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凯申物流穿越者援助服务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八章 火与剑(十三)

第一百五十八章 火与剑(十三)

    “这些佛门和道门的教育问题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我们还是先把在大明土地上肆虐的内外多股反动势力清除一下吧。朱由检那边非常急,我看他都有很多白头发了。”

    金灵儿看着刚闲下来的菊座,虽然再驱使这个老人家做事心中难免不忍,可是有些事还真的要他主持才行。

    “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啊,告诉他放宽心就是了,一切尽在掌握。辽东和朝鲜的战事不用担心,之后将进行的收服蒙古诸部的八白宫拜祭和天启帝万里草原武装大巡视是要开春以后,如今最迫切要解决的,只有北方的官绅卫所的叛乱。”菊座道。

    “不止吧,广州那里不是有那个什么拉姆斯菲尔德勋爵做带路党,把西班牙殖民者的远征军引过来吗?我们在临高的那些穿越者刚好到广州视察,就碰到这个,要有危险就麻烦了。要知道,那些人里面大多没有携带武器的战斗人员,还有许多以前龙组的逗比。”金灵儿斜眼道。

    “你应该看过在临高穿越者的名单。只要有‘那个人’在,该担心的是西班牙殖民者。”菊座笑道。

    “我知道,异能拆迁办的买买提正好申请到这个位面的海南度假,可他没有带那个传说中的拆迁办一整套专业工具和材料去啊。”金灵儿皱眉道。

    “知识就是力量,没有了拆迁办的爆炸物制作工具和材料,也是能做土制炸弹的。我看了他们带走的物资清单,里面的东西虽然大多是民用的,但我至少能想出三种类型的炸弹制作方法。小金同志,你的化学不行啊,这是常识。”菊座摇头道。

    “菊座,我初中和高中的化学都能考满分,里面可没有教我做炸弹的。还有,这种可怕的东西,也只有你才认为是常识吧。”金灵儿吐槽道。

    “李笑梅也这么认为。”菊座笑道。

    “呵呵,别拿我和变态比。我承认,我是历届佛门代理人里最弱的,行了吧。”金灵儿苦恼的揉着太阳xue。

    “从宋代开始,佛门和道门的代理人都是搭档,以后你们好好相处吧。李笑梅同志什么都好,就是不适合做领导,他有时候太懒了,需要一个强势的人来监督他,这是你和常弓的工作。”菊座笑道。

    “我知道了,菊座。北方的平叛工作已经开始准备,传单也印好了,飞机已经从虫洞那头搬运过来,各部队也集结就绪。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金灵儿问道。

    “从我们那个位面再调集一批粮食吧,为了应对接下来北方要发生的饥荒。”菊座想了一下,回答道。

    “楚大公知和左冷禅不是在北方进行马铃薯等高产新作物的推广种植了吗?怎么还会有饥荒?”金灵儿问道。

    “小金同志啊,平时不要看太多穿越YY小说,什么玉米马铃薯番薯在古代的种植效果,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何况还是发生了战乱。”菊座摇头道。

    在穿越到古代YY小说里,除了抄诗,烧玻璃和制造火枪的老梗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三大神器,是救灾法宝。

    作为穿越者的楚大公知当然也不例外,左冷禅五省平寇之后,马上在灾区大量推广。

    何谓三大神器,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一,曰救苦救难马铃薯。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当然了,因为穿越者的习惯性叫法,所以这个称呼早了近百年流行在大明北方各地。

    现在的中国,马铃薯在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和玉米一样都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这两种高产作物,是西班牙人征服中南美洲之后,于1570年传到西班牙,改良后逐渐在全欧洲栽培。美国和俄国则迟至18世纪初才引入马铃薯。

    由于缺乏早期的文字记载,或者文字记载中存在作物名称混淆等原因,对于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专家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明万历年间(1573至1619),有的则认为马铃薯最早传入我国应该是18世纪。

    根据对权威资料的考证认为,马铃薯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至1619),明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称为土豆。

    康熙二十一年(1682)编撰的《畿辅通志》物产部是我国记载马铃薯最早的志书,18世纪中叶马铃薯在京津地区已经广泛种植。

    据说马铃薯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沿海种植过,但土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长,东南沿海种植不太成功,并未推广种植。

    直到清朝中期经济回复人口暴增,这时候才发现那些不适合种植小麦大米的高原山地地区,却非常适合土豆种植,这时候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土豆,有力支撑了中国人口的大幅增长。

    其二,曰再生父母大番薯。

    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番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红薯其之所以称番薯,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

    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

    其三,曰功德无量玉米棒。

    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原本是体型很小的草,喜高温,经美洲原住民培育多代后才出现较大型的玉米。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将种子脱粒后晒干用;亦可鲜用,非常好吃,老少皆宜。

    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而“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沿用至今。

    由资料可见,这三样传说中的高产作物里,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两样在明朝后期已经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了。要是有读者穿越明朝后期,看见有百姓种植这些作物可不要太震惊,以为是有穿越的前辈先一步过来抢了你的生意,那乐子可就大了。

    在穿越YY小说里,这些神奇的作物被称为开挂必备神器,主角们解决异界人民群众吃饭问题全靠这些宝贝了。

    据说,在某些书里面,这三大神奇庄稼植物不挑地,生长快,能在不施化肥不选良种的情况下亩产万斤,其产量连金坷垃都要跪。

    毕竟肥料掺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也才一千八。

    于是异界的百姓不是高呼鸟生鱼汤,就是高呼青天大老爷,对推广这些作物解决他们吃饭问题的伟大穿越者们顶礼膜拜。

    现在北方五省里的人民,虽然因为种植新作物而在灾年活了下来,可他们的新作物收成在那个没有化肥,也没有良种,甚至一些地方连水利灌溉系统都欠缺的古代里,一年下来的产量最多也就能保证不被饿死。

    可就是因为不会被饿死,那些淳朴的北方农民们,也都感激涕零,对着那个给他们土地种,免除他们的税,又教他们种不挑地新作物的左冷禅左督师待之如再生父母。

    我们的皇帝是好皇帝,我们的九千岁是好太监,我们的左督师是好官。

    日子是苦了点,但在经历过灾年和流寇的北方,农民总算还是有些盼头的。

    不过这种日子马上被一个穿越者打破,他是一个自称是华夏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日杂——宋伯虎。

    巧舌如簧的宋伯虎确实是个人物,在他的鼓动下,几个省里利益受损的官绅地主,贪得无厌的晋商,穷疯了想借机捞一把的当地卫所官兵,甚至有些前起义军的头领和收编的义军也加入其中,各个反动势力都被他给煽动起来。

    几番游说,大明政府日暮西山,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一只纸老虎。——其实如果没有穿越者的干预,这句话是没错的。

    一场轰轰烈烈的“地主起义”还乡团行动开始了。

    没想到吧,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过去谁拿了我的什么。

    给我送回来。

    谁吃了我的什么。

    给我吐出来。

    我们一笔一笔慢慢算。

    反攻倒算一向是最血腥的,宋伯虎提议要给那些敢于起义,并且后来和左冷禅一起剿匪剿到官绅头上的贱民一个教训,谁叫他们饿肚子被欺压还敢造反的。

    疯狂的报复展开了,在灾荒和无休止的兵乱后,彼此的仇恨让人心已经扭曲,在这些还乡团过处,是一片腥风血雨。

    无数在左冷禅“平寇”行动后得到土地的农民被驱赶,被杀害,土地再次被夺取。

    宋伯虎谓之,拨乱反正。

    作为一个合格的穿越者,宋伯虎很清醒,他是来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也就是他认同的士大夫那种逼格满满的生活。这些愚民的死活管他什么事?

    而因为左冷禅的劝导下,大多数参加饥民暴动的人民都回归乡里做安分守己的农民了,力量分散。就算想抵抗也来不及,只能在这些有组织的反动势力屠刀下,一个个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里。

    山西一处偏僻山村里,即使在这么一个鸟不生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那里的村民也能感受到这种恐惧。

    而在这些村民里,有这么一个他们眼中的能人。

    宋献策,又名宋康年,这年不过三十多岁,本是河南永城人。他苦读书,学识渊博,尤精通“术数”,以“术士”为生,长期云游四方,为人占卜吉凶祸福。

    五省灾荒,为了活命,宋献策曾经投靠在闯王高迎祥的帐下,但没有受到重用,让时常以诸葛亮自诩的宋献策很是郁闷。

    义军屡败,再加上左冷禅后来的“剿匪”,北方在极快的时间平定,这个自命不凡的谋士连施展才华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分了几亩地到这座小村庄里种田。

    几次挫折,再加上荒年在义军的时候,用几块饼换了一个饿昏了的大户人家的大闺女做老婆,现在老婆正有身孕。

    有了家,就有了顾虑,凡事都要为家人着想,宋献策难免瞻前顾后的,建功立业的心也淡了。

    也许种几亩田,安安稳稳过一生也不错,宋伯虎的本家宋献策心想。

    但现在,这个原本想归隐的宋献策,却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家人想出一条活路。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

    意思就是,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

    篦子齿很细,形容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匪还要狠,不像匪至少还怕官府过来只好匆忙地掠过就走。

    后面还有半句是官过如剃,官员过来搜刮,像剃头一样寸草不生了,三句话都是以头发借喻,十分形象。

    这三个可怕的东西,他都见过,但现在暂时都不是能威胁到他和他家人生存的。

    在匪官兵没来之前,因为前三者的逼迫下流离失所的逃难者——也就是流民——他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