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世界演义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九世之乱

第十二章 九世之乱

    太戊陵昔日陵外筑城(俗称皇城),占地4.5亩,内筑太戊陵,嫔妃墓,古柏森森,祭碑142块,还有接官厅等附属设施。陵区内发现有仰韶、龙山文化及商代文化层(陶片、石器等),另据《内黄县志》记载,有明清时代谕祭太戊陵祭文42道。现存开宝七年(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螭首龟趺,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现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仲丁,统治时间:BC1519--1511年。

    仲丁,亦作中丁,子姓,名庄。

    祖父:商王太庚

    父亲:商王太戊

    伯父:商王小甲、商王雍己

    弟弟: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BC1519年,太戊的儿子仲丁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十任君主。

    仲丁元年(BC1519年),仲丁将都城从西亳(河南洛阳偃师市)迁到黄河上游的嚣(甘地,亦作隞或敖,河南郑州荥阳市)。

    当时,商朝东南方的夷族兴起。

    仲丁六年(BC1514年),夷族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受到重创。

    仲丁九年(BC1511年)去世,葬于狄泉(有洛氏故地,河南洛阳)。

    外壬,统治时间:BC1510--1501年。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姓子名发。

    仲丁死后,一大堆的兄弟们凭借着自己的势力争夺他留下的王位。

    BC1510年,太戊的儿子、仲丁的弟弟外壬成功地夺取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十一任君主,以嚣为都,开“谁势力大谁即位”的先例。并向诸弟妥协,承诺死后由弟弟们继位,从而造成了商王朝一百多年的混乱时期,诸侯不朝,商朝开始衰落,史称“九世之乱”。

    商朝中期王室内乱。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荡时期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

    外壬即位后不久,姺(侁,莘,河南商丘民权县)与邳(江苏邳州)两个侯国发动了叛乱,不再听众商的调遣。

    前面介绍过,姺国就是有莘氏,多产美女,与诸侯联姻。商汤的左相伊尹就出身于有莘氏;商汤的右相仲虺出身于邳国。

    在商强盛时,有莘氏与商王室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随着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就时服时叛。

    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汤时的左丞右相,他们都起来反叛外壬,可见当时商王室的衰败。对于姺、邳的叛乱,外壬一点办法也没有。

    外壬在位10年,病死,葬于狄泉(有洛氏故地,河南洛阳)。

    河亶甲,统治时间:BC1500--1492年。

    河亶甲,甲骨文作戋甲,子姓,名整。

    祖父:商王太庚

    父亲:商王太戊

    伯父:商王小甲、商王雍己

    哥哥:商王仲丁、商王外壬

    儿子:商王祖乙

    孙子: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BC1500年,太戊的儿子、仲丁和外壬的弟弟河亶甲夺取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十二任君主。

    河亶甲在位时,内外忧患,矛盾重重,无奈之下,河亶甲为了缓解王族内部的矛盾,于是北上将都城从嚣迁到相(河南安阳内黄县),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这次迁都部分缓和了王族内部的矛盾,从而夏王朝得以积聚一定的力量。

    河亶甲三年(BC1498年),河亶甲成功地取得了彭姓的大彭国和豕韦国的鼎力支持,随后出兵征伐邳国(江苏邳州),邳国前来投降。

    河亶甲四年(BC1497年),河亶甲出兵征讨东方部族兰夷。

    河亶甲五年(BC1496年),姺(侁,莘,河南商丘民权县)国结交班方。河亶甲于是命令彭伯、韦伯率军征讨班方,班方臣服。这样姺国就被孤立起来,于是也归顺商王朝,纳贡称臣。

    河亶甲九年(BC1492年),河亶甲在出兵征讨兰夷的战争中去世,死后由其子祖乙继位。

    河亶甲在位时,对商朝的稳定做出贡献,为其后的祖乙复兴打下基础。

    祖乙,统治时间:BC1491--1413年。

    祖乙,亦称且乙,子姓,名滕(一作胜)。

    家庭关系

    祖父:商王太戊

    父亲:商王河亶甲

    伯父:商王仲丁、商王外壬

    弟弟:祖丙(耿国始封君,耿姓始祖)

    王后:妣已

    儿子: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孙子:商王祖丁(祖辛之子)、商王南庚(沃甲之子)

    BC1491年,河亶甲的儿子祖乙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十三任君主,

    祖乙元年(BC1491年),当时商朝的都城设在相(河南安阳内黄县),因相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

    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巫咸之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后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孤出谋定夺。”巫贤坦然应说:“闻说西有耿地,位于汾阴,那里一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迁到耿(龙门,山西运城河津市)。

    祖乙二年(BC1490年),由于河患,将耿都冲毁,可见巫贤献了个馊主意。

    祖乙为了带领商人寻找更好的宜居城市,派人向北,到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寻找宜居之地。

    祖乙三年(BC1489年),虽然巫贤在迁都一事上表现不佳,但祖乙还是任命巫贤为卿士(宰相)。