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官路沧桑在线阅读 - 774语言问题

774语言问题

      “你还发现什么问题了?”

      “有点不敢说。”

      “为什么?”

      “那是你的地界。”

      “打你。快说。”

      “旁边有一个福晋大酒店不太好。”

      “是不是封建味太浓?”

      “是。”

      “还有什么?”

      “广场西边临道那一趟树载得不好。”

      “怎么不好?”

      “他载的是灌木,应该载乔木,因为灌木是观赏,乔木是乘凉,而那一趟树其实是在人行道上,将来树长大了是要横向扩充的,扩充以后人就没法走路了,应该将乔木载在路边,将来人们好乘凉,现在是将乔木都载在了草坪里,而灌木都载在了路边,人是不能进草坪乘凉的,而灌木长大了又影响行人。”

      “你说得太对了,那天我从广场走也有这种感觉。”

      “这也是瞎说,可能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广场设计是专家行为,咱不是内行,我也只是和你说说。”

      “你最好和老赵头也说了,然后叫他去城建局反映。”

      “那他找你怎么办?”

      “那是政府的事,我不管。”

      “我这个人有点特别,看谁都是毛病,你不要在意。”

      “你又没说我,我在什么意。好象你还没说过我。我是得意。”

      “也就咱俩能说到一起去,所以有些话我也愿意和你说说,你是不是在包容我,那样会把我惯坏的,你不要包容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一定要指出来。”

      “我没包容你,是你在包容我,从来也没有说过我。”

      “我什么时候包容你了?”

      “有一次我把钥匙落家了,在办公室门口等你,你来了,知道我是开不开门了,你没说我,而是说你自己来晚了,你不是包容我吗?你和我说过嫂子经常落钥匙,每一次你都批评她,可你没批评我。”

      “这你还记得,你不就那一次吗?你嫂子是N次,N次方。”

      “你说文言文和白话文究竟是什么区别啊?”

      “文言文是用做文章的语言写的文章,白话文是用口头语言写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个和口语的距离问题,白话文是怎么说就怎么写,文言文是特意仿造古文写的文章。”

      “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为什么不用一样的语言呢,为什么不怎么说怎么写呢?”

      “其实最早的时候没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古文章也是当时的白话文,也就是说,上古的时候也是怎么说怎么写的,虽然我们现在读上古文章不好理解,不是因为它是文言,而是当时人们说话就是那么说,但人类的语言是发展的,语法和词汇都在变化,读音也在变化,但已经写在竹简上的文章不能变了,而文人做文章是要模仿的,后人模仿先人,时间久了,口语的变化很大,但写文章的风格变化不大,一点一点地,书面语和口语就拉开了距离,但作为文人来讲他是能看懂古文的,因为他在学习古文,但作为一般人来讲,他一点一点地就看不懂古文了,而他能看懂的是用口语写的文章,这样就形成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概念。”

      “那是不是文言文不好写,白话文好写呀?”

      “因为文言文要用过去或者说先人的词汇和典故,所以当然没有白话文好写,但是如果你写的东西太深奥了谁也看不明白,是能证明你的知识和水平,但是你达不到写文章的目的了,写文章是想叫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传播给别人,但别人谁也看不明白,咋传播啊,所以就现代人来说,应该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要把文章写好,是想法把通俗的语言运用好,而不是用深奥的词汇去表达通俗的意思,五四运动的时候开始提倡白话文,建国以后推广普通话,写文章当然要用普通话写,尤其是面对公众的文章,哪个报纸用文言发表消息来的,哪个电视台用文言播新闻来的,说普通话话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时代的潮流,你在广场上突然整出一篇文言来,显示你有水平吗?也不能说一点水平没有,但这验证了那句话,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摇。”

      “听你说话太过瘾了,哥,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呢?”

      “其实我学的就是这个,但我说得也不一定对,这是和你,和别人我不说。”

      “和嫂子说吗?”

      “和她也不说。”

      “为什么?”

      “她对道理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你和她讲道理总是没说完她就不听了。”

      “那你看我呢?”

      “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愿意听我讲。”

      “我愿意,你讲什么我都愿意。”

      “那就好。今天就讲到这吧,你嫂子该回来了。”

      “好吧,晚安。”

      “晚安。”

      进入十月份了,秋高气爽,铁道北却发了一场大水,和二十年前是一个位置,朱驮村几乎全部被淹,有的人家水没窗台,武警部队赶到帮助老百姓转移,但县城的人们过不去,水有齐腰深。

      白铁军就住在朱驮村,他家也进水了,也在转移,七点钟,他给张总编打电话,说他上不了班了,大水阻隔,谁也出不去村子,张总编说那没办法,从家自救吧,他说给张总编的信箱发了一组照片,是早晨拍的,发水是后半夜的事,但天亮才能拍片,张总编打开邮箱,看到照片,热泪盈眶,他没想到白铁军会拍出这组照片,本来家里也遭灾了,还拍这些照片,都是武警官兵帮助老百姓转移的镜头,非常珍贵,这是第一手资料。

      张总编是接了白铁军的电话才知道铁道北发水的事,他马上告诉田川,田川马上通知赵玉清和黎蔓准备采访,但当他们到了立交桥的时候,发现铁道北一片汪洋,根本过不去,要想了解朱驮村受灾的情况,只能给白铁军打电话。

      电视台的人去不了,市里也只去了几个领导,冲锋舟有限,都在转移灾民。田川布置赵玉清黎蔓,发水新闻要在晚间播出,画面以从立交桥上拍到的镜头为主,另外就是把白铁军的照片通过电视播出来,明天的报纸要把铁道北发水,军民抗洪作为头题,由黎蔓负责采访刘铁军撰写稿件,报纸副刊登载抗洪照片,由黎蔓负责编辑和给照片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