带队的那个校尉嘿嘿一笑:“你们带的大军都被我们剿灭了,那我们不去直隶去哪啊。”

    说罢,校尉离开,杨绳武和孙传庭互视一眼,杨绳武忽然拉着孙传庭就往左边的沙地走:“来,本督要和你复盘锦州之战。”

    孙传庭没拒绝,双方下属的那些将校也纷纷跟上,一群人跟在杨绳武和孙传庭后面到了沙场上,杨绳武拿起一根树枝就在沙地上画了起来,很快锦州之战的战场图被杨绳武画了出来。

    杨绳武指着画出来的粗略草图:“我军先是攻打锦州十日不下,后方粮道被断,大同党的三个镇出现在周围,被迫我军退往松山堡,在这里我军又坚持了整整五天!而根据本督所知,你的兵已经到了大兴堡,为何无法救援?”

    孙传庭默默拿起一根树枝:“我军抵达大兴堡时,后路已经被大同党给阻断,但我军依旧血战大兴堡五天,我们正面的大同党根本不是一个镇,起码有四万人固守大兴堡,火器众多,弹药充足。”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调了五个营去杏山驿,打算绕过杏山驿去松山堡支援你。杨总督,我真的尽力了。”

    杨绳武找到杏山驿的位置,眼睛眯起:“杏山驿距离松山堡这么近的距离,你们打不过来?”

    孙传庭看向身后一个人:“赵参将,你是杏山驿方面的主将,你来说。”

    赵参将上前:“我部共五个营,两万五千军士抵达杏山驿,而这里已经被大同党的第四镇所占据,他们已经拉开了防线,阻拦我部前往松山堡。”

    “我部轮番发起攻击,一营每日起码要发起两次攻势,可依旧无法突破杏山驿的防线,最近的一次,我部甚至差一点就突破杏山驿的防线,可还是被拦下来了。”

    杨绳武皱起眉头:“在松山堡,有大同党的第三镇、第五镇、第六镇,我本以为第四镇是在大兴堡,可第四镇在杏山驿,那大兴堡的大同党军是哪一支?”

    孙传庭叹了口气:“杨总督啊,我了解过了,大兴堡驻扎的是大同党的第一镇,而在我们后面阻断粮道的,是漠南的大同党。我们面对的不是四个镇,而是七个镇。”

    “他们先是把我们放进口袋,然后围绕你我这两个点分割包抄,围点打援,最后再穿插收尾,我们败得不冤,我们的军队,可没这种组织力和调度能力,而且还有辽东的百姓不断支援他们。”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一样不占,杨总督,不是我们输了,是朝廷输了啊。”

    杨绳武默默放下手中的树枝,良久才说道:“朝廷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本以为老夫能力挽狂澜,可没想到啊。”

    在杨绳武和孙传庭还在为大明即将面临的风暴而叹息扼腕时,张好古正在锦州主持战后会议。

    曹文昭、方云出、韩耀威都在,史可法和周遇吉也派来了副手参加会议。

    这些将军们凑在一起,自然聊得都是军事方面,最常提起的一句话,就是“打到顺天去”。

    不错,打到顺天去,这句话不仅仅将军们提起,将士们,大同党的干部们也都在不断提起。

    随着锦州之战的结束,崇祯的三十万大军葬送在辽东,如今直隶已经缺兵少将,更缺少足够的粮食和资源,可以说已经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

    而反观大同党,如今兵精粮足,经过五年积攒,粮草充足,军械精良,仅仅辽东一线就可以调动数万大军,更何况还有山东、西北、漠南三方面的配合。

    只要大同党想,随时可以在直隶集中超过二十万的大军。

    敌我兵力对比已经出现反转,大同党已经具备了打下整个中原的能力。

    张好古笑呵呵的看着这些大将们:“好啊,好啊。”

    “三位老总说的很符合我的想法啊,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能力,那就打到顺天去!”

    听着张好古的话,曹文昭嘿嘿一笑:“首席啊,这去打顺天,谁作为总指挥啊?”

    听到曹文昭这话,方云出、韩耀威,还有史可法和周遇吉派来的两位将军都打起了精神。

    说起来,眼下在这北方,有足足五位大将军,五位方面军的总指挥,这些大将哪个不是负责几省的军政,兼着几镇总统官?

    这么多大将可以说是大同党的福气,但大将太多了,总会遇到争功的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有些幸福的烦恼。

    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大将军,无论哪个主导顺天的战事,都非常合格。

    而张好古需要的是一盆水端平,不偏不倚的处置这些大将们的事。

    看了眼这些大将军,张好古笑着说道:“你们啊,还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要么你们自己凭本事争?”

    相比较大同党这里的其乐融融,欢声笑语,顺天府如今的情况是一片狼藉,而崇祯更是仿佛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得已经不想动弹了。

    辽东之战失败的消息已经传回了直隶,这是无法阻拦的消息。

    溃兵,商人,百姓,各种消息渠道把发生在辽东的事情传回来,整个直隶的百姓官员都知道了一件事:朝廷派出去的三十万大军战败了,大同党的兵就要打过来了!

    这件事越传越广,直隶的官吏士绅是人心惶惶,有些人已经开始变卖家产,准备拖家带口的前往江南了。

    而京师顺天府的官吏们,虽然害怕的要死,可他们还是不敢先跑,顶天让家人带着财产先撤,至于他们,还要等尊敬的崇祯皇帝陛下拿决定。

    是的,崇祯皇帝还没决定好要不要跑。

    如今的紫禁城中,太监宫女们人人脸上都有大祸临头的感觉,那紫禁城原本的巍峨壮丽,如今竟然多了不少萧瑟。

    至于阴郁,紫禁城大部分区域本来就很阴郁闭塞,在天启朝时还好,到了崇祯朝,这紫禁城可以说任谁看了都不自在,感觉仿佛时刻头顶都有阴云笼罩一般。

    在太和殿内,崇祯皇帝朱由检阴沉着脸看着殿内那乱哄哄的群臣,大明京师的文臣武将都在这了,眼下这些文臣武将一个个叙说着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人认为该迁都,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该死守京师。

    “应天府本就是南京,更是太祖登基之龙兴之地,乃我大明龙脉所在。如今顺天不可固守,迁都应天,以祖业为基固守江南,仍可有半壁江山,未来仍有机会北伐中原,光复大明!”

    “错!错!错!京师乃国本,岂能轻易南迁?纵观南迁者,可有一朝能北伐成功?没了中原之地,正统何在?”

    “岂能拿我大明与晋、宋相比?我大明南国本就是经济重地,更有鱼米之乡,百姓钱粮不知几何。以南国为基重新发展,不仅可借长江天堑阻隔大同党,还可以联络南洋诸国,西夷商人,获得外援,怎么不能再度北伐?”

    “哼!此乃谬论也...”

    一群文官武将吵得不可开交,崇祯感觉自己头都快要炸了。

    无奈的揉着眉心,心力交瘁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崇祯眼下是真的感觉到了无力。

    西北打不过大同党,山东打不过大同党,先后派了三十万大军到辽东,还是打不过大同党。

    如今大同党气势汹汹眼看就要打来了,偏偏自己这些依为肱骨的大臣们竟然在讨论要不要跑,他们连一点想打的意思都没有!

    没错,无论是这些想迁都的,还是那些坚持要死守的,都是在演!

    崇祯皇帝已经知道,这些人早就把自己的家卷送往南边了,显然他们都不看好朝廷能守住顺天!

    当然,别说他们,崇祯皇帝自己都不看好自己。

    但崇祯皇帝是要脸的,他是大明的天子,是天下共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岂能把自己的皇城拱手让人?

    而且大明有传统,天子御国门。

    成祖永乐帝迁都顺天,亲自在前线打瓦剌。

    宣宗宣德帝也是亲率大军北征瓦剌。

    到了堡宗这里,虽然大军丢了,也先都打到京城下面了,但朝廷依旧有骨气,直接推出代宗景泰帝来当皇帝,继续死守。

    可以说,自从迁都到顺天以后,就没有一个明朝皇帝放弃自己的皇都,反攻的有,坚守的有,就是没有弃城逃跑的。

    他崇祯不想成为第一个抛弃都城的大明皇帝。

    太和殿内群臣纠缠了半天,一群人吵杂的如同菜市场一般,让崇祯皇帝都有些恨不得把这些人全给砍了!

    最后崇祯皇帝一方面宣布自己会死守顺天与列祖列宗共存亡,一方面又传出去一些小道消息,其实应天府比顺天府更适合当国都。

    这些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崇祯皇帝到底要干什么,人们根本不清楚,但群臣都知道,崇祯皇帝想跑了。

    武英殿内,大明崇祯朝真正的核心大臣都在这里。

    崇祯皇帝揉着眉心,神情憔悴,整个人看起来仿佛大病了一场一般:“唉,都议一议吧,如今大明风雨飘摇,正是需要诸位爱卿支撑时局的时候,朕五内俱焚,心乱如麻,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温体仁说道:“陛下,眼下局势已然明朗,朝廷在辽东失败,就注定会丢失中原,但朝廷并不是彻底失败,有江南龙兴之地,朝廷随时可以卷土重来。陛下,如今不是计较个人荣辱之时,需尽快迁都应天,若无陛下坐镇,南国必乱啊。”

    杨嗣昌紧跟着说道:“陛下,根据臣所得到的消息,大同贼子已经决定数路齐发,西北、山东、辽东、漠南要四面齐攻顺天,顺天已经无法固守了。”

    崇祯虽然知道是这样,但还是故意问道:“难道就没有忠勇之士可替朕守城了吗?”

    杨嗣昌说道:“陛下,大明养士两百六十载,天下英雄何其多,岂能没有忠勇之士?但是陛下,如今情况危急,召集勤王大军已经来不及了啊。大同的兵也许眼下就已经到了山海关,到时距离顺天还能有几天?”

    “陛下,时不我待,朝廷必须要迁都了。”

    崇祯叹了口气:“我大明历代祖辈基业,难道就要丢在朕的手里?朕宁愿与京师共存亡,也不愿苟活!”

    施凤来连忙说道:“陛下!大明有您在才能延存下去,若无您在,朝野必乱,江山必乱啊。您若不坐镇应天,南国混乱,各怀异心,那大明亡国之日就要到了啊,陛下!”

    群臣紧跟着附和,人人苦口婆心的劝着崇祯:陛下,别矫情了,赶紧跑吧,大同党真的快打来了啊!

    虽然说崇祯这些年没干什么正事,甚至可以说是倒行逆施,各种苛捐杂税和神奇cao作把大明江山弄得风雨飘摇,百姓离心。

    但不得不说,崇祯毕竟如今也是当了七个年头的皇帝,已经有了一些威望,而打不过大同党实际上也没什么,毕竟大同党的领头人可是新党的张好古啊。

    那可是前朝主政大明,把大明推到中兴地步的狠人啊。

    崇祯不是张好古的对手,这不是很正常吗?

    所以说百官对崇祯打不过张好古并没什么失望和意外,而且崇祯对官员的确很好,优待士绅官宦,允许他们买卖田产,他们贪腐一些也无所谓,官员就是人上人,就是权贵,可以摆足架势可以压在百姓黎庶头上。

    这让官吏士绅对崇祯都很有好感,能给他们特权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至于大明江山如何,百姓如何,那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不在乎大明江山是什么样子,更不在意大明朝还能不能存在,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特权,在乎自己的田产钱粮。

    有这些官员支持,崇祯也渐渐下定了决心,他要迁都应天了。

    而且他有了更多的理由,比如:太祖皇帝就是在应天打下大明天下的,这是大明的龙兴之地,这里的代表意义太多了,把应天府作为京师是非常合适的。

    又比如:宣宗皇帝就想过把京师迁回应天,最后是因为身体原因才不了了之的,事实证明南国才是老朱家的根本盘,应天比顺天要好。

    再比如:先帝中宗皇帝厉害吧,人家也想着迁都应天,认为应天才是最适合京师之地。

    种种原因凑到一块,各种理由给够了崇祯皇帝台阶,崇祯也就是顺势下达诏令:大明迁都应天,皇帝巡狩江南。

    大明迁都应天是因为这是历代先帝的愿望,是因为这里本就是大明的京师国本,大明迁都和大同党快打到直隶一点关系也没有。

    至于皇帝巡狩江南,也是因为大明要迁都了,顺天府不再是京师之地,皇帝肯定要去江南的,眼下提前去巡视一圈,也是正常,皇帝不是跑路,是去江南巡查了。

    这些理由说出来别人信不信不管,起码崇祯皇帝和大臣们是有了个一个台阶了,于是所有人都开始打包行李,收拾折子,把各种金银珠宝收拾妥当,准备君臣一同前往江南。

    而在这个时刻,崇祯皇帝又提出了个问题:“谁来守顺天呢?”

    虽然说大明要迁都应天了,但顺天毕竟是大明十二位皇帝的京师所在,有一座座大明皇陵,其政治地位和意义在北国不言而喻,总不能直接把顺天送给张好古吧,总要拼一拼的。

    如今皇帝要跑了,大臣们要跑了,肯定要留个够分量的人来坐镇。

    而找谁来坐镇顺天府,文武百官又开始吵起来了,谁也不想留下来当炮灰!

    如今的京师,一片萧条,商贾士绅纷纷出逃,百姓市井却麻木的留了下来,他们逃是没意义的,逃就是死,还不如留下来,也许有条活路。

    钱谦益走在宽阔的街道上,看着一家家紧闭大门的商铺,看着街道上那三两人群,钱谦益叹了口气,大明的京师,全天下人口最稠密,最繁华,最壮观的地方,如今竟然萧条到了这个地步,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听说了么?张相爷的大军就要打回来了!”

    “真的?这可是好消息啊,张相爷回来了,咱们就有好日子了!”

    “是啊是啊,眼下这过的什么日子,人不人鬼不鬼的,想想先帝爷的时候,再想想现在,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这些年天灾人祸的,还不是皇帝不作为,看看辽东被张相爷建设的,人称塞外江南,可这京师,曾经多少商人士子,多少洋人来朝拜啊,眼下却连乞丐都看不见几个了。”

    “真希望张相爷快些来啊,到时候咱们又有好日子了。”

    “是啊,打什么仗啊,太平日子不好么...”

    街道上偶有的几个人低声交谈着,穿着一身素色圆领袍的钱谦益听着这些人的交流,神情不变,继续向前方走去。

    一路回了家,钱谦益身后的小厮将一些酒rou拿出来摆上桌,随后匆匆退下。

    如今还能在这顺天府里弄到酒rou,已经是非常不易了,如果不是有客人,钱谦益都不会拿出来。

    “钱阁老,一别数年未见,阁老可好?”

    听着这有些熟悉的声音,钱谦益苦涩一笑:“唉,尚好,可京师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