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从石传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三章 格局

第一百零三章 格局

    桓温死后,晋国朝堂的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先说说桓家。

    一代枭雄桓温的身后事可谓极尽哀荣——由崇德太后与皇帝司马曜一起主持,在朝堂之上连悼三天;赏九命衮冕之服,朝服,衣服,东园秘器,钱二百万,布二千匹,腊五百斤,用于桓氏家族cao办丧事;依照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西汉大将军霍光旧例下葬,谥号宣武;再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缊辌车,挽歌二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一百人。

    桓温幼子桓玄袭爵南郡公,增食邑七千五百户,土地三百里,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族中两位大佬的新职位之前便已定下,分别是: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皆扬豫二州刺史,假节,内镇姑孰;桓豁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镇江陵。

    至于桓冲内镇后空缺出来的江州刺史一职,为了安抚桓家,给按到了桓豁之子、宁远将军桓石秀的头上。

    毛安之见机得早,及时向桓冲投了诚,因此混得还行,留任魏郡太守、右卫将军之职,只是不再宿卫殿中,改为移驻西州城。

    比较郁闷的是桓温的心腹郗超。他被改任为司徒左长史,不消说,这是王谢鼓捣出来的一个闲职,郗超自然愤愤不平。不久他的母亲离世,郗超便以此为由,去了职,回家守孝去了。再往后守孝期满,朝廷起复郗超为散骑常侍——总而言之都只是些闲职罢了。

    再看建康这边。

    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任后将军;王彪之升任尚书令;王坦之升任中书令,领丹阳尹;朝中基本形成了以此三人共理朝政的局面。

    三人之中,光论官衔,似乎以王彪之最高,谢安次之,王坦之最后;实际情况却不然——王彪之年老多病,王坦之难以服众,所以隐隐之中,年富力强又名声大显的谢安成了当仁不让的话事人。

    陈郡谢氏为之欢欣鼓舞,可有一人似乎比他等更加兴奋,那自然就是段随段同学——桓温死了,谢安当政了,那么我的淝水之战也就快来了罢?燕儿,你再等等,我就来了!

    接着谢安上奏,以皇帝年幼,请褚太后再度临朝听政。这其实是怕桓党撺掇桓冲入朝辅政,故而抢先下手。说得好听些,叫作“未雨绸缪”;说得不好听些,未免有些“小人之心”。

    桓温生前的职位基本转给了桓冲,但朝廷到底也收回了些许,就譬如靠近京畿的徐兖两州刺史之位。在吴兴屁股还没坐热的朱序转任辅国将军、兖州刺史,镇广陵;徐州刺史一职则加到了原吴国内史刁彝的头上,此人长袖善舞,属于在皇党与桓党两头都吃得开的人物。

    小弟们也纷纷捞得了好处。大才子袁宏出任东阳太守,总算是扬了眉,吐了气;段随除了已经到手的第三品冠军将军,还加封了阳乐县侯的爵位,领骁骑军驻京口。

    骁骑军里,得段随一力保举,费连阿浑上窜得最狠,直接跳级成了第六品骑都尉,品秩颇高;他的第一幢幢主之位留给了段隆;巨汉染干津则代替段隆成为了段随的亲兵队主;军中五幢主皆封军司马,从此也是有品秩的人了;此外骁骑军全军将士赏赐极厚,可谓皆大欢喜。

    。。。。。。

    调整已毕,如今这大晋国的政治格局豁然开朗。

    就桓家而言,其实除了桓温本人惊才艳艳,能够势压天下,其他人还真没他那份篡国的胆子与资格。他一死,桓家上下所思,不外乎尽量保有桓家手中的权势罢了,再无扩张之心。

    如今桓家依旧保有半壁江山,与之前相比几乎不损分毫,且桓冲内镇姑孰,毛安之留驻建康,连声名赫赫的骁骑军说来也属桓冲麾下,这么一来,族中及门下党徒对于朝廷乃至桓冲就没那么反感了;荆州的桓豁老好人一个,又是升职,又增势力,还得到了桓冲以后定会还权于桓玄的保证,自然也不会再唱反调。凡此种种,桓冲的家主之位变得固若金汤。

    建康朝廷大大松了口气,司马家的皇位暂时不会有人觊觎了,这算是天底下第一个好消息。崇德太后褚蒜子与皇帝司马曜对王谢那是感恩戴德,平日里言无不听,计无不从。

    说句实话,王谢等人自然也是考虑自家宗族利益的,但他等的理念是世家与皇家共治天下,此一点可谓切中要害,举国上下的大小世家哪一个不是举双手双脚欢迎?故此,如今轮到他几个当政时候,朝廷内外政通人和,气象为之一新。

    细细论起来,如今这晋国在军备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变化。国中精兵依旧掌握在桓家手中,分驻姑孰,荆州等地;建康方面并无可抗衡之兵,这算是一个大隐患。

    王坦之就曾私下对谢安说道:“安石公尝言,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然则荆有强兵而扬无之,何谓之衡?我知安石公对此早有算计,派了谢玄奔走江淮,就是为了以后建立扬州之军。如今桓温已死,何不将此事提上日程?”

    谢安微微一笑,答道:“时候未到啊!现下就去建军,意图未免太过明显。桓幼子再是忠心国事,终究还是要先保桓家之利,若是逼迫过甚,反倒是取祸之道啊!”

    王彪之也赞成谢安的说法:“现今的局面来之不易,当徐徐图之,不可cao之过急。但能把控中枢,再宽仁内外,施以德政,方是长远之计!”

    谢安哈哈大笑:“叔虎兄所言极是!文度休要多虑,这一次,我等赌的是桓幼子的人品!”

    到底叫谢安给赌对了,桓冲果然品行高洁,忠于王室,并不因为自己掌握着姑孰大军而压制朝廷。

    当年桓温在时,行事可谓肆无忌惮,连大辟之罪(即死刑。不像大家想当然的那样,古代执行死刑其实相当慎重,自汉以后,各朝都规定凡死刑皆需逐级报至皇帝批准,体现了人命关天的思想和慎刑原则)都是自己一言而决;桓冲继位之后,立刻上疏:臣以为生杀之重,古今所慎,凡诸死罪,先上,须报。这就是把继承自桓温的部分权力主动上交了。

    又有桓党中人劝说桓冲,要他诛除时望,借以专掌权力,却被他一顿怒斥,灰溜溜去了。

    再到后来,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的时候,当时谢安已经辅政多年,声望极重,群情所归。桓冲竟又做出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以自己的气量和涵养都不及谢安为由,解任扬州刺史一职让给谢安,自求出镇。须知放弃扬州刺史一职,等于就是放弃了介入中枢的权力,这还得了?桓党中人,包括郗超在内苦苦劝说,然而桓冲心意已决,当年就改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出镇京口。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桓冲的确是没让谢安失望。在他的配合之下,谢安施政清明,使国中矛盾大为缓和,政局也相对稳定,基本上做到了“天下平”的局面。也让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晋国,在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强秦之时,平添了几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